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究配合饲料替代水蚯蚓作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开口饵料的可行性。试验选用刚开口的1 200尾中华鲟仔鱼,平均体重为(86.57±3.05) mg、平均体长为(28.40±0.28) mm,随机分为水蚯蚓组和开口饲料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尾。投喂水蚯蚓和开口饲料9 d后,研究开口饲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性能、存活率、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口饲料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水蚯蚓,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高于水蚯蚓。2)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中华鲟仔鱼终末体重、终末体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但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3)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总胆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及溶菌酶活性也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丰年虫幼体、熟蛋黄、豆浆、商业开口料、脱壳丰年虫卵5种常见的淡水鱼开口饵料对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仔鱼进行了25 d的培育试验,探讨不同开口饵料对其开口摄食率、存活率、生长率和形态参数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淇河鲫最理想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显示:投喂24 h后,蛋黄组的开口摄食率达到100%,其他各组的开口摄食率也都大于88%,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0~15 d时,各组存活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5 d后,各组的存活率基本保持稳定,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存活率显著大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 <0.05);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生长效果最好,其体重和体长分别增长了39.10倍和1.65倍,其末体重、末体长、日增体重、日增体长、体重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其次为蛋黄组,而另外三组表现出较差的生长效果;在形态参数方面,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肥满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 <0.05),其次为脱壳丰年虫卵组。综上,5种常见开口饵料中,丰年虫幼体是淇河鲫仔鱼最理想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及养殖池塘对台湾鳗鳅的生长、存活及养殖效益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水泥池塘,养殖密度分别为2万尾/亩(1池,1亩≈666.7 m~2)、4万尾/亩(2池)、6万尾/亩(3池),将土池塘养殖密度设为4万尾/亩(4池)。结果表明:1池、2池、3池、4池中台湾鳗鳅存活率分别为90.0%、80.0%、75.6%、8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体长增长率为4池2池1池3池。在相同养殖密度、不同养殖池塘条件下,土池塘台湾鳗鳅的纯利润和产投比均高于水泥池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4种开口饵料对清水江鲤鱼(Cyprinus carpio)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丰年虫、熟蛋黄、红线虫、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清水江鲤鱼仔鱼28d。结果显示:通过二次回归分析试验鲤鱼特定生长率变化,发现投喂红线虫和丰年虫能保证清水江鲤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且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5.71±1.59)%、(94.25±1.83)%;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在试验期间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为(76.46±1.92)%。综述,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清水江鲤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法研究饲料中n-3高不饱和脂肪酸(鱼油∶棕榈油混合比为2%∶2%、3%∶1%和4%∶0%)、降药残添加剂(0.3%、0.6%和0.9%)和虾青素(50、100和150 mg/kg)对大黄鱼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亲鱼放养于4 m×4 m×4 m海上网箱中,分别投喂9种试验饲料(投喂时粉料与鲜杂鱼肉糜按1∶1混合制成软颗粒饲料后进行投喂)。饲养60 d后,转入室内水泥池进行催产试验,并统计各组亲鱼首次注射催产激素后3 d期间的浮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开口仔鱼存活率和仔鱼饥饿忍耐指数。结果表明,鱼油棕榈油为2%∶2%试验组与4%∶0%试验组浮卵量差异显著(P0.05)。随着虾青素添加水平的升高,大黄鱼受精率显著提高,其中100和150 mg/kg试验组显著高于50mg/kg试验组(P0.05),添加降药残添加剂对亲鱼的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6.
