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2.
水稻品种抗性对虫体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羧酸醑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酯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感虫品种的褐稻虱若虫及第2代若虫体内上述三种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取食中抗品种的褐稻虱若虫三种酶的活力介于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的若虫之间。这一结果与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平上水稻品种的存活率和发育进度是一致的。表明抗虫品种对褐稻虱具有抗生机制,从而抑制了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取食不同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的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无明显差异,但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差异极显著。取食感虫品种的 Vmax 值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这表明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羧酸酯酶性质相同,差异主要是由于酶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抗性品种与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协同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褐稻虱(Nilaparvuta lugens)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以往的粳稻品种,感褐稻虱;近几年来一系列抗褐稻虱品种如秀水620、秀水664已经育成,1990年已种植150万亩。种植抗性品种可少用或不用杀虫剂,能大量保存天敌,抗性品种与天敌的协同作用,对控制褐稻虱种群,改善防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该文报道了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调查多种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或寄生效果,估计了在不同抗感品种上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1值,并分析了粳稻抗性品种与蜘蛛类抑制褐稻虱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褐稻虱 Nilapauata Ingens Stal 是水稻上重要吸汁害虫之一。其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数量消长、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86~1988年中粳稻褐稻虱损失动态模型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对褐稻虱不同虫量、虫态,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温度下的蜜露排泄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高感褐稻虱的盐粳2号。分别移栽不同生育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乳熟期)的稻株于口径20cm 的陶钵内,每钵1株并剪除分蘖株,将圆形滤纸(直径10cm)中  相似文献   

5.
晚粳“丙620”对飞虱抗性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发现晚粳“丙620”为抗褐稻虱及白背稻虱的新品种。褐稻虱及白背稻虱迁入时呈随机降落,对水稻品种无选择性,定居后,由于该品种不适宜其产卵和取食,才与非抗性品种的虫量差距不断扩大。但该品种对灰稻虱不具抗性。“丙620”品种分蘖力强,结实率及千粒重均高,但该品种植株偏高、不耐肥、易倒伏,大面积推广时,必须辅以相应的栽培技术加以调节,在合理的配套栽培措施下,亩产均能超千斤。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稻主产区褐飞虱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9年,用稻茎浸渍法连续监测了广西南宁市、广东阳江市、湖南东安县、福建福清市、江西上高县、湖北孝感市、浙江金华市、江苏通州市和安徽和县共9个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05.5~459.7倍),但2009年监测到东安、孝感、上高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已有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的抗性有增长趋势,2006到2009年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由敏感至低水平抗性(<6.9倍)发展到了中水平至高水平抗性(13.5~43.3倍);由于2005年吡虫啉在高抗地区的禁用,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上升速度加快,2009年已处于低水平至中水平抗性阶段(7.0~14.4倍)。这表明在吡虫啉、氟虫腈被禁用后,大面积单一使用噻嗪酮进行防治,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有可能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褐稻虱为害损失率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十年代以来,褐稻虱已成为我县晚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严重威胁晚稻高产稳产。对于褐稻虱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指标近几年来各地都相继开展了研究,随着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水平的提高,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防治指标,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植保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981—1983年,我们就晚稻褐稻虱不同生育期,不同虫量为害损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8.
嘉兴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籼稻抗源的选择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状及生化抗性机制,2017年-2019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集自7省共13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并研究了氟啶虫胺腈抗性种群与其他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氟啶虫胺腈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来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3~30.9)。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分别产生了9.1倍、7.9倍和4.1倍的低水平交互抗性,与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和吡虫啉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和浙江龙游19(Longyou-19)田间种群分别具有4.2倍和3.8倍的明显增效作用。综上,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0.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1.
多抗性晚籼浙丽1号(6202)对几种主要病虫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等自1973年开始进行抗病虫水稻品种的研究工作,现已育成抗主要病虫害:褐飞虱、自背飞虱、黑尾叶蝉和稻瘟病的晚籼浙丽1号(6202)。组合为广塘矮/Mudgo//竹科2号。本文还就耕作制度尤其抗虫品种以及褐飞虱“生物型”与稻飞虱种群动态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查明当地褐飞虱田间优势种群目前尚属生物型1。  相似文献   

12.
