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运峰 《玉米科学》2017,25(4):144-149
通过比较野生型菌株Wt01-23与StSte12基因RNAi沉默突变体菌株StRNAi9-10和StRNAi3-6在H_2O_2胁迫下生长和发育方面的差异,分析转录因子基因StSte12对玉米大斑病菌氧化胁迫的调节能力。在不同浓度H_2O_2胁迫条件下,测定野生型菌株和突变体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菌丝形态、产孢量和菌丝萌发率。结果表明,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和突变体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菌丝萌发率均显著降低,但突变体菌株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表明StSte12基因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氧化应激调节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2.
玉米灰斑病菌产孢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培养基(MLPCA)和高粱粒培养基,通过基质含量、培养基类别以及温度和光照条件不同处理,对玉米灰斑病菌产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叶粉含量相同时,病菌在CaCO3含量为1.5 g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表明玉米叶粉和CaCO3含量比为10∶1的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为最佳产孢培养基;在CaCO3含量相同时,病菌在玉米叶粉含量为24 g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产孢量与玉米叶粉含量成正比;(2)在高粱粒培养基上病菌只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而不产生分生孢子,可能是由于基质营养含量较高、水分较少而仅利于病菌营养生长所致.(3)病菌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适宜培养时间为5~7 d,产生分生孢子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子对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丰50为试材对黑龙江省田间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采集田间发病的大豆叶片,通过调查极端高温和低温条件及不同大豆叶部温度、冠层湿度下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产孢情况,初步探索了大豆灰斑病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即叶面温度18℃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5.6个·mm-2;冠层湿度80%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10.0个·mm-2;叶面温度在-30℃-30℃范围内孢子均能正常萌发.2006年和2007年田间气象因子和当年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程度与6、7、8月份平均湿度和降水总量成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无关.  相似文献   

4.
刘海英  白亚君  张运峰  范永山  郭文静 《玉米科学》2013,21(1):134-136, 140
经连续单孢分离和培养,获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22次继代培养菌株.前13代菌株没有明显的生长和发育变化,从第14代开始,继代培养对病菌的生长和发育存在显著影响.随继代次数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变慢,产孢量下降,分生孢子变小,致病性显著降低,表现出明显退化现象.随着继代培养,菌丝呈变粗趋势.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产孢动态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长箱内人工接种试验和定点取样调查两个途径,分别研究了温度、保湿时间、斑龄及温、湿度综合作用对大豆灰斑病叶斑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湿度及其互作对病斑产孢均有显著影响,病斑日龄也是影响其产孢的重要因素。单个病斑的传染期一般为19-20天,以显症后第十一天产孢最多,供试三个品种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遗传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采集国内各地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接种玉米不同品种,做寄主-病菌互作试验,结果发现,病菌菌株和玉米品种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地菌株对当地主推玉米品种具有一定的致病专化性,证明病菌致病性遗传和分化与玉米品种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研究顶孢霉代谢产物对玉米圆斑病菌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顶孢霉发酵液对玉米圆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表明,含有顶孢霉菌代谢产物的培养基(D+P)圆斑病菌菌丝的生长速率低于含有玉米圆斑病菌代谢产物的培养基(Y+P)和空白对照PDA的生长速率,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65.0、86.5、87.5 mm/d;以Y+P和PDA为对照,D+P对玉米圆斑病菌在第1天和第2天时抑制率最高,均达58%以上;在1 mL PDA体系中,顶孢霉发酵液添加量为0.5 mL时,抑制率可达100%,不同浓度处理间及其与对照处理间顶孢霉发酵液抑制率差异显著(P=0.05);同一处理不同培养天数顶孢霉发酵液抑制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孢子萌发实验表明,经顶孢霉发酵液处理后的玉米圆斑孢子萌发率降低,在发酵液浓度为0.9 mL/mL时,萌发率仅为24%,抑制率可达66.67%, EC50约为68 mL/100 mL,且孢子经发酵液处理后产生畸形,不能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8.
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在花生秆汁培养基上的产孢量优于前人推荐的3种培养基。培养过程中,不同光照处理对病菌产孢不敏感;不同温度处理产孢量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比色法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抗逆生理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入侵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体内抗性因子的活性或含量均发生变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增加,感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高,而中抗和高抗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低;丙二醛(MDA)含量感病品种降低,而中抗和高抗病品种MDA含量升高;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增加的幅度和提高率与寄主的抗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的寄主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桂清  陈捷 《玉米科学》2006,14(5):138-142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鉴定方法、接种方法和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用于玉米灰斑病菌的抗性鉴定,利用成株期进行鉴定较好;利用自交系或品种均可以对玉米灰斑病菌的不同菌株进行抗性鉴定,从效果上看,利用自交系较好。对于玉米灰斑病菌来说,高粱粒灌心方法是抗性鉴定的首选方法。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土壤条件特别是N、P肥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均可对鉴定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N、P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2002~2010年对250个甜、糯玉米新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的平均病害级别差异显著,玉米螟的食叶级别无显著差异。所有鉴定品种中,对大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80.0%,对小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6.4%,对茎腐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7.2%,对玉米螟表现中抗及以上的仅占5.8%。根据玉米类型分析,甜玉米的综合抗性高于糯玉米,甜玉米品种"蜜脆678"、"华珍"和"绿色超人"等12个品种以及糯玉米"浙糯玉4号"和"京甜紫花糯"等10个品种的综合抗性较佳,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虫性。  相似文献   

