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林地经济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反映林地区位的经济指标为因子,应用自组织竞争网络建立模型,经过不断的学习测试,以所得网络模拟仿真结果对福建省68个县(市)的林地进行经济区划,其结果分为4个区,分区结果基本反映了福建省林地利用现状,可为福建省的林业经济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专家分类知识库的林地分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将闽江流域林地划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他林地,并将有林地划分为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树林、竹林和经济林.利用福建省第5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资料,提取闽江流域各林地类型在闽江流域遥感图像图上的像元光谱值,分析各林地类型光谱曲线变化规律,基于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专家分类知识库,建立闽江流域林地分类模型,对闽江流域林地利用现状进行分类.所建立模型划分出了闽江流域林地利用现状,林地分类精度总体达7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林地脆弱性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数据,为指导森林经营管理、提高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奠定基础。【方法】以福建省永安市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林地脆弱性评价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筛选处理,咨询相关专家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林地脆弱性指标权重,结合综合指数法实现对林地脆弱性的测定,最后通过模糊聚类、加权分析划分了林地脆弱性的5个等级。【结果】干扰指数、地形起伏度、坡度、降雨侵蚀力R因子和土壤可蚀性K因子为林地脆弱性测定指标,其权重分别为0.374 9,0.301,0.215 5,0.0791,0.029 5。永安市林地脆弱性等级为1~5级的林地面积分别为20 559.96,76 930.58,109 373.63,35 572.96和7 065.81hm2。【结论】福建永安市的林地脆弱性处于等级3以下的林地面积为206 864.1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82.9%,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廖晖 《吉林农业》2012,(12):153-154
林地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其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福建省清流县一直是我国发展林地资源的先锋,近年来,清流县大力发展林业资源,特别是对国有林区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文就福建省清流县国有林区发展的现状以及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长汀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地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是当今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福建省长汀县林地保护利用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了林地保护利用的规划目标和规划布局,提出积极补充林地、提高全社会保护林地意识和加大对违法占用林地的打击力度等保护林地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受农用地及城镇用地等级划分的启发,探讨林地等级的划分方法及步骤。确定的林地等级,不仅能够揭示林地的生产能力及质量,而且为林地利用规划和改造提供依据。确定林地的等级包括以下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的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各等级单元的总分值,进而划分林地的等级。  相似文献   

7.
通过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查清了林地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瑞丽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科学地确定林地的功能定位,得出划分林地保护等级的原则具体实施划分,最后根据保护等级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林地的保护管理,结合中宁县的实际情况,对中宁县林地划分3个林地保护等级.根据公益林地的保护等级,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现状林地、园地、草地和部分未利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花榈木、红豆树、降香黄檀3个豆科珍贵树种生长的立地要求,从地形、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选取评价因子,借助GIS技术和修正的加权指数及模型对福建省豆科主要珍贵树种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屏蔽不适宜用地,基于"适地适树"的用地优化布局理念,采用优势适宜性指数和K均值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福建省豆科主要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研究,将花榈木、红豆树和降香黄檀适宜用地分别划分为优先种植区、次优先种植区和一般种植区3个等级,制作福建省豆科主要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图,并进行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文献资料法、RBF神经网络法和聚类分析法,以反映林地利用程度的经济指标为样本对福建省68个县市的林地利用区域差异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地利用区域差异明显,对RBF模型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福建省林地利用水平分为3级,林地利用水平较高的县市主要分布于闽北与闽西北,林地利用水平较低的县市主要分布于闽东及闽南沿海县市,而闽西与闽中地区林地利用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其评价结果与福建省林地实际利用状况基本相符。由此可见,RBF模型可应用于评价林地区域差异与利用水平,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许为一 《北京农业》2012,(3):149-15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实力及发展前景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运用MODIS/Terra+Aqua的土地覆被产品MCD12Q1数据,分析2001-2008年福建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多数区域的森林面积是增加的趋势。永久性湿地和农田的动态变化趋势较为相似,面积基本上都在减少。建筑用地和草地面积整体上变化不是很大,建筑用地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闽西北地区和闽东南沿海,草地面积有轻微减少。