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汉平原涝渍微地貌变异特征及生态农业模式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江汉平原涝渍灾害的成因及其微地貌变异主要特征 ,根据涝渍地域微地貌差异和涝渍灾害发生特点 ,将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分为 6种类型 ,并对其中广泛分布的典型碟形洼地不同高程按水体圈、涝地圈、渍地圈、旱地圈和庭院圈配置实施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下水埋深的江汉平原冬小麦防涝渍排水指标确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14—2015年在测坑(筒)分别开展孕穗期、灌浆期冬小麦遭受浅地下水埋深和先涝后渍胁迫试验,研究江汉平原冬小麦关键生育期适宜的地下水埋深。同时,构建不同排水标准计算方法,量化作物相对产量,提出先涝后渍胁迫下的排水指标。结果表明,孕穗期0、20和40 cm地下水位(持续受渍18 d)分别使小麦减产44.78%、17.31%和10.44%,而灌浆期相应减产67.72%、33.70%和10.34%。导致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穗粒数减少和千粒质量降低,建议江汉平原小麦田孕穗期和灌浆期地下水位维持在50 cm左右。先涝后渍过程中涝害使小麦减产幅度大于渍害,可以考虑以受涝历时和降渍历时为控制指标的排水模型、按时间划分涝害和渍害的排水模型,以及涝渍综合水深指标作为江汉平原小麦花后排除涝渍的排水模型。若允许小麦减产15%(即相对产量为85%)作为排水控制标准,建议小麦花后涝渍综合水深指标控制在275.6~283.6 cm·d。  相似文献   

3.
棉花花铃期涝渍相随对棉花产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在南方易涝易渍地域,棉花花铃期适逢雨季,常受涝渍综合胁迫,对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笔者利用测坑试验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涝渍灾害型农田4种排水控制指标模式,初步提出了棉花花铃期的涝渍综合排水控制指标,探讨了体现涝渍兼治的排水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4.
涝渍胁迫条件下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对于正确评估减灾效益,合理制定涝渍灾害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按照模型形式可分为动态模型与静态模型,其中动态模型能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具备一定的作物生理学基础,但鲜有见到关于涝渍胁迫条件下动态模型的研究。该文以水分亏缺条件下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动态模型(Morgan模型)为基础,通过利用涝渍指标进行转换,建立了适用于涝渍胁迫条件下的动态产量模型。该模型选用的指标包括常用的空间划分型涝渍分离指标(累积超标准地下水深SEW30、地面累积淹水深度SFW)与涝渍综合指标SFEW30,并为了克服前者在计算过程中涝害指标权重偏小的问题,引入时间划分型涝渍分离指标(累积超标准地下水深SEW30、受涝期间涝渍综合指标SWFDH)。根据连续多年的棉花涝渍胁迫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并推荐优先使用涝渍综合指标SFEW30。同静态模型相比,该模型参数在年际之间也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陈志雄 《土壤》1986,18(6):281-288
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为害,其中前三种灾害与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不足发生干旱,水分过多则造成涝渍。  相似文献   

6.
以涝渍连续抑制天数为冬小麦排水指标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探讨在冬小麦抽穗开花期以涝渍连续抑制天数作为排水指标的可能性,该文利用测坑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抽穗开花期不同涝渍处理对其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作物相对产量Ry(涝渍胁迫处理下小麦产量与对照的比值)与涝渍连续抑制天数CSDI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涝渍处理对冬小麦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地表水累积深度SFW相同的情况下,地下水埋深小于50 cm的累积深度SEW50越大,冬小麦减产越严重;在单纯受渍情况下,冬小麦相对产量Ry随SEW50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冬小麦相对产量Ry与SEW50和CSDI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涝害权重系数CW是一个随涝渍状态而变的状态变量,说明在涝渍连续情况下,用涝渍连续抑制天数作为控制排水指标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7.
