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布于红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牦牛具有较优良的产奶性能和乳质特性.该地区牦牛184天产奶量为211.30kg;乳脂率6.82%,乳蛋白5.60%,乳糖5.20%,均高于黑白花奶牛.暖季适当补饲可提高泌乳黑犏牛日产奶量0.77kg;冷季半舍饲+补饲可使泌乳黑犏牛全泌乳期产量平均提高1096kg,延长泌乳期109~137天.畜群结构调控和常规繁殖技术,可显著提高适龄母牛的群体比率和繁殖率,从而提高群体产奶水平.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有望解决牦牛种间杂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提高改良犏牛的繁殖成活率,扩大改良规模、实现改良犏牛繁殖改良犏牛等,可提高牦牛改良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牦牛的泌乳性能及提高产奶量的途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布于红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牦牛具有较优良的产奶性能和乳质特性。该地区牦牛184天产奶量为211 30kg;乳脂率6 82%,乳蛋白5 60%,乳糖5 20%,均高于黑白花奶牛。暖季适当补饲可提高泌乳黑犏牛日产奶量0 77kg;冷季半舍饲+补饲可使泌乳黑犏牛全泌乳期产量平均提高1096kg,延长泌乳期109~137天。畜群结构调控和常规繁殖技术,可显著提高适龄母牛的群体比率和繁殖率,从而提高群体产奶水平。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有望解决牦牛种间杂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提高改良犏牛的繁殖成活率,扩大改良规模、实现改良犏牛繁殖改良犏牛等,可提高牦牛改良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揭示了(西×黄) ♂×牦牛♀和(黑×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繁殖的F1代犏牛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F1代犏牛各年龄段的体尺、体重杂种优势明显,且母犏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建议在牦牛杂交改良中推广这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4.
杂种黄公牛与牦牛杂交的F_1代生长发育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揭示了(西×黄)♂×牦牛♀和(黑×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繁殖的F1代犏牛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F1代犏牛各年龄段的体尺、体重杂种优势明显,且母犏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建议在牦牛杂交改良中推广这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草原红牛与甘南牦牛杂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中国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在甘南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甘南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6.99%,比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人工授精生产犏牛提高10.84%,比当地黄牛杂交甘南牦牛提高6.99%.繁殖的草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41 kg和20.52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8.20 kg和7.33 kg,比土犏牛增加6.06 kg和5.55 kg(P<0.01);生长发育快,18月龄时,公母体重分别为184.43 kg和178.67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62.76 kg和61.01 kg,比土犏牛增加52.94 kg和52.68 kg(P<0.01),杂种优势率达6.99%.建议在甘南地区推广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技术,并对草犏牛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6.
犏(pian)牛为牦牛与黄牛一代种间杂交所生产的后代.以黄牛作为父本、牦牛作为母本繁殖的犏牛,称为真犏牛(或称正交犏牛);以牦牛作为父本、黄牛作为母本繁殖的犏牛,称为假犏牛(或称反交犏牛).  相似文献   

7.
