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舟山市海水养殖贝类质量安全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对舟山地区60批次贝类样品开展调查,覆盖舟山主要养殖品种和外地在舟山市场销售的品种,包括贻贝、缢蛏、扇贝、泥蚶、毛蚶、杂色蛤和文蛤。监测指标包括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铅、镉、甲基汞和无机砷。结果表明,贝类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有9批次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有6批次样品为阳性,60批次样品的综合评价均为合格,说明2015年舟山市海水养殖贝类总体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贝类对微生物富集能力的差异以及生长环境水质对贝类富集微生物的影响和海水净化试验微生物变化情况。[方法]抽样检测缢蛏、文蛤、泥蚶中的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检测贝类生长海水中的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净化试验中,每天换水抽样检测缢蛏样品中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连续抽样检测5 d。[结果]缢蛏、文蛤、泥蚶样品中缢蛏富集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的数值相对较高,文蛤和泥蚶的富集能力没有显著差异;海水中的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含量越高,则该环境下生长的贝类中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就越高,二者呈一定的正相关;污染的缢蛏随着暂养净化时间的增加,缢蛏中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的数值也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微生物、贝类毒素、多氯联苯和重金属含量。[方法]对浙江省乐清湾北部189个贝类样品中大肠杆菌、菌落总数、多氯联苯、铅、镉、腹泻性贝类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乐清湾北部贝类的大肠杆菌、菌落总数、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符合农业部Ⅱ类以上贝类生产养殖区规定,可直接上市销售。铅、镉和多氯联苯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相关要求。[结论]该研究可为掌握浙江省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4.
乐成镇贝类养殖区位于乐清湾西海岸,主要养殖种类有缢蛏苗、缢蛏、泥蚶苗、泥蚶、彩虹明樱蛤(俗称扁蛏)等。2004年底到2005年初,乐清湾发生滩涂贝类大面积死亡事件,乐成镇有25个村的滩涂养殖贝类出现较大程度死亡,损失惨重。为此,乐清市水产研究所和乐清市海洋与渔业执  相似文献   

5.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紫贻贝和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u〉Cd〉Pb,而青蛤的含量大小顺序为Cu〉Pb〉Cd。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Cu最高。不同贝类品种间重金属累积存在明显差异,泥蚶含Cd量最高,牡蛎含铜量最高。缢蛏、紫贻贝和青蛤体内重金属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和轻污染水平,但部分泥蚶体内Cd为重污染水平,部分牡蛎体内Cu为严重污染水平,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广西沿海贝类养殖中污染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情况,于2007年和2008年对广西沿海钦州和防城海域采集的近江牡蛎、北海海域采集的文蛤,进行了腹泻性贝类毒素(DSP)含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007年检测24个近江牡蛎样品中,DSP检出9个,检出率为37.5%,14个文蛤样品中DSP检出2个,检出率为14.3%;2008年采集近江牡蛎50个样品中,15个样品检出DSP,检出率为30%,27个文蛤样品,10个样品检出DSP,检出率为37%.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DSP贝类污染和DSP中毒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浙南沿海养殖贝类重金属Cu、Cd、As、Pb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6、8、10和12月采集温州沿海贝类养殖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青蛤、缢蛏、泥蚶和牡蛎共4种128份,对金属含量进行污染评价,运用危害商数(THQs)评价食用海产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样品中铜、铅、镉、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355~2.155、0.028~1.231、0.138~1.282、0.126~1.275mg/kg。金属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青蛤重金属污染程度最高,污染程度为青蛤缢蛏泥蚶牡蛎。铅、镉、砷的危害商数小于1,说明养殖贝类中这几种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不具有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乐清湾海水养殖贝类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浓度特征.[方法]以乐清湾海域为例,研究了3个采样点(青屿、七一塘、八一塘)9个贝类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化学离子源检测方法对PBDEs的39种同系物在海水养殖贝类(泥蚶、蛤蜊、蛏子)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该海域中泥蚶和沉积物中PBDEs含量做定量分析.[结果]泥钳、蛤蜊、蛏子样品中∑PBDEs的含量分别为1 349.3~2288.9、1378.2~2927.9和1 509.8 ~3057.8 ng/kg(干重).贝类中PBDEs的浓度为1.35 ~3.06 ng/g(干重),平均值为2.01ng/g(干重),3个站位总PBDEs的浓度从高到低排列是青屿、七一塘、八一塘.该海域泥蚶和沉积物中PBDEs的含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台州沿海养殖环境沉积物中PBDEs的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9.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海洋生物毒素。该研究以福建地区贻贝为原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传统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20份贻贝样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结果吻合程度较好,但ELISA法更适于检测PSP含量较小的贝类。通过比较研究,小白鼠生物法操作简单但无法准确定量;而ELISA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且检测成本低,对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快速筛选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确保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青岛市贝类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青岛市贝类产品汞含量状况,分析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根据贝类的消费量并兼顾品种多样性的原则,在青岛市海产品批发市场共采集11种75份贝类样品,并分析其汞含量。[结果]青岛市贝类汞含量为0.001 3~1.291 4 mg/kg,平均含量0.071 8mg/kg,在采集的62份样品中有5份超过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海产品中总汞0.3 mg/kg(GB2762-1994)的限量值,超标率为8.1%。在经过检测的品种中,文蛤、缢蛏、魁蚶等品种平均含量较高,而杂色蛤仔含量则较低。与其他地区比较,青岛贝类汞含量是东营地区汞含量的37.1%,但比龙口高出1.85倍,也高于浙江及泉州地区贝类汞含量。[结论]我国胶州湾一带的海域已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汞污染,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2009-2010年对浙江沿岸三门湾、乐清湾和嵊泗海水贝类养殖区采样151批次,连续2年监测了贝类微生物、贝类毒素和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浙江沿岸贝类产品尚存在一定风险,部分样品有贝类毒素检出或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应引起贝类消费者和相关渔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试剂萃取7种贝类(泥蚶、贻贝、缢蛏、青蛤、彩虹明樱蛤、香螺、东风螺)样品的砷,并对微波消解和湿法消解测定贝类总砷含量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微波消解7种贝类总砷含量为2.21~8.77 mg·kg-1,湿法消解总砷含量为3.59~14.25 mg·kg-1。不同贝类总砷含量差别较大,东风螺、香螺、缢蛏、泥蚶等总砷含量较高,贻贝、彩虹明樱蛤、青蛤等总砷含量相对较低。不同萃取方法中,缢蛏、贻贝、泥蚶、彩虹明樱蛤、香螺、东风螺等以超纯水、甲醇体积比1∶2溶液萃取时效率最高,青蛤以超纯水、甲醇体积比1∶1溶液萃取时效率最高。贝类样品中砷主要成分为砷甜菜碱,此外还有少量的二甲基砷、砷胆碱、硝苯砷酸等,无机砷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法测定贝类中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方法。样品均质后经乙酸水溶液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串联四级杆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STX、dcSTX、neoSTX、dcneoSTX在10.0~50.0μg/kg的添加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77.4%~90.8%,相对标准偏差为3.87%~6.37%,定量检出限均为10.0μg/kg。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广泛适用于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监管,阐述腹泻性贝类毒素生物法检测的原理及影响其检测结果的因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别为53.95%、65.78%、55.13%、28.12%,其生态效率分别为16.33%、22.10%、6.09%、6.81%。根据测算,2002年春季,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贝类每日从海水中摄取POC分别达到44.43 t和76.88 t之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达到了50.68 t和96.93 t,排氨氮达4.35 t和7.97 t,两湾养殖贝类每天排出的粪便物干重更是达到370 t和580 t以上。  相似文献   

