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之一。控制白叶枯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育抗病品种。一直以来,生产中利用的抗白叶枯病品种其抗性基本上都是由主基因控制,然而由于白叶枯病菌的小种专化性,携有垂直抗性基因,特别是单基因的品种容易丧失抗性,所以只有采取基因轮换、多基因聚合等方式才能有效防止抗白叶枯病品种丧失抗性,而不断进行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发掘则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本文对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改良水稻抗白叶枯病方面的进展;最后鉴于目前在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和育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资源的鉴定及其分布特点、水稻抗褐飞虱主基因定位和QTL分析、水稻抗褐飞虱遗传的“基因对基因”关系以及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机制与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述了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利用现状,并对今后抗褐飞虱遗传和育种利用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及其特点,对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在水稻主基因、抗病虫基因的转移和聚合、QTI.改良和杂交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对小麦赤霉病抗源H35抗赤霉性(简称“抗赤性”)遗传机制的了解,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赤霉病品种H35与感赤霉病品种安农8455杂交组合P1、F1、P2、B1、B2和F2的6家系世代群体抗赤性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H35/安农8455组合抗赤性受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1-0模型),该组合的B1、B2和F2群体抗赤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9.14%~93.93%,多基因遗传率为0.32%~16.09%,表明该组合抗赤性是由2对主基因 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望水白的抗赤霉病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规律,以病小穗率为评价指标,运用单花滴注对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的2001年F6代、2003年F8代、2004年F9代进行了赤霉病抗性评价,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了该群体抗赤霉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群体3年的抗赤霉病性分别符合E-2-6模型(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加性-加性模型)、E-1-8模型(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主基因间为重叠作用)、E-1-8模型(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主基因间为重叠作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3.8%、69.02%、73.66%,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1.80%、21.38%、16.80%。说明望水白的抗赤霉病性由2对主基因控制,且符合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模型。还对望水白与另一感病品种A londra构成的重组自交系的抗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从影响穗发芽的因素、抗性机理、遗传特性及抗性品种选育等方面综述了当前我国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进展。认为抗穗发芽与种皮色级、穗部性状、吸水速率、α-淀粉酶活性及ABA等激素有关;低α-淀粉活性是抗穗发芽的主要机理;抗穗发芽的遗传主要是由数量性状控制,抗性的显隐性因子组合的不同在而不同,而且有明显的倾母遗传特点,仅有少数组合表现出主效基因的作用;对于抗穗发芽白皮小麦的选育,主要是利用种子休眠性来  相似文献   

7.
提高抗裂角性是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品种的基本要求。为了明确油菜抗裂角性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抗裂角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采用随机碰撞法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裂角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裂角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抗裂角性受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涉及的基因数目为8~10对,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及基因间的互补作用;两年试验中抗裂角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85.00%,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受其它微效多基因及环境的影响有限。因此,在油菜抗裂角性遗传改良中,应通过杂交聚合不同抗性等级材料中的主效抗裂角基因,在早期世代加强对抗性的选择,并可以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掘利用抗稻瘟病基因是防治稻瘟病的基本策略之一。综述了抗稻瘟病基因的发掘、定位和克隆的相关研究情况,初步统计了目前已精细定位和克隆的主效抗稻瘟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影响甘蓝型油菜角果抗裂特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3个抗裂和4个易裂品种(系)分析了品种间、品种内单株间、单株内分枝间、主花序上的着生部位和角果相对含水量与抗裂角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裂角指数差异极显著,说明遗传特性是影响抗裂角性状的主要因素。品种内不同单株间抗裂角指数变异系数在15.81%~73.78%,但变异范围没有超出该品种的抗裂角特性。单株内不同着生部位影响抗裂角指数,不同品种分枝部位间角果抗裂角指数的变异范围在18.67%~93.57%。下部第一分枝的角果抗裂角指数大于其它部位角果,主花序顶部角果的抗裂角指数分别比主花序中部和下部角果小55.04%和60.43%。角果相对含水量对抗裂角指数的影响很大,油菜角果的抗裂角指数(y)随角果相对含水量(x)的增加呈直线上升的关系,即y=0.0149x-0.4779,R2为0.4284。上述各因素对抗裂角品种的影响远大于对易裂角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小麦抗早衰性的早期鉴定指标,采用种子萌发试验比较了不同抗早衰类型的3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萌发种子的芽长、胚芽鞘长、主胚根长、种子根数、根系活力、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总鲜重、总干重、根芽干重、干物质含量等指标与抗早衰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萌发种子的芽长、胚芽鞘长、主胚根长、种子根数、根系活力、总鲜重及根芽干重等7项指标均与小麦抗早衰性无明显相关性;萌发种子的总干重、干物质含量与小麦抗早衰性有部分相关性,但不能准确区分抗早衰型和典型早衰型品种(系);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能较好区分不同抗早衰类型的小麦品种,可作为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早衰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花生抗黄曲霉侵染主微效基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主-微效基因混合遗传模式,分析了花生抗黄曲霉侵染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花生对黄曲霉侵染的抗性是由一对主基因和一对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无显性效应。主基因、微效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38和0.12。  相似文献   

12.
