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9,(11):90-91
为泰安市酸雨的防控提供参考,选取泰安国家气象观测站2012~2018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年、月、季和不同降水量级下平均降水的酸碱度(pH)值、电导率(K)及酸雨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8年期间共出现酸雨16次,均为较弱酸雨,2013~2017年酸雨频率逐年下降,2018年又上升到5.7%;年平均降水电导率在50微西门子/厘米以上。8月平均降水pH最低,为5.82;1月酸雨频率最高,为18.2%。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的pH分别为6.25、6.05、6.44、6.46;平均降水电导率冬季最大,为130.6微西门子/厘米以上。暴雨量级平均降水pH最小、为5.84,大雨量级最大、为6.32;降水量级越高降水电导率越小;暴雨量级出现酸雨频率最高、为15.4%,大雨量级未出现酸雨。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1995?2015年石家庄酸雨监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资料,用统计办法将pH值及电导率数据进行数字化整理,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风向风速、降水、气温、湿度等)pH值及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对石家庄市区酸雨的状况和与气象要素对酸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雨量越大,降水的酸性会越强,K值会越小。酸雨频率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呈递减的趋势;随着气温上升,酸雨频率明显降低;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月平均降水pH值的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3.
利用滨州市2006~2009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滨州市酸雨的季节分布特性及在不同降水天气形态下酸雨pH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滨州市酸雨频率不高且出现时酸度较弱,酸雨频率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降水酸度春季普遍低于其他三季;酸雨pH值总体趋势为随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呈"小雨偏碱性,大雨偏酸性"的特征。滨州市酸雨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物排放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7~2013年前郭县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07~2013年前郭县降水PH值年变化、季节变化和酸雨频率等,探讨了酸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H值年平均值范围为5.40~6.20,呈波状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呈波状下降趋势;前郭县酸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H值以冬季最低,夏季最高,酸雨频率为冬季最高,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5.
临沂市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临沂市气象观测站2003-2013年11年间617次酸雨观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临沂降水pH值、酸雨频率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了酸雨与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临沂市11年间酸雨平均pH值为4.84,酸雨频率为47.0豫,2003-2013年间酸雨频率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特征为秋季和冬季酸雨频率较大,春季和夏季酸雨频率较小,表明秋、冬季两季的酸雨污染比春、夏两季严重。当风速≤3.0 m/s时,酸雨发生频率达67.6豫,随着风速的增大,酸雨发生频率越来越小。当风向为偏东北风和偏东南风时,酸雨发生的机会偏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焦作市2008—2017年酸雨观测站的相关数据观测资料,着重针对近10a来该地区酸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年平均p H值为4. 74~6. 75。2008—2011年降水平均p H值均小于5. 6,2012—2017年降水平均p H值均大于5. 6。且近10a来,降水p H值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采集大于10mm以上的降水,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月降水电导率K值的大小与月总降水次数呈反相关;降水电导率K值总的季分布趋势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10a来年平均降水电导率K值在50~100之间波动,整体有波动下降的趋势。酸雨污染的减轻显示了大气污染防治对空气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东营市酸雨状况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靳军  郑丽娜  宿秋兰  梁海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17-11618
应用东营地面观测站2005年9月~2008年8月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东营市的酸雨特征,并讨论了酸雨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41个降水样本中酸雨频率为55.3%,11月最多,达100%,12月最少为25%;酸雨频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秋季〉夏季〉冬季〉春季;酸雨的年变化趋势基本呈波浪状,但由于资料的年限较短,还需进一步总结订正;酸雨频率与雨量大小有密切关系,基本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次序直线上升;农田长期受酸雨危害会影响土壤的pH值,农田土壤酸性与酸雨强度有正相关关系.当酸雨输入超过土壤缓冲能力时,土壤就会呈现酸化,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由于酸雨是使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建议加强城市排放的严格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另外还要合理利用土壤,尽量减少土壤的酸性,加强对农田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对德令哈地区2007—2018年降水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2年德令哈降水pH值呈微弱的递减趋势,K值呈微弱的递增趋势;冬季降水pH值和K值均处于高值区;pH值最小值出现在夏季,K值最小值出现在秋季;pH值和K值月变化均呈递减趋势。不同性质的降水相比,阵性与连续性降水的pH值差值不大,阵性降水K值冬季大于夏季,连续性降水冬夏差异不大。不同降水量级的降水相比,大量级降水的pH值大于其他量级,K值则表现出小量级降水较大。  相似文献   

9.
