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解茭白生产过程中茭草还田对田面水体中污染物的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农田面源污染,模拟试验研究了淹水条件下不同用量(0%、0.5%、1.0%)茭草覆盖还田和与土壤混合还田对田面水体中COD、氮、磷等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表水的电导率、COD、磷、钾、铁、锰在试验初期呈明显上升,第20~30天之后逐渐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NH_4~+-N浓度峰值出现在培养试验前10天内。电导率、COD、磷、钾、铁、锰浓度随茭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NH4+-N的浓度变化则相反;茭草覆盖还田对田面表水中电导率、COD及养分浓度的影响大于茭草与土壤混合还田;配施氮肥可明显增加田面水的电导率和NH_4~+-N浓度。研究建议,采用茭草与土壤混合还田,并控制好茭草还田前期(前30天)田面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2.
张飞  郑凤英 《农学学报》2020,10(8):57-62
为了探究MS培养基中氮、磷无机营养盐对鳗草生长的影响。单独添加不同浓度KNO3、NH4NO3和KH2PO4的天然海水中培养鳗草克隆苗,于7、14天进行植株形态学观察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其中,KNO3的添加量为MS培养基中的1/2倍、1倍和2倍及NO3-总浓度为39.4 mmol/L,KH2PO4和NH4NO3的添加量均为MS培养基中各自浓度的1/2、1和2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以KNO3处理组最高(P<0.05),克隆苗培养14天无毒害现象,且有新叶发出;NH4NO3和KH2PO4处理组均对克隆苗有明显毒害作用,NH4NO3处理组叶片48 h后开始褐化,7天后茎尖、根尖明显变软并褐化,14天后植株死亡;KH2PO4处理组培养14天后叶片平均褐化率达56%。因此,1/2、MS培养基均不适用于鳗草的室内培养,其培养基的氮源应为单独添加的NO3--N或高浓度NO3--N+低浓度NH4+-N。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适用于养猪废水的人工湿地优势物种。[方法]选取鸢尾、美人蕉、水芹、梭鱼草4种水生植物,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监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4+-N)浓度的影响,分析4种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迟,人工湿地中废水中COD、TN、TP和NH4+-N的浓度逐渐下降,净化效果越好。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时,鸢尾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1.80%和68.35%;梭鱼草对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0.92%和81.53%。[结论]人工湿地对养猪废水净化效果以种植鸢尾和梭鱼草较佳。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蓝藻治理与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等污染物高效削减的双重目标,以暴发蓝藻的城市富营养化河道水体为分析对象,通过模拟试验,研究H2O2与凤眼莲协同去除水体中高质量浓度蓝藻的效果。H2O2除藻质量浓度阈值探索试验结果显示,15 mg/L H2O2处理4 h后,蓝藻的光合活性下降了75%,24 h内其活性无明显恢复。H2O2与凤眼莲协同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后的前72 h,单一H2O2处理的除藻效果最好,在处理后72 h至处理后96 h, H2O2+凤眼莲处理的除藻效果最好,单一凤眼莲处理在试验后96 h内无明显除藻效果。研究还发现,单一H2O2处理的水体NO2--N、NH4+-N、PO4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浮床栽培黄花水龙(0%、5%种植面积)对红罗非鱼养殖池塘污染物的影响,测定CODMn、Chl.a、TN、NH3-N、NO2--N、NO3--N、TP、PO43--P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黄花水龙能显著降低红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Chl.a、NH3-N、NO2--N指标,也能显著降低CODMn、TP、TN和NO3--N含量,其中对NO3--N和NO2--N平均去除率达50%以上,而对磷的去除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
张国照  药宝宝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197-199+206
以活性碳纤维作为微生物载体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验,在进水COD、NH4+-N、TN、TP浓度分别为79.3~107.1、28.0~48.2、32.6~51.6、2.3~3.9 mg/L的条件下,上述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73.7%~89.1%、91.1%~98.2%、42.6%~77.9%、74.5%~86.3%(投加除磷剂)。其中,COD和NH4+-N的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TN和TP可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投加除磷剂),出水SS保持在5 mg/L以下。采用活性碳纤维填料的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已用于示范工程,达到了预期效果。与常规填料相比,活性碳纤维填料接触氧化法NH4+-N的去除性能更优。活性碳纤维适合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还田茭草的腐解过程及其养分释放特点,开展了不同水分(淹水和湿润)和不同温度(15℃、25℃、35℃)条件下茭白茎叶与茭白根系物质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及其N、P、K释放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茭草的腐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湿润条件下茭草的腐解快于淹水条件,茎叶的腐解快于根系;还田前期,茭草中氮、磷、钾可随茭草腐解逐渐释放,增加表水中水溶性有机碳、氮、钾和磷的浓度。