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木质纤维缓冲材料的缓冲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密度的环保型木质纤维缓冲材料的缓冲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针对在缓冲包装设计中普遍应用的缓冲材料的缓冲系数-最大应力(C-σm)曲线,通过试验绘制出不同密度木质缓冲材料的压缩应力-应变(σ-ε)曲线,再通过该σ-ε曲线计算出各种密度下不同最大应力(σm)对应的最小缓冲系数(C),并绘制出不同密度环保型木质纤维缓冲材料的C-σm曲线.通过将不同密度木质纤维缓冲材料的C-σm曲线与目前各种常用缓冲材料的C-σm曲线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环保型木质纤维缓冲材料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可以部分替代泡沫塑料作为新型环保的缓冲材料.  相似文献   

2.
主要论述基于磨石机械浆的植物纤维模塑餐具热压干燥机理,根据热传导原理导出圆筒形植物纤维模塑餐具的热压时间方程,并结合不同的材料给出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3.
植物纤维基发泡材料是以植物纤维和几种胶粘剂成分为有机相,硅铝化合物为无机相,在液体发泡环境中制备出的一种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为考察材料中有机—无机两相的杂化效果,采用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SEM-EDXA)对材料的官能团、微观形貌以及无机元素在纤维基材料表面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杂化材料中存在Si-O-Si和Si-O-Al化学键,并通过Si-O-Si键和Si-O-Al键在纤维中连接形成SiO2-Al2O3无机杂化相;在纤维断面由内而外Si、Al元素分布均匀,无机杂化复合体通过扩散和渗透与纤维细胞壁物质进行杂化复合,杂化后材料获得较好的热稳定。因此,硅铝无机相与纤维有机相能够建立有效的相互作用,两相界面结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以有机混合物(废纸板纤维、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和无机聚硅酸硫酸铝(PASS)为原料,通过有机-无机杂 化,利用液体发泡方法制备出超轻植物纤维基材料。为了研究PASS 对超轻植物纤维基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首先 对PASS 的热稳定性、样品燃烧前后的微观形貌以及PASS 在纤维管胞内外的厚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采用锥形 量热仪对样品的阻燃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ASS 具有好的耐高温性能;与有机混合物杂化后具有很好的成膜 性,能在纤维表面形成热稳定性涂层;管胞内、外层膜的平均厚度分别为0.182 和0.667m;PASS 与氯化石蜡的协 效作用显著降低了样品燃烧过程的热释放与质量损失。因此,这种有机-无机杂化可显著提高超轻植物纤维基材 料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5.
干燥过程中超低密度植物纤维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因具有“桁架”网状结构的超低密度植物纤维材料在干燥过程中外形尺寸会产生改变,该文研究了干燥温度和应用模具对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低于100℃时,尺寸收缩率与温度之间呈正相关,最大收缩率可超过5%;干燥温度超过100℃时,材料内部出现分层现象。材料置于模具中进行干燥可以消除水平方向的收缩,但高度方向的收缩率大于无模具干燥下的收缩率。   相似文献   

6.
以自制硼酸锌作为阻燃协效剂,并将其加到超轻质植物纤维材料中,研究硼酸锌与氯化石蜡的协同阻燃效果.采用粒径分布、红外分析对硼酸锌进行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氧指数仪对阻燃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硼酸锌的粒径较小、分布集中在200-500 nm,为三硼氧配阴离子和四硼氧配阴离子聚合而成;硼酸锌与氯化石蜡在纤维材料中分散均匀,能较好地吸附在纤维表面;加入硼酸锌后材料的氧指数有所提高,并使纤维基材料的阻燃等级达到难燃,减少了20%氯化石蜡的使用量.因此,硼酸锌与氯化石蜡对超轻质植物纤维材料具有较好的协同阻燃效应.  相似文献   

