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β-酪蛋白(β-CN)序列与其功能有关,β-CN的A2遗传变异体被认为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为了明确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β-CN的遗传变异体,试验首先以60头牦牛的基因组DNA(提取于九龙牦牛20份肉样、麦洼牦牛20份肉样和20份乳样)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β-CN编码基因CSN2的部分序列,用PCR-SSCP分析确定基因型;再用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直接分析了36头九龙牦牛乳的β-CN基因型。结果表明:建立的PCR-SSCP方法能准确地判定CSN2的3种基因型,即A1A1、A1A2和A2A2型。两个品种牦牛A2A2基因型频率均在0.900以上,A2等位基因占明显优势。36份九龙牦牛乳样共检测到A1和A2型两种遗传变异体,对应的基因型分别为A1A2(n=2)、A2A2(n=34),A2等位基因亦占绝对优势。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的分析均说明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CSN2以A2A2基因型为主,乳中β-CN为A2型遗传变异体,牦牛乳属于优质的奶源。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九龙藏黄牛和九龙牦牛β-酪蛋白(β-CN)的遗传变异体,试验采用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九龙藏黄牛(n=42)和九龙牦牛(n=17)β-CN的基因型。结果表明,在九龙藏黄牛、九龙牦牛的β-CN中共检测到4 种等位基因,包括A1、A2、B、C,其中在九龙藏黄牛中有7 种基因型:A1A1、A1A2、BB、A1B、A2B、A1C、BC,优势等位基因为A1(频率0.702 4),优势基因型为A1A1(频率0.547 6);在九龙牦牛样本中有2 种基因型:A1A2、A2A2,优势等位基因为A2(频率0.764 7 )。试验表明,九龙藏黄牛与九龙牦牛β-CN均表现出多态性,但优势等位基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α_(S1)-酪蛋白(α_(S1)-casein,α_(S1)-CN)基因、κ酪蛋白(κ-casein,κ-CN)基因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大通牦牛群体中α_(S1)-CN基因PCR-RFLP位点呈单态;κ-CN基因和GH基因2个PCR-RFLP位点均呈多态性。κ-CN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117和0.8883;GH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755和0.8255。适合性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大通牦牛GH基因和κ-CN基因PCR-RFL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1);该3个位点平均基因一致度和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8374和0.1626。  相似文献   

4.
牛奶蛋白主要分为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其中酪蛋白的45%为β-酪蛋白,β-酪蛋白有两个主要的变异型,即A1型和A2型。为了解北京地区奶牛场A2型β-酪蛋白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扩增牛β-酪蛋白(CSN2)部分基因片段后,用Dde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建立了PCR-RFLP检测A2基因的方法。根据对北京地区155头荷斯坦公牛β-酪蛋白基因型检测的结果统计,A2A2基因型的种公牛大约占34.2%。之后通过对A2A2公牛家系进行血统分析,筛选出A2纯合型公牛后代女儿2 035头,并利用PCR-RFLP对这些奶牛个体进行A2基因型检测,发现1 137头A2A2纯合型个体。本研究为纯A2型β-酪蛋白牛群的选育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成都地区中国荷斯坦牛乳蛋白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成都地区40头荷斯坦牛乳蛋白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αs1-CN和α-La均分别只表现为BB一种基因型:β-CN有AA和AB两种基因型,AA型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0.9500和0.9750;β-La表现出AA、AB和BB三种基因型,B基因频率高于A基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江苏某大型奶牛场智利进口荷斯坦牛β-Lg(β-乳球蛋白)和β-CN(β-酪蛋白)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同时收集采样牛只2016~2018年DHI检测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其多态性及其对泌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检测群体中β-Lg有A、B两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527和0.473,有AA、AB、BB三种基因型,优势基因型为AB型,频率为0.569;β-CN有A、B两种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960和0.040,有AA和AB两种基因型,优势基因型为AA型,频率为0.920。方差分析表明,β-Lg对日产奶量、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SCS)和尿素氮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β-CN对乳蛋白率和脂蛋白比有显著影响(P0.05),对日产奶量影响极显著(P0.01)。该结果为利用乳蛋白基因多态性提高智利进口荷斯坦牛泌乳性能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克隆牦牛酪蛋白基因家族(CSN1S1、CSN1S2、CSN2和CSN3)的CDS区序列,鉴定其在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选取4岁龄左右处于泌乳期的健康类乌齐母牦牛3头,屠宰后分别采集乳腺、心脏、肝脏、骨骼肌组织,分别提取组织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设计酪蛋白基因家族特异性引物扩增酪蛋白基因家族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酪蛋白家族基因mRNA水平。结果显示,克隆得到CSN1S1、CSN1S2、CSN2和CSN3基因cDNA序列分别为919、832、805和715bp,其CDS区全长分别为645、669、690和585bp,分别编码214、222、259和194个氨基酸残基。类乌齐牦牛酪蛋白基因家族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印度水牛,而与单胃动物猪的亲缘关系最远。组织表达结果显示,酪蛋白基因家族在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骨骼肌组织。在乳腺组织中CSN1S1、CSN1S2、CSN2基因之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CSN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CSN3基因(P0.05)。