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7份不同来源红麻品种异染色质。结果表明:品种间异染色质含量变幅为16.1~26.3%;品种内不同染色体间异染色质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红麻染色体有两种类型异染色质。空气干燥时间对不同类型异染色质的显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Carv.  CR 李洪杰 《杂粮作物》1993,(6):12-14,19
C-带技术被广泛用于显示玉米根尖染色体基本的异染色质。一些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可把玉米异染色质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从细胞学上讲,玉米异染色质分为5类:(1)着丝点异染色质;(2)NOR(核仁组织区)异染色质;(3)染色节异染色质,出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温干燥法显示13份木薯种质的C-带(即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带的简称)。结果表明:C-带带型在种质间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特异性,主要表现在C-带的带纹总长度不同,尤其是带纹的类型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用以构建木薯染色体图谱。C-带带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以Ⅰ类型居多,各种C-带带纹类型的染色体数目所占比例在种质之间的变异较大,Ⅲ和Ⅳ类型在各种质之间的变异更大。13份种质间的异染色质含量差异达极显著,且随杂交次数增多,染色体组中异染色质比例趋于增高。还对高温干燥法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于观察到黑麦染色体端粒所在部位异染色质区可能和小黑麦异常胚乳核的出现及谷粒皱缩程度有密切关系(Bennett,1977),现在已将很大注意力集中在异染色质区的后期复制上.然而,已知黑麦端粒异染色质最原始的效应之一,即新着丝点的活性还没有用现代分子和细胞学技术研究过.新着丝点的活性是染色体的一种次级动力学活性(Dartington,1965).已知在某些黑麦自交系里发生过,如'Weihenstephaner Winterroggen O_1'(Kattermann)1939)和'St-  相似文献   

5.
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项技术的革新使小麦染色体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一项革新是分带技术的应用,它使人们能够区分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还能逐一鉴别中期染色体。第二项革新是原位杂交程序的发展,它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染色体结构,并且可以对单个染色体上的特定的DNA序列进行物理定位。本文主要讨论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植物育种,基因定位分析和鉴定外源染色质导入方面的应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  相似文献   

6.
海南山栏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与普通栽培水稻相同,即2n=24,并同属2B核型。山栏稻染色体组中有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水稻对照品种为5-6对),1-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水稻为4-5对).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这表明山栏稻核型比水稻更为对称。山栏稻染色体组的异染色质含量平均为46.1%,低于水稻对照(平均为50.1%)。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形式与水稻对照基本相同,多数是位于着丝点两侧(或再加一个短臂),只有少数(1-2对)染色体表现异染色质化。  相似文献   

7.
海南山栏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与普通栽培水稻相同,即2n=24,并同属2B核型。山栏稻染色体组中有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水稻对照品种为5-6对),1-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水稻为4-5对),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这表明山栏稻核型比水稻更为对称。山栏稻染色体组的异染色质含量平均为46.1%,低于水稻对照(平均为50.1%)。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形式与水稻对照基本相同,多数是位于着丝点两侧(或两  相似文献   

8.
两项技术的革新使小麦染色体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一项革新是分带技术的应用,它使人们能够区分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还能逐一鉴别中期染色体。第二项革新是原位杂交程序的发展,它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染色体结构,并且可以对单个染色体上的特定DNA序列进行物理定位。本文主要讨论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植物育种、基因定位分析和鉴定外源染色质导入方面的应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应用是和E.R.Sears开创性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他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圆果种黄麻品种不同形态特征与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关系。实验表明,供试圆果种黄麻不同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2n=14,具有一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核型均为中部着丝点。主要带型是着丝点带(即 c 带)、全带(即 w带)。有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四对染色体上,无腋芽品种的随体位于第二对染色体上。随体的大小,以红茎、红叶柄品种的随体大,绿茎、绿叶柄品种的随体小,其中以红茎、红叶柄、无腋芽品种的随体最大(1.090μ×0.926μ),绿茎、绿叶柄、有腋芽品种的随体最小(0.722μ×0.660μ)。结构异染色质百分含量,以有腋芽品种的含量平均值高,无腋芽品种的含量平均值低,其中以绿茎、绿叶柄、有腋芽类型品种最高,平均为71.14%,红茎、红叶柄、无腋芽类型品种最低,平均为51.78%。初步认为圆果种黄麻品种间染色体的核型和 Giemsa 带型与其外部形态特征有着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染色体组原位杂交技术对含有I■y■ws ■ltiolis Tzvelev、Thi■pyr■essar(?)icum Love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品系染色体切片进行了外源染色质鉴定,并对含有Hordeum chilense Rvem和Shll.、H.vulgare L.与Se■le oereuleL.异源种质染色体群进行了分析。以导入外源染色质的全套染色体组DNA为探针,与来自小麦的过量未标记的块植DNA进行DNA原位杂交。其方法是将外源染色质标记成黄绿色,而小麦染色体则表现为DNA复杂的桔红色荧光。细胞核选自幼苗根尖和药壁组织.鉴定外源染色体和染色体臂的染色体组探测方法.可以在细胞核分裂周期的所有时期进行计数,在前期和间期,二体系的大多数细胞核中,可以看到两个标记区,而单体系仅有一个标记区。在中期,可以直接看到异源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形态,从而鉴定出异源染色质与小麦染色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普通小麦中国春及其30种缺四体为材料,对其籽粒戊聚糖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1D、2B、3B、4B、6A和7A染色体可能携有增加水溶性戊聚糖(WSP)含量的相关基因,1B染色体可能携有降低WSP含量的相关基因;1B、3D、4A和7D染色体可能携有增加非水溶性戊聚糖(WIP)含量的相关基因,1A、2D和6A染色体上可能携有降低WIP含量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5M017和5D07为父、母本杂交组配的110株F_2代分离群体为试材,筛选68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构建遗传图谱,覆盖1 607.7 cM,平均遗传距离23.64 cM。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CIM)对玉米淀粉(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7个与玉米淀粉含量有关的QTL,其中,10个与总淀粉含量有关,分布在除第4以外的染色体上,有8个位点加性效应为负值,总淀粉含量增效基因主要来自父本;与直链淀粉含量有关的QTL有5个,分别位于第2、3、6、8、10染色体上,4个位点加性效应为正值直链淀粉增效基因多数来自母本;与支链淀粉含量有关的QTL有2个,位于第3、10染色体上,均表现遗传负效应。位于第10染色体标记区间phi059-umc1432检测到3种淀粉含量相关QTL。  相似文献   

