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比较野生型和Prx II(Peroxiredoxin II)基因敲除型小鼠皮肤老化情况,阐明皮肤老化过程中Prx II对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体内试验采用病理组织切片,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两种129/SvJ小鼠皮肤组织及生理功能的差异;体外试验采用SA-β-gal染色对比两种真皮间充质干细胞衰老情况。结果表明同月龄的Prx II基因敲除型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真皮厚度层变薄,伤口愈合速度减慢,皮肤组织中P16、p21表达水平增加,PCNA表达水平降低;同代数的Prx II基因敲除型的真皮间充质干细胞与野生型相比衰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综合分析,Prx II基因敲除小鼠皮肤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表达上升,皮肤发生提前老化,与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衰老存在相关性,为通过Prx II延缓皮肤老化,减少因皮肤老化而引发的多种疾病提供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皮肤衰老机制和抗皮肤衰老药物的筛选奠定基础。采用腹腔注射盐酸苯胺160 mg·kg-1,每3天一次,注射5次的方法建立皮肤衰老小鼠模型。结果显示:注射盐酸苯胺后,Prdx2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外周血含海因茨小体红细胞数量均上升(P0.001);小鼠血液活性氧水平升高(P0.01);皮肤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p21,p16的表达量和p38,ERK的磷酸化程度均升高(P0.01);小鼠真皮层厚度减少。表明酸苯胺可诱导小鼠皮肤提前衰老,且Prdx2可延缓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Prdx1在AH(Aniline Hydrochloride)诱导溶血性贫血小鼠模型中调控巨噬细胞清除脾脏沉积血红素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变化,腹腔注射AH,采用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小鼠的溶血性贫血症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和RT-PCR技术检测Prdx1调控巨噬细胞清除脾脏沉积血红素的相关信号分子变化。结果表明,AH通过抑制HO-1的翻译水平诱导的Prdx1-/-小鼠脾脏血红素沉积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HO-1的mRNA水平显著提高从而负反馈调节Nrf2的转录水平,引起Nrf-2/HO-1信号通路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促进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提高奶山羊乳腺上皮增殖水平.[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的1月龄健康萨能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设乳腺上皮细胞单纯培养组和不同比例的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于细胞混合培养组,培养24、48、72、96、120和168 h时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状态并检测细胞增殖率和贴壁率.[结果]混合培养组增值率和贴壁率比单纯培养组高,且细胞扁平时间晚于单纯培养组,混合培养体系可促进BMEC的增殖,减缓细胞凋亡.当BMEC与BMSCs以2∶1的比例混合培养到96 h时细胞的增值率和贴壁率最高.[结论]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能够减缓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提高细胞贴壁率.最佳共培养浓度为2:1,最佳作用时间为96 h.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较,采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的ETV5基因纯合敲除小鼠在表现出内源性精原干细胞消融的同时伴随着体型和体质的明显弱势,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ETV5基因敲除对小鼠肌肉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采集6周龄的3只野生型公鼠和3只ETV5纯合敲除公鼠的肌肉组织并抽提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2组小鼠肌肉样品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2组小鼠的肌肉组织共筛选出了57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92个,下调基因282个。发现了多个基因影响ETV5敲除小鼠的生长发育,其中,包括影响小鼠肌肉发育的基因Amd1和影响脂肪累积的基因Chrna2。GO和KEGG分析富集到的通路大多与脂肪代谢和生长发育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为ETV5敲除小鼠生长发育缓慢和延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解释,为研究ETV5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关功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离鉴定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开展羚牛细胞治疗与体细胞核移植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载体。分离培养来源于羚牛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通过定向诱导培养探究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表明,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维持正常核型,对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 CD105、CD73、CD90、CD166、CD44呈阳性,对 CD1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19(b细胞标记物),CD34(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45(泛白细胞标记物)和 HLA-DR均呈阴性,具有成脂、成骨与成软骨多向分化潜能。表明成功分离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与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羚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内源物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孙伟  胡亮  赵兴  李官成  付炳方  潘颂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92-3495,3530
[目的]分离和克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进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培养,分别采用β-巯基乙醇和BHA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纤维丝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已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进行鉴定和分化率分析。[结果]经2种诱导剂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出现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胞体呈神经元状,伸出较长轴突样和树突样突起且有分支。而且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显示,诱导分化后的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和神经纤维丝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阳性,β-巯基乙醇诱导分化细胞表达NSE的阳性率为(86.8±2.7)%;诱导分化细胞表达Neurofilament200 kD的阳性率为(75.2±2.3)%;BHA诱导分化细胞表达NSE的阳性率为(80.5±2.2)%;诱导分化细胞表达Neurofilament200 kD的阳性率为(73.2±1.6)%。[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诱导剂β-巯基乙醇和BNA的诱导下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8.