以上结果为酪蛋白基因家族在牦牛乳腺蛋白质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克隆牦牛酪蛋白基因家族(CSN1S1、CSN1S2、CSN2和CSN3)的CDS区序列,鉴定其在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选取4岁龄左右处于泌乳期的健康类乌齐母牦牛3头,屠宰后分别采集乳腺、心脏、肝脏、骨骼肌组织,分别提取组织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设计酪蛋白基因家族特异性引物扩增酪蛋白基因家族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酪蛋白家族基因mRNA水平。结果显示,克隆得到CSN1S1、CSN1S2、CSN2和CSN3基因cDNA序列分别为919、832、805和715bp,其CDS区全长分别为645、669、690和585bp,分别编码214、222、259和194个氨基酸残基。类乌齐牦牛酪蛋白基因家族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印度水牛,而与单胃动物猪的亲缘关系最远。组织表达结果显示,酪蛋白基因家族在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骨骼肌组织。在乳腺组织中CSN1S1、CSN1S2、CSN2基因之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CSN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CSN3基因(P<0.05)。以上结果为酪蛋白基因家族在牦牛乳腺蛋白质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牦牛和犏牛促卵泡素受体基因5′-侧翼区序列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分析牦牛和犏牛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的多态性,为从遗传角度上解决其繁殖产仔率低的问题提供参考,为筛选繁殖性状分子标记奠定理论基础。研究采用PCRSSCP和直接测序技术,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和犏牛共110头个体的FSHR基因5′-侧翼区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统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性检测,计算纯合度、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遗传多态性指标。结果表明,麦洼牦牛、大通牦牛和九龙牦牛FSHR基因5′-侧翼区核苷酸序列具有多态性,犏牛无多态性;麦洼牦牛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九龙牦牛和大通牦牛均存在AA、AB 2种基因型,AB基因型在3个牦牛品种中占绝对优势,等位基因A为优势等位基因;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和大通牦牛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693、0.3565、0.3705,均达到了中度多态(0.25PIC0.5),表明各牦牛品种遗传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255头中国荷期坦奶牛乳蛋白的多态性进行分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乳蛋白多态性与泌乳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α-La呈单态,只表现BB一种基因型,β-Lg、αs1-CN、β-CN呈多态,β-Lg由A、B两种等位基因控制,基因频率均为0.5000,优势基因型为AB型,频率为0.6392。αs1-CN的B基因为优势基因,其频率为0.9765;β-CN的A基因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为0.9667。方差分析表明:αs1-CN对乳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β-CN和第一胎的产犊季节对第一泌乳期305天产奶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胎次、产犊季节对产奶量与乳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水牛乳蛋白各亚型与乳蛋白粒径的关联。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60头泌乳中期的水牛进行多态性测定,并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水牛乳蛋白的粒径。结果显示:αs1-酪蛋白(αs1-CN)、β-酪蛋白(β-CN)和α-乳白蛋白(α-LA)存在A型和B型2种基因型,κ-酪蛋白(κ-CN)有A型、B型、C型和D型4种基因型,αs2-酪蛋白(αs2-CN)和β-乳球蛋白(β-LG)没有发现多态性。κ-CN和αs1-CN各亚型在乳蛋白面积平均径(D[3,2])上有显著差异,筛选出的6种αs1-β-κ-CN复合基因型在乳蛋白面积平均径(D[3,2])以及中位径(D50)上差异显著。综上,水牛αs1-β-κ-CN复合基因为AB-BB-AB型以及κ-CN的C等位基因均与乳蛋白粒度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了解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黄牛乳的生化组成特点。试验测定了43头九龙藏黄牛乳蛋白含量、乳蛋白组成和酪蛋白多态性。藏黄牛乳蛋白含量低,仅约为29 g/L;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脱脂乳蛋白组成与普通牛乳接近,主要包括酪蛋白、α-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等组分,β-Lg与α-La含量的比值低于牦牛;酪蛋白的相对含量约为70%,主要包含αs-CN和β-CN,二者分别检测到3和2种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九龙藏黄牛乳的组成与生活在类似生态环境中的九龙牦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利用PCR-SSCP技术,对荷斯坦公牛冻精改良的93头杂种奶牛的脑垂体转录因子-1(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第10外显子、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HRH-R)基因第2外显子和酪蛋白(CSN1S2)基因第18外显子进行了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检测的4个基因位点中,只有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2种基因型,AB、BB基因型频率及A、B基因频率分别为0.0323、0.9677和0.0162、0.9838,未发现AA型个体.该群体在此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0318和0.0313.测序显示,与普通黄牛POU1F1基因序列Y15995相比,A等位基因在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的第209个碱基处发生了G→C的碱基颠换,导致Thr/Arg替代,其多态的成因及效应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摩拉、尼里/拉菲种公牛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试验对28头摩拉种公牛、40头尼里/拉菲种公牛采用PCR扩增、测序、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检测的方法对GnRHR基因进行遗传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摩拉、尼里/拉菲种公牛GnRHR基因存在相同的SNP位点,分别是A13 342G、T13 355G、A13 406T、T17 221C。