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上日均产卵量为(315.59±49.87)粒,占在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71.17%,显著高于其在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日均产卵量,其在玉米田不同种类杂草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小麦上的日均产卵量为(243.40±18.24)粒,占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46.98%,且显著高于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的产卵量。1~2龄幼虫对玉米和马唐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玉米田其他杂草;1~3龄幼虫对小麦和节节麦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麦田其他杂草;对供试杂草的取食选择率随龄期增高逐渐降低,对玉米和小麦的选择性随龄期增加而增强;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玉米及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最低为95.89%;在小麦及麦田禾本科杂草上,以雀麦上的成活率最低,为85.22%,显著低于小麦和其他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新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药用植物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的潜在为害风险,采用室内饲养观察法比较取食玉米Zea mays和金银花叶片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特征,并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取食2种植物幼虫体内消化酶和解毒酶的活性。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在金银花上能完成完整的世代发育。取食金银花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为24.08 d,显著长于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历期(18.47 d);取食金银花叶片的幼虫存活率为63.67%,较取食玉米叶片幼虫的存活率78.00%明显降低;取食金银花叶片的草地贪夜蛾雌、雄蛹重分别为197.98 mg和198.78 mg,显著大于取食玉米叶片时;取食金银花和玉米叶片的草地贪夜蛾成虫的繁殖力与寿命均无显著差异。取食金银花叶片的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中肠中的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均较取食玉米叶片时显著降低,但羧酸酯酶活性较取食玉米叶片时显著升高。表明草地贪夜蛾在金银花上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这对金银花的安全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草地贪夜蛾对4种寄主植物的偏好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不同寄主的偏好性,采用自由选择法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对玉米、荞麦、薏米和菜豆植株的选择性和偏好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雌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产卵偏好性不同,在玉米上的卵块数(14.5块)和卵粒数(1 631.5粒)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卵孵化率在菜豆上最低;初孵幼虫在玉米和薏米上的存活率(96.3%和97.0%)均显著高于荞麦上(88.3%),在菜豆上存活率(78.4%)最低。草地贪夜蛾3龄和4龄幼虫取食选择率从高到低为:玉米薏米荞麦菜豆;5龄幼虫不喜欢取食菜豆,对其余3种寄主无明显的偏好。上述结果说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偏好性和幼虫取食偏好性在4种寄主上差异明显,其最喜欢玉米,最不喜欢菜豆。  相似文献   

4.
大麦田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贪夜蛾在中国可取食为害玉米、高粱、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但其在大麦田的发生为害情况尚不清楚。我们对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处于苗期至分蘖期大麦田的调查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的虫田率高达62.5%、大麦受害株率为9.33%~100%、虫口密度为1~46头/m2,其中1~3龄幼虫比例达98.6%,受害株率与虫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多数草地贪夜蛾幼虫藏匿于大麦心叶为害,取食后叶片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幼虫在大麦田呈聚集分布。基于空间分布型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大麦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理论抽样模型。本研究表明草地贪夜蛾可对大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研发的幼虫抽样方法为大麦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观察草地贪夜蛾幼虫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率和取食量,测定了供试玉米品种的9种化学物质含量,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对6个玉米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及其与玉米叶片中营养物质、次生物质、水分、叶绿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对6个玉米品种的取食选择率和取食量具有显著差异,最喜欢取食特用玉米白甜糯,最不喜欢取食普通玉米郑单958,而且随着幼虫龄期增长,取食选择性逐渐减弱。2龄幼虫对郑单958的取食量最低,为3 mg,仅为白甜糯的18.8%。3龄幼虫对白甜糯的取食量也较高,为15.03 mg,比郑单958的取食量高92%。经相关性分析,草地贪夜蛾幼虫低龄阶段的取食量与玉米叶片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关系密切。2龄幼虫取食量的差异与玉米叶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游离脂肪酸和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3龄幼虫的取食量与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单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龄幼虫的取食量与主要化学物质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草地贪夜蛾的抗寒能力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其抗寒能力的影响,本试验对取食人工饲料及小麦、玉米和高粱等三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草地贪夜蛾部分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间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16.71±0.26)℃和(-5.04±0.21)℃,显著低于其他虫态;3~6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龄期增大而升高。取食3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草地贪夜蛾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显著低于幼虫和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蛹的过冷却点最低。