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鸡马立克氏病毒超强毒及其防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MD)是一种由B群疤疹病毒引起鸡的最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外周神经和其它组织的单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本病传染性强,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所以,一直是国内外最受重视的禽病之一。马立克氏病病原为马上克氏病毒(MDV),根据MDV毒株抗原差异及其生物学特性,将MDV及其抗原相关病毒分成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强毒及其致弱毒,血清11型为天然不致瘤病毒,血清巨型为火鸡技疹病毒。其中血清I型MDV,根据其致病性又可分成四个亚型(Schat,1982),即超强毒株d强毒株,毒力温和株及强…  相似文献   

2.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鸡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其特点是在鸡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出现淋巴样细胞、单核细胞的浸润和增生及肿瘤的形成。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归属于疱疹病毒科。MDV在流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变异毒株,其共同特点是毒力比一般毒株强,有极强的肿瘤性,用HVT免疫的鸡不能阻止其致瘤性。MDV分3个型,Ⅰ型为致病性强毒株及其致弱毒株,Ⅱ型为无致病性的自然弱毒株,Ⅲ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此型病毒本非MDV,但因与鸡马立克氏病关系密切,故将其划分在马立克氏病毒型内。  相似文献   

3.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毒(MDV)引起的一种鸡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引起鸡群的高死亡率及免疫抑制,对养禽业危害巨大。应用疫苗免疫是防制该病的主要方法。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MD活疫苗814株及三价活疫苗可以有效地防制该病。MD活疫苗(814株)其疫苗种毒MDV“814”株系从多年未发生过MD的鸡场分离,属于MDV血清I型自然弱毒株,而非人工致弱毒株,实验室试验证明该疫苗预防效力比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高28.5%,实际预防效力能使MD的死亡率由HVT预防的>7%下降到<2%。而且814疫苗株的预防效力受同种母源抗体的…  相似文献   

4.
正所有的马立克氏病毒分离株可根据生物特性分为三个不同的血清型:1)血清1型:包括所有的致病性或致瘤性MDV及相应的致弱株。根据血清I型MDV诱发免疫鸡群MD病变的能力可将血清1型之MDV进一步分为:温和马立克氏病病毒(m MDV),强毒马立克氏病病毒(VMDV),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VVMDV),超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  相似文献   

5.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毒(MDV)引起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疾病。MD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并能引起免疫抑制和许多功能障碍,给世界养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我国也是三大禽病之一。疫苗接种是防制MD的主要手段,常用疫苗有HVT冻士苗、MDV血清1型CVI998/Rispens疫苗和由MDV血清1、2、3型组成的双价苗和三价苗。近来年,由于MDV超强毒株的出现和早期感染很难完全防制,使经典的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常常发生免疫失败。近15年来用液氮苗取代HVT冻干疫苗已成为全世界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正1马立克氏病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马立克氏病毒是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在鸡的羽毛囊上皮细胞中形成带有囊膜的完整病毒粒子,随脱落的皮屑排出体外。鸡群中外表健康的鸡可长期带毒、排毒,受污染的羽毛、皮屑和灰尘可长期保持传染性,至开产时几乎全群感染病毒。受感染毒株的毒力和剂量、鸡的品种和感染日龄等因素的影响,鸡群的肿瘤发生率变动较大。  相似文献   

7.
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B群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所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近年来,由于病毒毒力的增强,其症状已由原来神经麻痹型为主渐变为内脏肿瘤型为主。本文统计了两批肉种鸡发生MD的临床病变数据,以期为免疫、病理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一、发病前情况见表1。表1鸡群发病前情况二、发病情况A群于106日龄首先出现一只典型神经麻痹型马立克氏病病鸡。随后,鸡群食欲减退,鸡只逐渐消瘦,舍内地面散落羽毛增加;B群相继发病,情况见表2。表2两群鸡发病情况自第一例MD病鸡出现后,即实施诊断跟踪检测。对死亡鸡只和疑为MD的鸡只…  相似文献   

