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充分彰显了为广大人民谋取福利的价值取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马克思人本思想贯穿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之中,使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执政为民思想的理论价值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崭新超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是党执政观的新发展,是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执政规律的新探索和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发展总是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言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主体性价值取向。人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个人全面的自由个性,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这一发展道路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全面理解并深入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任何真理性认识一般包括目的价值取向判断、政治理想判断、实践层面判断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思想就是包括上述三个基本判断的真理性认识。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发展的最终受益者,这是对发展目的终极价值判断;以人为本提出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党再次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党对社会最终发展状态的政治理想判断;以人为本把发挥人的主体地位放在重要的位置,回答了发展“依靠谁”问题,是党对社会发展所做的实践层面判断。  相似文献   

5.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点必须以人为本。“理解人 ,关心人、尊重人”符合人的思想特点和需求 ,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以人为本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坚持疏导、激励原则 ;服务原则 ;平等原则 ;多元化、层次性原则 ;利益原则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结合我区扶贫开发实际,办党组把”优先瞄准最困难的群体,优先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把贫困群众放在首位,以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凝聚人心、以瞄准最困难群体的举措鼓舞人心、以最贫困群众得实惠安定人心。  相似文献   

7.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全体社区居民是“以人为本’:庄社区教育中的体现,它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社区居民的组成结构,必须创造条件使全体居民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均有受教育的机会,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让老百姓“有其学、乐其学、终身学”。为此必须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以人为本”恩想的转变经过了由萌芽、发展到完备的思想历程。马克思“人本观”在继承了前人的人本思想的同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使“以人为本”思想更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桂英 《现代农业》2009,(3):111-111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如何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我们政治工作者应当研究和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人民是经济建设的实践主体、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任何经济举措都要落实到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肖中云 《甘肃农业》2005,3(11):10-10
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执政为民,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执政观。执政为民思想是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为人民服务”、“人民本位”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党建学说,同时深深地根植于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现实时代需要的土壤之中。  相似文献   

12.
简红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99-5901
在我国农村开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科普,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我国农村科普方向与目标,积极开拓农民群众发展新思路,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科学素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3.
"美好生活"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明晰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人们准确理解美好生活、仔细感悟美好生活、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美好生活、探寻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具有内在联系,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好生活"根本目的旨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化人民群众追求和谐、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帮助人们探寻实现"美好生活"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延鹏 《甘肃农业》2005,(12):136-136
从古至今西方哲学就一直关注着人。在西方的历史上,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哲学家赋予了“以人为本”不同的思想内涵。“以人为本思想”虽然经过不同的历史变革,但“以人为本思想”是在曲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看。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上说,价值是一种人与对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价值”中掺杂着人的主观好恶的意识。因此,价值依人而存在。价值观是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人们追求价值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因此,是否以人为本就成为判定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凡事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坚持对立统一的认识观;二是坚持克己中庸的道德观;三是坚持和谐发展的社会观。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需求的、以人为本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立足当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青岛滨海学院借鉴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开展“五育五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蔡鹭茵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96-798,812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的肯定。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 ,就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让城乡居民在社会发展中共同确立主体地位 ,发挥主体作用 ,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晓燕  张蓬涛  路秋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01-4602,466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城市土地是城市化建设乃至社会发展的载体。将“以人为本”贯穿到城市土地经营的策略研究中,具体从城市土地经营应遵循的原则、土地收购储备、城市土地经营的政策法律保障等多个角度,研究城市土地经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解决城市土地经营带给人民的实际问题,保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今年的3月5日,恰好是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惊蛰。民谚说:“惊蛰节到地气通,春雨滋润春雷动”。这一天,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也充分体现了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了“两会”代表125分钟内的32次掌声。  相似文献   

20.
以理服人是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说服教育人的一种工作方法。以情感人是用诚挚的感情打动别人 ,使别人感受到您的帮助和教育是真诚的、友好的和善意的一种工作方法。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的方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掌握这种方法 ,有助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有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 ;有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变成群众乐于参加 ,积极参加的自觉行为 ,充分体现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