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水温(12±1) ℃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鱼免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 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 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鱼免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鱼免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 d.实验结束时,饥饿5 d和10 d处理组鱼免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鱼免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 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鱼免幼鱼的O ∶ N比值先下降,10 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 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鱼免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 d和10 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 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 ∶ 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鱼免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6±1)℃、盐度27.6±0.5、pH值7.5~8.3条件下,将体重为(28.47±2.02)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别饥饿0(空白对照)、5、10、15和20d(分别记为T0、T5、T10、T15和T20)后再饱食投喂至40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的耗氧率呈急速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氧氮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饥饿结束时刺参的体重,除T5组外,其余各组均显著小于T0组(P0.05),且各自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T0组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饥饿对刺参O/N比值的影响显著(P0.05),饥饿初期刺参O/N比值平均为10左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O/N比值降为小于7。实验结束时,各饥饿组刺参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小于T0组(P0.05),除T5组外,各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未能恢复至T0组水平(P0.05)。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刺参不具有补偿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饵料投喂量对不同规格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呼吸代谢的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投喂量(5、10、15、20和25 mg/L)对3种规格[小(S)(1.58±0.48)g、中(M)(4.90±1.06)g和大(L)(7.96±0.94)g]光裸方格星虫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饵料投喂量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影响显著(P0.05),饵料投喂量和规格的交互作用对光裸方格星虫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极显著(P0.01)。当饵料投喂量达到15 mg/L时,3组规格光裸方格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出现显著下降。光裸方格星虫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着饵料投喂量增加而明显降低,且与饵料投喂量呈一元三次函数关系:y=ax~3+bx~2+cx+d。对于耗氧率,a值的范围为0.003~0.033,b值的范围为–1.698~–0.053,c值的范围为–1.805~18.873,d值的范围为–15.675~79.940。对于排氨率,a值的范围为0.0003~0.004,b值的范围为–0.172~–0.003,c值的范围为–0.326~1.972,d值的范围为3.634~14.008。光裸方格星虫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着体重增加表现出曲线增加的规律。耗氧率与体重呈指数函数关系:y=ae~(bx),a值的范围为8.082~20.934,b值的范围为0.217~0.270;排氨率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y=ax~b,a值的范围为1.441~3.598,b值的范围为0.521~0.747。光裸方格星虫的氧氮比(O/N)范围为1.26~10.60。研究表明,高浓度饵料投喂量会对光裸方格星虫的呼吸代谢产生负作用,当饵料投喂量达到20 mg/L时,光裸方格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波动较大且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红鲫幼鱼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饥饿和冉投喂处理后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iety)幼鱼的生长和体组分变化。饥饿状态下,红鲫幼鱼体重、比肝重、肥满度和肝体指数下降,各饥饿组体重均与同期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5d组体重与初始体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肝糖原、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再投喂后,除饥饿15d组肝糖原与对照组仍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过程中,各饥饿组食物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饥饿10d组最高,达到了24.38%。结果表明,红鲫幼鱼存在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其完全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FCE)来实现的,短期饥饿时将糖原和粗脂肪作为主要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其中包括5个处理:C(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持续投喂);S2F4组(饥饿2 d,投喂4 d);S4F8组(饥饿4 d,投喂8 d);S8F16组(饥饿8 d,投喂16 d);S12F24组(饥饿12 d,投喂24 d),实验时间72 d。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显著高于循环投喂各组(P<0.05)。对照组和S2F4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末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能量消化率与S12F2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S4F8组半滑舌鳎幼鱼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S12F24组(P<0.05),对照组饲料转化率低于S2F4组和S12F24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体成分组成中,蛋白含量随饥饿、投喂周期的延长而下降,S2F4组和对照组半滑舌鳎的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2F4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对照组的摄食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S2F4组的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在循环投喂模式下,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S2F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在较长的周期性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会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盐度对大菱鲆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大菱鲆(Scophamusmaximus)幼鱼由盐度34向低盐(盐度28、23、18、12、6)以及向高盐(盐度40)适应过程中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改变后,各突变组大菱鲆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逐渐升高趋势,随着盐度突变范围的增大,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在突变后24h左右,各突变组大菱鲆幼鱼耗氧率出现高峰值,48h后恢复到突变前的水平,此时各实验组大菱鲆的耗氧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在突变后9~15h排氨率出现高峰值,48h后各组大菱鲆幼鱼的排氨率恢复到突变前的水平,此时各实验组大菱鲆的排氨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7.