犏牛高效生产新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9,(5):1007-1013
犏牛是牦牛与奶(肉)牛杂交的后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是牦牛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雄性犏牛不育,杂种优势无法稳定遗传。因此,利用现代繁殖育种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利用牦牛屠宰场的卵巢收集卵母细胞,与奶(肉)牛的冻精进行体外受精,将获得的胚胎移植到同期发情的犏牛体内,建立生产犏牛新模式。结果表明,用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和娟姗牛的冻精与牦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受精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牦牛种内体外受精(P0.05)。胚胎发育动力学结果表明,犏牛胚胎的体外发育速率显著高于牦牛胚胎(P0.05);雄性犏牛胚胎的发育显著快于雌性胚胎。用孕酮阴道栓、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eCG)和氯前列腺烯醇(PG)组合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诱导犏牛发情效果较好,发情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PG组(P0.05)。获得了全球首批试管犏牛(7头),实现了犏牛生犏牛新模式。获得的试管犏牛体型丰满、生长迅速、1周岁的体质量达160 kg,是同龄牦牛的2倍。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犏牛体外生产技术体系,充分利用了母犏牛的繁殖性能,为挖掘优秀母犏牛的繁殖潜能和加速扩繁犏牛奠定了基础,对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青藏地区牦牛生产的实际出发,在牧区实现与农业生产一样的方式繁育牦牛,并根据季节调整牧区牦牛数量缓解草原压力;以犏牛为突破口,实现牦牛农牧区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在农区以西门塔尔与野血牦牛杂交生产野西犏牛,为牧区提供育肥犊牛,并以野西犏牛母牛代替繁殖低下的母牦牛,实现牦牛生产方式的创新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黄牛杂交的一代牛,其体格高大、适应性好、生产力高,深受高原地区农牧民欢迎。国内外生产犏牛的历史悠久,但文献报导,由于属间隔离机制导致繁殖成活率低。我国民间也有牦牛当年怀犊来年必然空怀的传说,严重影响犏牛数量的增长。为此,我场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场一分场1983年时一群基础母牛153头产犏犊120头,繁殖成活率75.8%;1984年有基础母牛145头,产犏犊119头,繁殖成活率77.9%,两年平均繁殖成活率77.1%,较全场历年牦牛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牦牛杂交改良现状,介绍了青海省推广牦牛三元杂交技术、进行犏牛产业化生产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开展"母犏牛杂种优势持续利用"项目进展,并对青藏高原犏牛产业化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牦牛杂交改良现状,介绍了青海省推广牦牛三元杂交技术、进行犏牛产业化生产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开展"母犏牛杂种优势持续利用"项目进展,并对青藏高原犏牛产业化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4,(12):61-63
牦牛和普通牛杂交繁殖的第一代(F1)犏牛雄性不育问题已引起了牦牛学界的关注。本研究将性成熟后的F1代犏牛和牦牛睾丸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睾丸的解剖组织结构特点。结果发现犏牛睾丸的曲细精管管壁薄,其管壁上的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数量较少,且一部分精原细胞死亡脱落于曲细精管中,未见精子细胞和精子。说明F1代犏牛睾丸组织结构异常,精子发生受阻。  相似文献   

13.
利用种间杂交优势生产犏牛是牦牛产区的一项重要商品生产。过去用于生产犏牛的父本都是用土种黄公牛,所产犏牛尽管比牦牛生产性能高得多,但体格较小,产奶量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犏牛的经济价值,50—60年代从内地引进培育品种公牛,生产了一批体格大、产奶量高、育肥快的改良犏牛,但由于良种公牛小适应于高寒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肉牛发展比较缓慢,以往城市、工矿所需牛肉,以农区淘汰的耕牛、老残牛或牧区的牦牛、犏牛为主,外贸出口、商品交换,数量很少。近几年来随着黄牛改良工作的发展,局部地区,育肥上市、外销创汇,日见增多。一般用作育肥肉用的牛,有改良牛、黄牛、牦牛与犏牛,以青年与成年牛为主,育肥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和提高。但大部分地区仍以耕牛、老残牛、牦牛与犏牛  相似文献   