棉花先涝后渍减产规律分析及排水指标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究棉花多生育期先涝后渍胁迫下的减产规律,于2008-2011年在武汉大学灌溉排水试验场开展了不同涝渍水平、涝渍发生生育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和涝渍形式(单涝、单渍和先涝后渍)的测坑试验。分析了2类排水指标的合理性,量化了多生育期先涝后渍胁迫下不同涝渍形式及涝渍发生生育期的减产作用,提出了棉花多生育期先涝后渍排水指标。结果表明:在先涝后渍胁迫下,基于淹水和受渍时间划分的涝渍指标(淹水期间地表及地下累计超标准水深和受渍期间地下累计超标准水深)比基于地表和地下水动态划分的涝渍指标(地表、地下累计超标准水深)更为合理;单渍的减产作用是单涝的0.759倍;先期的涝会增强棉花对后续渍的适应性,先涝后渍胁迫下渍的减产作用是涝的0.293倍;花铃期、蕾期和吐絮期的减产作用之比为1:0760:0.220;多生育期地表及地下累计超标准水位与棉花减产率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2=0.629,P0.001)。研究成果可为多生育期先涝后渍胁迫下棉田排水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DRAINMOD模型模拟不同排水管间距下的作物产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田排水工程在防御涝渍灾害、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和改善田间耕作管理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排水工程来减轻或消除涝渍灾害的影响是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DRAINMOD模型适用于地下水位管理系统及地下排水水位和产量变化.该文结合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实测土壤、气象、作物等资料,用DRAINMOD模型进行长序列模拟,得到不同排水管间距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冬小麦来说,排水间距的大小对其相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棉花生长期出现涝渍的概率超过50%,若排水间距大于40 m,相对产量下降明显,在该试验区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应以棉花的设计指标作为设计参数,用于指导排水工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易涝易渍地区油菜田的排水管理,利用测坑进行了油菜持续受渍试验.研究表明1)油菜花期和花果期持续受渍对产量影响最为敏感;2) 花果期持续受渍胁迫影响油菜正常开花结实,导致有效角果数减少、产量下降;3)春季短期(7d以内)受渍对油菜产量影响不大,减产小于10.0%,当连续发生2~3个受渍过程时则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减产幅度达15.4%~36.8%.搞好春季排水管理对油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油菜持续受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易涝易渍地区油菜田的排水管理,利用测坑进行了油菜持续受渍试验。研究表明:1)油菜花期和花果期持续受渍对产量影响最为敏感;2) 花果期持续受渍胁迫影响油菜正常开花结实,导致有效角果数减少、产量下降;3)春季短期(7d以内)受渍对油菜产量影响不大,减产小于10.0%,当连续发生2~3个受渍过程时则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减产幅度达15.4%~36.8%。搞好春季排水管理对油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涝渍地土壤化学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土壤退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涝渍地严重影响着垦区的农业生产。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面涝渍地及其周围正常耕地中布设采样点,测定了土壤氧化还原性及相关指标,以揭示坡耕地涝渍土壤与其周围耕种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得出涝渍土壤所具有的特殊化学性状。结果表明:涝渍土壤与耕种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显著。涝渍土壤属于酸性土壤,pH值为5.53,显著低于耕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且越接近涝渍地中心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涝渍土壤Eh显著低于耕种土壤,空间变异范围较大,但还没有达到强度还原状态。涝渍土壤在长期淹水条件下,大量的Fe3+、一部分高价锰被迅速还原,与耕种土壤相比,涝渍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较高,高出20倍多,亚铁含量高出12倍还多,二价锰含量高出约10倍。  相似文献   

12.