除取食高粱的4龄幼虫外,取食3种寄主植物的幼虫的过冷却点均随龄期增大而升高。取食3种寄主植物的雌成虫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但取食高粱的雄成虫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取食小麦的。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小麦的产卵选择性及其是否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本研究以玉米和小麦作为测试寄主,比较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对两种作物不同部位的产卵选择性,并利用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取食小麦、玉米对其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更喜欢在玉米上产卵,其在玉米、小麦叶片、玉米和小麦茎秆上的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df=102,F=15.593,P<0.05),以玉米叶片背面卵块数量(7.11±1.55)块/笼最高;草地贪夜蛾取食小麦可以完成生活史,但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和世代存活率低于取食玉米。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历期为(16.31±0.15)d,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14.66±0.12)d,蛹期、蛹重、产卵前期、成虫寿命和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取食小麦羽化出的雌虫寿命、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取食玉米,分别为(16.39±0.40)d、(976.31±57.21)粒和(14.64±0.32)d、(831.57±30.55)粒。生命表参数显示取食玉米的净增殖率为363.14,显著高于小麦的258.63,但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平均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王召  朱环  黄近  金道超  杨洪 《植物保护》2023,49(4):21-28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我国不同水稻品种存在的潜在威胁, 本研究采用自由选择法比较了草地贪夜蛾1龄和3龄幼虫对11个水稻品种的取食选择性, 测定了6个水稻品种叶片的生化物质含量, 并分析了该害虫取食选择与叶片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 进一步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在6个水稻品种上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草地贪夜蛾幼虫对11个水稻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 对‘N5Y306’‘XY66’和‘ZZYH7’表现出较高的取食选择率, 而对‘KY21’‘TY390’和‘TXY’的取食选择率较低?相关分析表明, 1龄幼虫的取食选择率与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 3龄幼虫的取食选择率与总酚含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取食6个水稻品种的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差异, 以取食‘N5Y306’的幼虫历期最短(14.75 d)?化蛹率最高(88.65%)?单雌产卵量最多(537.56粒), 而取食‘TXY’的幼虫历期最长(18.38 d)?化蛹率最低(67.38%)?单雌产卵量最少(227.68粒)?综合表明,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均能够完成生长发育并实现种群繁殖, 其在‘N5Y306’上的种群适合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自草地贪夜蛾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德宏和保山后,2019年4月17日在德宏州陇川县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甘蔗苗。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甘蔗主栽区陇川县的5个乡镇均发生草地贪夜蛾为害,单作田被害株率为2.49%,幼虫数为0.07头/m~2。不同乡镇甘蔗苗的被害株率存在显著差异(F=2.918,P=0.042),但宿根蔗和新植蔗的被害株率无显著差异(F=3.551,P=0.072)。在盈江县甘蔗主栽区平原镇的3个村民小组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甘蔗与玉米间作田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分别是10.07%和60.11%,百株虫量分别是2.82头和23.97头,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t=3.221,P=0.032)和百株虫量(t=3.975,P=0.016)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甘蔗间作玉米田与甘蔗单作田相比,间作田甘蔗的被害株率显著高于单作田(t=4.728,P=0.0)。草地贪夜蛾田间发生世代重叠严重。幼虫主要取食蔗苗的叶片、生长点和茎基部,1~3龄幼虫潜藏在蔗苗心叶中取食叶肉,4~6龄幼虫白天喜潜藏于土壤表层蛀食蔗苗茎基部造成枯心苗,高龄幼虫还会咬断蔗苗生长点形成断苗,啃食蔗叶形成缺刻或孔洞。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可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并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0.
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为一种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其寄主范围广,可为害多种农作物。不同寄主植物对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增长以及扩散为害有着不同影响。本研究基于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以小麦、大麦和燕麦3种麦类作物作为寄主植物,在室内(24±1)℃,RH (70±5)%和L//D=14 h//10 h光周期条件下,比较了3种麦类作物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这3种麦类作物上均可顺利完成生活史。取食3种麦类作物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和蛹期差异不显著。其中取食燕麦的草地贪夜蛾的成虫前期存活率最高,为0.82,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0.67和大麦的0.67。此外取食燕麦的雌虫比例和雌虫产卵天数显著高于取食小麦和大麦的,取食燕麦的雌成虫个体繁殖力为(1 032.6±22.1)粒,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912.2±27.6)粒和取食大麦的(814.0±22.9)粒。种群生命表参数显示,取食燕麦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内禀增长率(r=0.154 1 d~(-1))、净增殖率(R_0=453.98)与周限增长率(λ=1.166 6 d~(-1))均显著高于取食大麦者,但与取食小麦者差异不显著;取食大麦与取食小麦者亦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草地贪夜蛾在这3种麦类作物上都有相当高的适生性,其中燕麦是草地贪夜蛾最适宜的寄主植物,其次是小麦,再次为大麦。本研究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不同麦类作物的适应性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对汾河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汾河水库沉积物中Cd含量为11.42±2.84mg/kg,高于中国湖泊底泥重金属含量背景值。