7.
主要论述基于磨石机械浆的植物纤维模塑餐具热压干燥机理,根据热传导原理导出圆筒形植物纤维模塑餐具的热压时间方程,并结合不同的材料给出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8.
硅凝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植物纤维基超低密度材料浸入硅溶胶中,采用溶胶—凝胶两步法制备具有良好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复合材料的微观构造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凝胶颗粒不仅覆盖、粘附在发泡材料的纤维表面,同时还填充在材料的内部孔隙中,使材料的密实化程度得到提高,衍射强度降低;同时,在复合材料中发现一些硅凝胶的疏水性基团.表明这种方法可提高材料的防水、防霉以及隔热、隔音等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702只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KAP1.3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这些多态性位点与羊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KAP1.3基因编码区存在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240G>A和c.312G>A),均存在3种基因型,经最小二乘拟合线性模型分析,c.240G>A位点的3种基因型(GG、AG和AA)个体间平均毛纤维直径、卷曲度、毛长、污毛量、密度、净毛率和细度离散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c.312G>A位点的3种基因型(GG、AG和AA)个体间的毛纤维直径、卷曲度、毛长、污毛量、密度、净毛率等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但GG基因型与AA基因型间毛平均细度离散系数显著小于AG基因型(P<0.05)。因此KAP1.3基因可作为绵羊毛细度离散系数的候选基因之一,其生物学功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内自然分布的14个种源的山棕纤维为材料,测量单纤维形态特征和纤维束拉伸性能等性状。结果表明,山棕纤维种源间单纤维的长度和直径,纤维束的直径、断裂强度、杨氏模量、断裂伸长率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山棕纤维性状变异丰富;不同种源间回潮率变幅最小,差异不显著,但明显高于其他一些植物纤维。相关性分析表明,种源的纤维形态与各项力学性能相关关系均不显著。据此,在培育时可在种源水平上对各性状进行独立选择,有望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碳纤维增强木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选择直径为12 μm的碳纤维制备试样。分别对碳纤维增强木基复合材料与木纤维板进行了三点弯曲力学性能测试,运用扫描电镜(SEM)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力学曲线对比及断裂机理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碳纤维增强木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要优于木纤维板,这种“三明治”结构的材料设计充分发挥出碳纤维独特的缓冲能力,试件在较高外加载荷作用下并不是产生突然的断裂破坏,而是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SEM分析表明,聚醋酸乙烯胶粘剂工作强度高,在受力时能够很好的传递载荷,碳纤维网与木纤维板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毛竹雷公藤混农经营技术与固土保水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7 a毛竹雷公藤混农经营试验表明,采取“中间带状”混农经营模式种植雷公藤,毛竹林的密度应控制在2100-2400株.hm-2。该密度不仅利于笋用林和笋竹两用林的经营,还使雷公藤平均基径增粗23.3%,平均支数增加20%。混农经营的林分由于雷公藤的覆盖,毛竹林地免遭雨水直接袭击,此外,雷公藤落叶与宿根还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作用。与毛竹纯林相比,混农经营地土壤结构和水分性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表土层>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3.17%,结构体破坏率降低4.51%,土壤持水量增加37.4%,水源涵养量增加736.513 t.hm-2。  相似文献   

