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阈性状的拟连续性数量遗传学分析法,估测了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一系列遗传参数。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广义遗传力为61.58%,狭义遗传力为31.28%。一些经济性状和抗CPV病性的遗传相关亦进行了测定,发现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作用方式符合Mather所定义的加一显性模式,并存在着超显性现象,控制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基因数目不少于两个。遗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且由母体效应和非母体效应所引起的正反交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东34品种经7-8代连续添毒质型多角体(CPB)选择,健蛹率提高17.3—54.5%,大造品种经7—8代连续添毒CPV选择,健蛹率仅提高3.9%-5.3%。隔代添毒CPV区的建蛹率和茧质均高于累代添毒选择区。春季CPV添毒选择浓度可用10~5,(1/2)×10~5,(1/4)×10~5:秋季宜用10~5,10~4,10~3,10~2。CPV添毒选择区的平均茧质成绩接近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家蚕现行品种对氟化物、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抵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若干家蚕现行新品种进行抗氟性能和抗核型多角体病毒(VPV)病鉴定,结果是:不同品种对氟化物和VPV病抵抗力有差异,抗氟能力较强的有丰一、872、54A、丰一×54A、华峰×雪松、871×872:抗NPV病较强的是318、416、秋3、317×318、415×416、871×872;抗氟性和抗NPV病能力没有完全一致性,但317×318、871×872综合抗性较强。杂交种的抗氟和抗NPV病明显强于纯系。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一代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家蚕对于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简称“C抗”)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抗”和茧质无关联,二者可以分别选择而互不影响。“C抗”和发育经过成负相关,和生命力成正相关,和丝质无相关。“C抗”和对浓核症病毒(DNV)经口感染抵抗性无关联,有可能育成兼抗这两种病毒病的蚕品种。实验结果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抵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试验用机率值分析法和浓度(对数)—死亡率机率关系曲线法,研究了家蚕对NPV病毒病经口感染的抵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家蚕对NPV病毒经口感染的抵抗性遗传方式,是受一对主效显性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控制的。这种抵抗性的遗传父本大于母本,有偏父遗传现象,杂种一代(F_1)的抗病性表现出杂种优势,有超显性现象。对于偏父遗传现象,本文从遗传机理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们以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CPV)为材料,开展了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首先建立了用分子筛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家蚕CPV的方法。这一方法简便迅速,适于大量制备,所得病毒制剂均一,感染活性强,LD_(50)可达1.11×10~(-10)克/每头2龄起蚕。 其次,用分子筛凝胶柱层析提纯的家蚕CPV作为抗原制备了免疫血清,家蚕CPV的抗血清中不仅有效价高的病毒蛋白的抗体,也有双链RNA的抗体存在,这对于研究各种双链RNA病毒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家蚕CPV颗粒中含有以双链RNA为模板的RNA复制酶。我们建立了测定RNA复制酶的方法。并能获得毫克量体外合成的家蚕CPV—mRNA,在麦胚无细胞系统中进行翻译,所合成的蛋白与家蚕CPV抗血清进行免疫对流电泳能产生特异的沉淀线,说明体外合成的家蚕CPV—mRNA具有足够的信息。 家蚕CPV经氯仿、30%乙醇、pH3.8酸性溶液等处理,其复制酶活力显著降低,病毒的感染能力也随之相应下降;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处理家蚕CPV,其复制酶活力提高约27%,感染活力也提高了28%。这些结果说明家蚕CPV所带的RNA复制酶是感染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把五种不同浓度的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按0.1毫升均匀涂布在10平方厘米桑叶小片的背面,在二龄起蚕时添食30头,待带毒叶片食尽后,改为正常饲育,饲育在二重皿内。添毒后第10天逐头解剖中肠,检查并统计发病率。按Finney.D.J.机率值分析法求出半数发病率的对数浓度(logIC50)值,以衡量各品种及杂交后代抵抗性的大小,并进行品种间抵抗性差异调查、遗传特点及有关方面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1)家蚕品种间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抵抗性差异显著;(2)同品种不同蛾区间及雌雄蚕间抵抗性差异显著,雄蚕较雌蚕抗病性强;(3)添毒蛾区的茧质平均成绩春季低于对照,夏季经变量分析无显著差异;(4)家蚕对经口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抵抗性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5)抵抗性与茧层量、茧层率,在春季调查有极显著负相关,与全茧量无显著相关,但在夏季都无显著相关;(6)抵抗性受多对基因控制,无母体效应,有偏父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二化性品种为A组,以含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品种和多化性品种为B组,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32个组合(正、反交),估算家蚕对中肠型脓病抵抗性的配合力,遗传力.