将引进的A2a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饲养于SPF环境中,依照遗传学规则进行繁育,提取每种基因型小鼠尾部组织基因组DNA,采用PCR法鉴定小鼠的基因型。结果表明,A2a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子代中将出现野生型、杂合子和纯合子3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山羊胎儿骨髓中的干细胞从骨髓血中分离并培养扩增;分别用含β-巯基乙醇或当归的培养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神经丝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表明,通过贴壁培养法,可使低丰度的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实现分离扩增;诱导后的细胞强表达神经丝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还建立了一种简单易行的体外分离与培养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同时表明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为今后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主要探讨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乳腺癌细胞4T1的作用。分离、培养、鉴定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4T1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对4T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抑制4T1细胞的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并伴有4T1细胞内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上调以及Bcl-xl蛋白表达的下调。这一结果表明,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抑制4T1细胞增殖,其机制与细胞内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于DRD3基因敲除小鼠的饲养繁殖以及鉴定方法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多巴胺及其受体的功能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引进的DRD3基因敲除小鼠均为杂合子基因型,1雌1雄同窝进行饲养繁殖,从仔鼠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鉴定.[结果]成功获得的子代小鼠有敲除杂合子、野生型及敲除纯合子3种基因型.DRD3敲除杂合子基因型小鼠的饲养繁殖获得成功,亦获得较多敲除纯合子基因型小鼠.[结论]正确的饲养繁殖管理及基因型鉴定方法可从DRD3基因杂合子小鼠成功获得纯合子小鼠.  相似文献   

12.
何凤霞  徐莹  徐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07-14908,14977
[目的]探讨PTP1B基因敲除小鼠的繁殖和鉴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将所引进的杂合子小鼠进行饲养并繁殖,繁殖成功后其子代中将会出现野生型、杂合子以及纯合子3种基因型。提取子鼠鼠尾基因组DNA,利用PCR方法扩增野生型和敲除基因片段,并根据基因片段长度来判断小鼠的基因型。[结果]PTP1B基因杂合子小鼠互交繁殖结果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PTP1B基因缺失纯合子小鼠无繁殖能力。[结论]利用PCR方法能够准确鉴定PTP1B基因突变小鼠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iRNA-196a异常表达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关联。方法 选取确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58例及其他类型股骨头坏死患者65例作为对照;荧光标记定量PCR测定mRNA表达水平,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其他相关因素信息。SPSS 17.0统计软件包用于数据分析。结果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iRNA-196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坏死程度的增加表达水平也随之增高(P<0.05);年龄大、miRNA-196a高表达,免疫性疾病家族史以及激素使用时间长均可能增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男性和体质量指数(BMI)超标则表现为弱保护因素(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iRNA-196a异常表达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存在关联,且此关联受到年龄、性别以及家族史等因素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敲除鱼腥藻PCC 7120的alr0267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克隆获得鱼腥藻PCC 7120 alr0267基因部分片段,通过构建敲除载体,使其与目的基因发生单交换同源重组,从而将鱼腥藻PCC 7120中的alr0267基因敲除,并对敲除体进行纯化和PCR鉴定,然后对alr0267敲除体和野生型固氮异形胞进行形态观察和统计,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培养不同时间(0,3,8,24h和10d)检测野生型和alr0267基因敲除体中与异形胞功能相关基因all0813、all2736、alr2887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鱼腥藻PCC 7120 alr0267基因被成功敲除;在缺氮条件下培养6~12d,敲除体异形胞营养细胞数的均值明显少于野生型;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野生型中all0813、all2736、alr2887基因表达量均在培养24h达到最大,敲除体中这3个基因最大相对表达量的出现时间均有所延迟。【结论】alr0267基因敲除导致异形胞分化频率增加,同时影响异形胞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5.