红螯螯虾抱卵量少、孵化率低,导致其出苗量不足,这是制约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营养强化有助于提高亲本抱卵效果及胚胎质量。试验设置3组(1组:每日投喂亲虾两次配合饲料;2组:一周轮流投喂带鱼—配合饲料+胡萝卜—螺蛳肉—配合饲料—带鱼—配合饲料+胡萝卜—配合饲料;3组:一周轮流投喂带鱼—配合饲料+胡萝卜—带鱼—螺蛳肉—带鱼—配合饲料+胡萝卜—螺蛳肉),30 d后检测各组抱卵指标及黄卵期(原肠期至5对附肢期,呈黄色)、桔卵期(7对附肢期至18对附肢期,呈桔色)胚胎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2、3组红螯螯虾的抱卵率、相对怀卵量均显著高于1组。(2)黄卵期胚胎的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桔卵期胚胎,总脂含量则显著高于桔卵期胚胎;桔卵期胚胎1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2、3组(P<0.05)。(3)黄卵期胚胎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桔卵期胚胎,桔卵期胚胎3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非必需氨基酸中,黄卵期胚胎的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胱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桔卵期胚胎(P<0.05),1组黄卵期胚胎的胱氨酸含量显著低于2、3组,1、2组中的酪氨酸含量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两类饲料糖源在低、中、高三个饲养频率下(分别为S1、S2、S3、C1、C2、C3)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营养组织和免疫力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实验组对虾的生长、体组成成分、肝胰腺指数和免疫相关指标。实验结果显示:(1)投喂频率对南美白对虾的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对虾增重率、特殊体重增长率、特殊体长增长率和肥满度(P<0.05);(2)投喂频率对南美白对虾的全虾水分、全虾粗灰分、全虾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提高投喂频率粗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3)投喂频率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AKP、ACP、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对血淋巴中ALT和AST及肝胰腺中T-AOC无显著影响(P>0.05)。高投喂频率投喂下S3、C2、C3组南美白对虾肝胰腺中的AKP、SOD活性显著高于低频率投喂S1组和C1组(P<0.05)。综上,提高投喂频率有利于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和提高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索不同添加剂对幼虾标粗效果的影响。选取10 800尾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600尾虾。1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2组投喂70%基础饲料+30%螺旋藻粉,3组投喂80%基础饲料+20%螺旋藻粉,4组投喂80%基础饲料+10%螺旋藻粉+3%虾青素+2%亚麻籽油+3%南极磷虾油+2%核黄素,5组投喂70%基础饲料+10%螺旋藻粉+6%虾青素+4%亚麻籽油+6%南极磷虾油+4%核黄素,6组投喂70%基础饲料+20%螺旋藻粉+3%虾青素+2%亚麻籽油+3%南极磷虾油+2%核黄素。试验期10 d。结果显示,4组、5组幼虾的成活率显著高于1组、2组(P<0.05),各组成活率排序依次为4组>5组>3组>6组>2组>1组。4组幼虾具有较高的增重率与全长增长率,各组幼虾增重率依次为4组>3组>5组=6组=2组>1组,全长增长率依次为4组>5组>3组>2组>6组>1组。4组幼虾胰蛋白酶(TP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均显著高于1组、2组(P&...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水蚤干粉、黄颡料和人工配合饲料饲养乌苏里拟鲿仔鱼60 d,研究不同饲料对乌苏里拟鲿仔鱼摄食、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喂的乌苏里拟鲿仔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水丝蚓组和水蚤干粉组(P0.05),与黄颡料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配合饲料的存活率为96.67%,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饲喂人工配合饲料的乌苏里拟鲿仔鱼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水丝蚓组和水蚤干粉组(P0.05),但与黄颡料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喂乌苏里拟鲿仔鱼,能获得最佳的生长速度和较好的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料糖水平(5%、10%、20%)和投喂频率(2、4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鲤生长、肠道消化能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本试验拟选用平均体重为(55.37±3.55)g的鲤为试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在池塘浮式网箱(1m×1m×1.5m)中进行养殖试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鲤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肥满度影响显著(P0.05);投喂频率、饲料糖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肝体比影响显著(P0.05)。在5%和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4%和44.9%,4次/d投喂组的蛋白质效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6%和45.1%(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较2次/d投喂组提高了30.7%(P0.05),饵料系数较2次/d投喂组降低了31.3%(P0.05)。投喂频率对前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及中肠脂肪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饲料糖水平对中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组(P0.05)。饲料糖水平和投喂频率对鲤血清和肝脏中的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影响均不显著(P0.05)。在同一糖水平下,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随投喂频率提高而降低(P0.05)。