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蛋白酶和干酪乳杆菌协同发酵对棉籽粕的营养价值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一:以蛋白降解度和小肽含量的指标归一值(OD)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的BBD-RSM试验设计,考察酶解温度、时间、酶添加量、料液比和pH对蛋白酶酶解棉籽粕效果的影响;试验二:将植物乳杆菌和蛋白酶协同发酵48 h,分为3个处理组,即不加植物乳杆菌和酶的棉籽粕(对照组)、酶解棉籽粕、菌酶协同发酵棉籽粕,评定3组棉籽粕的营养成分及进行猪胃肠道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1%、温度40℃、时间8 h、料液比1:4 g/mL、pH 9.0;经过菌酶协同发酵预消化处理之后的棉籽粕与原棉籽粕相比,粗蛋白质、酸溶蛋白以及氨基酸含量有显著提高,粗蛋白质消化率以及干物质消化率也有显著增加。总的来说,蛋白酶与植物乳杆菌协同使用可以更大程度地降解棉籽粕中大分子蛋白,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提高非常规蛋白原料棉籽粕在饲料中添加比例,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2.
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枯草芽孢杆菌属、酵母菌属和乳酸菌属的6株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6株菌复合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糖蜜40 g/l、蛋白胨10 g/l、葡萄糖1 g/l、磷酸氢二钾0.5 g/l;并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8,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为30℃p,H值自然,发酵时间为48 h。在以上条件下,棉籽粕经过复合菌固态发酵后,物料的pH值降低到4.5以下,有益菌总数达到6.2×108 cfu/g,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76%,游离棉酚含量从618.52 mg/kg降低到274.16 mg/kg,降低了55.7%。  相似文献   

3.
通过复合微生物发酵棉籽粕,降解其中的大分子蛋白,产生分子量较小的肽和氨基酸,使其更适宜乳杆菌生长.以复合微生物发酵过的棉籽粕为原料,固态培养植物乳杆菌.优化后的固态培养工艺条件为:初始水分含量1.16 g/g物料干基,接种量10%,培养周期60 h,在此条件下乳杆菌活菌含量可达到18.4×108 cfu/g物料干基.  相似文献   

4.
通过复合微生物发酵棉籽粕,降解其中的大分子蛋白,产生分子量较小的肽和氨基酸,使其更适宜乳杆菌生长。以复合微生物发酵过的棉籽粕为原料,固态培养植物乳杆菌。优化后的固态培养工艺条件为:初始水分含量1.16 g/g物料干基,接种量10%,培养周期60 h,在此条件下乳杆菌活菌含量可达到18.4×108 cfu/g物料干基。  相似文献   

5.
不同菌株固态生料发酵棉籽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微生物固态生料发酵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利用12株菌固态生料发酵棉籽粕筛选出高效脱除棉酚菌株和产蛋白酶能力最佳的菌株;在此基础上进行菌种复配发酵棉籽粕。结果表明:单一菌株棉籽粕固态发酵试验中,地衣芽孢杆菌B12脱毒效果最佳,脱毒率为42.7%,水溶性蛋白含量8.2%,小肽含量4.19%;产蛋白酶能力较强菌株为Bsl和Bs3,蛋白酶酶活力分别为43.8U/mL和43.6U/mL;混菌组合发酵中B12+Cul组合脱毒率50.03%,水溶性蛋白含量9.11%,小肽含量6.98%,为最佳菌种组合。结论:混菌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  相似文献   

6.
利用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种和嗜热链球菌三菌混合发酵制作风味独特的酸奶。实验结果表明,在干酪乳杆菌接种量为10%,种子酸度为100^0T,混合发酵温度为38℃,发酵4.5—5h后能获得风味自然独特,口感良好,后酸不强的益生菌酸牛奶.  相似文献   

7.
棉籽粕中因含有棉酚等有毒物质,制约了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普遍认为的成本低、效果好、较安全的脱毒方法。本实验利用实验室常用菌株芽孢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指标如活菌数、酸溶蛋白、中性蛋白酶活性、pH和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降解棉籽粕中游离棉酚效果的菌株排序为芽孢杆菌优于酵母菌优于乳酸菌,其中芽孢杆菌BLCC1-0039组发酵棉籽粕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93.89%(P0.05),酵母菌BLCC4-0327组发酵棉籽粕发酵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72.72%(P0.05),本研究的5株乳酸菌几乎都没有降解游离棉酚的能力。芽孢杆菌各菌株发酵棉籽粕均可以提高酸溶蛋白含量和中性蛋白酶活性,发酵24 h时,芽孢杆菌BLCC1-0039组的酸溶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高出54.80%(P0.05),中性蛋白酶活性达到4111.40U/g(P0.05);发酵24 h时,酵母菌BLCC4-0327组的酸溶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高出23.20%(P0.05);乳酸菌发酵可有效改善发酵风味,发酵24 h时,乳酸菌BLCC2-0092组发酵料的p H降至5.47(P0.05)。这说明,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影响棉籽粕脱毒效果和饲料营养品质的首要条件,这为下一步棉籽粕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固体发酵棉籽粕菌种组合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热带假丝酵母(J)、啤酒酵母(Y)、4株枯草芽孢杆菌(X1、X2、X3X4、)和乳酸茵(Z)对棉籽粕进行单一发酵及菌种组合发酵试验,筛选出最适宜的茵种组合.研究结果表明:较优的菌种组合为Y+J+X+Z.以比较优菌种组合发酵棉籽粕后,其水溶蛋白含量为12.7%,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菌种组合;游离棉酚(flee gossypol,FG)的脱毒率约为60%,与Y+X3和Y+J两菌种组合处理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枯草芽孢杆菌X1、X2、X4无论单独发酵还是组合发酵棉籽粕,都提高了棉籽粕中FG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其不能用于棉籽粕发酵脱毒之中.  相似文献   

