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东部的苏尼特右旗为研究区域,利用2003—2013年草原植被高度、覆盖度、鲜草和干草产量等植被指标动态变化数据,结合水热等重要气候因子,分析了区域植被指标时空动态变化与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并对植被指标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最佳模型进行评价与筛选。结果表明,该区域气温和降水量整体呈“冷干化”趋势,植被覆盖度、高度、草产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对荒漠草原植被影响更大。植被年最大高度、覆盖度、草产量与水热因子存在时滞效应。植被高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与水热因子最优拟合模型均为二项式模型,植被覆盖度与水热因子最优拟合模型为幂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2.
张瑛 《草业科学》2006,23(7):14-14
经过3年多草原围栏建设,宁夏自治区91万hm^2天然草原得到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干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的植被覆盖率分别增加了50%、20%、25%,草原沙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相似文献   

3.
锡林郭勒盟不同草原类型EVI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0–2014年锡林郭勒地区的MODIS/EVI数据,辅以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最大值合成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数据,利用趋势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2000–2014年锡林郭勒盟不同草原类型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盟各类型植被EVI值从5月开始增长,7、8月达到峰值。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山地草甸类和沼泽类植被呈降低趋势,而其他类型植被呈上升趋势。2)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区域的植被无明显变化,位于中部、南部、西南部、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等区域的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类等植被呈现出缓慢改善的变化,而位于西乌珠穆沁旗东部的温性山地草甸类和东乌珠穆沁旗中部的沼泽类植被呈轻度退化趋势。3)植被EVI主要受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正向调控,受平均风速的制约影响。此外,低地盐化草甸类、改良草地、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E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高,高寒草原类E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低。总体上,2000–2014年锡林郭勒植被状况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气象因子中的平均气温与各类型植被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草原生物多样性评价与持续利用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一起构成地球表面绿色植被,成为完整的生物生存环境和可再生资源.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态环境迥异,相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草原类型.主要包括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寒生草原和盐湿草原.  相似文献   

5.
2007年,乌鲁木齐市草原监理站对2004年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实施的乌鲁木齐市1.1万hm2温性荒漠草原禁牧区植被生长恢复情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通过7年的围栏禁牧封育,首府周边1.1万hm2天然草原植被得以休养生息,植被覆盖度得以恢复,使生态脆弱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我市周围已形成一道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发挥出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基于照相法的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空间异质性与年季变化大。植被覆盖度是评价荒漠草原生态状况关键指标之一,但长期以来缺少快速、精准的测定方法。利用普通相机与ADC多光谱相机对地表拍照,结合监督分类、归一化差异指数法(以下简称NDI)提取地表植被覆盖度参数,并以20×20格网密度针刺法模拟结果为基准值,分析不同传感器及提取方式下的精度与适宜性。主要结果:(1)15×15格网密度针刺法可实现荒漠草原地表植被覆盖度高效、准确测定,当覆盖度高于60%时10×10格网密度最宜;(2)相比ADC多光谱照片及普通数码照片的监督分类,基于普通数码照片的NDI法能更准确提取荒漠草原植被低覆盖度,且较针刺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7.
永昌县共有草原面积 4 6 33万hm2 ,其中可利用面积 2 2 8万hm2 ,由于人们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的利用 ,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草原生产能力降低 ,草原大面积退化。因此 ,加强草原管理 ,加速草原建设 ,防止草原退化 ,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是现阶段草原工作的主要任务。1 草原现状永昌县天然草原可分为七大类。荒漠类草场 :面积 1 5 6 3万hm2 ,占草场总面积的 33 7% ,在各类草场中面积最大。其中可利用的面积 5 83万hm2 ,占全县草场可利用面积的 2 5 57%。土壤为棕钙土、灰棕荒漠土和盐化荒漠土。植被以旱生、超旱生半灌木为主。主要有红…  相似文献   

8.
近50年内蒙古潜在植被地理格局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为  赵军  尹东  韩涛  李丽丽 《草业科学》2013,30(8):1167-1174
原生植被演替过程与环境间表现出复杂的耦合关系,通过模拟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来反映植被对环境因子长期适应和选择的重要生态过程,是研究植被地理格局的基础。本研究运用GIS及综合顺序分类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及周边94个气象台站近50 a气候数据分前后25 a两期的模拟,分析得到内蒙古自治区潜在植被地理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潜在植被共分为16类,归为6个类组,以荒漠和草原为主;在高平原和山前平原地区的潜在植被呈干湿地带性分布,而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地区呈垂直地带性分布。近50 a间,不但各潜在植被类型自身的面积发生变化,而且不同类型之间也有明显的演替。荒漠、半荒漠类和山地草原、典型草原类受立地气候变干影响,面积呈增加趋势并向东扩张;草甸草原类和森林草原、森林类受立地气候变干和气温升高的综合影响,面积呈减少趋势并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退缩。这种演替格局反映了植被对生境和气候变化的多元适应性结构。  相似文献   