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沙质海岸为研究区,采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为基础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确定了福建省沙质海岸及基干林带的空间分布及特征,定量分析了沙质海岸基干林断带率及断带类型,并对基干林区位内其他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沙质海岸约占全省海岸线的1/5,主要分布在闽江河口以南沿岸和岛屿;各地区基干林断带率除福州外普遍偏高,基干林平均断带率49.3%;基干林断带类型主要为建筑、养殖场和农业用地;全省沙质岸线沿海基干林带面积共3 420.1 hm2,平均宽度大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全省沙质海岸基干林总量较少,树种相对单一,林分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现有沙岸基干林中商品林面积偏大,且多为集体所有,国有化率仍较低;区位内非林业部门管理的土地中适宜造林的空间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对1978—2015年福建省人口、耕地、粮食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趋势理论对2016—2030年福建省粮食、耕地变化等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2015年福建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等均呈下降趋势,而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福建省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预测2016—2030年福建省人口数量仍然保持增加,但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继续稳步降低,造成福建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逐年增加。因此,未来福建耕地超载更为严重,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据此,提出降低福建省耕地压力、保证区域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林地的保护与建设问题,选取我国3大林区中林地面积占辖区比最高的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结合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像元尺度的长时序林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5年,黑龙江、广西和云南的林地面积均为净减少,黑龙江省的净减少面积最大;2)该3省(自治区)的林地转化集中在林地和耕地、草地之间,在林地二级类型转化中,有林地的变化最为明显;3)该3省(自治区)林地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35年来均未发生较大波动,林地退化区域集中且范围较小;4)城镇化率和交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林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为林地资源的监测、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20-01ml 目录     
目的传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不便于结果比较。目前,物种保育价值模型主要通过林分丰富度核算森林当前保育价值,但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对树种生长的潜在影响,不能体现森林的长期保育价值。近年来,逐步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新理论中,尚未出现适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福建土地利用情况计算生境质量并划分等级,首次提出生境质量调整系数。利用生境质量和森林分布之间的地理对应关系,构建出基于生境质量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模型(HQ-BPV模型),由此将土地利用的影响融入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中。结果(1)福建省生境质量分布整体呈现内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和自然保护区高非自然保护区低的态势。(2)福建主要植被类型的平均生境质量按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 > 竹林 > 阔叶混交林 > 阔叶林 > 灌丛 > 针叶林 > 经济林。(3)调整后栎类和栲类的物种单位面积保育价值最高,为3.58万元/hm2,调整后各优势树种(组)的物种保育总值中阔叶混交林价值最高,为658.42亿元,构建模型核算的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2 056.39亿元。结论基于能够量化土地利用影响的生境质量指数,构建出HQ-BPV模型用于评价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价值核算提供新思路,有利于森林资源监测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6.
根据福建省及其地级市2009—2016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其粮食生产和耕地利用情况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LMDI模型分解各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比较和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效应,以探究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2009—2016年粮食产量约下降2.4%,其中,粮作比下降8.8%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2009—2016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中仅龙岩和三明2地实现粮食增产。厦门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降幅最大,龙岩和漳州粮食单产增幅明显,泉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明显,所有地级市的粮作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构效应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省内各地级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则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福建省从2009年至2020年耕地减少39.71万hm2,耕地非粮化趋势严重。为了落实国家耕地用途管制要求,本文通过综合研究从组织分工、规划引导、工作实施、管理监查、保障措施等五方面探讨并提出福建省耕地进出平衡实施路径和应对策略,为福建省耕地进出平衡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福建省耕地资源状况,指出了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受限、粮食播种面积不稳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压力加大,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1)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2)促进耕地制度创新,构建种粮激励机制;(3)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4)加大粮食产区投入,提高产粮基地功能。  相似文献   

19.
韩兴  陶伟  郭聃  王琳玥  谷伟  孙英  窦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00-6902
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按照《农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采用等间距法,以利用等指数80、100、120为间距,分别划分了吉林省农用地利用等。结果表明,以利用等指数80、100、120为间距相应划分了15、12、10个农用地利用等;以利用等指数100为间距对吉林省农用地利用等别进行划分较为科学、合理,为吉林省实行按等级折算补充耕地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