在多雨湿润地区,涝渍胁迫与大气温、湿度共同影响作物。研究发现:作物相对产量与涝渍胁迫指标和降渍过程的大气温、湿度指标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涝对作物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作物关键生育期受单过程涝渍胁迫时,涝后10 d内不出现高温,渍对作物的影响居第二位,出现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不低于35℃),则渍的影响小于高温天气的影响;在多个涝渍过程连续发生的条件下,涝后10 d内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地下水埋深小于80 cm的累积作用时间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渍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一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针对目前渍害评估方法中考虑致灾因子不全面和没有考虑作物耐渍性生育期差异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以整个生长季受渍指数表征小麦受渍程度特征的量化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土壤低氧对根系影响和不同生育期内小麦耐渍性差异,并将2016—2022年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土壤表层含水率产品数据代入模型中计算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栅格点(10 km×10 km)受渍指数值,通过分析受渍指数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确定受渍指数5.3为是否受渍的阈值,从而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渍率空间分布,并依据受渍率进行分区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小麦发生渍害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即各省南部,主要以中风险区为主;湖南省、江西省小麦发生渍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各省的中部,2省其他区域都为中风险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域无渍害区面积占20.0%,低风险区占14.8%,中风险区占30.1%,高风险区占35.7%。研究可为作物渍害精细化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低平易涝区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英 《土壤》1997,29(2):92-95
松嫩平原低平易涝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涝、渍灾害时有发生,严重限制了本区的农业发展。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了土壤盐分季节性变化的定位观测,初步查明了该区黑土与草甸土剖面盐分组成、耕层土壤盐分季节性变化和冻结期土壤剖面盐分变化的规律,为其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涝渍地土壤持水性和导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土壤退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涝渍地严重影响着垦区的农业生产。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面涝渍地及其周围正常耕地中布设采样点,测定了土壤剖面质地分布情况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揭示东北黑土区坡面涝渍地土壤水分过大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涝渍地土壤剖面中细质地土壤类型所占比例为90%,质地较粘重。涝渍地土壤具有较高的进气值,水吸力较大,保持在中小孔隙中的水分只有在较大吸力范围内才能缓慢释出,这造成涝渍地土壤具有极强的持水能力,不容易失水,再加上极弱的导水能力,水分饱和但不会被释放。以上这些土壤特性导致了涝渍地土壤长期处于湿度过大的状态。本研究结果可为涝渍地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冬小麦中后期常遭受涝渍灾害,为明确花后渍水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以郑麦9023(耐渍型)和扬麦20(敏感型)2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灌排可控的测坑模拟冬小麦花后不同天数(5、9、13和17 d)的渍水胁迫,应用Richards模型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籽粒灌浆参数与渍水天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后渍水5、9、13和17 d,郑麦9023(耐渍型)分别减产10.84%、19.51%、25.93%和36.52%,扬麦20(敏感型)分别减产14.25%、25.84%、37.26%和47.84%。导致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千粒质量降低,花后渍水天数每增加1 d,冬小麦郑麦9023和扬麦20千粒质量分别降低0.961和0.996 g。Richards方程能极显著模拟花后渍水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均在0.99以上。对耐渍型冬小麦,花后渍水主要显著缩短活跃灌浆期,且主要是显著缩短籽粒灌浆快增期和缓增期的持续天数;对敏感型冬小麦,花后渍水主要显著降低籽粒灌浆三阶段的灌浆速率。花后渍水增加1 d,郑麦9023籽粒活跃灌浆期缩短0.827 d,籽粒灌浆快增期、缓增期灌浆持续天数分别缩短0.492、0.963 d,扬麦20单粒最大灌浆速率降低0.046 mg/d、单粒平均灌浆速率降低0.032 mg/d,籽粒灌浆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单粒灌浆速率分别降低0.011、0.040和0.010 mg/d。研究可揭示花后渍水致使冬小麦减产的影响过程,为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拔节期涝渍灾害对淮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水分处理为对照(CK),在夏玉米拔节期设置淹水和渍水2个水分胁迫处理,于2018年和2020年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北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分析了水分冗余胁迫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抗倒特性、雌雄间隔期、叶粒比和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麦苗期和孕穗期涝渍的某些生理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个不同耐涝性的小麦品种华麦 8号和鄂恩 1号在苗期和孕穗期遭受涝渍后的生理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叶片叶绿素 ( chl)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 ( SOD)、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和根系活力均下降 ,而丙二醛 ( MDA)含量上升 ,变化幅度为耐涝的华麦 8号低于不耐涝的鄂恩 1号 ,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叶片脯氨酸 ( pro)含量上升 ,但华麦 8号的上升幅度极显著地高于鄂恩 1号 ;两个品种的过氧化物酶 ( POD)活性变化的差异也较大 ,其中华麦8号稳定而缓慢上升 ,而鄂恩 1号则先急剧上升后又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9.
涝渍逆境下PP333、BR 120、AsA 能增加孕穗期小麦Chl含量, 缓解SOD、CAT 活性及根系活力的降低。减少Pro、MDA 积累, 增强POD活性, 增加主茎绿叶数和次生根数, 增大根冠比。PP333 和BR120 分别增加单株产量12.75% 和9.25% , 达极显著水平, AsA 增加4.29% , 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对提高灌区水、肥资源利用率,防止涝渍、盐渍灾害,控制农田面源污染,修复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节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该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调控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该项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