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形势下热带作物种业商业化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种业新政的颁布实施,给热作种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本文通过分析热作种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热作种业商业化模式的探索经验,提出了适合热作种业商业化育种的建议,力求推进热作种业商业化育种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蒋军 《种子科技》2012,30(6):8-9
“十一五”以来,我市热区全面贯彻中央、省农垦工作会议精神和南亚热作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热作产业结构,发展名特优稀农产品,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扩大生产规模,转变热作发展方式,大力培植热作产业龙头化企业,提高热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热作产业和热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垦作方式与广西旱坡地水土流失的关系,为旱坡地水土流失治整理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对等高垦作、非等高垦作2种不同垦作方式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垦作方式对旱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等高垦作相比,等高垦作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的作用。其中,水流失量减少了10.51%,土壤流失量减少了67.09%,土壤速效氮磷钾分别减少了67.34%、66.46%、66.73%,土壤有机质减少了68.13%。由此可见,等高垦作是旱坡地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间作小麦光合性能对地上地下互作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上地下互作强度对间作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间作体系作物产量优势的光合机制提供依据。2015—2017年连续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以小麦间作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下部3种互作强度:根系不分隔(完全地下互作处理, W/M)、300目尼龙网分隔(部分地下互作处理, NW/M)和0.12 mm塑料布分隔(无地下互作处理,PW/M),以及地上部高、低玉米密度(M1、M2)2种互作强度,同时设置相应单作处理。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共生前期和后期完全地下互作处理促使小麦净光合速率(P_n)显著提高,且共生后期玉米密度的提高促使完全地下互作效应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小麦P_n。小麦间作玉米共生前、中和后期,完全地下互作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叶片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i),且玉米密度提高对共生前期完全地下互作处理和部分地下互作处理小麦Gs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在共生前期、后期完全地下互作和部分地下互作处理保持了较低的Tr。间作完全地下互作处理有助于小麦叶日积(LAD)的增加,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提高比率越大。完全地下互作处理使共生中期间作小麦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值(SPAD)显著增加,有利于光合强度的提高。间作小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完全地下互作处理中小麦籽粒产量达到相应单作产量的76.8%,具有显著提高间作群体籽粒产量的优势,且地上部互作强度增强有利于完全地下互作处理正效应的发挥。地上地下互作强度是影响间作小麦光合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调节地上地下互作强度的强弱来优化低位作物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5.
玉米与矮花叶病毒互作对防御反应酶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抗、感甘蔗花叶病毒-玉米矮化株系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和Mo 17,与国内流行的甘蔗花叶病毒-玉米矮化B株系组成的非亲合性和亲合性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未接种为对照,对两类互作类型的防御反应酶系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非亲合性互作中PAL活性始终高于对照,整个互作过程中形成两个较大的峰,亲合性互作中除96 h高于对照外,其它时间均比对照低;非亲合性互作中POD活性先升后降,形成1个明显的峰值,亲合性互作中POD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144 h形成1个明显酶活高峰;非亲合性互作体系中多元酚氧化酶除24 h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形成1个酶活高峰,亲合性互作中酶活与对照相比没有较大变化;非亲合性互作中CAT活性始终低于对照,亲合性互作中在接种24~120 h内形成两个酶活高峰均高于对照;非亲合性互作中SOD活性先降后升,72 h达到酶活高峰,亲合性互作中变化趋势与非亲合性互作相似,酶活高峰出现在120 h.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7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亚热作工作会议暨热作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培训班在南宁举行。近年来,全区南亚热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打造形成了一批全国领先的热作产业集群,重点建成了一批规模宏大的优势热作产业带,创新应用了一批突破关键难点的先进实用技术,选育推广了一批适应需求的热作优良特新品种,扶持培育了一批带动全局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地位处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自交系B37Htl与玉米大斑病菌0号小种和1号小种构成非亲和性互作和亲和性互作体系,利用mRNA差异显示(DDRT-PCR)技术研究了互作过程中玉米叶片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非亲和性互作中特有的表达片段7条,较亲和性互作及对照表达明显增强的片段21条,表达明显减弱的18条.对非亲和性互作中特有的表达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发现它们与已知抗病基因没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8.
作物间套作种植方式间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阐述了国内外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进展及内容,总结近五年来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特点:土壤容重、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抗病虫性、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施肥水平对间套作作物性状的影响和经济效益方面研究较多;间套作水土保持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状况及作物地下部分等方面研究较少。提出间套作在栽培措施方面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合理安排间套作作物的播种期和移栽期;采用共生系统施肥法(即施肥时要同时考虑间套作作物);种植密度要适宜。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市稻鸭共作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稻鸭共作技术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推广应用情况,详细阐述了稻鸭共作的生育特点以及对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及病虫草害等方面的影响。并对稻鸭共作的优势进行评价,提出了稻鸭共作的配套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芝麻新品种“舆芝十八”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芝十八"是河南省平舆县农业科学试验站1997年用宜阳白芝麻变异株作母本,豫芝11号作父本进行杂交的第三代优株作母本,用郑芝958作父本杂交,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2009年4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11.
多环境下水稻DH群体剑叶长度的QTL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刚强  高用明  朱军 《作物学报》2007,33(2):223-229
种植由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杂交衍生的DH群体,连续4年测定剑叶长度,运用基于混合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其QTL及上位性互作,估算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全部18个QTL都参与了上位性的形成,其中3个没有自身的遗传效应,但参与了3对上位性互作,这是传统方法不能发现的。另外,一个QTL可与多个QTL发生互作,这可能预示着存在更高阶互作。QTL与上位性互作可以具有不受环境影响而稳定表达的效应,以及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有些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可以在多环境下被检测到,但却不具有主效应,这种QTL可能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为随机效应,一个QTL或一对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总和理论上应等于零,否则会影响对遗传效应的估算,因此多环境下估算的遗传效应更可靠。  相似文献   

