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较为简要地叙述了目前中国马铃薯品种的品质现状,对中国马铃薯育种中品质性状上存在的问题及品种的品质性状改良目标建立进行了探讨,结合分析了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研究与利用现状,从倍性育种技术、分子技术与种质资源等的研究与利用方面着眼,提出了中国应加强育种新技术开发和利用以及扩大种质资源利用范围的马铃薯品质改良策略,为今后开展马铃薯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外国芥菜型油菜优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到的8个国家共96份芥菜型油菜品种资源的脂肪酸组分、含油量、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芥菜型油菜中无高含油量(>45%)种质及低硫代葡萄糖甙(<30μmol/g)种质,仅在澳大利亚品种中发现1份低芥酸(<1%)的种质。云南成功地利用了这份低芥酸种质育成4个优质芥菜型油菜新品种,目前已在生产上推广种植5000 hm2,这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为云南的芥菜型油菜优质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耐热速生叶菜是浙江省“渡夏淡”的主要蔬菜类型,芥菜风味浓、适应性广、抗性强,是耐热速生叶菜开发利用的优异资源。浙江省芥菜种质资源丰富,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共收集到113份芥菜地方种质资源,本研究从叶片形态、株型、长势、耐热性和苦味5个方面对113份芥菜地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首先从叶裂刻、叶面平皱、叶缘齿状、叶缘波纹、叶面刺毛、叶面蜡粉进行评价,筛选到优异叶型芥菜种质资源20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株型、长势、耐热性和苦味进行评价,筛选到叶型优异、耐热性强、速生性好、苦味适中的芥菜种质资源5份,为后续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4.
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利用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础。本文对66份全球水稻分子育种亲本材料的稻瘟病抗性、碾米及外观品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66份水稻种质资源中有11份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优的抗稻瘟病种质材料,这些优质抗病材料对选育优质、抗稻瘟病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作物育种和遗传资源学角度探讨了广西稻种资源耐旱种质利用的重大意义和主要进展,分析了广西稻种资源耐旱种质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今后应重视和实施水稻耐旱育种和旱稻育种,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稻种资源,创新抗性育种理念、育种技术、抗性品种及耐旱栽培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油菜特异种质--陕北黄芥的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芥是广泛分布于陕北高原的黄籽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经考察鉴定表明,陕北黄芥是一个抗逆性强,含油量高,芥酸含量低的特异种质资源,是不同于陕西关中,黄淮地区,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芥菜型油菜的另一优异种质种群,对于油菜优质育种和种质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甜玉米育种现状与种质创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我国甜玉米育种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甜玉米育种及种质创新的思路,即:加强收集、发掘地方品种资源;加强国外优良新种质的引进和利用;加强品质性状遗传的研究;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与其他生物技术相结合改良创新甜玉米种质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食用豆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食用豆是人类重要的传统食物资源,是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出口创汇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病虫害是影响食用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食用豆病虫害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目前,中国已对万余份食用豆种质进行了抗性鉴定与评价,筛选出一批抗性资源,对部分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定位研究,并育成了一些抗性品种。然而,相对大宗作物而言,中国食用豆抗性育种研究基础薄弱,进展缓慢,导致生产上缺乏高产、多抗、优质的食用豆品种。文中从食用豆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抗性遗传及抗性基因的发掘与分子定位、抗性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对食用豆抗性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促进中国食用豆抗性育种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物种资源丰富,种质资源特别是稻种资源保存量居世界首位。而目前我国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利用严重脱节,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育种亲本遗传基础狭窄,制约了品种选育的进展,致使推广品种遗传背景狭窄,一致性增强,为一些毁灭性病虫害的发生留下了隐患,从而导致我国水稻育种进展缓慢,产量徘徊不前,品质和抗性也少有突破性进展。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热带水稻资源适应了热带高温多湿、病虫害滋长的恶劣环境,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及功能基因。本文建议在海南建立热带水稻种质中心,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力量对热带水稻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发掘其中的特异基因,为这些基因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科研工作者提供育种材料,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0.