为给新种质体克2号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上的应用提供依据,以反应型为指标,对体克2号X辉县红的F2代群体接种条锈病茵条中31号小种,并进行条锈病抗性评价,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了该群体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2群体对条中31号的抗性由1对主基因 多基因控制.主基因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其遗传模型为A-4,F2群体抗条锈病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79.63%和85.67%.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30年来四川省棉花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情况,重点评述了四川省在棉花育种、栽培和植保方面的研究成果.四川省建立了在棉花核雄性不育遗传及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育种、抗蚜螨育种领域的研究优势,率先实现棉花的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首次揭示了作物核不育的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理论,首创出我国第一批抗枯萎病种质资源、抗黄萎病种质资源、抗病虫核不育系和抗螨抗蚜种质资源,全国利用这些创新的特异材料培育出150多个棉花品种.同时在棉花高效节本栽培、病虫综合防治、棉田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成果.这些棉花科技优势和科研成果,支撑着四川省棉花产业的发展,并为全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还回顾了30年来四川省棉花生产的发展情况,同期执行的国家和地方棉花价格政策和奖售政策,以及四川省作物学会棉花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相关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燕麦抗倒伏种质资源,对111份国内外燕麦种质材料的12个性状及倒伏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并对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9,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主穗粒重(49.22%)、主穗粒数(41.76%)、纤维素含量(36.67%)、抗折力(35.28%)、抗刺穿力(26.06%)、主穗小穗数(25.98%)、茎基部第二节间壁厚(25.79%)、百粒重(24.92%)、茎基部第二节间长(22.86%)、主穗长(19.65%)、茎基部第二节间茎粗(16.06%)、株高(13.69%);倒伏指数与株高、茎基部第二节间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抗折力、抗刺穿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通径分析,株高对燕麦倒伏指数影响最大。经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1.724%,其中前三个主成分分别为主穗因子、茎秆机械强度因子和株高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种质群抗倒伏能力较强,可作为抗倒伏燕麦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21个水稻品种对稻瘟病9个抗性组分。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为抗稻瘟病病害基本因子,它主要由产孢量、成株叶瘟严重度、成株病斑孢子层级指数、苗期叶瘟严重度和苗期病斑孢子层级指数5个有效组分构成;第二主成分为抗穗瘟因子,主要由穗颈瘟严重率构成。两主成分的特征根之和占全部特征根的96.2%。该两综合因子几乎能反映原来抗性组分的全部信息量。此外,研究还表明,选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指数、产孢量、成株期或苗期叶瘟严重度和穗颈瘟严重率作持久抗性的病区病圃抗性组分鉴定的定量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据Arny等(1966)报道,用遗传抗性有效地控制大麦黄矮病毒(BYDV)已经成功地在大麦上得到了证实.然而在小麦对BYDV的抗性遗传方面的报道却极为有限.尽管Qualset等(1973)不少人对某些抗性资源作过报道,但没有发现免疫性,也没有见到主基因控制的抗性.Topcn(1975)研究了Anza(抗)×Bluebird(感)和Anza(抗)×CA63121(抗)这两个春小麦杂交组合后代群体的抗性遗传行为,发现该两组合的F_2资料呈现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油菜抗倒伏性的遗传规律,本文利用抗倒伏性差异显著的2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含280个株系的DH群体,采用作物茎秆强度抗倒测量仪等考种工具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倒伏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倒伏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抗折力和茎秆抗折强度都受到0对主基因 + 9对微效多基因控制,茎秆抗折力和单株生物量的基因间无互作,茎秆抗折强度的基因间有互补作用,茎秆抗折力和茎秆抗折强度两年的平均遗传率在50%左右,而茎秆直径两年的平均遗传率为69.338 %,单株生物量两年的遗传率分别为52.198%和69.284%,遗传率都较低,性状受环境影响都较大,因此对于茎秆抗折力、茎秆抗折强度、茎秆直径和单株生物量,在育种选择的早期阶段都不宜太严格。同时茎秆抗折强度相比茎秆抗折力更能说明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因而在抗倒伏选择育种时应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抗烟粉虱种质滑皮豆和高感种质齐黄26,组配滑皮豆×齐黄26杂交组合,分别在山东济南、冠县构 建了F_1、F_(2:3)遗传群体,调查亲本、F_1群体和F_(2:3)群体各个家系单叶感染烟粉虱的平均数,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各遗传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大豆对烟粉虱抗性的遗传符合一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式,主基冈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1.86%和97.43%;多基冈的遗传率较低,分别为23.76%和0.88%;而且不同地点的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差异较大.说明大豆抗烟粉虱既受主基因控制,又存在多基因效应,同时受环境因素影响.改良大豆品种对烟粉虱的抗性应重点利用主基因,同时兼顾多基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玉米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自交系CML429(高抗)、CI23(中抗)、DM9(高感)和478(高感)组配得到6对正反交组合以及抗感组合CML429×DM9的P1(CML429)、P2(DM9)、B1、B2、F1和 F2 6个世代材料进行玉米纹枯病抗性鉴定,研究分析这些抗感组合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抗性基本不存在胞质效应,抗性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作用,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1.228 4和-1.228 4,显性效应分别为-0.206 5和-0.206 3,其遗传效应值大小基本相同,且两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互作的上位性效应也相差不多,分别为0.293 1和0.293 5,两对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基本相同。抗感组合不同世代中F2的主基因遗传率最高(70.22%);多基因遗传率在B2最高(10.17%)。因此,在F2的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麦白粉病最经济、安全的有效措施,抗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是大麦抗病育种的先决条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标记已成为抗病基因鉴定、定位和克隆的必要手段,大麦抗白粉病"分子设计育种"将逐步成为现实。目前,12个专化性主效抗白粉病基因已经通过分子标记定位在1H、2H、4H、5H和7H染色体上。此外,还在所有的染色体上发现多个抗白粉病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位点。已克隆7个主效大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别为mlo、Mla1、Mla6、Mla7、Mla10、Mla12和Mla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