结果表明:亲本间抵抗性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32个组合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差异达显著、极显著水准;亲本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在含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品种及多化性品种之间的差异大于二化性品种之间的差异;组合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在同一品种的正反交中和同一品种与不同品种杂交中表现均不同;群体配合力方差分析,正交中一般配合力方差(Vg%)达76.63,特殊配合力方差(Vs%)为23.37.反交中一般配合力方差(Vg%)是45.12,特殊配合力方差(Vs%)为54.88.前者加性作用明显,后者非加性作用突出一些,遗传力的分析,正交广义遗传力为87.84%,狭义遗传力67.32%,反交广义遗传力97.06%,狭义遗传力43.79%,加性作用减弱,推测在抵抗性遗传中尚存在若干主效基因,彼此间有显性、上位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点滴法测定了若干家蚕品种对叶蝉散的敏感性。不同品种对叶蝉散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抗性强的是东34(R系),最敏感的是华七(S系),其LD_(50)(μg/g)的相对倍数为5.9。进一步杂交试验显示,大部分组合的杂种F_1已代对叶蝉散的抗性比两亲强,有杂种优势现象,部分组合还表现出超亲优势,且母本对杂种F_1代抗性的影响大于父本;从东34与华七这对组合的F_1、F_2 及其回交后代分析,它们对叶蝉散的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0.
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抵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蚕中肠型脓病。是我国养蚕生产上危害最大的蚕病之一。为了从家蚕品种角度给本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1973—1974年初步研究了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抵抗性测定方法;先后对50多个家蚕品种纯种和杂交组合的抵抗性作了测定和比较;估算了家蚕品种对CPV感染抵抗性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家蚕品种资源对质型多角体病毒抵抗性的初步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对 2 81个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质型多角体病毒比较试验。 2 81个蚕品种中 ,抗性品种占12 4 5 % ,较抗性品种占 32 74 % ,较感性品种占 33 81% ,感性品种占 2 1 0 0 %。不同品种间抵抗性差异较大 ,最高达到千倍以上。不同地理系统间抵抗性差异数百倍 ,其强弱依次为热带多化性品种 >中系二化种 >日系一化种 >中系一化种 >日系二化种 >欧系一化种  相似文献   

12.
家蚕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现行二化性蚕品种苏5、苏6、7532×75新、苏5×苏6五龄蚕为材料,对家蚕肠道细菌数量和优势菌群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肠道内容物中细菌数量在104~105个/ml,以上蚕品种肠道中都以葡萄球菌属细菌居多,其次为阴沟肠杆菌,蜡样芽抱杆菌只在7532×75新、苏5×苏6肠道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3.
家蚕抗氟性遗传的研究 Ⅰ.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对氟化物中毒的抵抗性,依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本试验结果,15个中系×日系杂交组合的相对抗氟优势平均为7.9023,10个中系×中系杂交组合为-0.2180。抗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杂种优势率与F_1代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两亲平均值为负相关关系,尤其是与父本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抗氟性的一般配合力,以新九、638、东34、7532四个品种较高,在育种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从特殊配合力效应中看到,抗氟性与茧层量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可能有互补作用,说明选育抗氟性强兼茧层重的品种或杂交组合是可能的。特殊配合力大的组合,杂种抗性一般较高,但亲本抗氟水平的高低与亲本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 家蚕CPV对紫外线照射的反应与其他许多病毒类似,经紫外线照射后,CPV也会不同程度地失活。有贺等报道,家蚕质型多角体的碱解液,经紫外线照射后,完全失活的时间是2小时、本研究认为,纯化CPV颗粒经紫外线照射数分钟后,病毒颗粒开始崩解。 材料和方法 一、CPV的纯化。质型多角体碱解清液经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制得纯CPV制剂。  相似文献   

15.