13.
刘诚  焦伟民  花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27-12629
中密度纤维板具有静曲强度高、平面抗拉强度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等行业,但受力学性能的限制,其很少作为建筑结构材料使用。碳纤维作为增强相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复合材料制备,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碳纤维表面活性官能团增多,表面能提高,有利于与基体材料的粘合,并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的性能。该研究对碳纤维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并用其作为增强相来提高中密度纤维板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处理后,碳纤维表面出现沟槽,比表面积增加,用其作为增强相后,中密度纤维板的力学性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棕榈床垫是以棕榈纤维为主体材料,胶合热压成型的多空弹性结构,棕榈纤维为细丝状,根据提取部位的不同分棕片纤维和棕板纤维。为深入研究棕榈纤维及所制成床垫的材料力学性能,采用量尺量取长度,电子天平称取重量,读数显微镜测量直径等方法,对棕榈纤维的横截面微观形态、纵向微观形态、重量、长度、细度和纵向细度分布等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棕榈纤维的横切面为不规则近圆形,表面呈蜂窝状,纵向近似圆柱,表面比较粗糙;棕片纤维比棕板纤维总体上较轻、较长、较细,粗细变化也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5.
竹柳Salix discolor作为一种速生木材在人造板的应用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仪对竹柳枝丫材的纤维形态、化学成分、胶接界面进行了分析, 并测定了竹柳枝丫材的接触角。结果表明:竹柳纤维的平均长度为0.781 mm, 壁腔比小于1, 是很好的纤维原料, 总纤维素含量高, 润湿性较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重组木的密度和酚醛树脂胶黏剂的浸胶时间对板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柳枝丫材重组木的密度为0.9 g·cm-3, 浸胶时间为20 s时制得的板材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6.
低掺量油菜秸秆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秸秆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了在水灰比为0.50、强度等级为C35条件下,不同油菜秸秆纤维长度和油菜秸秆体积掺量的混凝土力学性能。通过测试混凝土的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强度,分析油菜秸秆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使用扫描电镜验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强度随着油菜秸秆纤维长度的增加和掺量的提高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纤维长度30~40 mm,体积掺量0.1%时,抗压强度为47.43 MPa,比对照组提高16.45%,当纤维长度20~30 mm,体积掺量0.2%时,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为3.71 MPa、9.1 MPa,比对照组提高9.12%、6.64%,扫描电镜对比观察0.2%和0.4%纤维体积掺量的混凝土内部结构,证实0.2%掺量混凝土的纤维-混凝土交界面无大面积孔隙,纤维上水泥浆体均匀分布,与混凝土间形成良好的吸附黏结力与机械啮合力,混凝土内部纤维填充了有害孔隙,无纤维结团现象,减少了应力集中,增强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引入碳纤维作为增强手段,通过设计不同的工艺结构,探究其对木塑复合材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板材结构设计方案有CF313(3 mm表层木塑板+碳布+1 mm芯层木塑板+碳布+3 mm表层木塑板)、CF232(2 mm表层木塑板+碳布+3 mm芯层木塑板+碳布+2 mm表层木塑板)、CF151(1 mm表层木塑板+碳布+5 mm芯层木塑板+碳布+1 mm表层木塑板)、CF070(碳布贴在最外层)、CF7(不添加碳布的空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F070复合材的弯曲强度最大;CF151的弹性模量最大,即碳纤维放在近表层位置时,弯曲性能较好,但拉伸时木塑表层容易拉断;放在靠近中心位置时复合材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提高幅度较大。综合考虑各性能,表层厚度为2 mm时可最大程度发挥碳布优势、增强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选取9种不同口径(0.45~4.3 mm)的喷嘴,分别与3种不同口径(1.2、1.6、2.3 mm)的转接头组合,利用专门设计的双液分离装置测量了不同口径的喷嘴生成气泡的上升携带水量,初步研究了喷嘴口径参数对气泡上升携带水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注气量和注气压力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喷嘴口径参数对气泡的水体携带能力有明显影响,随着喷嘴口径的增加,气泡水体携带能力逐渐增强至最大值后出现回落,并逐步趋于稳定;气泡上升携带的水量与口径比(喷嘴口径和转接头口径的比值)直接相关,其最大值点、平稳点分别出现在口径比约为0.5和1的情况下,口径比大于1时气泡上升携带水量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蔺草Juncus effusus茎秆是一种优质天然纤维。研究蔺草茎秆解剖构造与力学性能,为全面了解蔺草及其纤维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5份蔺草种质为研究对象,观测其解剖构造,运用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测试其力学性能,并分析解剖构造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蔺草底部茎秆微观结构分为表皮、基本组织、维管束和髓;蔺草纤维呈纺锤形,长度为681.47~712.04 μm,宽度为5.58~8.00 μm,壁腔比范围为1.194~1.556;5份蔺草种质底部茎秆的最大拉力范围为61.59~72.71 N,XY004的最大拉力最高,拉伸强度为33.28~59.11 MPa,XY003的拉伸强度最大,拉伸弹性模量为1 438.23~2 297.10 MPa;蔺草底部茎秆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与其维管束总数目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和0.724,与茎壁厚/茎半径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和0.748,与纤维的壁腔比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4和0.663,与粗纤维质量分数无显著相关性;蔺草底部茎秆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茎秆维管束总数目、基本组织厚度和纤维的壁腔比以及各组织及其各细胞之间的连接形式和连接强度。供试的5份蔺草种质中,XY003和XY004底部茎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弹性,可作为优良蔺草品种选育的种质资源。图4表4参33  相似文献   

20.
油松、华北落叶松根系抗拉特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根系的抗拉特性是影响边坡稳定性最重要的因素。为探究根系的基本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选取不同直径、保存时间的油松、华北落叶松根系在不同标距、拉伸速率下进行室内拉伸试验,并运用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数学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华北落叶松根系抗拉力与直径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而抗拉强度与直径无明显关系;标距、拉伸速率均对根系抗拉力、抗拉强度有显著影响,并且与根系抗拉力、抗拉强度均呈负相关关系,不同标距下2个树种根系的抗拉力、抗拉强度均表现为50 mm100 mm150 mm200 mm,不同拉伸速率下2个树种根系的抗拉力、抗拉强度均表现为10 mm/min100 mm/min200 mm/min;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油松根系的力学性能均优于华北落叶松根系;各个影响因素对根系抗拉力、抗拉强度的回归模型表明,根系直径是影响根系抗拉力的最主要因素,而且标距对抗拉力、抗拉强度的影响大于拉伸速率,根系保存时间对抗拉力、抗拉强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