综合分析,从降低饲料成本,提升鱼体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肝功能的角度出发,在固定日投喂率的情况下,投喂频率为4次,饲料糖水平为10%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三种投喂方式对小池塘鲤草鲫混养效果的影响,以肠道健康膨化饲料(蛋白水平30%、脂肪水平4%)为试验饲料,采用三种投喂方式:自动投喂(AF)、人工投喂(MF)和自助摄食(SF),在室外小池塘(10 m×10 m×1 m)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鲤草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每种投喂方式设置3个重复,每个小池塘放养300尾鲤鱼、100尾草鱼、200尾鲫鱼,鲤鱼初始体重为(93.03±0.20)g、草鱼初始体重为(176.61±6.79)g、鲫鱼初始体重为(75.83±0.08)g,每天按照相同的投喂量(体重的2%~3%)投喂4次,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显示:在鲤草鲫混养条件下,自动投喂组、人工投喂组和自助摄食组的鱼类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自助摄食组的鲤鱼和鲫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人工投喂组和自动投喂组(P0.05),而草鱼的情况刚好相反(P0.05)。池塘鲤草鲫混养条件下,鲤鱼由93 g生长到318 g,草鱼由177 g生长到526 g,鲫鱼由76 g生长到155 g,肠道健康膨化饲料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37。试验表明:池塘中鲤草鲫混养时,三种投喂方式不影响鱼类的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自助摄食方式利于鲤鱼和鲫鱼的摄食。根据本试验,建议在混养池塘中采用不需要电力又省力的自助摄食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单细胞藻类对日本对虾仔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卤虫为主要饵料,通过向水体中添加不同的单细胞藻类,测得仔虾的体长、体重、蜕皮数、存活率。单种投喂组结果表明:添加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时仔虾存活率最高,添加海水小球藻时仔虾存活率较高,而添加叉鞭金藻、等鞭金藻时仔虾生长最好,添加硅藻、海水小球藻时仔虾生长较好;混合投喂组结果表明:有叉鞭金藻组、等鞭金藻组仔虾存活率最高,有等鞭金藻组,有叉鞭金藻和等鞭金藻组都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鲤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EM菌、胍基乙酸、杜仲提取物是目前新型的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对提高动物生长性能、改善肉质和促进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试验以胍基乙酸、杜仲提取物、EM菌作为饲料添加剂探讨其对鲤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540尾鲤,试验设5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三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饲料是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EM菌、250 mg/kg胍基乙酸、3%EM菌+250 mg/kg胍基乙酸、0.15%杜仲提取物、0.15%杜仲提取物+3%EM菌,试验周期为3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种饲料添加剂和复合添加剂均不同程度的促使鲤的体重、体长增长,饵料系数降低;对血清中生化指标如PK、SDH、SOD和LSZ的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K的酶活力有降低的趋势,在饲喂30 d时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得出,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活性EM菌、胍基乙酸、杜仲提取物及二种添加剂的复合制剂投喂鲤,结果显示,单一添加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鲤的生长性能造成影响,而二种添加剂复合制剂较基础饲料均显著提高鲤的生长性能,改善非特异性免疫力,促进能量代谢,同时机体免疫力也得到明显增强,该研究结果能为鲤鱼的饲养提供依据,促进鱼类养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吕云云 《中国饲料》2022,1(15):123-137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皱纹盘鲍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以(1.28±0.26)g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组养殖试验,其投喂频率分别是2次/d、1次/d、投喂1 d停喂1 d、投喂2 d停喂1 d、投喂3 d停喂1 d ,标记为A、B、C、D、E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0粒鲍鱼。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1)成活率以B、E组最高,与A、D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显著高于C组(P < 0.05)。B组增重率(45.83%)和终末平均体重(1.87 g)最高,较C组分别提高了4.68个百分点、0.06 g(P < 0.05),和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2)C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A、B、E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 < 0.05),B组粗蛋白质含量较C组和D组分别提高了0.53个百分点和0.51个百分点(P < 0.05),与其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胃蛋白酶活性以C组(12.09 U/mg prot)最高,较A、B、E组分别提高了0.48、0.41、0.12 U/mg prot(P < 0.05),C、D、E组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 0.05)。