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Dot-ELISA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志辉  张红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39-16140,16163
[目的]建立检测饲料中沙门氏菌的Dot-ELISA法。[方法]采用Dot-ELISA法,对随机采集自西宁市某饲料厂的100份成品饲料、85份鱼粉和50份精蛋白进行了沙门氏菌检测。通过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对饲料样品中的细菌进行了进一步的鉴定。[结果]通过Dot-ELISA检测,成品饲料、鱼粉和精蛋白中的沙门氏菌阳性率分别为38.00%、62.35%和60.00%。Dot-ELISA法与常规分离鉴定技术的符合率为82.23%。[结论]Dot-ELISA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常规分离技术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以用于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随机抽查百色市2009—2012年468份饲料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通过预增菌、选择性增菌和分离培养鉴定,检出阳性样品7份,阳性率1.5%。其中猪浓缩饲料样品检出5份,鸡配合饲料样品检出1份,自配大鸡混合饲料检出1份。检测发现猪浓缩饲料检出的几率较高,鸭、鱼、兔配合料未检出阳性样品,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主要来源于添加的动物蛋白质原料,添加动物蛋白质原料比例越高,检出的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探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在饲料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利用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和亚硒酸盐胱氨酸培养液增菌后,利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对60份饲料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传统检测方法确定,饲料中沙门氏菌阳性份数为2(3.3%),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和亚硒酸盐胱氨酸培养液-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检测的阳性率与传统方法相当。经过PCR扩增阳性样品的fim Y基因测序鉴定,两例阳性样品均为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用于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具有菌落形态典型、易于分辨的特点,适用于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动物性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对一些饲料厂及养殖场的配合饲料69份、浓缩饲料77份、鱼粉44份、肉骨粉39份进行了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结果从229份样品中分离到沙门氏菌27株,分离率11.8%(27/229)。其中配合饲料分离到7株,阳性率10.1%(7/69);浓缩饲料分离到6株,阳性率7.8%(6/77);鱼粉分离到8株,阳性率18.2%(8/44);肉骨粉分离到6株,阳性率15.4%(6/39)。  相似文献   

5.
[目的]北疆地区是新疆肉牛养殖业的主产区,大多采用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养殖模式.了解北疆地区肉牛养殖业饲料安全状况.[方法]选择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3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肉牛养殖场,采集101份饲料样品,对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和霉菌进行检测.按照GB/T18869-2002(饲料中大肠菌群的测定)、GB/T13091-2002(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GB/T13092-2006(饲料中霉菌总数的测定)所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所检测的101份饲料样品中,66份显示为大肠菌群阳性,检出率为65.3;,其中,精饲料、打瓜藤中大肠菌群最高,达到2.4 × 105/100 g,麦草、草垛、秸秆中大肠菌群含量都较低,数量低于2.3×102/100g;在所有饲料样品中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在所检测的101份饲料样品中100份出现霉菌阳性,检出率为99.01;,其中麦秆霉菌数量最高,达到8.9×104 cfu/mL.不同肉牛场、不同饲料和饲料原料大肠菌群和霉菌污染变化不同.[结论]所检测的101份饲料样品中均不同程度受到大肠菌群和霉菌的污染.为肉牛饲料微生物污染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肉牛饲料微生物污染限量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常见的一个重要病原菌属。已知的沙门氏菌血清型有2499个。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该菌污染饲料后,不仅引起动物中毒.造成菌血症。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并引起局部炎症或加重局部炎症.而且造成沙门氏菌的传播即饲料一动物一食品原料一人,是引起人类腹泻的重要原因。本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沙门氏菌的生态分布、污染状况及菌型鉴定,为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检测不同饲料及饲料原料中沙门氏菌污染情况,对饲料品质管理提供依据。试验利用PCR技术对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植物源性饲料产品、微生态制剂以及酶制剂等共计207批样品进行了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表明,沙门氏菌阳性菌株8株,其中动物源性饲料检出率为11.4%,微生态制剂原料检出率为11.1%,微生态制剂检出率为10%,酶制剂检出率为8.3%,配合饲料检出率为1.25%,植物源性饲料和饲料粉尘检出率为0。沙门氏菌在饲料产品及饲料原料中均有一定的存在,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饲料品质。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鸡沙门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山西省境内相关媒介材料中鸡沙门氏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及抗原血清型鉴定,对7个父母代蛋种鸡场和5个规模化商品蛋鸡场沙门氏菌病血清抗体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分离的961份媒介材料中,177份存在鸡沙门氏菌,阳性率为18.4%,以鸡白痢沙门氏菌和伤寒沙门氏菌为主,血清型为O9和O12。(2)媒介材料中引进的3日龄左右父母代种雏,泄殖腔拭子分离阳性率为20%,成为沙门氏菌病传入山西省的主要原因;病鸡的分离率为81%,种蛋的阳性率为15%,成年鸡肛拭分离率为5.7%,饲料中的分离率为5%,环境中的分离率为1.9%,这些是造成沙门氏菌病在山西省水平传播的主要因素。(3)37 554羽份父母代种鸡,沙门氏菌病血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6%,最高为47.8%;2 441羽份商品蛋鸡阳性率平均为15%。  相似文献   

9.
饲料沙门氏菌污染的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饲料市场还不规范,变质饲料、假货、劣货屡见不鲜,私屠乱宰、贩卖病畜在一些地区还时有发生,人畜沙门氏菌病发病率有增长的势头,因此防止饲料沙门氏菌污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据《波杰氏细菌分类学手册》分为5个亚属,共有2020个血清型,我国发现的血清型约近200个。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都能产生毒素,尤其是肠类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毒素具有耐热能力,75 ℃下1 h仍有毒力,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沙门氏菌的细菌依据其对宿主的感染范围可分为宿主适应血清型和非…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饲料内沙门氏菌的存在是严重威胁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影响着社会公共安全。不同的沙门氏菌检测技术各有优点、缺点,应用范畴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灵活、正确地采取相应的检测技术,最大限度地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污染问题。笔者对沙门氏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分析了检测饲料沙门氏菌的传统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