9.
研究综合运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产L-乳酸,可在培养基内添加2.0%的糖蜜作为碳源,发酵培养64 h时L-乳酸的产量达到平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其他固态发酵工艺条件,最终确定影响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料水比发酵温度初始p H值接种量,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乳酸菌接种量2%,料水比1:0.6,发酵温度42℃,初始p H值6。在最佳优化条件下,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与稳定性,L-乳酸产量最高可达32.1 mg/g,比单因素试验中最高值(20.8 mg/g)提高54.33%,同时比正交试验最高值(30.0 mg/g)提高7%。研究确定了豆粕经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产L-乳酸的最佳条件,显著提高了L-乳酸的产量,为进一步探讨L-乳酸的固态发酵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效降解游离棉酚并改善棉籽粕营养品质的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品质指标如活菌数、中性蛋白酶活性、酸溶蛋白质含量、pH、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可高效降解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为BLCC1-0039,可有效改善发酵风味的植物乳酸菌菌株为BLCC2-0092。综合上述2株益生菌的优点,筛选出最优复配发酵方式为植物乳酸菌BLCC2-0092与枯草芽孢杆菌BLCC1-0039按照1∶1比例接种,37℃需氧发酵24h再厌氧发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最优复配发酵组各发酵阶段发酵棉籽粕的pH显著降低(P0.05),厌氧发酵72h时pH降至5.27;酸溶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厌氧发酵72h时酸溶蛋白质含量达到23.54%;游离棉酚含量显著降低(P0.05),需氧发酵24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52.12%,厌氧发酵72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61.58%。由此可知,植物乳酸菌BLCC2-0092与枯草芽孢杆菌BLCC1-0039复配发酵可有效降低发酵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并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仔猪小肠主要产蛋白酶菌株对不同蛋白质来源利用效果,从健康仔猪小肠内筛选一株产蛋白酶菌2L6,经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分别在豆粕、棉籽粕、豆粕-棉籽粕和鱼粉发酵培养基中对其进行发酵培养,并在不同时间检测蛋白酶活性和底物蛋白消化率。结果表明:菌株2L6在不同发酵培养基中蛋白酶活性及底物蛋白消化率有较大差异。其中,豆粕-棉籽粕混合发酵培养基中蛋白酶活性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即达到最大值21.31 U/m L,而底物蛋白消化率也在36 h即达到最大值64.42%(P0.01)。因此,豆粕-棉籽粕混合蛋白源可较大提高仔猪小肠主要蛋白酶菌(Bacillus cereus strain2L6)产蛋白酶和蛋白质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微生物固态发酵与微波降解分步复合法脱除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加工技术。以棉籽浸出制油后的棉籽粕为原料,通过不同的菌种、接种量、料液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分析,以棉籽粕的脱毒率为评判标准。首先通过确定正交试验的因素与水平,得出微生物固态发酵的最佳脱毒工艺参数;再以发酵后的湿棉籽粕为原料,采用微波降解工艺进行第二次物理辅助脱毒,确定最佳微波工艺参数;测定脱毒前后的棉籽粕粗蛋白含量和小肽含量。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比2∶1(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接种量10%、料液比2∶3、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0℃,脱毒效果最佳,此时脱毒率高达86.57%;当微波时间和功率分别为6 min和3 000 W时,最终棉籽粕脱毒可达90.57%。测定脱毒后的棉籽粕粗蛋白含量为52.17%,提高了25.29%;小肽含量为11.13%,提高了20.19%。所得产品色泽均一,呈黑褐色,无酸臭味。微波过程可脱出一部分水分,有效节约了棉籽粕的烘干成本和烘干时间。此方法工艺简单、安全可靠、流程短、脱毒率高、水耗和能耗低,为棉籽粕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固态发酵复合蛋白饲料对生长阉公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复合蛋白原料组成为棉粕、菜粕和豆粕,固态发酵所选用的菌种为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和猪源乳酸杆菌。将产朊假丝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接种到复合蛋白原料后发酵3d,干燥后制得固态发酵复合蛋白。在测定其常规养分含量基础上进行了生长试验。选择体重(27.70+0。82)kg的PIC生长阉公猪12头,随机分配到2个处理组中,即发酵前复合蛋白组和发酵后复合蛋白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8d。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后复合蛋白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发酵前复合蛋白组提高7。4%和20。3%;同时发酵后复合蛋白组的料重比发酵前复合蛋白组降低6.3%。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12.04%固态发酵复合蛋白与添加13.34%的发酵前复合蛋白相比,可以提高其日采食量、日增重及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14.
《饲料工业》2017,(21):57-61
利用棉粕固态发酵的方法,对棉粕发酵菌种进行了筛选,随后对已筛菌种进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配比,最后按最优配比复配菌种进行棉粕发酵试验,检测样品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单菌种筛选出芽孢杆菌KC-1、乳酸菌SS-2、酵母菌JS-1作为复配菌种。(2)复配菌种最佳配比为:KC-1:SS-2:JS-1=2:1:2。(3)按最优配比复配菌种发酵棉粕后的主要指标分别为:游离棉酚含量213.36 mg/kg、粗蛋白含量48.21%、酸溶蛋白含量13.40%、小肽含量5.60%、有机酸含量1.68%、pH值4.84、活菌数8.20×10~8cfu/g、发酵风味适宜令人愉悦。本试验为棉粕混合菌种发酵剂相关产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共轭亚油酸是天然存在于食品中的亚油酸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本实验测试了发酵乳制品生产中常用菌株的共轭亚油酸产生能力,其中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Ldb2显示了最高的共轭亚油酸生产能力,其共轭亚油酸产量为4.06μg/mL。并且对高产菌株产共轭亚油酸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菌株产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发酵条件是:培养温度47℃,培养时间24h,pH值8.0。  相似文献   

