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安全高效杀菌剂防治油菜菌核病,以6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为试验材料,比较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油菜均无药害;其中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62%嘧环·咯菌清水分散粒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85.6%、77.2%和70.1%;其次为25%腐霉利水分散粒剂,防效为64.9%;50%多菌灵和45%咪鲜胺对油菜菌核病防效较差,仅为38.6%和33.3%;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53.6%,其次是62%嘧环·咯菌清水分散粒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综合6种杀菌剂的田间防效和对产量的影响,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可作为衡阳地区油菜菌核病有效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2.
6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种杀菌剂进行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表明, 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25%乙嘧酚、40%醚菌脂·乙嘧酚、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25%吡唑醚菌酯等5种药剂对草莓叶片和果实的白粉病的防治均具有较好的效果, 且安全性好, 70%甲基硫菌灵防效较差。其中, 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40%醚菌脂·乙嘧酚和42.8%氟吡菌酰胺·肟菌脂等3种药剂防效较好, 可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首选药剂;25%乙嘧酚、25%吡唑醚菌酯等2种药剂可作为补充药剂, 在生产中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防治大方皱椒炭疽病的有效药剂,本研究选取了22.5%啶氧菌酯悬浮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大方皱椒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控效果最佳,第3次施药7d后防效为92.66%;其次为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效为87.25%。与未施药对照相比,3种药剂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以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辣椒产量最高,其次为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处理。综上可知,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处理的防效和增产率较高,可以作为大方皱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室内毒力,为甘蔗黑穗病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冬孢子萌发抑制法、担孢子增殖抑制法及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对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EC50分别为0.0117、0.0234、0.0636、0.1238、0.1441、13.7620和25.9300 μg/mL,而丙环唑的活性较低,EC50为155.5000 μg/mL.啶酰菌胺对甘蔗黑穗病菌担孢子增殖没有抑制作用,除嘧菌酯对“+”、“-”两种担孢子增殖的EC50分别为4.3250和5.3040 μg/mL外,其余药剂的EC50均小于1.0000μg/mL.对甘蔗黑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好的药剂依次为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EC50分别为0.0145、0.0643、0.1291、0.1689、0.2535、0.6767和4.8610 μg/mL,嘧菌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稍差,EC50为94.5000 μg/mL.[结论]供试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不同生长时期均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可进一步开展这些杀菌剂的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刺五加黑斑病的有效药剂,为刺五加黑斑病的药剂防治及这些药剂在刺五加上使用标准和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9种药剂及不同浓度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作用;在室内抑菌测定的基础上,选用7种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室内抑菌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氟菌唑、寡雄腐霉、嘧菌环胺、啶酰菌胺、咪鲜胺、戊唑醇、氟硅唑对黑斑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EC500.1 mg/L,其次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等8种药剂,其EC50为0.1~1.0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唑、苯醚甲环唑、菌核净、多菌灵、嘧霉胺、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在试验剂量下对刺五加黑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效,防治效果为67.86%~80.62%。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丙森锌、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溴菌腈、啶酰菌胺10种药剂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25%吡唑醚菌酯EC 1 500倍稀释液、250g//L嘧菌酯SC 1 000倍稀释液具有稳定的防治效果;45%咪鲜胺SC 1 500倍稀释液对葡萄炭疽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但会使葡萄嫩梢产生扇叶等药害现象.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比4种新型杀菌剂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效果。结果表明,24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乳油、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等4种药剂防效均高于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其中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效最好,可达85.60%。为避免烟叶农残超标,可选用以上4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治烟草赤星病。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番茄灰霉病的有效防治技术,开展了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防治药剂枯草芽孢杆菌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效果分别为86.21%和85.74%,防治效果分别为76.70%和77.28%;物理防治药剂臭氧化葵花油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85.18%;化学防治药剂氟菌·肟菌酯、醚菌·啶酰菌、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嘧霉胺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6.68%、86.92%、84.62%、84.97%、79.71%和73.33%。说明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技术均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9.