12.
玉米病害的病菌变异与抗病品种选育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16  
我国玉米上发生的病害约30余种,引起病害的病原有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50余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穗粒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矮花叶病等.每年因各种病害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达10%.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国内外对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与病菌致病性的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概况.为掌握病菌的变异规律与今后应采取的选育抗病品种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信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灰斑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灰斑病发生时间看,两者均在玉米抽雄期以后发生,防治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暴发流行对玉米产量和性状表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12年8月中旬~9月中旬,对吉林省大斑病危害玉米性状表征和产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发生严重的梨树、双辽、长岭、农安4个县市5个乡镇的玉米田进行产量损失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大斑病发生级别较往年同期提高了3~5级,大斑病暴发流行对玉米性状表征和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受害玉米子粒不饱满,果穗短而细,秃尖程度严重。调查田块大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块产量损失率24.19%~46.15%,因此,建立品种、机械化、药剂和宣传为一体的防治体系是做好大斑病防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玉米主要病害.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病性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今后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丹科2158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丹799为母本,DH3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经各级试验表明:丹科2158比农大108增产5%以上,具有生育期适中,高抗大小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抗丝黑穗病、青枯病,抗玉米螟虫,适应性强等特点,在辽宁东北部、吉林、内蒙古和关内夏玉米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东华北春玉米区24份玉米主栽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鉴定。高抗和抗大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灰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品种16份,占参试品种的66.67%;高抗和抗丝黑穗病品种10份,占参试品种的41.67%;高抗和抗茎腐病品种18份,占参试品种的75.0%;高抗和抗玉米螟品种6份,占参试品种的25.0%。综合抗性评价筛选出广谱抗性品种9份,占所有参试品种的37.5%。  相似文献   

18.
丹玉36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W31为母本,丹59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经各级试验和试种结果表明:丹科2147比现应用品种增产8%以上,具有抗大、小斑病,抗尾孢菌、弯孢菌叶斑病,抗丝黑穗病、抗倒伏、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已在辽宁、吉林春玉米区开始试种,是比较有推广前景的新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1 株对辣椒疫霉具高抑菌活性放线菌WZ60 的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南五指山原始林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 1 株对辣椒疫霉菌具强烈抑菌活性的放线菌 WZ60菌株,将 WZ60 菌株和较早前分离获得的 2 株生防链霉菌 LA5 和 BM10 共同进行了田间防治辣椒疫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WZ60 对辣椒疫病具有 90 %的优良防治效果,且防效持久,高于其它 2 株生防菌 LA5 和BM10 的防效。  相似文献   

20.
利用SNP标记划分甜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类群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卢柏山  史亚兴  宋伟  徐丽  赵久然 《玉米科学》2015,23(1):58-62,68
利用1 031个SNP标记对39份甜玉米自交系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1 031个SNP标记在供试材料中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90,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平均值为0.275。39份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32~0.678,平均值为0.430。通过Neighbor-joining(NJ)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为华珍母本群、京甜糯2群、彩甜糯群、温带种质群和华珍父本群。5个类群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较小,在0.394~0.445之间。华珍父本群与温带种质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394,彩甜糯群与华珍父本群、温带种质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