12.
作物间套作是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水资源有限情况下,通过间套作作物间的竞争和互补作用,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间套作水分利用的一个难点。笔者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分析了间套作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的评估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等。分析结果可为实现农业用水高效化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间套作是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水资源有限情况下,通过间套作作物间的竞争和互补作用,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间套作水分利用的一个难点。笔者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分析了间套作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的评估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等。分析结果可为实现农业用水高效化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蚕豆新品种临蚕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蚕9号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临夏大蚕豆作母本、慈溪大白蚕作父本,其F.作母本、土耳其22-3作父本,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春蚕豆新品种.2011年1月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认定,定名为临蚕9号.  相似文献   

15.
苎麻是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作物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出口产品。由于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苎麻产业日益萧条,与其他作物的间套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笔者阐述了国内外有关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苎麻以及其副产品的应用价值,分析了苎麻间套作的生理生化效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防治病虫害、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提出苎麻间套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并初步探讨了解决方案,以期为苎麻间套作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豆脂肪酸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海龙  李文霞  李文滨 《作物学报》2006,32(12):1873-1877
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20个杂交组合,采用广义种子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脂肪酸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3套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效应。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是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亚麻酸和油酸的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相近。在脂肪酸组分的遗传主效应中,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是以胚主效应为主。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细胞质主效应为主。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中,脂肪酸组分以极显著的胚互作方差为主。亚麻酸含量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以基因的显性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棕榈酸含量和油酸含量是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硬脂酸、亚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在普通狭义遗传率中,棕榈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细胞质普通遗传率和母体普通遗传率为主。在互作狭义遗传率中,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胚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亚油酸含量以母体植株互作遗传率为主。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以细胞质及母体选择响应和互作选择响应为主,亚麻酸含量的胚普通选择响应和互作选择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7.
哈茨木霉与啶酰菌胺互作对番茄灰霉病的增效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讨杀菌剂与哈茨木霉菌互作防治植物病害增效作用的评价方法。采用对峙法,孢子悬浮液法和离体叶片法分别测定了哈茨木霉菌与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互作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用互作系数>1作为互作增效作用的评价标准,在离体叶片上以互作前、后保护作用EC50值差异倍数>2及治疗作用EC50值差异倍数>10同时验证其增效作用。3种方法表明杀菌剂和木霉菌互作后对灰霉病的防效均高于两者单独处理的防效。用互作系数评价出啶酰菌胺、嘧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噁唑与木霉菌互作有增效作用,氟啶胺无增效作用,与离体叶片法验证结果一致。互作系数作为木霉菌与杀菌剂互作增效作用的评价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在生产上可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两年来的实践,宁67A/K1722作连晚栽培不管抛秧和手插宜在6月25~30日播种为宜,秧龄30d左右;作单季应视单季前作和栽培方式而定,一般宜在5月20日至6月10日,作单季抛秧秧龄在15~20d,手插秧25~30d。  相似文献   

19.
奇石供欣赏     
吉羊(溶岩石)李庆源作关山飞渡(红河石)季振岭作龙飞凤舞(红河石)古文生辉(层孔虫化石) 郭荣作李庆源作 怪兽图(红河石) 季振岭作奇石供欣赏@黄元正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静  高亮  朱毅 《作物杂志》2020,36(3):1-6
稻鸭共作是亚洲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水稻种植模式,具有降低综合温室效应、生物性抑制病虫草害、提高土壤质量、改善水体环境、稳定水稻产量和提高稻米品质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发展循环农业、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种植模式。本文追溯了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梳理了近年来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效益研究,概述了稻鸭共作的种植新模式,并提出了今后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