盐度和pH对缢蛏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分为壳长约4 0、5 0、6 0cm3组。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缢蛏在不同盐度和pH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盐度对缢蛏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极显著影响(F>F0.01),且缢蛏单位体重耗氧率、排氨率随其个体的增大而变小;当盐度为6~30时,缢蛏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呈1个峰值变化,在盐度22时均达到最大值。pH对缢蛏的耗氧率无显著影响(FF0.01),此时,缢蛏的排氨率出现1个峰值变化,当pH为8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盐度对美国红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丽华  朱爱意 《水产养殖》2009,30(10):27-30
测试了体重460~550 g的美国红鱼在13、16、19、22、25、28℃和盐度在16、18、21、24、27、30、34时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美国红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温度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01),在16~34℃范围内,盐度变化对美国红鱼的耗氧率无显著影响(P=0.479)。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波纹巴非蛤为实验材料,比较了温度和规格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温度设为15、20、25和30℃,设立了大(A)和小(B)两种规格,其壳长分别为4.35 ± 0.19 cm 和3.53 ± 0.15 cm。结果表明温度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存在显著影响(P < 0.05)。规格对耗氧率存在显著影响(P > 0.05),而对排氨率影响不显著(P > 0.05)。在温度15 - 30℃之间,波纹巴非蛤的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15和20℃条件下,B组的耗氧率显著大于A组(P < 0.05);在25和30℃条件下,B组的耗氧率大于A组,但差异不显著(P > 0.05)。在温度15 - 30℃之间,波纹巴非蛤的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各温度条件下,两组排氨率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2、16、20、24、28、32℃)、盐度(5、10、15、20、25、30)和pH(7.2、7.7、8.2、8.7、9.2、9.7)对体质量(0.21±0.03)g的鲻(Mugil cephal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X)对鲻幼鱼耗氧率(Yo)和排氨率(YN)的影响显著,其两两间的相关关系可分别用一元二次方程Yo=-0.0256x2+0.2191X-0.1054(P<0.05)和YN=-0.0054X2+0.044 1X-0.0082(P<0.01)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鲻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在24℃时,耗氧率和排氨率都达到最大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盐度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当盐度在5~30时,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先下降再升高,然后再下降;排氨率则先升高后降低.经方差检验,盐度对鲻幼鱼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YN=-0.0013X2+0.0027X+0.047(P<0.01).pH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随着pH的升高,耗氧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Yo=-0.02583X2+0.198X+0.0775(P<0.01)表示;pH对鲻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YN=-0.0032X2+0.0217X+0.003(P<0.01).温度和pH对鲻幼鱼窒息点的影响极显著(P<0.0),盐度对鲻幼鱼窒息点的影响显著(P<0.05),但对鲻的窒息时间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工厂化养鱼供水量和供气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工厂化养鱼池内进水、排水、供气、生物代谢、饵料投喂和有害物质降解的关系,利用的料平衡原理、微生物降解动力学原理、生物能量学原理和养鱼池的水力特性,建立供水量、供气量与产氮率、耗氧率、产BOD率的关系式,提出工厂化养鱼场供水量和供气量的计算方程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了温度和营养盐协迫对其生长及氨氮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环境因子对龙须菜生长和吸收氨氮速率均有显著影响.龙须菜在20℃条件下生长较其在10℃和30℃条件下生长快速(P<0.01);营养盐含量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龙须菜的生长;营养盐水平越高,龙须菜吸收氨氮的速率越高(P<0.05),但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则呈现出氨氮吸收速率减小的趋势.鉴于龙须菜对氨氮的高吸收能力,可考虑将其作为富营养化海域的生物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研究环棱螺与河蚬的摄食率、滤水率及对小球藻的清除率,为其在水体水质调控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环棱螺和河蚬均采集于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小球藻购于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藻种库,试验在18个2L的烧杯内进行,试验期间温度(20.0±1.0)℃,pH 6.5~7.0,试验时间7.5 h。结果显示:环棱螺和河蚬摄食率的峰值分别为10.15、4.40μg/(kg·min),滤水率峰值分别为744.08、647.57 mL/(kg·min),对小球藻的清除率峰值分别为91.31%、 65.38%;除0.5、 2.5 h外,环棱螺摄食率、滤水率及对小球藻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河蚬(P0.05)。环棱螺和河蚬均具有较强的小球藻清除能力,但环棱螺对小球藻的清除能力要高于河蚬,作为贝类控藻方面的生态修复工具种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水温和盐度对羊鲍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的影响,以人工驯化后的野生羊鲍为实验材料,采用温度、盐度单一和双因子组合方法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羊鲍孵化率和成活率受温度、盐度影响显著,28°C时,胚胎发育时间最短,孵化率最高,26°C时,幼虫发育时间最短,成活率最高。胚胎发育适宜温度为24~28°C,最适温度为26~28°C。盐度为24时,羊鲍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时间最短,孵化率和成活率最低;盐度分别为30和32时,孵化率和成活率最高。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的适宜盐度为28~32,最适盐度为30~32。温度盐度交互作用对羊鲍孵化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对成活率影响差异显著。通过响应曲面模型优化,得出温度为24.61°C,盐度为32时,孵化率和成活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5.32%和81.20%,满意度为0.848。研究表明,羊鲍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对温度、盐度的敏感性不同,对高温高盐的耐受性强于低温低盐。  相似文献   

15.