在无菌条件下抽取成体小鼠骨髓,在含体积分数1%B27,20ng/mLEGF和10ng/mLbFGF的F12-DMEM(1∶1)培养基中,于37℃、50mL/LCO2饱和湿度下常规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nesti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并将pEGFP-N2基因在80V、80μs条件下采用电击法转化导入神经干细胞中。结果表明,培养7d后,有大部分细胞聚集成团,并大量增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后呈阳性;导入pEGFP-N2基因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表明从成体小鼠获得的骨髓,在该试验培养条件下有神经干细胞生成,并且外源标记基因pEGFP-N2在其细胞中实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利用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Western blot方法鉴定外泌体形态、粒径和蛋白质;利用CCK-8法、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试验检测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呈杯托状,平均粒径70 nm左右,表达标志性蛋白CD63和CD9.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有促进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并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浓度为300μg·mL-1时达到最高,而在浓度为400 pg·mL-1时促进率开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NAMPT是NAD+补救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具有抗衰老作用.外泌体是一种包含蛋白质、miRNA、mRNA、lncRNA等内容物的天然内源性载体.利用慢病毒方法构建NAMPT过表达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系,获得过表达NAMPT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随后通过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和饲喂秀丽隐杆线虫,研究过表达NAMPT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其抗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修饰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内NAMPT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并能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延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同时能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和增加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能力.这一研究提示过表达NAMPT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R-144/451小分子RNA基因敲除小鼠分离骨髓有核红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证明miR-144/451是否通过干扰14-3-3ζ/AKT/ROS正反馈通路抑制超氧化活性氧簇(ROS)的产生。结果表明:miR-144/451敲除小鼠呈现小细胞性溶血性贫血,可能是miR-144/451敲后除引起14-3-3ζ增高,而14-3-3ζ增高可引起轻度AKT磷酸化,从而引起Foxo3入核障碍; ROS水平增高,进而激活AKT磷酸化,且ROS促AKT磷酸化程度比14-3-3ζ更强,从而加强14-3-3ζ与Foxo3的结合,引起Foxo3进一步出核,形成正反馈调节机制; ROS水平进一步增高,导致红细胞凋亡加速,小鼠呈现贫血症状。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cilp基因在斑马鱼椎骨和肌间骨发育中的作用,利用CRISPR/Cas9建立了斑马鱼cilp基因敲除纯合突变系(cilp-/-),对其进行了骨骼表型的观察,并进一步采用qRT-PCR分析了14个骨骼发育相关基因在突变体胚胎发育阶段和成鱼骨骼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90 dph(days post hatched)cilp-/-斑马鱼的肌间骨数量显著减少了10.27%(P<0.05),而肌间骨的长度无明显变化;同时突变体斑马鱼中椎骨发生异常融合及髓棘缺失。qRT-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col1a1a、sp7、smad4a和smad5基因在胚胎发育的整个时期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在突变体成鱼尾部骨骼组织中bmp2a、bmp2b、smad5、sp7、runx2a、runx2b和bglap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表明cilp基因敲除导致了BMPs和SMADs家族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并下调了下游的成骨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推测cilp功能缺失可能通过抑制BMPs信号通路,影响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从而导致了肌间骨数量的减少和脊椎骨异常融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无菌环境下截取新生牛脐带20 cm,在体外进行原代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建立原代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传代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向分化能力检测.[方法]采用多重酶混合消化法,分离出原代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结果]培养出了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呈相对均一的梭形,平行排列生长或呈旋涡状生长.能够诱导分化为成脂、成骨细胞.细胞增殖能力强,可多次传代.[结论]胰酶消化法能够快速分离出原代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获得的细胞纯度较高,具有一般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