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利用4个代表当前植株类型的玉米杂交种,研究了5种密度对形成玉米产量性状有关部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与玉米产量有正向相关的主要个体产量性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玉米单株的叶面积、光合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呈现出下降趋势;而群体的叶面积、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呈现出增高趋势;玉米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当前类型的玉米品种出现高产的种植密度在70000株/hm^2~90000株/hm^2,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是在80000株/hm^2。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省玉米密度主要倾向偏稀,特别是中低产区种植密度偏稀的问题更大,增加株数是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见闻 《北京农业》2007,(7):56-57
当前加快玉米生产发展,主要途径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普及以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技术,力争今年玉米单产达到每亩357.5千克,总产达到1450千克以上。到2010年种植面积不低于4亿亩,单产达到每亩375千克.总产1500亿千克以上。  相似文献   

4.
选取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2号为试验材料,采取7个处理密度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不断提高,行数、行粒数、穗长、子粒长、百粒重和茎粗逐渐减少;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出籽率和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容重先减少后增加。合理密植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中的关键技术。一般情况下,玉米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后,不仅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容易发生倒伏、病虫害及空秆率增加等现象。因此,合理密植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德美亚1号、2号品种自身特性,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才能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探索适宜宁南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对解决宁南山区人口逐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粮食总量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对大豆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利于深入推动宁南山区“稳粮增豆”行动。本文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农机配套、科学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化学调控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密度,肥料对玉米产量协同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鄂西北低山丘陵区研究玉米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其产量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函数为一报酬递减函数,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有一合理组合区,在该区域内增加种植密度在施肥量能起到增产之目的,且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具有互补性,即种植密度(或施肥量)的减少可用增加施肥量(或种植密度)来补偿以保证玉米产量不减。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的影响,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学界对玉米密植增产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归纳了现代玉米高密度种植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玉米高密种植减少了土壤蒸发,增加了植株蒸腾,但对于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是否增加了玉米耗水量,学界仍存在不同意见;玉米密植在提高群体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由于高密度导致产量降低的风险。为应对高密度种植下玉米产量的不稳定性,现代学者开始将种植密度与其他农艺措施结合。与此同时,现代研究从传统的特定环境下田间试验研究转向使用作物模型模拟不同环境下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旨在根据特定环境选择最适宜种植密度,在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玉米单株产量,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综上,将玉米密植种植与其他增产措施相结合和借助作物模型研究不同环境下玉米的最优种植密度是构建未来玉米增产稳产技术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玉米带状种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带状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方法]2013~2015年通过模式筛选、玉米品种筛选、种植密度筛选等试验示范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结果]采用非等行距3行1带(50.00 cm∶50.00 cm∶100.00 cm)种植模式,选用潞玉36、屯玉99等耐密玉米品种,种植密度范围为75 000~82 500株/hm~2,辅之配套集成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标准化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结论]通过带状种植改变田间微环境,有效解决了产量不增反降、倒伏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对种植密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在玉米种植密度上无法掌握,特进行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空秆率增加、穗粒数减少、倒伏率加大,且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增加;建议郑单958的种植密度以6.00万~6.7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一)种植密度不合理。河南省一些地区.由于种植习惯的原因,生产上对玉米的田间管理较粗放,有的农民甚至播种后不间苗、定苗,种植密度过大,使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拥挤,群体过大,玉米个体的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瘦弱,玉米个体的抗性下降.极易发生病虫害和倒伏。  相似文献   

11.
先玉335适宜栽培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求先玉335合理的种植密度,明确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高产豫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设4种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在大垄双行种植备件下,先玉335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呈降低趋势,在6.7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具有合理的株高和冠层结构,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也较高。对株高、穗位高度以及LAI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的增加会使玉米群体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单株叶面积减少,群体LAI有所增加,L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有所上升,玉米群体适宜高产的LAI在5.7左右。[结论]在试验条件下,先玉335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I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随着密度的增加上移。  相似文献   

12.
在粗缩病发生年份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品种青农105、农大108为材料,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粗缩病发生年份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粗缩病发生年份,有效穗数、行粒数对小区产量贡献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品种有效穗数均显著增加;晚播处理下2品种的行粒数显著增加;农大108有效穗数表现为早播处理>晚播处理>中播处理,青农105有效穗数表现为晚播处理大于早播、中播处理。从产量结果来看,对于农大108,低种植密度(4.50万株/hm2)时适宜早播,中高种植密度(≥5.25万株/hm2)适宜晚播;对于青农105,在高种植密度(≥7.50万株/hm2)下中晚期播种利于产量提高。因此粗缩病发生年份,应根据品种抗性选择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确保玉米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植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因此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提升玉米产量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夏玉米是临邑县主要经济农作物,为确保夏玉米产量应采取增加栽培密度,并做好配套田间管理措施。本文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山东省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倒伏的影响,得出了密植条件下夏玉米产量提升机制,即在6.00~8.25×104株·hm-2密度范围内,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增加穗数增多而增加了夏玉米产量,而且夏玉米未发生倒伏。提出在临邑县从事夏玉米生产时,推荐密度为8.25×104株·hm-2,施氮量为360kg·hm-2。通过合理密植、配施化肥、化控等农艺措施能够实现夏玉米高产,为相关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改变玉米种植形式,充分利用地利与光能,采用综合配套田间管理技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与周单9号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种植密度与周单9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关系,寻求最佳种植密度,特设置7个密度处理,3次重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周单9号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密度弹性较大,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3356.607+1492X-121.968X2(F=9.72〉F0.05=6.94)。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周单9号株高、穗位高和空秆率增加,茎粗和双穗率下降:不同种植密度对穗部性状影响较大。生产中周单9号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2。该研究为周单9号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谭国奉 《现代农业》2013,(12):27-27
玉米建平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80万亩。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农民在种植玉米中存在选种不适合、种植密度不足,施肥不合理、田间管理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面积的种植。随着玉米种植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单纯依靠更新品种和增施肥料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难度很大,而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单产。通过试验,采用双株紧靠玉米种植技术可显著提高玉米单位面积的种植数量。文章介绍了玉米双株紧靠种植技术,以期为种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全株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通过设置7.50、11.25和15.00万株/ha 3个种植密度,研究其对全株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的饲用物质产量显著降低,但群体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显著增加,且在高密度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全株玉米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差异显著,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以及总能量的产量显著增加。合理的增加种植密度,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动力2003进行调控,可以改善玉米的植株性状,获得较高的饲用物质产量,提高全株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桂中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米品种太平洋98在桂中地区最佳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2010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太平洋98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方式(A2)比常规耕作(A1)的农艺性状较好,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分别提高3.23%、6.25%、7.89%;同时在栽培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A283即免耕栽培下种植密度为5.25万株nm2,玉米产量最高(8.57t/hm2)。可见,免耕栽培方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是挂中地区玉米品种太平洋98比较理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玉米大垄密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是生产过程中选用收敛型优质、高产、抗逆良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良种良法结合,实现扩源、强流、增库,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来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其技术体系内涵集中体现在应用紧凑型、半紧凑型、中矮秆品种、改变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密度和科学施肥管理上,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该技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百粒重,生物量提高,经济系数增加,是实现玉米获得高产高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