澳洲鳗仔鳗增长率及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澳洲鳗仔鳗为研究对象,测定它们在饲养初始阶段的增长率和成活率。得出其个体平均特定增长率为1.88%/d~2.31%/d,总成活率93.79%。与有关欧洲鳗的报道相比,其特定增长率、成活率明显高于欧洲鳗。由此证明澳洲鳗与日本鳗、欧洲鳗一样,能适应人工饲养环境和接受配合饲料。本文亦对部分澳洲鳗仔鳗因拒食导致死亡的现象作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良后的黑白瓶法测定了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在低温下的光合放氧和呼吸耗氧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仍具有一定的光合放氧能力。在光照度为2100lx,温度为-1℃时,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叶绿素a光合放氧速率分别为(30.78±2.18)μmol/(mg·h)和(11.92±0.97)μmol/(mg·h);呼吸耗氧速率分别为(2.30±1.49)μmol/(mg·h)和(2.34±0.85)μmol/(mg·h)。在-1~4℃,2种单胞藻的净光合放氧速率和呼吸耗氧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基本相似,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长,但其增长幅度随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海洋双壳贝类滤水率测定方法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双壳贝类滤水率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国内该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研究了不同pH和盐度下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氧氮比(O∶N)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H为8.7试验组文蛤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显著高于6.7、7.7、9.7及10.7试验组(P0.05),pH为7.7和8.7试验组O∶N值显著高于6.7、9.7及10.7试验组(P0.05);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随pH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为8.7时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以及O∶N均为最大值,依次为5.46 mg·(g·h)-1、0.17 mg·(g·h)-1、0.19 mg·(g·h)~(-1)、27.17。盐度为20试验组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显著高于16、18、22及24试验组(P0.05);盐度在16~24范围内,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随盐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时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为最大值,分别为5.66 mg·(g·h)~(-1)、0.20 mg·(g·h)~(-1)、0.30 mg·(g·h)~(-1)和27.40。本实验研究范围内,文蛤生长的最适pH在8.7左右,最适盐度在20左右,为文蛤的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以影响能量代谢的2个重要环境因子(温度和盐度)为自变量,以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为响应值,研究并探讨了温度(13~36℃)与盐度(0~20)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能量代谢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盐度的一次效应、盐度的二次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的二次效应对耗氧率和CO2排泄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所考察因子与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8 1、0.977 8和0.979 5(P<0.01),可用于预测。温度效应较盐度明显,盐度较低时,能量消耗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在等渗点附近,耗氧率、排氨率和CO2排泄率较高;盐度超过等渗点时,低温和高盐环境对幼鱼的能量代谢有抑制作用。氧氮比(O∶N)随盐度变化而变化,温度对其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与盐度分别为13~36℃与0~10时,罗非鱼幼鱼主要依靠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供能;盐度为20时,脂肪成为主要供能物质;本实验条件下呼吸商的均值为0.752。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温度与盐度对罗非鱼新陈代谢的影响,同时可以为研究环境因子对能量的时空分配模式的改变提供生物能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