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玉米比空栽培是近年出现在我省的一种高产栽培方式,其特征是,在玉米行间留有空行,种两行空一行称"二比空",种三行空一行"三比空"…….据1984年铁岭市51个乡(镇)102个点调查,30万亩二比空玉米平均亩产611.65公斤,比清种增产67公斤,增产率12.3%.同年开原县八棵树镇玉米比空面积2.5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75.8%,平均亩产698公斤,比清种增产14.9%.1987年在省开展的作物丰产杯高产竞赛中,有5块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平均亩产达到了525.7公斤,较玉米65厘米小垄常规栽培生产亩产466.4公斤亩增产59.3公斤,亩增产率为12.7%,亩增加经济效益91.38元。  相似文献   

3.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公分或70公分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公分,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公分,小行距40公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公斤,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的20-25%,总产量占世界18%,占亚洲的70%。黑龙江省是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和商品薯、种薯集散地。马铃薯是黑龙江省的传统优势作物,种植面积40万公顷,占全国的1/10。如何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尤为重要。近几年马铃薯大垄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比常规垄栽培一般可以增产15%--20%以上。常规栽培平均亩产1600公斤,大垄栽培平均亩产2100公斤,平均亩增产马铃薯500  相似文献   

5.
<正> 1990年滑县县委、县政府组织22个乡镇,对30万亩夏玉米进行高产开发,经县高产开发指挥部验收,平均亩产566公斤。有165块高产田,面积1007.3亩,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枣村乡西莹村唐福吾种植的一亩掖单13,亩产达906公斤。在开发方的带动下,全县53.6万亩夏玉米平均亩产370公斤。高产开发田普遍实行麦垄套种,主要抓了四项关键技术措施。一、扩大种植良种,改平展叶型为竖叶型玉米品种。开发方种植竖叶型玉米品种面积占70%以上,竖叶型品种上部叶片上冲,叶相直立,夹角较小,有利于光的投射,植株冠层形成了良好的透光层,提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采用110cm大垄双行栽培技术,亩产达到了628.6公斤,较玉米采用65厘米小垄常规栽培技术亩产564.8公斤亩增产63.8公斤,亩增产率为11.3%,亩增加经济效益82.60元,亩增效15.4%。  相似文献   

7.
<正> 土壤瘠薄且保水性差的旱薄地,产量低而不稳,一直影响着玉米生产的平衡发展。提高旱薄地春玉米产量对提高丰南市粮食总产起着重要作用。为此从90年代初开始,对旱地春玉米种植形式,从栽培、耕作、生物、激素等多方位进行了抗旱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形成了旱薄地春玉米蓄水保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1992年示范1.2万亩,平均亩产424.3公斤,比常规种植的对照田增产91.5公斤,增产率达到27.5%;1993年示范推广3.5万亩,在严重干旱的条件下(玉米生育期自然降水较正常年份少55毫米,少13.5%),平均亩产375.5公斤,比对照田增产85.5公斤,增产率达到29.5%;到2001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8.
<正>积极应对干旱等不利因素,实施压夏增秋措施,完成粮食种植面积91万亩,较上年增长2.2%。其中冬小麦25万亩,减少25%;地膜玉米25.1万亩,增长27.3%;马铃薯28.1万亩,增长11.1%;小秋杂粮10万亩。全县粮食平均亩产259.9公斤,较上年增长5.1%。其中冬小麦平均亩产181公斤,较上年增产10.9%。受春夏秋三季连旱,地膜玉米平均亩产440公斤,减幅11.7%;马铃薯平均亩产鲜薯710公斤(折主粮222公斤),减幅1.6%;小秋杂粮平  相似文献   

9.
甜菜种植增产新法──垄作法甘肃省民勤县农业局杨万才地膜垄种甜菜是近年推广的一种新种植方式。根据我县推广应用,亩产达到5吨以上,块根最重达2.3公斤,平均亩产值在1400元以上。地膜垄种甜菜种植方式具有保水、保温、保墒、保肥、省种、个体发育好、利于抗病...  相似文献   