8.
1流行病学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所引起的鸡的一种传染病。鸡群感染本病可使养鸡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淋巴细胞浸润和增生,病鸡或隐性感染鸡可以长期带毒排毒,羽毛囊上皮细胞可复制具有感染力的完全病毒。这种完全病毒对外界有极强的抵抗力。病毒随皮屑和脱落的羽毛污染垫料、粪便、尘埃、空气等,并能在室温下存活4~6个月。病毒通过空气经呼吸道感染。健康鸡与病鸡直接与间接接触,也能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9.
鸡马立克氏病(MD)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并以淋巴细胞性肿瘤为特征的病毒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70年代初应用火鸡癌疹病毒(HVT)疫苗成功防制MD,但8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屡屡发生HVT免疫失败,致使由MD引起的经济损失大幅度上升。1996年收检鸡病例348例,鸡马立克氏病78例,占22.41%,为鸡各类疫病之首。1病原及临诊特征MD的病原为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为鸡疮疹病毒科、鸡瘤疾病毒1型,HVT为鸡疤疹病毒D型。MDV及其相关的病毒分为3个血清型,即:I型包括MDV强毒(VMDV)、超强毒(VVMDV)及由它们致弱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曾见到鸡群从40日龄瘫痪的情况,神经肿胀,死亡率并不高的疾病.通过病理切片诊断和治疗性诊断,证明并非由马立克氏病(MD)所造成.能够引起神经肿胀的鸡病至少有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核黄素缺乏症3种. 1马立克氏病 MD是由鸡的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MDV)引起的传染性肿瘤性疾病.MDV属于疱疹病毒科,γ-疱疹病毒亚科,为双链DNA病毒.病毒衣壳为正十面体对称结构,直径为80~100钠米;有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50~160钠米.MDV有3个血清型,即致病的MDV及人工致弱的疫苗毒株均为血清Ⅰ型;无毒力的自然分离株为血清Ⅱ型;火鸡疱疹病毒属于血清Ⅲ型.各血清型之间具有共同的抗原成分. MD的临床表现型,可分为内脏型、皮肤型、神经型和眼型.神经型MD,由于侵害的神经不同,病鸡表现腿瘫痪,劈叉;翅膀下垂;头颈下垂或斜颈等.通常可见1个或多个外周神经,即坐骨神经、翅神经、颈部迷走神经等,出现肿胀、横纹消失、灰色或黄色退色.组织切片可见多种细胞浸润,有小和中淋巴细胞、浆细胞、淋巴母细胞和少数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1.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毒(MDV)引起的一种鸡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引起鸡群的高死亡率及免疫抑制,对养禽业危害巨大.应用疫苗免疫是防制该病的主要方法.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MD活疫苗814株及三价活疫苗可以有效地防制该病.  相似文献   

12.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克礼  潘玲 《水禽世界》2005,(10):44-46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病毒经空气传播,传染力很强,被感染鸡产生肿瘤和死亡,给养鸡业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外,MD已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受重视的鸡病之一.MDV感染可引起肿瘤,同时还能引起感染鸡的免疫抑制。MDV疫苗自20世纪60年代末用于生产后,已大大降低了本病所造成的损失一MDV是少数几种能在自然宿主中诱导产生肿瘤的疱疹病毒之一。  相似文献   

13.
企业     
正大华农取得一项疫苗发明专利证书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8月2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一项发明专利证书,发明名称为"一株马立克氏病病毒疫苗株及其分离鉴定和应用"。大华农称,该发明在健康鸡场中分离到一株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命名为CVTR株。MDV CVTR株不会诱发鸡的肿瘤,对鸡群也没有免疫抑制作用。CVTR株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或鸡体内比目前广泛使用的CVI988/Rispens疫苗株增殖更迅速。将CVTR株用作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的生产毒株所制备的疫苗,预防超强毒MDV诱发的鸡马立克氏病,其保护力优于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应用  相似文献   