13.
盐胁迫对小麦代换系光合性状的影响及染色体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小麦耐盐基因型,以中国春-Synthetic 6x小麦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设置对照(0mmol·L~(-1) NaCl)和盐胁迫(150mmol·L~(-1) NaCl)2个处理,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代换系幼苗比叶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变化,探讨盐胁迫对小麦代换系幼苗光合性状的影响,并对其调控相关特性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盐胁迫导致多数小麦代换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叶重、光合速率降低;盐胁迫条件下,Synthetic 6x的2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比叶重升高的基因,1A、5A、7A、2B、3B、5B、6B和6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加的基因,1A、4A、7A和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的基因,1A和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幼苗光合速率增强的基因,即Synthetic 6x的1A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光合特性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4.
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形态和生理特性的QTL定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探讨水稻生育后期功能叶尤其是剑叶的形态性状及生理特性对水稻高产的影响,利用来源于籼稻珍汕97/HR5后代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生长后期剑叶形态(长、宽、长宽比)、剑叶代谢产物(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和剑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进行了考查分析和QTL定位。共检测到26个QTL,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4.77%~31.67%。其中控制剑叶形态的QTL主要位于第1和第4染色体,控制剑叶代谢产物的QTL主要位于第3、7和10染色体,控制剑叶叶绿素含量的QTL主要位于第3、4和9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QTL,在后期功能型超级稻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Apigenin di-C-glycosides (ACGs) are present in the grain of bread wheat and other related cereals primarily as one or two sets of Wesseley-Moser isomers containing either arabinose and glucose (ACG1) or arabinose and galactose (ACG2) on the A ring of apigenin. These compounds may contribute to the yellow colour of wheat-based products made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and in addition, have possible roles in a number of plant physiology processes and human health. The aims of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to survey genetic variation for ACG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in hexaploid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to examine ACGs in the putative progenitors of hexaploid wheat and available genetic stocks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ir biosynthesis and genetic control.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both grain ACG content and the ratio, ACG1/ACG2, were identified within bread wheat cultivars and related species. Genotype controlled the major portion of the variation. ACG content appeared to be a multigenic trait whereas variation in ACG1/ACG2 was associated with a limited number of chromosomes, in particular chromosomes 1B, 7B and 7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manipulate both ACG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traits through breeding.  相似文献   

16.
族毛麦基因组及其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簇毛麦是小麦的近缘属,是小麦改良重要的基因资源。簇毛麦有益基因向小麦遗传背景的导入,主要利用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为桥梁亲本,通过杂交、回交等方式获得小麦异代换系、异附加系、异易位系;并且利用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对小麦遗传背景下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染色体臂及片段进行鉴定。本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族毛麦可利用基因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对水稻品种粤香占及其由高压引起的变异材料粤压1、2、3、4号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的88对微卫星引物中有11对表现多态性,变异材料与原种的多态性频率介于3.4%~11.3%,多态性标记随机地分布于水稻染色体上,形态上与原种越相近的材料多态性位点数越少。此外,每一变异材料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互不相同,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95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对水稻控制赖氨酸含量的QTL进行了定位。结果显示, 共有7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 CSSL)的稻米赖氨酸含量与亲本9311差异显著。利用代换作图法共鉴定了4个与赖氨酸含量相关的QTL, 分别位于水稻第8、9和12染色体上。其中qHLY8和qHLY9.2来自高赖氨酸含量籼稻品种9311, 正向加性效应百分率分别为9.6%和8.5%;而qHLY9.1和qHLY12则来自低赖氨酸含量粳稻品种日本晴, 负向加性效应百分率分别为-16.0%和-2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