15.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牛杂交所产后代,在肉乳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高寒牧区占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地位。然而犏牛雄性不育,该现象的发生机制一直是牦牛杂交改良中关注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雄性犏牛睾丸组织发育不良、相关生精基因表达紊乱,同时,DNA甲基化、RNA甲基化和非编码RNA修饰等表观遗传因素在犏牛雄性不育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组织学、细胞学、内分泌学和组学等方面总结了犏牛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解析犏牛雄性不育机制提供技术参考,并为牦牛杂交改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青海省牦牛杂交改良中,首次发现一头外形异常,与一般犏牛截然不同的个体,用外周血白细胞培养对其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具有25%的染色体单体缺失细胞,而且性染色体臂比异常,说明此牛为染色体变异的犏牛。同工酶分析表明,此犏牛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不同于正常犏牛,其LDH_4含量高于正常犏牛和牦牛,而LDH_含量也高于正常犏牛和黄牛,而与牦牛较接近。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5,(6):12-20
针对三元杂交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单一,三元杂交后代母犏牛无法持续利用等问题,开展了优质犏牛生产的杂交组合试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4个新的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娟姗牛♂(细管冻精)×牦牛♀、西黄♂×牦牛♀、西黄♂×荷黄犏♀、荷黄♂×西黄犏♀;这4个杂交组合获得的后代中,娟犏和西黄犏生长发育、产奶性能都极显著的优于纯种牦牛,研究提出的西黄♂×牦♀繁殖成活率高,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产奶性能高。持续利用的西黄♂×荷黄犏♀和荷黄♂×西黄犏♀组合繁殖成活率较高,后代生长发育较快,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可持续利用一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2012~2013年对香格里拉小中甸镇和平村社区牦牛养殖现状开展调查,旨在为提高养牛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提供参考。[方法]调查采用入户抽样调查、农牧户访谈和走访相关部门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与2012年比较,2013年和平村牛存栏数下降,出栏率增加。(2)2012年抽样调查51户,户均饲养牛16.57头;2013年抽样调查32户,饲养牛20~100头和100头以上的农户分别占60%和6.25%,以小规模饲养户为主体。(3)牛群结构调查的980头牛中,牦牛、犏牛和黄牛分别占59.70%、23.57%和16.73%,以牦牛为主;牛群中1岁以下、2~10岁和10岁以上的分别占30.31%、63.79%和5.71%;牦牛、犏牛和黄牛能繁母牛比例分别为47.86%、43.72%和46.34%;能繁母牛中≥10岁所占比例:牦牛10.36%、犏牛33.66%、黄牛18.42%,以犏牛最高;牦牛和犏牛母牛的繁殖利用年限长,可达22岁;牦牛的繁殖成活率52.60%,显著低于黄牛和犏牛。(4)自然草地放牧条件下,在12岁前母牦牛生长呈上升趋势,13岁后缓慢下降;同龄中甸牦牛与犏牛体重比较差异不显著,犏牛的杂种优势不明显;犏牛平均日产奶量3.86kg。(5)牦牛和犏牛体外寄生虫2种,线虫3种,吸虫主要是肝片吸虫,对牛群危害大,须全面驱虫。(6)社区基本没有牦牛、黄牛和成年犏牛棚舍,相关养殖设施严重缺乏。(7)出售牛和酥油等收入占农户家庭主要收入的25.36%,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8)和平社区冬春草料贮备不足,冷季草畜矛盾相当突出。[结论]牦牛、犏牛、黄牛及其奶制品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牦牛的繁殖成活率和生产性能普遍偏低,且犏牛杂种优势不明显,同时冬春草畜矛盾突出,提示需要通过加大粗饲料作物种植,加强饲养管理,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重视牦牛的提纯复壮和杂交改良等措施,以提高牦牛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娟珊牛和牦牛的杂交一代(娟犏牛)的泌乳性能和乳品质,选择健康状况良好的娟犏牛和甘南牦牛各10头,于2020年测定6—10月的挤奶量,并检测其常乳中乳蛋白、乳脂、乳糖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和乳脂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娟犏牛在6—10月的产奶量为972.60 kg,极显著高于甘南牦牛(P<0.01);娟犏牛常乳中乳蛋白、乳脂肪、非乳脂固体和乳糖含量略低于甘南牦牛,但两者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娟犏牛乳脂中的正癸酸、月桂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芥酸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甘南牦牛(P<0.05或P<0.01)。综上所述,娟犏牛的产奶量优于甘南牦牛,且乳品质与甘南牦牛相当,更适宜于作为乳用犏牛在高寒牧区进行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20.
阿坝州作为四川省主要的畜牧产业重点产区之一,近几年在牦牛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牦牛杂交改良为基础的现代畜牧产业新模式。杂交改良目前除了采用传统西黄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公牛与牦牛自然交配生产犏牛外,随着技术培训的普及与牧民思路转变,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牦牛改良生产优质犏牛。本文就近几年阿坝州犏牛改良重点县——若尔盖县和红原县的改良现状及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为川西北牦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