研究认为,茭草还田可能会增加对地表水体污染的风险,特别是在茭草还田前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猪粪水贮存过程中氮素大量损失的问题,比较秋季和冬季条件下敞口和密封贮存对猪粪水贮存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影响,以便为猪粪水贮存还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秋季和冬季敞口与密封贮存对猪粪水贮存过程中物质转化、氮素损失及无害化的影响,分析了猪粪水pH、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κ)、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种子发芽率及NH4+-N、NO3--N、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重金属(As、Zn、Cu、Pb和Cd)含量的变化。【结果】猪粪水贮存过程中,pH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κ、COD及TN、NO3--N和重金属含量均逐渐降低,NH4+-N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种子发芽率逐渐增加;贮存后猪粪水中无机氮占比明显增加(冬季敞口贮存除外),除Cu和Zn含量未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要求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技术的净化效果,探索因地制宜、应用高效的生态综合治理技术。[方法]以农村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提出不同生物生态治理措施优化筛选的科学参考。[结果]沟塘内水生植物对TN、NH4+-N、TP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停留时间为90 d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8%、94.3%和78.0%,但对CODMn去除率仅在35%~40%。厌氧-缺氧-好氧-湿地组合处理工艺中A2/O工艺段对TN、NH4+-N、TP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23.4%、48.6%、56.3%和30.7%,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TN、NH4+-N浓度分别稳定在0.66和0.25 mg/L,TP浓度基本维持在0.03~0.15 mg/L,对CODMn的去除效果并不显著,各项污染物指标平均去除率依次为97.7%、89.0%、86.2...  相似文献   

10.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茭草淹水还田培养过程中土壤溶液Eh、pH值、溶解性有机碳(DOC)和金属离子浓度以及土壤磷形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茭草淹水还田可增强土壤的还原作用,提高上覆水和孔隙水中DOC的浓度,从而促进土壤中氧化铁结合态磷的溶解,增加向上覆水中磷的释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茭草淹水还原过程中Eh和溶液中DOC浓度的变化是引起上覆水磷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茭草还田前期可显著增加茭白田上覆水中磷的浓度。  相似文献   

11.
秸秆和氮肥配合施用对高肥力植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高肥力植烟土壤上研究施用C/N高的小麦秸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上、中、下部叶成熟期等3个生育期,不同施氮水平下加秸秆处理可明显提高土壤0.25~10mm水稳性团粒数量,降低小于0.25mm小团粒数量,显著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pH。同时,施用秸秆可显著降低烟株不同成熟期土壤中NH4-N和NO3-N含量,还使土壤有效钾明显上升,土壤P、Ca、Mg明显下降,S及B、Cu、Zn、Fe、Mn等元素有升高趋势。可见,高肥力植烟土壤上施用C/N比高的秸杆可以调控土壤养分供应,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2.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 cm、5-15 cm和15-25 cm土层土壤NH4+-N、NO3--N含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还田年限的延长和用量的提高,3个土层土壤的NH4+-N、NO3--N含量的增幅也随之增加。第5季水稻收获后,秸秆覆盖处理NH4+-N、NO3--N含量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8.83%-36.70%和12.04%-37.70%。秸秆覆盖还田使水稻生育前期土壤NH4+-N、NO3--N含量降低,有利于减少NO3--N的淋失。而后期氮素得到释放满足作物生殖生长的需要,则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稻,并且作物的增产幅度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结论】连续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供应,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溶液中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未来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试验设置水稻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个处理,研究了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溶液中的无机氮(NH4+-N和NO3--N)、磷(P2O5)、钾(K2O)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土壤溶液中铵态氮(NH4+-N)含量增加,而对硝态氮(NO3--N)含量的影响则是前期两个处理含量相近,而后期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溶液中硝态氮(NO3--N)含量。秸秆的施入降低了水稻生育前期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而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还田处理中磷的含量逐渐增加,并超过不还田处理中的含量。