综上所述,1次/d的投喂频率,皱纹盘鲍的生长性能最佳,但投喂3 d停喂1 d组的生长性能与其无显著性差异,生产上为节约养殖成本,可采取投喂3 d停喂1 d的投喂频率,该结果可为皱纹盘鲍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投喂频率|皱纹盘鲍|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种苗,探讨人工配合饲料对斜带石斑鱼种苗生长、存活及饵料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规格斜带石斑鱼经过1个月的饲料投喂,体增长率为132.94%,体重增长率为1,097.58%;经过1个月的饲料投喂,小规格苗种饵料系数为0.72,小规格苗种存活率为83.44%;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配合饲料满足了斜带石斑鱼小规格种苗生长、存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鱼类补偿生长原理,在广西大化县岩滩库区开展不同投喂模式对网箱养殖罗非鱼生长的影响研究,以期减少库区罗非鱼网箱养殖由于投喂过量造成的水质污染。投喂方式分别为T0(每天投喂)、T1(饥饿1 d+投喂3 d)、T2(饥饿1 d+投喂5 d)、T3(饥饿1 d+投喂7 d),每天投喂3次,分别在08:00、13:00和18:00,记录每天投喂量。收获时每个网箱随机选择30尾罗非鱼,测量体长、体重、内脏重,根据每个网箱的平均体重和总产量估算收获总尾数。试验结果表明,饥饿1 d+投喂5 d的投喂模式较为适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定量投喂的方法研究不同饵料对大鲵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差异性,试验选用同一亲本所产且孵出日龄相近、刚进入开口阶段并处于混合营养期的大鲵幼体12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尾,分别标记为B-0、B-1、B-2和B-3。B-0组为对照组,投喂天然饵料红线虫;B-1组投喂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配合料;B-2组投喂质量比为11的红线虫与人工饲料混合料;B-3组投喂质量比为11的人工饲料与鲢鱼肉混合料。在室内循环流水的水族小箱中,进行80 d的生长试验,通过对不同组幼鲵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肥满度及饵料转化率等参数的差异性分析,筛选幼鲵最佳养殖投喂饲料。结果表明:摄食50%鲢鱼肉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与摄食50%红线虫与50%人工饲料混合组的幼鲵生长较慢,且前者在试验的第40 d停止摄食,后者在试验的第55 d停止摄食;摄食天然饵料红线虫组和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组幼鲵的生长发育较好,二者相比之下,摄食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组幼鲵的生长发育更好。试验过程中幼鲵停止摄食的现象,可能原因是随着大鲵的生长,试验饲料在营养要素、营养配比以及适口性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其在水体环境中获取各营养要素而生长的要求。综合各项评价指标,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料可替代大鲵幼体天然饵料红线虫而作为其主要饲料,这一结果为大鲵人工饲料绿色添加剂配方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但是人工饲料与微生态制剂混合料组与红线虫组相比,并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优越性,还需加强试验调整大鲵人工饲料微生态制剂的配方以达到其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1鳗鱼配合饲料在养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鳗鱼饲料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动物性饲料,另一种是人工配合饲料。最初在人工饲养时,常投喂鲜鱼、冷冻鱼,用铁丝将鱼串在一起,放在热水中浸3分钟(使鱼皮柔软,便于鳗鱼采食),即可放入鳗池任其自由采食。后来,按照鳗鱼的营养需要和摄食特性研制出专用的配合饲料,能满足鳗鱼各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具有促进生长,减少鳗鱼病害,减少饲料系数,提高经济效益等特点。一般将鳗鱼分为4个生长阶段,制成鳗鱼系列配合饲料:白仔鳗饲料、黑仔鳗饲料、幼鳗饲料和成鳗饲料。这种划分阶段是有其生物…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观察生物饲料(biological feed)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0.02±0.01)g的罗氏沼虾28 800尾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 400尾虾。分别投喂100%基础饲料(A组)、90%基础饲料+10%生物饲料(B组)、80%基础饲料+20%生物饲料(C组)、70%基础饲料+30%生物饲料(D组),饲养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与A组比较,C、D组罗氏沼虾增重率差异显著(P0.05),各组罗氏沼虾的增长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存活率、肌肉营养指标和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B、C、D组罗氏沼虾胰蛋白酶的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C、D组罗氏沼虾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C组罗氏沼虾谷草转氨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组罗氏沼虾脂肪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基础饲料中添加生物饲料能显著提高罗氏沼虾的增重率,增强胰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3种微粒饲料对凡纳滨仔虾生长和水质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3种对虾微粒饲料(2种台湾产和1种国产)的营养成分及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综合评价3种对虾微粒饲料的养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B饲料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A饲料和C饲料;B饲料和C饲料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A饲料;3种微粒饲料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在这项试验条件下,投喂A饲料的仔虾体长、体质量、增重率和增长率最好,成活率最高;C饲料的养殖效果略低于A饲料,但二者间无显著差异;B饲料的养殖效果在3种饲料中最低。水质检测结果表明:NH3-N含量和化学需氧量(COD)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最高点出现的时间不同;投喂A和C饲料的水体中,NO2-N含量与投喂B饲料相比较小。A饲料的养殖效果最好,C饲料略低,B饲料养殖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