沉积物中Cd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远大于其它重金属,高达2346.57,具有极强的生态危害性;而Zn、Cr和Cu只显示出轻微的生态危害性,故Cd是导致汾河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增强的主要贡献者。室内模拟沉积物经历好氧和厌氧等环境条件下,并用EDTA铵盐溶液单一提取法和BCR连续提取法分别研究了汾河水库沉积物中Cd、Zn、Cr和Cu等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Cd的形态分布特征变化最为明显,具有潜在环境效应的Cd含量所占总量的比例上升至52.15%;用EDTA单一提取法测定结果表明:生物有效态Cd含量占总量的比例(B/T)在好氧处置后最高,达30.37%;上述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沉积物中Cd具有强烈的潜在生态风险和较高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根据长时间平衡单箱型模式原理 ,结合兰州市城区特有的地形及气候背景 ,利用 1 989年和 2 0 0 0年兰州市采暖期大气污染源调查资料 ,对兰州市城区采暖期SO2 、NO2 允许排放量进行了模式预测 ,并和实际排放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通过近十年的环境治理 ,全城区SO2 削减率从 30 .5 %下降到 1 4.6% ;城关区由 2 3.5 %下降到 6.2 % ;西固区由 5 7.7%下降到 48.1 %。NO2 削减率呈上升趋势 ,全城区削减率由 9.2 %上升到了 38.9% ,特别是西固区由60 .8%上升到 73.3% ,说明兰州市除了要继续削减SO2 排放量外 ,还要加大对NO2 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对水分条件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河畔胡杨样枝的年轮分析,结果表明:第3次应急输水后,喀尔达依断面胡杨的横向响应范围达到离河1 000 m;应急输水后不同断面、不同离河距离,地下水埋深梯度、过水时间梯度随着离河道和大西海子水库距离增加,胡杨生长量减少;输水量大的年份胡杨生长量明显大于输水量少的年份,在相同输水量和输水时间前提下,春秋季持续输水对胡杨生长恢复效果要优于夏秋季输水;在持续输水后,胡杨生长量增长幅度减小,其大小逐步趋于近似.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中下游农户能流分析及生态经济分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能流分析和分形理论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农户作为“分形元” ,以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 4 0个农户为研究对象 ,在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基础上 ,对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生态经济特征进行分形研究 ,结果表明 :(1) 5类农户从总体上都显现生产经营结构单调 ,能量利用和转化链条短 ;牲畜养殖是唯一的次级生产系统 ,能量转化率低 ,增效不明显。 (2 )农田亚系统是农户生产力的主体 ,棉花生产现在和今后若干年内仍将是农户的支柱产业。 (3)基于农户分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生态效益高 ,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也高 ,反之亦然。农户生产系统总体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特点及衰败成因分析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43  
近50年来塔木河上中游的水土开发活动,使得下游地区的来水骤减并中断有近30年的历史,从而引发了下游绿色走廓的逐步走向衰败、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剧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塔河下游绿色走廓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特点,认为绿色走廓衰败主要有5个主要因素:绿色走廓自然生命过程的衰退;新生幼林发生和发育原生机制的中断;土壤盐分的累积和增加;水分条件持续恶化;人类开垦荒地、滥伐、滥控等行为。通过成因分析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到下游绿色走廓的特点及其衰败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游绿色走廓衰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苦瓜枯萎病病残体上病菌的存活力及其传病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表、田边草丛和室内纸盒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的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omordicae Sun & Huang),次年均有传病作用;在稻田水中和稻田泥下5~10 cm处的病菌,3 个月内失去传病力;菜土地下5~10 cm处的病菌,经6~12个月也相继失去传病力,菜地土表和田边草丛中的则需12~18个月失去存活力。木霉可加速病残体上病菌的死亡。  相似文献   

18.
采用液体培养基悬浮培养的方法,研究4种不同激素培养基对银柴胡悬浮细胞的生长特性及营养物质的代谢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到16 d时,M4处理(MS 6-BA 0.5 mg/L 2,4-D0.5 mg/L NAA 0.5mg/L)的细胞鲜重、干重、细胞数目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M4处理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在16 d时处于最低水平;M4处理的电导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均高于其他处理;培养到4 d时各处理的磷已消耗60%以上,表明磷是银柴胡细胞生长的限制性因子;硝态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4 d以后。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 对病原菌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 通过形态学特征?ITS rDNA?β-tubulin及EF-1α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芳香镰刀菌F.redolens?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 对病原菌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 表明8种药剂中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3%戊唑醇悬浮剂对病原菌有更好的抑制作用, 处理第6天, EC50均不超过0.7 mg/L?对两种病原菌防效最好的药剂是戊唑醇, EC50分别为0.107?0.169 mg/L?这两种药剂可以选择应用于平贝母生产来防治茎腐病?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report the first record of 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 (Diptera: Drosophilidae) in the areas of the Republic of Cyprus not unde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yprus. This pest was found in September 2016 on Prunus armeniaca L. in Morfou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est was carried out by the first auth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