土壤溶液中钾的含量因秸秆施入变化最为明显,在整个生育期内,始终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高于不还田处理。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NO3--N和高浓度NH4+-N对莴笋生长及其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生长在用自来水配制的高浓度NH4+-N营养液中的莴笋后期才受到铵胁迫的影响,同时NH4+-N处理下莴笋对介质中原有的少量NO3--N的吸收率均高于NH4+-N;2) 在NH4+-N的供给量高于植株的需氮量时,莴笋吸收的NH4+-N并不随介质中NH4+-N浓度的升高而增加;3)供给NO3--N 增加了植株对磷、钾、铁、锰的累积量,减少了对氮、钙的吸收量。吸氮量下降与光照较弱、气温较低有关,钙累积量下降可能与自来水含有较多的HCO3-有关;4) 莴笋根、茎、叶柄、叶片4个器官中养分含量基本上不受NH4+-N 浓度的影响,但与氮素形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旱地小麦地表覆盖对土壤水分硝态氮累积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干旱地区,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表覆盖对第3季冬小麦生长、氮素吸收及土壤水分和硝态氮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地表覆盖能否促进小麦生长及其对氮素的吸收,在收获期均能提高表层土壤水分;覆膜栽培增加表层硝态氮含量,覆草也在高量施用氮肥时,提高表层硝态氮的累积.而地表覆盖对耕层以下土壤水...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氮素形态对盐碱地棉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鲁棉研28号为试验材料,利用嫁接建立的分根试验系统模拟盐分差异分布,研究了根区盐分差异分布和不同形态氮素(NH4+和NO3-)对棉苗生长和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盐分差异分布和氮素形态对棉花营养元素吸收及幼苗生长存在互作效应;根区盐分差异分布较均匀分布增强了棉株对主要营养元素(N、P、K、Ca、Mg、Fe、Mn、Cu和Zn)的吸收、降低了Na+含量、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17.1%)并增加了棉株生物积累量(18.5%);NO3--N较NH4+-N处理显著促进了棉苗主要营养元素(N、P、K、Mg、Fe、Mn)的吸收及生物量积累;根区盐分差异分布下,施用NO3--N较NH4+-N提高了棉苗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及叶片光合速率(13.5%)、降低了各器官的Na+含量并促进了棉苗的生物量积累(7.2%)。研究结论是盐分差异分布下,施NO3--N较NH4+-N更有利于棉花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茭白种植季沼液施用效应及安全消解容量,在田间研究沼液不同灌溉量对茭白营养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施用量420~1 260 t·hm-2处理,产量比空白对照和全化肥处理分别提高2645%~3370%和872%~1495%。以茭白常规施氮量3倍的沼液用量630 kg N·hm-2是当季茭白消解沼液的安全容量。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土壤容重最大,为1.38g·cm~(-3),其次为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00%、8.06%和7.46%。0~2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旋耕还田高12.20%、7.35%和16.30%;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8.52%、17.64%和22.63%。20~4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0%、13.73%和15.82%;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8%、14.66%和17.82%。覆盖还田处理的行粒数最大,其它还田方式略低。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最高为秸秆翻埋还田,较对照提高9.6%。  相似文献   

19.
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探讨了秸秆覆盖对川中丘陵区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CK1相比,秸秆覆盖可使土壤总孔隙度增加2.88%~5.76%,土壤容重降低1.86%~3.73%,并且各生育期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比对照高,并且秸秆覆盖还田对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具有较大作用,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同时秸秆覆盖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培肥地力。试验表明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作物增产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稻草覆盖还田模式下稻草N、P、K释放和土壤N、P、K养分平衡的特征。【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稻草覆盖还田后的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状况进行研究。【结果】稻草覆盖还田82 d后,其C、P含量变化较小,K含量降低93.96%,而N含量却提高了49.22%;覆盖稻草可为土壤提供大量养分且以K居多,每覆盖还田100 kg稻草可为马铃薯生长提供N 0.42 kg、P 0.14 kg(P_2O_5)和K 1.70 kg(K_2O);稻草腐解率为70.87%;各养分累积释放率表现为:KCPN,C、N和P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1.89%、56.85%和68.75%,K累积释放率最高,为98.22%。覆盖稻草和施用钾肥对土壤K平衡影响较大,不施钾肥和稻草土壤的K亏缺达163.80 kg/hm~2,覆盖稻草或施用钾肥均可有效降低土壤钾素亏缺量,稻草与钾肥配合施用可使土壤K收支平衡,甚至盈余。【结论】在稻草覆盖还田情况下,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以降低生产成本,缓解我国钾肥资源匮乏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