褐稻虱生物型田间监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褐稻虱田间群体各个体在同一水稻品种上的蜜露分泌量有很大差别。结合蜜露分泌量和群体建立2种方法进行的田间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省广州市石牌地区和增城县农田的褐稻虱属生物型1。采用单一的蜜露分泌量测定法不能准确反映褐稻虱群体中各个体的生物型属性。因此,在进行田间生物型监测时应结合使用其它抗性指标,其中群体建立试验是一种省时、省工、准确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以抗虫转cry1Ab水稻(MF86)及其亲本对照非转基因水稻闽恢3301(MH3301)为材料,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研究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cry1Ab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种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感病水稻对取食MH3301的褐飞虱种群寿命影响不显著,促进了其生殖力;而显著缩短了取食MF86的褐飞虱寿命,降低了其生殖力。水稻在不感病的情况下,取食MF86较取食MH3301的褐飞虱种群可显著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殖力;而水稻在感病的情况下,取食MF86较取食MH3301的褐飞虱种群生殖力显著降低。感病的MF86较未感病MF86显著降低褐飞虱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显著缩短世代平均周期;而感病的MH3301较未感病MH3301对褐飞虱生命表动态参数的影响基本均不显著。由此可见,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cry1Ab水稻(MF86)对褐飞虱种群增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共生菌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缺乏共生菌情况下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1的褐飞虱少,而取食抗性品种IR26、Mudgo和ASD7的2龄田间种群褐飞虱若虫的共生菌减少量均超过了50%。在感虫和抗虫水稻品种上,缺乏共生菌的褐飞虱若虫历期均显著长于正常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生长速率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正常褐飞虱。正常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时的若虫历期均无显著差异,但缺乏共生菌的生物型1在取食抗虫品种Mudgo和ASD7时的若虫历期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品种TN1时的若虫历期。推测共生菌在褐飞虱适应水稻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ASD7、IR36、粳籼89(JX89)、Mudgo四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和感性品种TN1为材料,比较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这些品种上的行为反应。褐飞虱对抗性品种表现出明显的非嗜好性。褐飞虱自4h、白背飞虱自8h以后,各品种上的着虫量与TN1差异显著,而其它各品种上的虫量无明显差异(Mudgo除外)。白背飞虱选择各抗性品种的百分率明显大于褐飞虱(Mudgo除外);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飞虱数量无时间上的规律性。两种稻飞虱在抗性品种和TN1上的取食量差异显著。取食同一品种时,白背飞虱在IR36、JX89上的取食量大于褐飞虱,且相互间差异显著。两种稻飞虱在四个抗性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明显多于TN1;两种飞虱在ASD7和JX89上的取食痕数量差异显著,白背飞虱的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在所有水稻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与取食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e brown planthopper (BPH),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rice production throughout Asia. The indiscriminat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xenobiotics in rice ecosystem is perceived as one of the factors for the frequent outbreak of BPH. The present study has critically analysed the secondary effects of some xenobiotics used in rice field on certain plant and insect parameters that subsequently favour BPH outbreak. Application of 2,4-D, carbendazim, deltamethrin and urea reduced the innate BPH resistance of PTB 33 rice variety due to favourable alterations in rice free amino acid and sucrose content. Similarly, these chemicals also induced hormesis and enhanced feeding in BPH. Alternatively, soil amendment with neem seed powder and Calotropis gigantea leaves improved plant innate resistance and showed no sign of hormesis or enhanced feeding in BPH. In addition, deltamethrin has the ability to stimulate BPH carboxylesterase titre. Native PAGE analysis of esterases from whole body homogenate of BPH revealed at least five esterase isozyme bands, prominent being E1 and E2. However, no difference in BPH esterase banding pattern was observed between different xenobiotic treatments. All these esterase bands are classified under carboxylesterase based on their inhibition by class specific esterase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17.
抗褐飞虱生物型Ⅱ水稻品种抗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2002年调查桂引901、国粳4号抗褐飞虱的结果表明,在桂引901、国粳4号上褐飞虱的虫口密度均显著低于在当地主栽感虫水稻品种上,说明这两个水稻品种抗性稳定;监测褐飞虱生物型在广西南宁的变异动态,结果表明该虫均以生物型Ⅱ为优势种群,孟加拉型所占比率逐年上升,但上升的速度较慢。对该虫生物型的监测结果进一步反映桂引901、国粳4号的抗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