进行 25% 啶菌噁唑水乳剂、25% 啶菌噁唑乳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 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和 42.4% 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良好,第2次施药后7 d 的防效均达到 45% 以上,各药剂防效的差异不显著,且对草莓安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防治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药剂枯草芽孢杆菌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作用防效为86.21%和82.74%,治疗作用防效为76.7%和77.28%;物理防治药剂臭氧化葵花油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85.18%;化学防治药剂氟菌?肟菌脂、醚菌?啶酰菌、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嘧霉胺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86.68%、86.92%、84.62%、84.97%、79.71%和73.33%。结果表明,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技术均能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宜于茅苍术生长的林药种植模式,为茅苍术林下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茅苍术为材料,研究茅苍术单作、茅苍术||栀子和茅苍术||罗汉松3种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茅苍术单株根茎产量及根茎中挥发油和苍术素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相比,茅苍术||栀子、茅苍术||罗汉松处理显著降低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P<0.05,下同);茅苍术||栀子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茅苍术||罗汉松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单作。在根茎产量和品质方面,与单作相比,茅苍术||栀子和茅苍术||罗汉松处理显著提高茅苍术单株根茎干重41.75%和205.17%,且茅苍术||罗汉松处理根茎挥发油和苍术素含量显著高于茅苍术||栀子处理221.83%和33.69%。【结论】相对于茅苍术单作,茅苍术与罗汉松复合种植可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形成一定程度的营养胁迫逆境效应,有利于茅苍术根茎增产提质,是一种较适宜的林药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遮光对杨桐生长及叶片色素质量分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光照条件对杨桐Cleyera japonica采枝林枝条产量、质量的影响,并为制定采枝林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杨桐采枝林遮光试验,测定了不同遮光强度下杨桐生长状况、叶片色素质量分数变化等指标。结果表明:①遮光对叶绿素a,叶绿素b和花色素苷质量分数均有显著的影响,其质量分数随着遮光强度的上升而上升,以3层遮光处理的叶片叶绿素a,b和花色素苷质量分数为最高,分别为全光照处理的196.3%,191.2%和134.5%;②遮光对杨桐各项生长指标有明显影响,1层遮光处理下杨桐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和比叶面积最大,而叶间距最小;随遮光强度进一步加大,杨桐植株生长明显受到抑制。1层遮光能促进杨桐的生长,并提高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缩短叶间距,从而提高杨桐枝条的利用率。表3参15  相似文献   

13.
杨迪  朴锦  金花  具红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475-7476,7530
[目的]研究覆盖物对茅苍术出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将茅苍术播种后采用稻草和枯落松针覆盖苗床(对照组裸露),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土壤含水量、温度、pH和茅苍术出苗率,并观察茅苍术幼苗的生长状况。[结果]稻草和枯落松针覆盖处理的茅苍术出苗率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其中,松针处理效果最好,出苗率高达79.03%,土壤日平均温度变化范围在14.7~20.9℃,且随着覆盖天数的增加土壤酸碱度逐渐降低,接近茅苍术的野生土壤环境的酸碱度;枯落松针覆盖处理和稻草处理的茅苍术幼苗株高、叶长、叶宽、单株重和叶绿素含量等各种生物学性状指标均高于对照,其中枯落松针处理的幼苗各项指标均高于稻草处理。[结论]培育茅苍术幼苗时,以枯落松针覆盖既能提高出苗率,又能达到壮苗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道地药材茅苍术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道地中药材茅苍术具有广泛的形态多样性。为了识别其遗传多样性,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茅苍术基因组和4个北苍术基因组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茅苍术ISSR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67%,北苍术ISSR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3.33%,证明茅苍术比北苍术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PSS13.0软件的Within-group linkage法对20个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茅苍术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且与北苍术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坤  朴锦  具红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333-11335
[目的]研究木醋液对茅苍术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茅苍术生长发育阶段,经叶面喷施和灌根方式给予4种不同浓度的木醋液,调查茅苍术的各种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叶面喷施和灌根方式给予木醋液都能促进茅苍术生长发育,根茎产量分别提高60.33%和75.05%;叶面喷施的木醋液适宜浓度为200倍,灌根处理的木醋液适宜浓度为500倍。[结论]木醋液能促进茅苍术的生长发育,以灌根方式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朴锦  杨迪  王坤  具红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33-2433,2473