10.
经测产,大豆采用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平均亩产191.7公斤,较常规垄栽培亩产161.4公斤亩增产大豆30.3公斤,增产18.8%,亩增收22.96元。  相似文献   

11.
花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过去,麦套花生采用传统单行种植栽培方式,平均亩产不足200公斤;针对传统花生种植栽培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产量较低的实际,结合农业科技合作致富项目,探索改变传统花生种植栽培方式,大力推广大垄双行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平均亩产350多公斤,个别地块达到500公斤,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采用大垄双行种植,俗称“隔垄种”。即在冬前种麦时,首先做垄,一般垄距70厘米,两垄之间的垄沟内种植一垄小麦(两行小麦,行距25厘米左右),其他为预留空白地,待第二年开春时再种花生。  相似文献   

12.
<正> 1987年,我院在郾城县进行了夏玉米万亩500公斤高产开发研究,万亩试验基点设在郾域县三个乡的13个行政村,种植夏玉米面积11904亩,亩产520.3公斤,高产示范获得成功,带动的三个乡、一个镇的七万多亩夏玉米亩产337.4公斤,促进了全县45万亩玉米增产,亩产达到323.3公斤。1987年夏玉米高产示范开发研究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150036)张相英推广、应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一般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比直播亩增产250公斤~350公斤,亩纯增收180元~250元,甚至更高。一、增产原因及技术进步点①通过覆膜增加有效积...  相似文献   

14.
审定编号:苏审玉201103。来源与类型:原名"LY608",由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以E713-2×昌7-2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中熟紧凑型普通玉米。适宜在江苏省夏播地区种植。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75.5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3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4%。  相似文献   

15.
孙桥 《现代农业》2014,(4):49-49
<正>玉米是开原市主要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7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52.4%。多年来种植形式比较单一,以大面积清种为主,平均单产水平始终在700~750千克徘徊。2013年我们在开原市八宝镇古城堡村张淼家示范了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模式200亩,秋季经过开原市农业中心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853.4千克,比相邻农户亩产746.7千克,亩增产106.7千克,增产幅度达14.3%,效果非常显著。一、增产原理1.大垄双行栽培具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玉米是高光效的高产作物。光的强弱不但影响玉米的光合强度,也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输。据测定,玉米的光补偿点为1500~4000米烛光,光饱合点为3万~6万米烛光,大约为自然光强的1/3~1/2。大垄双行栽  相似文献   

16.
普兰店市花生播种面积在3万亩以上,其中地膜覆盖2万多亩,平均亩产320公斤,夹河镇三八场种植10亩覆膜花生,经过实测平均亩产510.5公斤,名列全市第一。覆膜花生比裸地花生每亩平均增产60公斤,增产率达23.1%,全市通过覆膜每年增产花生约125万公斤,按目前市场每公斤价格8元计算,可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大面积花生覆膜增产需要一整套技术作保障。  相似文献   

17.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花生是卢龙县主要的油料作物,2009年种植面积7万亩,平均亩产221公斤。为了提高单产增加经济效益,近几年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栽培面积达到5万亩,平均亩产242公斤,比裸地增产21公斤,增产1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  相似文献   

18.
玉米采用二比空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玉米的单产,增加玉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玉米采用二比空栽培技术玉米亩产达到了585.7公斤,较常规栽培玉米亩产59.3公斤,增产达11.3%,亩效益达到了640.19元,较常规栽培玉米亩增加经济效益100.81元。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玉米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是重要的粮、经、饲兼用作物,对解决人们生活用粮、畜牧业及轻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玉米通过高产开发和一系列增产技术的推广,其亩产、面积和总产都有了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2500万亩发展到3200万亩,亩产由237.5公斤提高到293.5公斤,总产突破了90亿公斤。玉米产量的大幅度  相似文献   

20.
亩产吨粮综合配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桓台县39.41万亩粮田,冬小麦套种夏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020公斤。其中39.7万亩小麦平均亩产419公斤,38万亩夏玉米平均亩产611公斤。经山东省科委组织鉴定验收和桓台县统计局实产统计,成为全国第一个夏玉米亩产突破600公斤的县,长江以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