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宁  瞿阳  冯献  李瑾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6):159-164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利用文献演绎法和归纳综述法,研究了当前中国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发现中国乡村文化服务仍存在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源供给形式单一、治理机制尚未完善、数字型人才紧缺等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缩小城乡文化鸿沟、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提供了全新机遇。应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加速乡村文化振兴,重点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财政支持,完善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资源供给和治理机制等实现乡村文化跨越式发展,并通过鼓励数字消费和培养数字型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加速乡村文化振兴进程。  相似文献   

2.
尹健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160-164
在搭建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文化转型理论框架基础上,进行乡村文化现代性重塑问题分析,探索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重塑路径。通过分析乡村文化现代性重塑的内在契合逻辑,分析乡村文化现代性重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明晰主体、确定目标、探索路径的逻辑思路,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操作性的意识形态共识、制度安排、政策实施和治理运行的乡村文化自信重塑策略体系;明确“现代乡民”是乡村文化重塑的主体,通过增强文化认同、培育“现代乡民”、文化创新与文化整合并重等方式,达成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全国各地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借鉴。在文献研究农业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以及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五位一体”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9—2021年间,平台累计向全省提供科学普及服务1130.71万例,现已成为辽宁“互联网+农业”的典型案例,是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品牌。各地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借鉴辽宁12316平台的建设经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各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必要建立“星系式”科普服务体系,跨区域开展科普活动;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李雪  苏迎春 《茶业通报》2019,41(2):61-63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实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茶产业历来是黄山市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黄山市茶产业促农增收方面的做法与成效,分析发展痛点并给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针对乡村中赋存的地质遗迹和化石资源,探讨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其科学普及和研学旅游功能,以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文章提出了“化石村”的概念以及如何建设化石村的建议。总结了中国第一个化石村——湖北远安化石村的建设成效和建设经验,并提出了在全国推广化石村品牌的设想。为指导化石村的建设,避免盲目开发,笔者建立了一套化石村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秦鹏 《种子世界》2021,(11):0177-0179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产业兴旺作出的重要决策,从 2017 年开始连续 5 年在中央一号文件里强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坚持全链条构建、全县域打造、全方位提升,最终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展示悠久的中国农业生态智慧,推动“生态智慧—生态实践—生态文明”的融合共生,通过对历史典籍资料和传统农业实践的文献分析和归纳演绎,总结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及其规划思维。研究表明:因天时、就地利、重人和体现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整体生态观念、时间循环思维和要素统筹思想是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思维外在表现。在今日城乡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中要树立整体思维,通过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空间分配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控制线划定为未来的空间布局打下基础;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战略性留白实现城乡发展的增值。在土地和人口要素统筹中,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管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利用是小尺度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实践活动,但对于理解和推进今日的规划实践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福明  李健 《种子科技》2021,(1):135-136
近年来,从江县柑橘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了关联产业协调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该产业发展存在管理不完善、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基于从江县柑橘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从江县柑橘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发展,结合实践,从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入手,提出河南省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的思考,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月娟 《种子科技》2023,(18):139-141
农业技术推广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农村、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推广机制有待完善、推广方式缺乏创新、推广队伍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等多种问题,通过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实现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袁合涛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30):158-164
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科技创新是产业振兴的关键,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产业振兴的作用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陕西省安康市的实证,深入分析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微观视角和实证层面研究产业振兴对科技的实际需求,探索提升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创新能力、新兴工业创新水平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并从主导产业重大创新、创新平台升级发展、科技资源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提出赋能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为同类地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振兴提供案例研究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推进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融合性、协调性、关联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2014—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分析探讨影响因素,揭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新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增强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产业经济是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城乡人口要素和城乡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2)新疆各地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口要素融合增长较快,公共服务融合增长较慢。据此,研究建议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有助于正确把握和评价新疆各地州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这在资源依托型特色村表现更为突出。以祁杨村为例,在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基于该村的现状,分析了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在深入发掘该村乡村旅游资源、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祁杨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可通过整合提升旅游产品、丰富完善乡村旅游吸引物、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旅游设施与服务等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进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方法愈发多元,为根据研究目的找到适宜有效的评价方法,为乡村景观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文章梳理了近年来有关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乡村景观生态评价、乡村景观特征评价、乡村景观综合评价4个方面。对乡村景观评价的具体方法进行梳理,分析了现有评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总结了新发展的技术方法的应用特点,并提出乡村景观评价的新特征,包括多学科交叉、评价方法相互融合,量化综合评价,景观信息数据化与景观模拟可视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态福祉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需要在以往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梳理总结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市场转化”执行过程取得的实践和创新成果,并结合正在执行的“中国零碳村镇建设促进”项目设想和预期成果,提出基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零碳与分布式能源体系建设的建议,其中包含加强政策规划引领,完善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制度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协调,促进城乡能源互联互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协同解决生态宜居建设过程环境问题;加强创新支撑,推动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郭耀辉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0):158-164
本研究根据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5 个准则层,结合贫困山区实际筛选出20 个反映乡村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四川省贫困县马边县为案例,综合德尔菲法(Delphi)及主层次分析法(AHP)评价分析马边县乡村发展指数及障碍度。根据乡村发展指数将马边县20 个乡镇分为3 个梯队,比较分析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性。同时根据障碍度分析,得出影响马边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依次为生态适宜性(45%)>产业发展水平(34.3%)>生活水平(10.7%)>乡村治理(5.1%)>乡风文明(4.9%)。建议:(1)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乡村;(2)选好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3)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升乡风文明水平;(4)激活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的视角提出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以文献梳理与现实对照的方法,分析主流经济学针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支付或农业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存在的缺陷,解析现有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从理论研究、路径选择和试点建设等三方面提出: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助力中国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