16.
采用牛津杯法测定4株乳杆菌(罗伊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对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使用含有3,3,5,5-四甲基联苯胺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MRS琼脂培养基测定乳杆菌产过氧化氢能力,最后通过蛋白类排除试验、抑菌物质热稳定性试验、有机酸排除试验和过氧化氢(H_2O_2)排除试验分析4株乳杆菌主要的抗菌物质。结果显示:4株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约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能够产生H_2O_2;约氏乳杆菌主要的抗菌物质为有机酸,罗伊乳杆菌、格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主要抗菌物质除了有机酸外,仍可以产生细菌素。结果表明:罗伊乳杆菌、格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可以作为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益生菌使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传统的碱溶酸沉法提取了大豆粕、棉籽粕中的大豆分离蛋白(SPI)及棉粕分离蛋白(CPI),并分别测定了棉籽粕、60目棉粕分离蛋白和80目棉粕分离蛋白中游离棉酚的含量。结果显示:60目、80目大豆粕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率分别为39.82%和44.95%(P〈(1.05),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1.07%和71.35%;60目、80目棉籽粕中棉粕分离蛋白的提取率分另4为23,22%和35.39%(p〈0.05),粗蛋白含量分别为76.03%和82.44%;棉籽粕、60目棉粕分离蛋白及80目棉粕分离蛋白中游离棉酚的含量分别为2182.54mg/kg、522、79mg/kg和503.87mg/kg(P〈0.01)。这表明不同的粉碎粒度对大豆分离蛋白和棉粕分离蛋白的提取率有显著的影响,碱溶酸沉法显著降低了棉粕分离蛋白中游离棉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从肉鸡空肠黏膜上分离到6株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3株乳杆菌(R2、R4、R6),3株肠球菌(R1、R3、R5)。生理生化鉴定表明,R2为嗜酸乳杆菌;R4为德氏乳杆菌乳亚种;R6为德氏乳杆菌德氏亚种;R1、R3和R5为粪肠球菌。产乳酸能力分析表明,培养至12h时R2产乳酸速度最快,到24h时R4产生乳酸浓度最高,为69.59mmol/L。在抑菌试验中,R2、R4对鸡大肠杆菌O1、鸡伤寒沙门氏菌O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5);药敏试验结果表明,R2和R4对治疗性抗菌索青霉素、四环索、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有较强的耐受性;对添加剂用抗菌索二硝托胺、硫酸多粘菌素、氨苯胂酸、杆菌肽锌的耐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乳扇制品中乳杆菌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扇是云南大理白族的一种传统乳制品,本文对乳扇及其酸乳清样品中的乳杆菌进行调查,由36份样品中共分享到116株乳杆菌,鉴定出21种(亚种),其中干酷乳杆菌、德氏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及植物乳杆菌等四种73%,确认是乳扇制品中的优势种群。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测定,发现部分菌株有较好的产酸产香性能。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产酸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嗜热性乳酸菌、乳球菌的产酸特性以及影响后酸化的因素。结果显示,乳球菌最大产酸量为64.4^0T~72.7^0T;嗜热性乳酸菌的最大产酸量为106.8^0T~294.2^0T。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的最大产酸速率为20.75^0T/h、24.57^0T/h。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乳酸乳球菌乳油亚种、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丁二酮变种的最大产酸速率分别为7.65^0T/h、6.52^0T/h、9.65^0T/h。优良的菌株特性、低温贮存、较低的最终发酵酸度是保证乳酸菌低后酸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