由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osis virus,Bm CPV)感染引发的家蚕中肠型脓病对蚕业生产的危害严重,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仍局限于消毒预防。国内外学者希望从筛选的对Bm CPV有较强抵抗力的家蚕品种中寻找抗性基因和分析抗性机制,并通过转基因技术过量表达抗性基因或经RNA干扰病毒侵染增殖关键基因等策略来提高家蚕防御Bm CPV侵染的能力。本文综述家蚕抗Bm CPV研究在上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家蚕抗Bm CPV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与讨论,为该领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把对CPV抗性较强品种和易感性品种杂交,从F_2代开始,累代于三龄起蚕经口接种CPV病毒多角体,连续蛾区育选择六代,对CPV抗病性已有明显差异。然后以强、弱二系分别与东34、华10杂交,制成四对杂交种和相应的四个原种,以鉴定选择效果。通过试验和对调查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对CPV抗病性连续选择六代,可以形成许多性状不同的原种品系。(2)向抗病性强的方向选择,对原种性状变化除了普通茧率和良卵率下降,茧层率稍低外,对其他的性状均有良好的影响。(3)对杂交种的多数性状也是强系组合为好,但茧层率、普通茧率以弱系组合为高;对虫蛹率、万头茧层量、茧丝长、茧丝纤度,对CPV抗病性因杂交对象不同,强、弱二系组合互有高低。(4)大多数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弱系组合为好,15个性状优势率的合计值弱系组合大于强系组合。  相似文献   

17.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性状、复制机制以及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家蚕对NPV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高抗NPV的家蚕特优种质,探明了家蚕对BmNPV抗性的遗传规律。以306和NB为亲本,组配了近等基因系,筛选了与常染色体上抗NP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并以NB为素材,育成了一批新种质。  相似文献   

18.
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病原(CPV)为抗原免疫蛋鸡,对收集的卵黄液开展了体外中和和体内中和生物试验、不同免疫次数的卵黄液的阻断效果试验等,测定免疫卵黄液对CPV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免疫的鸡卵黄能特异性阻断CPV感染家蚕,达到预防发病的目的,而非免疫卵黄未表现有阻断作用。结果提示,本研究获得的的鸡免疫卵黄中含有抗CPV的有效抗体。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通过黑麦草和苇状羊茅的杂交、杂种和黑麦草的回交以及杂种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四倍体多花黑麦草和苇状羊茅杂交所获种子发芽率极低,只有通过幼胚培养才能获得较多的杂种苗。苇状羊茅和黑麦草间种质的转移是有细胞学基础的;[L.multiflorum(4x)×F.arundinacea(6x)]F_1杂种植株与四倍体多花黑麦草回交以及与二倍体多年生黑麦草杂交时,可育雌配子染色体数分别约是n=28-35和n=13-24;从黑麦草育种的角度出发,四倍体多花黑麦草和苇状羊茅F_1杂种用四倍体多花黑麦草回交的效果比F_1杂种自交、F-1杂种和二倍体多年生黑麦草杂交的效果好;二倍体黑麦草和苇状羊茅F_1杂种回交结实率与回交后代的自交结实率极低不可能获得较大的群体,就这点而论,通过这种F_1(2n=28)和黑麦草回交进行黑麦草育种的途径效率较低。二倍体多花黑麦草×苇状羊茅和二倍体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F_1杂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均获得了双二倍体(2n=56)。多花黑麦草(2n=28,14)和苇状羊茅F_1杂种植株田间越夏情况介于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20.
在家蚕的染色体制片中.以精巢为材料,采用涂片.Giemsa染色法,对一代杂种苏5×苏6的核仁和核仁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间期细胞核内.大多数有一个核仁,少数有两个或三个核仁.在减数分裂粗线期至终变期的细胞核内,有一个核仁和三条贴附在核仁上的核仁染色体,这三条核仁染色体分别是第2号、第5号和第22号.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核内未见核仁,但至少观察到四条染色体有明显的缢痕(Chromosome constriction),它们是两对与核仁形成的有关的核仁染色体.其他染色体均呈短杆状,未见明显缢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