对德令哈地区2007-2018年降水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2年德令哈降水pH值呈微弱的递减趋势,K值呈微弱的递增趋势;冬季降水pH值和K值均处于高值区;pH值最小值出现在夏季,K值最小值出现在秋季;pH值和K值月变化均呈递减趋势。不同性质的降水相比,阵性与连续性降水的pH值差值不大,阵性降水K值冬季大于夏季,连续性降水冬夏差异不大。不同降水量级的降水相比,大量级降水的pH值大于其他的量级,K值则表现出小量级降水较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61—2022年娄底市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实测数据,对湖南省湘中地区的降水量分级别、分季节、分年代进行了线性回归及M-K突变分析,对其空间分布、时间变化气候趋势特征及显著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79—2022年娄底市夏季与秋季降水量呈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春季、冬季降水量差异较小。1961—2022年春季中雨降水量占比最大,其次为大雨、小雨、暴雨;夏季暴雨降水量占比最大,其次为大雨、中雨、小雨;秋季中雨降水量占比最大,其次为小雨、大雨、暴雨;冬季小雨降水量占比最大,其次为中雨、大雨、暴雨。从变化趋势显著性来看,1979—2022年娄底市夏季暴雨增加趋势显著,新化站在夏季暴雨增加趋势显著、大雨减少趋势显著,涟源站秋季中雨增加趋势显著、大雨减少趋势显著,双峰站春季中雨增加趋势显著、秋季小雨减小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丹东2007 ~2013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对近年来该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对降水酸度的影响,分析了酸雨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丹东降水酸度呈波动性变化;2007 ~ 2013年降水平均pH年平均范围为4.82~5.51,pH均小于5.60,且自2008年以来,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pH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夏季酸度为最强、秋季为最弱;出现频率以秋季最高,为43.3%,春季最低,为30.1%.丹东酸雨的形成是该地区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象条件的变化对降水酸度影响相当明显,丹东市当地地形、工业布局和外来源也为酸雨形成做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2018年1月~2020年5月金州国家气象站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金州站的酸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州站降水pH值分布范围为3.99~7.68。金州站出现酸雨事件(pH<5.6)的总降水日数比例为17.0%。降水电导率分布范围为9.6~274.7μS·cm-1,主要集中分布在10.0~130.0μS·cm-1,整体电导率K值不高。降水量较大时,K值偏小,高电导率降水多发生于降水量较小的情况。金州站降水pH值的季节起伏变化并不规则,变化幅度不大。K值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冬季次之,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13.
大连地区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连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大连酸雨的变化特征以及酸雨的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是我国北方酸雨影响较强地区之一,发生频率达66%,降水pH值最低达3.49。秋季降水酸性最强,春季最弱;酸雨频率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冬季最低。大连酸雨出现频率与风速和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呈反比关系;雾天由于稳定层结和充沛的水汽有利于酸雨出现;连续性降水并不意味着空气中酸性物质的减少,在连续性降水的所有个例中,第2天酸性增加的占42%。  相似文献   

14.
依据1985~1994年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鼓楼区1985~1994年大气降水污染的状况,发现该区酸雨污染频率高的季节在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降水pH值4.42~7.88,因季节不同的变化不明显;1985~1988年,酸雨污染较轻;1988~1994年,酸雨污染呈逐渐加重趋势。探讨了酸雨危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辽宁省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降水变化中的作用,利用辽宁省1961~2014年22个站点的日降水数据资料,对54年的降水日数进行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并分析不同等级降水日数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夏季降水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大值区均位于辽宁东部,降水日数从东向西依次递减,渤海沿岸地区为日数小值区域。降水日数、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和大雨日数均呈减少趋势,降水日数减少速率最大,为2.42天/10年;暴雨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005天/10年,呈略微增加趋势,但5个降水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α=0.05)。夏季降水日数年际变化空间分布上有12个站点的气候倾向率通过显著性检验。随降水量级增加,降水日数与夏季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也逐渐增大,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即辽宁夏季降水量主要由暴雨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固原市基准气候站2001年7月至2016年9月的降水pH值和电导率观测资料对固原市原州区10多年来的pH值和电导率(K值)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原市降水pH值与电导率(K值)呈现出明显的月、季、年变化特征,冬春高、夏秋低,呈单峰单谷型的变化趋势;pH值及电导率与降水量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固原市酸雨频率非常小,属于非酸雨区,并且近年来环境污染未加重;固原市降水呈现弱碱性,农业生产基本不受酸雨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湖州站2008年1月至2015年8月酸雨观测数据,该文对近几年湖州地区的降水p H值、电导率、月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以及连续降水对酸雨p H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4年酸雨出现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酸雨出现频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结合环境观测数据分析,酸雨频率降低与环境条件改善有一定关系。此外,在以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15年前8个月观测数据,发现近几年来降水p H值有明显从弱酸性变为碱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宜昌市1994年1月至2007年2月的酸雨观测月数据文件,分析了酸雨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宜昌市夏季酸雨污染最轻,冬季、春季酸雨污染最重;1998—2006年降水的酸性减弱趋稳;2000—2006年,中雨、大雨、暴雨的洁净程度越来越差;2001年以前,降水pH值和K值各季节之间的变化和各季节的年际变化明显,有明显的变化周期;2001年以后,降水pH值和K值各季节之间的变化和各季节的年际变化差异均减小,没有明显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近20年白城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和综合统计分析、气候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白城地区气温变化呈线性升高趋势,降水呈线性减少趋势。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极端高温事件由北向西南递减;极端低温事件由西向东递减;高温日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霜冻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夏季日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热夜日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暴雨日数由北向西南递减。白城地区多局地暴雨天气,区域性大范围暴雨天气很少出现,近年来白城地区的暴雨日数时间分布上呈下降趋势,暴雨分布呈南多北少的趋势,通榆暴雨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铜仁国家基本气象站2008~2011年的酸雨观测月报表资料,分析了铜仁市415次大气降水酸碱度和电导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年、季、月动态变化规律,详细介绍了当地政府治理酸雨和防治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铜仁市从2008年以来,大气降水主要以弱酸性降水和中性降水为主,出现降水pH5.6的酸雨频率很高,大气降水被酸化和污染程度较重。一年中,1~3月和11月酸雨污染最重,冬春季节酸雨强度较强,但pH年平均值和K值平均呈逐年升高和下降趋势,降水酸化和污染程度在逐年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治酸雨和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使酸雨pH从2008年的4.99升高到2011年的5.54,酸雨出现频率从62.0%下降到33.7%,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