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农业》2010,(5):34-35
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寄生引起的感染,非常普遍,正常人感染弓形虫,绝大多数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大多数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感染的,只有少数人初次感染(或称原发性感染)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肌肉关节痛和腹痛现象,几天或数周后随着人体自然产生免疫力症状消失而自愈。但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如果感染,后果就很严重。怀孕妇女可传染给胎儿,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感染弓形虫。  相似文献   

2.
系统化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系统化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经验。方法: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网络,实行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统一化管理。结果:在全院实施系统化管理后,我院各个部门、各类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参与了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使医院感染率从1993年的9.89%降低到2001年的3.13%。结论:系统化的医院感染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的传播 过去,禽流感一直被认为只在禽类中流行。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发现了人类感染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大多数家禽、野禽、水禽和观赏鸟,最敏感者为鸡、火鸡、鸭、鹅等,水禽多为隐性感染。禽流感病毒也可感染哺乳动物,如猪、马、海豹、鲸、水貂等。在禽类之间,禽流感主要由病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空气.通过呼吸道传播;  相似文献   

4.
柯桂林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47-47,64
为全面了解某饲养场散养蓝孔雀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笔者进行了调查。采用饱和盐水漂浮、离心沉淀等方法,对36只散养蓝孔雀的粪样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球虫感染强度为+++,蛔虫感染强度为++,毛首线虫感染强度为+。同时文中还对蓝孔雀寄生虫感染情况与年龄和饲养方式的关系、饲养环境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兔场兔球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法,对县域内2个兔场采集的77份不同年龄段兔新鲜粪便中兔球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利用PCR技术对兔球虫阳性粪便进行感染种类鉴定分析。结果表明:2个兔场兔球虫总感染率达71.4%,各年龄段兔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以1~3月龄幼兔感染率最高,达96.9%,且多呈中度或重度感染。2个兔场感染的兔球虫主要是穿孔艾美耳球虫、维氏艾美耳球虫和大型艾美耳球虫,且均为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表皮损伤或某种原因造成的炎症是否是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暴发的重要诱因,为罗非鱼养殖业疫情预警及无乳链球菌疫苗研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80尾体质量约40 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健康组、皮肤创伤组和肠炎组,通过浸泡方式感染无乳链球菌(1.5×106 CFU/mL),分别设3个对应的空白对照组(不感染无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感染前及感染后24、48、72、96、120、144和168 h等8个时段,分别每组随机挑选15尾罗非鱼采血,将血液涂片后以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统计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同时记录罗非鱼死亡数量。每周以ELISA测定1次罗非鱼血清IgM抗体水平,持续10周。【结果】与健康组罗非鱼相比,皮肤创伤组和肠炎组罗非鱼死亡时间提前,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下同)。3种感染方式的罗非鱼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在感染初期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至感染后168 h皮肤创伤组和肠炎组罗非鱼显著高于健康组罗非鱼(P<0.01,下同),说明无乳链球菌感皮肤创伤或患有肠炎的罗非鱼相对于健康鱼能引起更强烈的免疫反应;皮肤创伤组罗非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在感染后72~168 h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罗非鱼,而肠炎组罗非鱼只在感染后24 h极显著高于健康组罗非鱼。相对于健康组和皮肤创伤组罗非鱼,肠炎组罗非鱼血清抗体水平上升时间更早,持续高水平时间更长;健康组和皮肤创伤组的罗非鱼血清特异性抗体出现时间相近,但皮肤创伤组罗非鱼抗体维持高水平的时间更长。【结论】罗非鱼在无乳链球菌感染前后并发机械性或免疫性病理损伤及炎症,会导致感染死亡率升高,即感染无乳链球菌后会加重因转池、运输、寄生虫感染等造成鱼体表皮受损,或饲料霉变等原因造成的肠炎,进而导致罗非鱼死亡率上升。血常规和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能反映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情况,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可作为判断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病理损伤和免疫应答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狐、貉、貂仔幼兽感染疾病与成兽感染疾病机会一样多,但由于仔幼兽抗病力差,其感染程度和危害更大,这是仔幼兽死亡率远远高于成兽的原因。经调查分析找出死亡原因和防治措施,整理报告给大家,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羔羊大肠杆菌病,俗称羔羊白痢,是由一些血清型不同的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死亡率很高。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在羔羊采食含露水量大的饲草、接触病羊、不卫生的环境、吸吮母羊不干净的乳头时,均可感染。少部分通过子宫内感染或经脐带和损伤的皮肤感染。现将我市斗门区波尔山羊发生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感染,评定了分离自关节炎型病鸡病变关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组织的亲嗜性以及病型与感染门的关系。关节内注射感染引起了典型的关节炎疾病;静脉注射感染除引起脓血症外,尚出现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皮下或肌肉注射感染均能致局部皮肤坏死、出血和蜂窝组织炎,但一般不致关节炎;气管内、气囊内或嗉囊内感染仅引起局部轻度炎症或不能致病。因而推论,关节炎型葡萄球菌病很可能仅由特定菌株经关节伤口感染才能引起。  相似文献   

