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急需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工程效果进行评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京津风沙源区的特殊情况,建立了一套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体系,同时采用改进的特尔菲法,分析比较了两组专家打分的均值和标准差,引入权衡系数a,能够根据不同的评价角度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值,建立了适于京津风沙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模型。该模型对研究区的综合评价得分值为4.13,符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传统的荒漠化遥感定量模型评价时,结果为轻度荒漠化面积所占比例为28%,中度荒漠化面积所占比例为35%,夸大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更科学合理的生态评价遥感信息模型,为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监测植被覆盖度作为地表植被覆盖信息的评价指标;用热惯量法反演研究区的土壤含水量作为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信息与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目视解译获得土壤质地的编码分布图并进行影像化处理,将土壤中物理性黏粒含量作为评价土壤板结情况指标;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提取研究区的裸地比率作为土地荒漠化程度的评价指标。[结果]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构建了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像元为单位的生态评价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结论]植被覆盖度因子对研究区生态评价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在生态评价过程中本研究新建模型总体评价精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15%。  相似文献   

3.
民勤绿洲荒漠化遥感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3个年份TM数据,研究荒漠化遥感评价方法,并对民勤绿洲荒漠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起以遥感光谱特征、组合派生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为评价因素,用最大似然方法和景观格局分析进行荒漠化评价的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区域荒漠化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3个年份的荒漠化评价总精度都在0.8以上;引入模式识别技术,将是荒漠化评价的主要发展趋势。1988到1997年间,民勤绿洲荒漠化面积没有扩大,基本保持稳定,但各荒漠类型和等级内部间发生转化。从民勤区域荒漠化指数看,1988年为0.71,1992年是0.69,1997年为0.76。1988到1992年期间,荒漠化以水蚀、风蚀过程为主,荒漠化严重程度有所下降,速率为0.5%;1992到1997年间,盐渍化荒漠化过程加剧,荒漠化严重程度加剧,速率为1.4%。作为水蚀荒漠化过程则在整个评价期内减弱。在景观格局上,1992年的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景观格局最为稳定;而1997年破碎化程度最大,景观格局复杂、最不稳定。因此景观格局也反映出两个评价时段内荒漠化演化过程不同,从1988到1992年,土地退化减弱;而1992到1997年间,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的毛乌素沙地生物量估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北部的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少量野外定位调查数据与其对应的遥感信息和GIS信息为基础,利用岭估计分析方法,对影响生物量估测的遥感因子和GIS因子进行了筛选优化。找出了影响生物量估测的主要因子,建立了以像元为单位的生物量估测模型,实现了区域性生物量定量估测与自动制图。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遥感监测是遥感应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该文对30多年来国内外遥感监测地下水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对已有的主要研究进行概括,归纳为水文地质遥感信息分析法、环境遥感信息分析法、热红外遥感地表热异常监测法和遥感信息定量反演模型等四种方法,分别对这些方法的地下水监测思路和工作原理作了阐述.最后对地下水遥感监测进行了总结与展望,认为综合运用多种遥感信息可以提高地下水遥感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荒漠化遥感评价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考虑荒漠化评价的空间尺度和基准以及潜在评价指标的尺度特征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植被降水利用效率(RUE)变化的研究为依据,提出一种以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适合于荒漠化遥感监测应用的荒漠化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很大程度上克服以植被指标为主的评价方法受降水波动影响大的缺点。这种方法重视不同荒漠化类型的共性特征,适合在多种类型荒漠化遥感评价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ETM+数据的干旱区盐渍化土壤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准确而自动地提取盐渍化土壤信息对于土壤盐渍化监测和土壤盐渍化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特有的干旱地区为研究区,在对研究区土壤特征实地调查和典型土壤遥感信息分析基础上,利用含有7个多光谱波段的2001年8月1日增强-加型专题绘图仪(ETM+)遥感图像提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第三主成分(PC3),分别作为非盐渍化土壤和盐渍化土壤信息提取的主要特征变量,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TM1、TM7作为辅助特征变量。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建立信息提取模型,对研究区遥感图像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证明,基于研究区遥感信息特征基础上的盐渍化土壤信息自动提取是可行并能达到较高信息识别精度的。  相似文献   

8.