[目的]研究不同发芽床和种子处理对关苍术发芽率及出苗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发芽床和药剂处理关苍术种子,观察发芽率及出苗情况。[结果]沙床能明显提高关苍术种子的发芽率,比纸床高8.0%;用浓度200 mg/kg GA处理和PEG处理关苍术种子能明显提高发芽率,可达74.4%和72.2%,并能使关苍术提前出苗,比对照组提前6 d;PEG处理能有效提高出苗整齐度。[结论]发芽床和种子处理对关苍术发芽率及出苗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茅苍术生长动态及其解剖结构,对茅苍术1年生播种苗采样分析,测定了不同时期根茎直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物质质量和鲜物质质量、根冠比等指标,同时对与药材品质相关的结构进行解剖分析。结果表明:茅苍术根茎直径的生长呈持续增长趋势,5~6月和8月为快速增长阶段。茅苍术根冠比在7月16日达到最大,总干物质质量的生长动态符合S形生长曲线。茅苍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5月7日达到最大。油室密度6月初达到最多,然后迅速下降,油室直径呈现持续上升趋势。7月是茅苍术有效成分苍术素积累较快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种前体化合物对茅苍术组培苗中主要挥发油成分积累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栽培茅苍术的品质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在茅苍术组培苗MS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化合物,对组培苗进行一段时间培养后,超声提取植株所含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苍术酮、苍术醇、β-桉叶醇和苍术素的量。[结果]添加木糖、异戊二烯和四氢呋喃对茅苍术组培苗的生长指标、挥发油得率及四种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均有影响。6g/L木糖组优化培养基中,检出挥发油中苍术酮、β-桉叶醇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达到4.23%和56.34%,分别比对照高出1.41和1.66个百分点;四氢呋喃组优化培养基中苍术酮、苍术醇和苍术素的相对百分含量均有提高,四氢呋喃浓度为0.07g/L时总挥发油含量较对照相比增加49.97%;添加异戊二烯到培养基中虽能提高苍术酮的相对百分含量,但对总挥发油含量的积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较对照分别减少23.67%、31.06%和7.10%。[结论]添加木糖和四氢呋喃对茅苍术组培苗中主要挥发油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而异戊二烯则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选用氟节胺复配型、缩节胺复配型2种化学打顶剂,研究田间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株型特征、冠层结构、群体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分析冠层结构变化对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北疆棉区主栽品种(新陆早45号)和主推品种(系)(中棉所50、45-21)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常规人工打顶的棉花为对照,分别测定不同棉花品种(系)株高、株宽、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不同部位透光率、群体光合速率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研究化学打顶技术对棉花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群体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打顶的棉花相比,化学打顶的棉花株高显著高于人工打顶处理,且喷药后生长量较大;株宽显著小于人工打顶处理,喷药后横向生长被明显抑制。化学打顶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且高值持续期长,至初絮期(出苗后115 d)仍维持较高的值,与人工打顶的棉花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冠层上、中部透光率较高,生育后期冠层下部漏光损失较小。化学打顶的棉花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且高值持续期长,至初絮期仍维持在16.04 μmol·m-2·s-1以上,较人工打顶的棉花高出14.35%-36.3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群体呼吸速率在达到峰值前显著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峰值后与人工打顶的棉花无显著差异;群体呼吸速率占群体总光合速率的比率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化学打顶的棉花单株结铃多,其中氟节胺处理棉花产量高于人工打顶。【结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具有塑造株型、调节棉花冠层结构形成的重要作用;同时棉花冠层上、中部透光率大,改善了冠层中下部光环境,保证了冠层各部位均匀的光分布。化学打顶的棉花叶面积指数高且高值持续期长,增加了光合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且高值持续时间长,延长了光合时间,保证了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及长的光合功能持续期。  相似文献   

20.
15种中药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15种中药丙酮提取物为材料,测定了其对杨树溃疡病菌(D.gregaria)、棉花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番茄早疫病菌(A.solani)、小麦纹枯病菌(R.solani)和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等5种植物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0.05 g/mL时,花椒提取物对所有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苍术、沉香、艾叶和草豆蔻提取物对其中至少2种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0%以上;在质量浓度为0.1 g/mL时,花椒、沉香和艾叶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90%以上;草豆蔻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大于65%。花椒、沉香、艾叶、草豆蔻、苍术等5种中药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