10.
猪喘气病的危害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培强 《饲料博览》2001,(12):50-50
猪喘气病是一种高发病率、低死亡率、造成养猪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严重的猪传染病。在我国,同为100kg的出栏猪,感染本病的猪比未感染的多损失11.9元。单独感染猪支原体,很少造成猪的死亡,但当感染其他细菌后,会造成病猪病程长、治疗困难,引起生产水平下降,并可能导致一定的死亡率。80%~90%的猪肺中存在有猪肺炎支原体,并有90%以上的猪最终发生为猪喘气病。病猪、携带猪肺炎支原体的猪是本病的传染源,所有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经空气、接触(如哺乳)等使本病得以流行。在猪的呼吸道感染方面,环境因素也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血液扃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过录94例医院感染病例的有关病历资料。结果:血液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26%;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率呈升高趋势;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其次是皮肤。位于第三的是消化道;使用化疗、激素、侵入性操怍的住院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组,二者之间的感染率差异直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根据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特点,加强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绵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都能感染:山羊和其他畜禽不感染.此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绵羊都能感染,羔羊感染后死亡率较高,四季都可发生。临床上以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痘疹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小鹅贝氏隐孢子虫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笔者用鸭源和鹅源隐孢子虫对13只2日龄小鹅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用鸭源隐孢子虫感染10只小鹅,每只感染1.2×10#+7个孢子化卵囊,潜隐期为3天;用鹅源隐孢子虫感染3只小鹅,每只感染8×10#+6个孢子化卵囊,潜隐期为4天。两组的排卵囊的高峰期均在接种后第7-17天,排卵囊时间长达21天。人工感染后小鹅的严重发病出现在第8-17天。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张口呼吸、打喷涕、精神不振、饮、食欲锐减。人工感染后第7、10和17天各死亡一只,死亡率为23%。病理剖检可见喉头、气管水肿,渗出物增多,肺充血、发炎,气囊混浊呈云雾状外观。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喉头、气管、法氏囊、泄殖腔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微绒毛脱落;粘膜涂片染色和电镜观察可在上述部位的上皮细胞表层发现大量虫体。根据动物感染试验及卵囊的形态特征,确认小鹅隐孢子虫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ridium baileyi。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小鹅隐孢子虫病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宋敏 《农家参谋》2013,(11):25-25
1.流行特点母猪、公猪、仔猪均可感染本病,但以初产母猪最为常见。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母猪交配后的一段时间内多发。病毒主要侵害新生仔猪或胚胎。猪在感染细小病毒3~7日后开始经粪便排出病毒,污染环境。1周以后可测出血凝抑制抗体。21日内抗体滴定可达1:15000,且能持续很长时间。细小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生存数月之久,如果消毒不到位,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本病可经胎盘垂直感染和交配感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另外,鼠类也可传播本病。  相似文献   

15.
水稻制种稻粒黑粉病传染机理及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菌感染颖花内的花器官 病菌只有侵染母本颖花内的器官才能形成病粒,因而受精部分形成病粒,未受精部分形成空壳。颖花内可供孢子感染的器官有雄蕊、浆片、雌蕊,并非只感染柱头。只是当开花结束(即闭颖后)病菌感染柱头外露部分(闭颖不严的颖花除外)。形成病粒的条件:①母本颖花内的器官被感染,②授粉受精。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黑粉病粒才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300只绵羊在不同感染地区、不同感染季节等条件下。感染肝片吸虫病的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在潮湿牧地和沼泽地带放牧的棉羊肝片吸虫病的感染率84.0%、88.0%明显高于舍饲圈养和高山地带放牧的感染率24.O%、22.0%,通过统计,特别是幼龄绵羊对绦虫的感染率严重,最高达88.0%。  相似文献   

17.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或呼吸器官的传染病。鸡、火鸡、鸭、鹌鹑等家禽,水禽、野鸟、海鸟和人均可感染。其发病情况取决于病毒株一级宿主的易感性,可以是无症状感染,也可以引起急性感染发生败血症而死亡。该病是一种毁灭性  相似文献   

18.
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细胞(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使用对象动物(猪)46头,以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的颗粒性抗原(细胞)作为免疫原,用不同的细胞剂量,免疫使用对象动物(猪)37头,9头作对照,只进行1次免疫,待到第35、38、82d,最长127d时,进行攻虫,每组攻虫量分别为2500、6000、25000枚虫卵。约3个月后屠宰检查虫体,发现300万细胞免疫组有50%的实验动物(猪)未感染虫体,25%感染1个虫体,25%感染7个虫体;25万细胞免疫组有40%未感染虫体,20%感染1个虫体,20%感染2个虫体,20%感染14个虫体。2组免疫动物(猪)的免疫结果是:40%-50%无感染,20%-25%只感染1个囊尾蚴,20%感染2个囊尾蚴,20%-25%感染7-14个囊尾蚴,对照组染虫量最多的动物有52个囊尾蚴,平均38.3个,而实验组的动物平均染虫0.5个,是对照组染虫量的1.3%,平均减虫率为98.7%,用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细胞,分别以10万、25万、50万、100万、300万、500万、1000万为1个免疫剂量,作一次免疫后,攻虫实验的结果表明,该细胞系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一次免疫的免疫剂量以300万细胞加改进的完全弗氏佐剂为最佳,疫苗安全,保护率高。  相似文献   

19.
猪的蓝耳病又称为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场感染此病,整个猪群在3—5d内感染,各年龄段猪群都可以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之高温季节,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温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多发。  相似文献   

20.
口蹄疫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黏膜和皮肤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感染对象是偶蹄类动物,家畜中最易感染的是黄牛,其次是牦牛、水牛和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