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飞 《现代农业》2015,(2):20-21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在马铃薯的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文章主要研究通过对马铃薯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处理,验证其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蚜虫及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情况。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在马铃薯的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早在1858年Kuhn对此病就有报道。我国在1922年和1932年分别在台湾和广东陆续发现过此病.当时由于该病对马铃薯危害不甚严重.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黑痣病是宁夏马铃薯产业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通过研究宁夏马铃薯黑痣病发生规律,借鉴国内外有关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技术,明确了宁夏马铃薯黑痣病农业和化学等防治方法,提出了宁夏地区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控技术,实现了马铃薯黑痣病的标准化防控,为宁夏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黑痣病已成为影响我县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但目前还没有防控马铃薯黑痣病的有效措施。本文结合国内外对黑痣病防治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生产马铃薯的过程中把各个防治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形成适合我县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不同药剂拌种、沟施、叶面喷施等方法,对感染黑痣病的种薯进行处理,通过对出苗率、产量、薯块发病率、地下病茎数的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寻求防控马铃薯黑痣病的最佳施药组合。结果表明,不同药剂拌种、沟施、叶面喷施3种方法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均有效果,结合用药成本,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经济有效的施药组合是用甲基立枯磷拌种、沟施、叶面喷施。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黑痣病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土传病害。为筛选出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生防作用的芽孢杆菌,从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连作黑痣病发生严重的地块采集健康植株上的根际土,采用土壤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出6株对黑痣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菌株(抑菌带宽度6.0 mm),研究温度对生防菌株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降低,抑菌效果减小,温度为15℃时,菌株HN-Q-8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当温度降为10℃时,无抑菌作用。以形态学特征为基础,结合gyrB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筛选出来的6个菌株经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盆栽防效试验表明,贝莱斯芽孢杆菌HN-Q-8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为52.72%~61.22%。  相似文献   

7.
通过承德地区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调查和正确分析,给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具体防控措施,指导承德地区农民发展马铃薯产业,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轮作倒茬越来越困难,马铃薯黑痣病逐年加重。本实验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了新型药剂健攻R(有效成分为7%氟唑菌酰胺+5%苯醚甲环唑)对于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从防治效果和用药成本考虑,健攻施药量130ml/亩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黑痣病是商洛市马铃薯生产上新发生的病害,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本研究鉴定出了引起马铃薯黑痣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系统观察了病害症状表现、发病进程及影响因子。大田防治试验证明,采用2.5%咯菌腈FS 200倍浸种10 min、25%嘧菌酯SC 500倍沟施喷雾对马铃薯黑痣病有明显防效,若采用上述两种方法配合应用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马铃薯黑痣病最佳防治药剂,选用5种杀菌剂在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小山村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马铃薯均有增产效果,其中氟环·咯菌腈、苯甲·嘧菌酯药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病效果均较好,增产效果最明显,为马铃薯黑痣病防治高效药剂,可在大田种植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3)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利用微生物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是环境友好、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本研究旨在获得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并明确其防病作用方式,为生防细菌发酵工艺的优化、微生物杀菌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峙培养法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通过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16S rDNA序列以及gyrAgyrBrpoBrpoC多基因序列分析对生防细菌进行分类鉴定。通过盆栽试验比较生防细菌菌株发酵液、无菌体上清液和菌体悬浮液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脂肽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抑菌活性测定结合质谱(UPLC-Triple TOF-MS/MS)技术鉴定生防细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测定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结果】通过对2 106株细菌进行筛选,获得3株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其中HMB33604菌株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较高,达到52.9%。通过生理生化及多基因序列比对,将HMB33604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发酵液和上清液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2.2%和66.4%,而菌体悬浮液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仅为16.9%,证明该菌株主要通过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而起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作用。HMB33604菌株可以产生泛革素(fengycin)、伊枯草菌素A(iturin A)和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抑菌试验证明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是HMB33604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这两种脂肽类抗生素能够显著抑制黑痣病菌的生长,并且造成菌丝畸形。菌株发酵液和无菌体上清液均显著降低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0.3%和64.0%;而菌体悬浮液处理后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仅降低10.3%。【结论】获得一株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HMB33604,该菌株主要通过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而发挥生防作用。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是HMB33604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不仅造成黑痣病菌菌丝畸形,还可显著降低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数量,从而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田间试验,明确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生长的安全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在推荐使用剂量下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为76.27%~90.88%,在推荐使用剂量下增产率分别为2.00%、4.01%、6.63%,对马铃薯产量增加显著,试验剂量下各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均无不良影响,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从经济、有效和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可以作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主要药剂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黑痣病在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域广泛分布,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马铃薯黑痣病在我国很多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对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侵染幼芽、茎基部及块茎产生的症状,湿度、连作与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温湿度、酸碱度及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病原菌的鉴定方法、致病机制以及分布情况及各地区优势菌种进行归纳,并对农艺措施、选育抗性品种、化学药剂与生物防治等不同措施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马铃薯黑痣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最佳药剂,对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介于74.83%~86.15%。20%甲基立枯磷乳油、甲基硫菌灵+硫酸链霉素(5:1)复合粉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分别为86.15%、84.55%、81.68%,均在80%以上,20%甲基立枯磷防效最好,是防治黑痣病较理想的药剂,且有利于马铃薯安全生长,增产效果明显,建议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及防控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来  王文桥  朱杰华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16-117,216
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粮食和蔬菜作物。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马铃薯每年只能种植1次,由于马铃薯轮作倒茬困难,近年来黑痣病发生及危害呈上升趋势,造成马铃薯严重损失。针对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规律,提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并提出选育抗病品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试验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施用效果,本试验设计了3个处理观察试验田黑痣病防治效果。通过对产量结构、发病情况的调查表明,药剂拌种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有一定田间药效。其中,阿米西达处理在防治效果及增产上效果表现最好,病害发生率较对照减少了42. 87%,产量提高了10. 16%,商品薯率提高了3. 43%。在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治中可以考虑通过药剂拌种来进行田间防治。另外,在生产中要积极引导种植户执行轮作制度、适度加大轮作年限,降低马铃薯土传病害发生率,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索新型马铃薯种衣剂30%噻虫胺·咯菌腈·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最佳拌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30%噻虫胺·咯菌腈·吡唑醚菌酯干拌对控制马铃薯黑痣病、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及增加产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药剂,以乐薯1号和冀张薯12号马铃薯为供试作物,选择7种药剂通过拌种、喷施等操作方式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和25%嘧菌酯悬浮剂2种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病指防效和马铃薯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可在生产上用于马铃薯黑痣病防治。其中,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病指防效最高,为51.87%~54.80%,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4.48%~15.65%;25%嘧菌酯悬浮剂病指防效次之,为42.00%~52.82%,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2.05%~13.64%。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选取对黑痣病菌抗性不同的马铃薯材料,研究黑痣病菌毒素对马铃薯幼苗体内丙二醛( 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经毒素处理后,马铃薯幼苗体内MDA含量大幅增加,96 h以前感病品种大西洋的累积量大于抗病品种底西芮的,96h以后抗病品种的累积量大于感病品种的;马铃薯幼苗细胞膜透性增加,感病品种增加的较早且幅度较大;黑痣病菌毒素可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升高较早且幅度较大,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PAL活性分别在12 h和36 h达到最大,增幅分别为48.8%和38.7%,24h以后,二者的增幅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