9.
李想  于红博  刘月璇  常帅 《草地学报》2022,30(1):196-204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和生产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种草原类型的植被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不同草原类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二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围栏封育对河西走廊北部温性荒漠草原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对甘肃省民勤县2007年封育的温性荒漠草原植被特征及产草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封育7年后,持续封育对河西走廊北部温性荒漠草原的产草量、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植物种数无显著影响(P>0.05),并未呈现持续增加效果.鉴于民勤县生态条件较为严酷的自然现状,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的,自然的角度论述了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成因,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指出内蒙古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是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植被大面积退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相应的建设对策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协调乡镇企业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合理规划草畜结构,尽快实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中,气候和植被相关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4年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提供的气象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灰色相对关联度以及含有时滞参数的灰色系统模型,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域尺度黄囊苔草(Carex korshinskyi)地上生物量对6种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黄囊苔草对6种气象因子的响应均有滞后效应。黄囊苔草地上生物量对降水量、气温、地温、蒸发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响应分别滞后10,16,16,10,15,5d。此结果将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气象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机制,并为草地植被生产力建模与定量预测提供信息基础,以期在实践应用中发挥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盐生植物的主要群落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盐生植被进行深入考查,发现内蒙古盐生植被荒漠22群系、草原24群系。其中,盐 生灌丛和半灌丛8群系,丛生禾草、根茎禾草盐生草甸7群系,杂类草盐生草甸19群系,一年生、二年生盐生草甸12群系。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天然草原植被20年动态遥感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均值法、差值法、统计法等方法,利用20世纪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植被生长旺期的GIMMS NDVI数据为数据源,分析内蒙古天然草原植被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天然草原植被状况动态变化较大,近20年中,植被状况呈现整体变差的趋势,61.88%的天然草原状况变差,30.17%持平,7.95%变好。植被覆盖度高、产量多的区域减少,植被覆盖度低、产量少的区域增多。  相似文献   

15.
中美牧草种质资源联合评价试验网中国试验区试验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中国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地区和美国西部落基山区建立亚洲及北美牧草资源评价试验网,对选自中美双方的禾本科,豆科牧草和灌木进行为期4-7年的联合评价。中国试验区试验结果指出,产于中国的冰草属牧草,豆科小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典型昌原和荒漠草原的建标量率和生物产量显著优于引自北美的草种。中国的羊草和北美的牧冰草在典型草原的适应性相近,但羊草的牧草稳产性显著优于北美牧冰草。美国的耐盐、挞盐禾草在内蒙古黄河灌溉区  相似文献   

16.
河西绒山羊和内蒙古白绒山羊生存环境相同,前者产绒量低,绒品质好,后者产绒量高,绒品质相对较差。本文旨在评价内蒙古白绒山羊与河西绒山羊杂交对后代产绒量和绒品质的影响。从河西绒山羊主产地平山湖测定11只河西绒山羊、10只内蒙古白绒山羊和10只杂种产绒量,采集颈部山羊绒测定细度、含绒率和长度。测定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与内蒙古白绒山羊杂交后,杂种后代平均产绒量比河西绒山羊提高了23.43%。杂种后代的山羊绒平均细度比河西绒山羊粗0.32μm,比内蒙古白绒山羊细1.64μm。杂种后代山羊绒长度比河西绒山羊增加5.85mm,比内蒙古白绒山羊增加2.90 mm。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日益加重的荒漠化已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国和邻国如韩国、日本的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EOS-MODIS遥感数据计算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指数(PV),反演求得荒漠化指数(DI)对内蒙古地区进行荒漠化地区的识别,根据像元数进行统计各种类型的面积。最后我们运用该方法对内蒙古荒漠化进行监测,研究表明可以准确的得到该研究区荒漠化现状分布,同时根据像元统计可以得到荒漠化面积每年以2.2%的速率增大。荒漠化地区的荒漠化程度同样以每年10%的速度加重。结合气象观测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对于荒漠化的监测是可行的,准确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和MODIS数据对内蒙古天然草原2000-2018年植被生长期草原净初级生产力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并在像元尺度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近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中,内蒙古天然草原NPP在空间上呈由西向东递增分布规律,年均NPP为198.04 g C·m-2·a-1,潜在草地退化面积16.22万km2,其中重度、较重度面积分别为0.20万和1.11万km2,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如矿区、建设用地及周边;在草地类型上,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荒漠以及温性荒漠草原潜在退化面积分别为5.22万、1.40万、4.04万和2.21万km2。通过分析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表明:近20年,内蒙古草原NPP与降水具有显著相关性,与温度无相关性;温性草甸草原NPP对降水的响应最敏感,温性荒漠草原其次,温性草原对降水响应最低。研究还根据上述结果,围绕草地生态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探究干旱对植被的累积和时滞效应,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基于SPEI base v.2.5和GIMMS NDVI数据集,利用Sen式斜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干旱对植被的累积和时滞效应。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年最大值随时间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年平均值呈降低趋势,空间趋势变化上两者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干旱的累积效应与内蒙古北部林区及西部荒漠戈壁区NDVI呈负相关,累积月数均在10—12个月;中部草原NDVI与干旱的累积滞后关系呈正相关,且干旱的累积影响大于滞后影响;农田植被NDVI与干旱的累积滞后效应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通过不同水分利用条件下干旱累积与时滞效应的相关性对比发现,干旱累积效应对植被的影响远大于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草原植被长势MODIS遥感监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基于MODIS数据对我国2005年的草原植被长势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全国草原植被长势总体上比2004年略差,并呈现“前期较好、后期较差”的时间演变特征;长势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青海与四川交界区域、新疆天山北部等区域,总体长势差的区域则分布在内蒙古中部、西南地区,以及西藏西南高山草原等地区;重点省区草原长势变化各异,例如内蒙古总体长势与2004年接近,但时空分布不平衡,而西藏前期长势好于2004年同期,后期则差于2004年同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