水稻重金属污染胁迫光谱分析模型的区域应用与验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样地试验建立的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胁迫光谱分析模型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大尺度区域应用是农作物重金属污染遥感评价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以吉林长春市3块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同的水稻农田样地为试验区,采集水稻冠层ASD(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数据、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土壤重金属含量,并获取准同步的Hyperion数据,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重金属污染胁迫响应敏感的光谱指数,并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其与表征重金属污染胁迫程度的叶绿素含量的数学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样地水稻重金属污染胁迫光谱分析模型中的BP网络结构为4-11-7-1、传递函数为logsig,其对各类污染胁迫水平的判别精度均为100%;将所建立的样地水稻重金属污染胁迫光谱分析模型通过Hyperion影像,进行大面积推广并验证,得到其对各类污染胁迫水平的判别精度均超过80%。该研究为样地水稻重金属污染胁迫光谱分析模型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遥感影像多目标优化信息提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运筹学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目标决策原理和遥感分层分类法理论,建立遥感分类方案优选模型,构建了遥感影像多目标优化信息提取模式.实现在遥感动态监测过程,应用该模式提取遥感信息,从时间、成本、精度、技术等多个目标获得最佳综合效用.以闽江口湿地农业遥感动态监测为例,对该遥感信息提取模式进行初步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遥感影像多目标优化信息提取模式,允分利用了目视解译、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和基于知识分类不同分类方法对特定层次特定地物分离的优势,同时避免它们的不足,有效保证了信息提取的精度,同时提高整个遥感动态监测过程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小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分段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流域尺度侵蚀产沙预报模型是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岔巴沟流域为例,建立了流域侵蚀产沙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缺省因子检验法分析各因子对流域侵蚀产沙的敏感程度;建立了基于敏感因子与分形信息维数的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分段预报模型,并加以验证。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很好地定量描述流域水沙耦合关系;径流侵蚀功率和径流深对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的敏感程度与流域地貌形态的复杂程度有关;以分形信息维数为界限,分段引入径流侵蚀功率和径流深,当Di0.8308时,采用径流侵蚀功率预测精度要高于采用径流深的预测精度,当Di0.8140时,采用径流深预测精度要高于采用径流侵蚀功率的预测精度。该侵蚀产沙分段预报模型的建立和方法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其他侵蚀产沙模型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统计学和遥感的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了全面掌握岩溶区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解决区域内遥感影像阴影区域石漠化信息"缺失"的问题,该文以广西平果县果化镇生态重建示范区为例,借助图像处理软件ENVI(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提取研究区域石漠化指数。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剔除阴影区后的石漠化指数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石漠化指数主要受内在因子的共同作用,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石漠化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各石漠化等级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条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岩性和地形地貌条件是影响石漠化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研究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很好地估计了阴影区石漠化指数的"缺失"信息,为岩溶区石漠化监控、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沙漠化动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RS和GIS技术,以2000年和2005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landsat TM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3种颜色)、分辨率为30 m×30 m的标准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利用Erdas8.7遥感图像处理软件、Arcinfo9.0和Arcview3.3等GIS软件,对浑善达克沙地以北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5 a多来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 366.057 km2,具体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39.806,1 025.393,850.396 km2,严重沙漠化面积减少了749.539 km2;从全区各旗、县的角度来看,其中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的沙漠化发展比较快,增加的面积分别为:1 038.377,185.487,69.431,51.554 km2,克什克腾旗、阿巴嘎旗的发展速度比较慢,增加的面积分别为:5.492,15.715 km2,林西的沙漠化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土地荒漠化是半干旱沙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是导致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荒漠化呈整体逆转、局部扩张的背景下,基于地块尺度研究半干旱沙区耕地利用特征,对进一步防治荒漠化、实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分析耕地地块的地表温度特征,并分析形成该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耕地地表温度总体分布范围较大;在耕地地块温差方面,地块温差较大,遥感影像的行编号条带号为030/120部分的耕地地块温差在0~10 K之间,行编号条带号为030/119部分的耕地地块温差在0~11 K之间,且地块温差大的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大;耕地地块边缘的地表平均温度高于地块平均温度。