棉花抗病虫育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棉花抗病虫育种概况和进展作为简要论述,分析了抗病虫棉花品种存在着抗性与产量、品质的矛盾及抗性的稳定与提高问题,提出了棉花抗病虫育种发展的方向及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走抗病虫杂交棉方向、立足本地特点、加强和组织多学科的协作等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芥菜是中国的原产蔬菜之一,在中国发生的变异和分化是相当丰富的,国内外对芥菜的分类研究报道很多。主要从传统的植物学形态、同工酶、蛋白质电泳、花粉形态多样性、DNA多态性等方面综述了其分类研究进展,同时概述了茎瘤芥育种相关技术研究进展,旨在为芥菜的分类研究和遗传育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况小锁  陈发波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32-134,137
茎瘤芥(榨菜)作为我国特有的农业资源,仅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其加工产品"涪陵榨菜"蜚声海内外,与欧洲甜酸甘蓝、日本腌菜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文章从起源、分类及分布、核型与花粉形态、生理特性、蛋白质水平及遗传与育种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茎瘤芥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3.
芥菜农杆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初步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农杆菌导入法,探讨了影响芥菜农杆菌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优化了参数,初步建立了以MS 6-BA(2.0mg/L) NAA(0.2mg/L)为分化培养基,预培养时间3或4d,共培养时间4d,农杆菌浓度D600nm为O.5,浸菌时间10min,筛选压Kan为25mg/L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开发风味好、色泽纯的青芥辣产品,丰富我国调味品市场。[方法]以辣根为原料,研究了发制温度、发制时间、p H对青芥辣产品异硫氰酸烯丙酯和色泽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下,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青芥辣产品的加工工艺。[结果]青芥辣的较优生产工艺为发制温度30℃、发制时间2 h、p H 3.5,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青芥辣产品具有较好的色泽与风味。[结论]研究可为辣根的深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漳芥1号’是由漳州本地诗浦芥菜经系谱法(单株选择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的鲜食加工型芥菜新品种。从定植到收获50~70d,区域试验平均产量约为88635kg·hm-2,比对照(粉芥)平均增产14.4%;粗纤维含量低;肉质脆嫩,叶柄肥厚,商品性状好,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闽认菜2014015),适宜福建省内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芥菜腌制发酵工艺,控制腌制芥菜亚硝酸盐含量。[方法]以芥菜为原料,以亚硝酸盐含量、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芥菜腌制发酵工艺的生产方法;以亚硝酸盐含量、亚硝峰峰值的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确定异抗坏血酸钠、EDTA-2Na、藠头及柠檬酸对亚硝酸盐含量的调控作用。[结果]在乳酸菌接种量5%、食盐添加量5%~7%(取6%)、温度30℃、发酵9 d的工艺条件下,腌制芥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为0.74 mg/kg,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20 mg/kg的标准,所得的腌制芥菜风味可口。异抗坏血酸钠和藠头能有效抑制亚硝峰的峰值及降低成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而柠檬酸和EDTA-2Na仅能有效抑制亚硝峰的峰值,不能有效降低成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结论]研究可为腌制芥菜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按照榨菜的正常播种时间和生长季节,连续3 a对榨菜移栽苗、返青苗、榨菜茎膨大初期、膨大期、成熟期及雨水节后期按GB/T 15401-94方法进行了硝酸盐含量的测定,从900多个检测数据中发现了硝酸盐蓄积量从移栽到成熟过程中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以133个茎瘤芥种质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基于表型性状分析茎瘤芥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除裂叶对数、沟间深度、茎叶比、侧瘤宽度、瘤茎鲜质量性状外,其余16个经济性状在茎瘤芥材料间的变异系数变幅较小;茎瘤芥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1~7.77,平均为2.50,有88.93%的遗传距离小于4.00。表明参试材料间表型相似程度较高,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相对狭窄。表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0.21时,可将供试材料分成8类,且每个类群都有各自的性状特点,说明利用表型性状可以将茎瘤芥种质进行分类和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掌握雪里蕻作物氮肥需求量。[方法]在肥东县店埠镇赵岗村,按照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安排的试验方案进行比较试验。通过田间调查和实产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对雪里蕻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株绿叶数、单产都相应增加,开展度先增后减。当施氮量大于优化氮区施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投比减少;而当施氮量低于优化氮区施氮量,随着施氮量减少,产投比减少,优化氮区产投比最高,达30∶1。[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改进肥料配方设计、构建作物施肥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