14.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为了研究MDV编码的miRNA与致瘤性的关系,通过对缺失部分miRNA的MDV-MS毒株进行动物感染试验,并将其结果与MDV-MS强毒株的致病性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缺失miRNA的重组MDV对无特定病原体(SPF)鸡无致病性,而接种MDV-MS毒株的SPF鸡却显示出很强的MD典型症状.此结果证实MD V编码的miRNA对MDV的致瘤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对重组MDV感染鸡的羽髓病毒载量的动态检测,发现此处编码MDV-miRNA的基因为复制非必须区,但重组病毒rMS△miR9-12比亲本病毒MDV-MS的体内复制能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一株鸡马立克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主要致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某地区鸡马立克氏病(MD)疫苗免疫鸡群暴发MD,从发病鸡羽髓中分离到一株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生长的马立克氏病毒(MDV)。该毒株感染无特定病原体(SPF)鸡可引起典型的MD临床症状:对非免疫鸡和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免疫鸡的致病率分别为76%和72%,二者无显著差异,表明HVT疫苗对该毒株不能提供有效保护。通过对该毒株病毒基因组中132bp重复序列、meq基因的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的132bp重复序列的拷贝数、meq基因的变异符合高毒力MDV毒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不同致病型毒株感染鸡后对新城疫病毒(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抗体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周龄接种MDV超强毒株RBIB和7日龄接种MDV强毒株GA的鸡HI效价均显著低于对照鸡,但在本试验条件下尚未发现MDV感染对法氏囊病病毒疫苗免疫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其病原为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该病主要特征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各种脏器、眼的虹膜、肌肉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肿大和形成肿瘤。本病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某地区鸡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鸡群暴发马立克氏病(MD),为分离得到致病毒株,检测其致病性,采用琼脂扩散试验、细胞培养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方法从发病鸡的血液及羽髓中分离到一株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生长的马立克氏病病毒。采用PCR方法扩增分离毒株的meq、pp38、132bp重复序列等病毒致病相关基因,所得序列用DNAStar软件与GenBank上登录的参考毒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SDAU-1的pp38基因与标准强毒序列同源性为100%,132bp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及meq基因的变异均符合MDV强毒株的序列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血清1型(MDV1)引起的鸡高度接触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MDV1在体内的复制状况与其致病性强弱及传播能力直接相关。本实验选择近几年从国内不同地区MD暴发鸡场分离的6株MDV1强毒株、弱毒疫苗“814”株和国内标准MDV1强毒J-1株,分别人工感染SPF鸡,采用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感染后1d~28d病毒在淋巴细胞和羽髓中的复制状况。结果显示,接种1d后即可在淋巴细胞中检测到MDV1(10^2.6 copies~10^5.2 copies/10^6 cells);在检测期间,淋巴细胞中病毒载量略有上升的趋势,总体呈现不规律变化,而且变化并不明显。接种7d后羽髓中病毒载量开始显著增加,14d~21d达到峰值,超强毒株峰值处病毒载量可达到10^7 copies/10^6 cells,峰值期病毒载量是感染前期(1d~7d)的100~10000倍。强毒株在体内的病毒载量高于弱毒株,即复制能力高于弱毒株。研究表明,MDV1国内流行的毒株有增殖速度快,病毒载量高的新特点;MDV1致病性的高低与在其在体内的复制能力的高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马立克氏病(MD)是鸡的一种传染性肿瘤性疾病,采用疫苗免疫接种可以控制或减少MD的发生。但不幸的是免疫保护并非完全有效,免疫失败时有发生。MD免疫失败可由许多因素所致,最常见的原因是免疫接种不当、MD病毒(MDV)的早期感染或超超强毒MDV(vv+MDV)毒株的侵袭。此外,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鸡群缺乏对MD的遗传抵抗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以及疫苗贮存不当等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免疫失败。如果发生免疫失败,应尽快确诊,并注意与禽白血病病毒(ALV)或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所致的疾病相区别。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