科左后旗自然降水量的空间分异使得耕地地表温度范围较大。坨甸微地形导致自然降水重新分配和耕地地块存在一定高差造成耕地地块温差较大。微地形条件、土壤质量及农业管理措施共同导致了耕地地块边缘的地表温度较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在半干旱沙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时,评价单元的确定宜采用网格法;建议对耕地地块边缘的耕地进行退耕,以进一步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恢复生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光谱遥感的耕地等别识别评价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判断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耕地质量识别的可行性,该文以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技术提取耕地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耕地质量遥感识别评价。通过建立反演模型和实地验证,有机质含量、地形坡度与表层土壤质地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有效获取;灌溉和排水因素理论上可以通过遥感影像识别,但资料获取较困难,可通过专题图和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剖面构型、障碍层次和土壤酸碱度等因素通过遥感识别的准确度较低。以自然等指数作为遥感识别评价成果,利用已有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误差范围[7%,7%]内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基于多光谱遥感进行耕地质量识别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研究可为耕地等别评价因素识别、耕地质量评价和动态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齐善忠  王涛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4):98-101,109
利用最新的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数据(2000年),研究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土地沙漠化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其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结果表明,2000年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共有沙漠化土地13508.4km2,土地沙漠化类型包括耕地、草场、砾质沙漠化以及沙丘活化4种,总面积占监测土地面积(114446km2)的11.8%,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27.4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0.2%,中度沙漠化土地1321.4km2,占9.8%,重度沙漠化土地2274.3km2,占16.8%,严重沙漠化土地9885.3km2,占73.2%,区内土地沙漠化形势严峻,以严重沙漠化土地类型占优势,特别是在黑河流域下游地区。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共和县土地沙化与土地覆盖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Landsat-TM、ETM+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对青海省共和县1987年至2002年的土地沙化和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TM、ETM+等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对以县为单位的区域性土地沙化和土地覆盖变化进行监测是适宜的.监测精度可达90%以上;监测期内.研究区的沙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也迅速加深,说明沙化土地治理的效果不明显;由于草地围封面积的扩大,一、二类草地的面积显著增加,草场质量显著改善,但由于未封育草地的过牧仍很普遍,三类草地沙化仍很严重;国营农场的撤离和国家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是农田和居民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程度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4年冬季的TM遥感影像,结合遥感技术、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石漠化现状评价模型,并对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粤北典型岩溶山区石漠化程度依然严重,74.03%的石漠化土地面积被划分为中度以上石漠化等级,主要分布在阳山县中部和乳源县西北部。评价结果与野外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表明采用遥感技术获取石漠化景观表征因子,在ArcGIS平台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石漠化现状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川西北沙化土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沙化土地治理前(2004年)和治理后(2014年)的Landsat影像,基于ENVI平台,从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方面分别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指数(WET)、建筑物—裸土指数(NDBSI)和地表温度(LST),并对这4个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信息量较多的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建立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4年,研究区的RSEI均值由-0.059 8下降为-0.068 6,降幅为14.7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下降; 较2004年,2014年优和良等级比例分别增加0.70%和1.77%,增加区域位于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区; 10年间共有1.25%的区域生态得到改善,1.96%的区域生态发生了退化,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主要分布于石渠县的防沙治沙工程实施区。因此,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