16.
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别为53.95%、65.78%、55.13%、28.12%,其生态效率分别为16.33%、22.10%、6.09%、6.81%。根据测算,2002年春季,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贝类每日从海水中摄取POC分别达到44.43 t和76.88 t之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达到了50.68 t和96.93 t,排氨氮达4.35 t和7.97 t,两湾养殖贝类每天排出的粪便物干重更是达到370 t和580 t以上。  相似文献   

17.
陈瑜  金雷  朱敬萍  陈页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9):115-117
对同一贝类养殖生产区域内,生长环境中影响贝类微生物富集的主要因素及持续降雨对贝类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贝类富集大肠杆菌,而底泥中微生物的变化对贝类富集大肠杆菌的影响并不直接;持续降雨后遇到晴天,泥蚶富集微生物的能力加强,贝肉内大肠杆菌群和菌落总数偏高;在持续降雨期间,缢蛏体内大肠杆菌群和菌落总数明显偏高,特别是在持续降雨后遇到晴天时菌落总数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18.
2011-2012年对浙江省11个市的消费市场中的缢蛏、海带、花蛤、泥蚶、蛤蜊等海产品,参照GB-T 4789.7—200方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并用双重PCR法确定该菌的携带情况。230批次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有85批次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检出率为36.96%。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17—2021年对浙江省沿海重点养殖区域缢蛏、贻贝等主要养殖贝类重金属的镉、铅含量进行调查监测分析,了解浙江沿海重点养殖区域主要养殖品种缢蛏、贻贝重金属污染水平,对其进行污染指数评价和膳食暴露评估,对其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进行评估。我们使用国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食品中多元素测定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并利用SPSS 23.0等对监测结果进行生物质量指数评价和膳食暴露评估。结果发现,503批次的贝类样品中,未有超过限量值标准的样品。贻贝铅元素整体污染水平较低,缢蛏铅元素污染水平略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镉元素整体污染水平比铅元素要低,其中贻贝的镉元素含量要远高于缢蛏的镉含量。铅元素在贻贝中生物质量指数较低,污染水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镉元素不同地区污染水平不一,南麂岛区域污染水平高于嵊泗区域。贻贝铅元素膳食暴露量较低,铅元素的膳食暴露量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镉元素的膳食暴露量情况略好,没有出现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值的情况,贻贝中镉元素的膳食暴露量要远高于缢蛏中镉元素的膳食暴露量。浙江沿海重点养殖区域主要养殖贝类铅、镉含量处于合格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王伟 《农家科技》2011,(4):82-83
本文阐述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来源、化学结构及其毒性,对已有的该毒素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剖析,并对腹泻性贝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