其中前三个SNP位点位于第一内含子,最后一个SNP位点位于第三外显子,该突变位点使氨基酸编码由酪氨酸变为组氨酸。对于基因分型,摩拉、尼里/拉菲种公牛却出现不同结果,摩拉种公牛13 342位点有2种基因型AA、AG,频率分别为0.607 1,0.329 2;13 355位点有2种基因型TT、TG,频率分别为0.714 3,0.285 7;13 406位点有2种基因型AA、AT,频率分别为0.750 0,0.250 0;17 221位点有2种基因型TT、TC,频率分别为0.750 0,0.250 0。尼里/拉菲种公牛13 342位点有3种基因型AA、AG、GG,频率分别为0.300 0,0.375 0,0.325 0;13 355位点有3种基因型TT、TG、GG,频率分别为0.575 0,0.325 0,0.100 0;13 406位点产生3种基因型AA、AT、TT,频率分别为0.575 0,0.325 0,0.100 0;17 221位点有3种基因型TT、TC、CC,频率分别为0.600 0,0.325 0,0.075 0。尼里/拉菲种公牛检测群体4个SNP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探讨哺乳期九龙牦牛同期发情和提高繁殖率的方法。试验母牦牛分为3组,即阴道孕酮栓塞组(n=55),Co-Synch组(n=40)和对照组(n=89)。阴道孕酮栓塞组用Cue-mate、氯前列烯醇(PG-C1)和pMSG处理;Co-Synch组用PG-C1和LRH-A_3处理;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任何处理。结果表明:在同期发情处理后4d内,阴道孕酮栓塞组和Co-Synch组的发情率分别为100.0%和75.0%(P<0.05)。阴道孕酮栓塞组、Co-Synch组和对照组母牦牛在发情配种季节末的妊娠率分别为69.1%、50.0%和13.5%(P<0.05),翌年产犊率分别为56.4%、42.5%和13.5%(P<0.05)。结果说明,用阴道孕酮栓塞和Co-Synch技术处理后,哺乳期九龙牦牛同期发情效果好,显著提高繁殖率。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为实验动物,采用PCR-RFLP技术对κ-酪蛋白基因(CSN3)的TaqⅠ酶切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2个山羊群体中均存在CSN3基因Taq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且均有A和B 2个等位基因。辽宁绒山羊群体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6和0.54;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1和0.69。CSN3基因Taq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辽宁绒山羊群体中极显著(P<0.01)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5),但在辽宁绒山羊与内蒙古绒山羊2个群体间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脂肪细胞决定和分化因子1(Adipocyte deter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1,ADD1)在九龙牦牛肉质形成中的作用,试验以九龙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其在九龙牦牛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获得其组织表达和时序表达谱。结果表明:检测到H-FABP基因在九龙牦牛的心脏、脾脏、背最长肌和脂肪组织中表达,在肝脏和肾脏中未表达;ADD1基因仅在九龙牦牛的背最长肌和脂肪中表达,在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均未表达。时序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H-FABP与ADD1基因在0.5岁牦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3.5~5.5岁和9岁以上的牦牛(P0.05),3.5~5.5岁牦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9岁以上的牦牛。  相似文献   

18.
LRH-A_3对全奶母牦牛的诱导发情效果和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 A3 )对全奶母牦牛 (在当年 4~ 6月份产犊的泌乳母牦牛 )的诱导发情排卵效果及机理。 1998年 7月对试验组 (n =2 0 )母牦牛注射LRH A3 (30 0 μg/头 ) ,对照组 (n =42 )未作任何处理。9月 15日前用普通牛公牛配种 ,9月 15日后用公牦牛补配。 1999年产犊率为试验组 5 0 .0 % (10 / 2 0 ) ,对照组 2 8.6 %(2 0 / 42 ) ,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 <0 .0 1)。对 5头母牦牛在注射LRH A3 前 30min及注射后 30 ,45和 6 0min血清中促黄体素 (LH)浓度测定以进一步探明全奶母牦牛诱导发情第一情期受胎率低的原因。结果发现 ,虽然注射LRH A3后 6 0min全奶母牦牛血清中LH浓度显著升高 (P <0 .0 5 ) ,但该峰值 (3.34± 0 .6 7ng/ml,n =5 )未达到自然发情排卵的LH峰值 (17.182 9± 2 .1174ng/ml)。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为实验动物,采用PCR-RFLP技术对-酪蛋白基因(CSN3)片段的Ⅰ的酶切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2个山羊群体中均存在CSN3基因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且均有A、B两个等位基因。辽宁绒山羊群体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6和0.54;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1和0.69。CSN3基因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辽宁绒山羊群体中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0.01),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0.05),但两个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0.01)。  相似文献   

20.
对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采用PCR-RFLP技术对K-酪蛋白基因(CSN3)的TaqⅠ酶切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2个山羊群体中均存在CSN3基因Taq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且均有A、B两个等位基因。辽宁绒山羊群体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6和0.54;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1和0.69。CSN3基因Taq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辽宁绒山羊群体中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1),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5),但两个群体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