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采用营养液培养和盆栽方式,研究硒处理对四叶参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对四叶参幼苗、成株的氮磷钾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影响不同。在0~1.5mg/kg范围内,随硒处理浓度增加,四叶参幼苗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逐渐增加,以1.5mg/L处理最佳,2.0mg/kg硒处理四叶参幼苗干物质积累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盆栽条件下一年生四叶参植株则在1.0mg/kg处理最佳,2.0mg/kg硒处理四叶参生长过程中逐渐死亡。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影响硒对四叶参氮磷钾吸收和干物质积累,盆栽以1.0mg/kg硒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2.
猕猴桃对硒的吸收、分布、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条件下,给中华猕猴桃施以浓度分别为0.15、0.3、0.5mg/培的Na:SeO,溶液,在盛花期每30d测定果实和叶对硒的积累情况;果实成熟期测定猕猴桃各部位含硒量以及鲜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固形物和Vc含量;结果显示:施硒后,猕猴桃各部分含硒量显著升高,并且硒在猕猴桃中累计顺序为根〉叶〉花〉果实。果实鲜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固形物和%含量随着硒浓度的增大而升高,然而在高浓度的硒(≥0.5rag/kg)水平下,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施硒显著提高了猕猴桃对硒的吸收、分布、积累和改善了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硒对粗壮女贞叶主要内含物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苦丁茶施硒肥的盆栽试验,探讨硒对粗壮女贞主要内含物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部施亚硒酸钠对粗壮女贞主要内含物含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都非常有利。当硒浓度为1mg/L时,施后30d,粗壮女贞硒含量最高,达到1.516μg/g;硒浓度为3.0mg/L时粗壮女贞叶片主要内含物含量最高。同时显著提高了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硒浓度为1mg/L时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为对照的120.11%和117.65%,其中酚氨比含量下降为对照的87.38%。  相似文献   

4.
叶面喷硒对沾化冬枣富硒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用富硒农产品是最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冬枣是天然的含硒植物,增施硒肥可以提高冬枣果实中硒的含量。为了筛选出适于冬枣的高效叶面施硒方案,从而给冬枣安全有效地施用硒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于沾化冬枣果实膨大期,在其叶面一次性地喷施了不同含硒量(0、25、50、100、200mg·L^-1)的亚硒酸钠溶液,就不同浓度的喷硒处理对冬枣果实中的硒含量、硒有机化程度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硒的处理浓度≥50mg·L^-1时,冬枣果实中硒的总含量快速增加;随着喷硒浓度的升高,果实中硒的有机化比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各喷硒处理中,以硒含量≥50mg·L^-1的喷硒处理的有机化程度为最高。不同施硒量对冬枣果实品质的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硒含量为50mg·L^-1的喷硒处理对果实品质的改善效果最佳,此处理的冬枣果实其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和糖酸比均达到了最高值,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了17.06%、22.66%、12.25%、29.17%和34.34%;然而,叶面施硒对冬枣果实中可滴定酸和总三萜酸的含量却均无显著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在果实膨大期一次性地叶面喷施含硒量为50mg·L^-1的亚硒酸钠溶液是生产富硒冬枣的较佳措施。  相似文献   

5.
硒对猕猴桃叶片光合生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10月在陕西户县蒋村的猕猴桃种植园,对其猕猴桃植株作了施用浓度分别为0.15 mg.kg-1、0.3 mg.kg-1、0.5 mg.kg-1的Na2SeO3溶液的试验,以研究硒对猕猴桃植株叶片光合生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增强了猕猴桃植株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但降低了叶片水分的利用率。在猕猴桃植株的生长后期,其叶片的各光合指标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在果实采收期,一定的施硒浓度范围,提高了猕猴桃植株的单果鲜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Vc含量,而果实中的硒含量却随着施硒浓度的增大而升高。研究得出:适宜的施硒浓度(≤0.5 mg.kg-1)可以增强猕猴桃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改善猕猴桃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了不同浓度的硒处理,调查了各处理下POD(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等生理特性酶以及游离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酚氨比等主要影响品质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硒处理(1 mg L~(-1))不会对粗壮女贞叶片内的防御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一般体内的生理酶活变化不明显,且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的含量最高,酚氨比最低,茶的苦涩味有所降低,茶多酚也有明显的提高,提高品质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油茶最适磷硒施用浓度,为富硒油茶培育、深度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赣无2号2年生嫁接油茶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磷水平(单株每盆施用量分别为0.564 8、1.129 7、1.685 5 g,分别编号P、P、P)、不同硒水平(单株每盆施用量分别为0、16、32、48 mg,分别编号Se0、Se、Se、Se)处理,采取2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富硒土壤为基质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磷硒配施对油茶植株各器官硒吸收的影响。【结果】同一硒水平、不同磷水平处理下,低硒(施用量不大于16 mg)条件下,施磷可促进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与Se0处理相比,施硒会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外源添加有机硒肥均可促进油茶植株对硒的吸收,硒含量增加,硒累积量增加;施磷可促进油茶植株对硒的吸收,硒含量增加,但效果不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在Se0P处理下达到最高值19.203 mg...  相似文献   

9.
在MS+NAA0.5mg/L+蔗糖40g/L+琼脂4.5g/L的培养基上接种彩色马蹄莲(BlackMagic)继代培养产生的丛芽块添加外源激素KT和BA的浓度及其不同组合,研究外源激素KT和BA对丛芽块增大、不定芽个数、生根数和生根长度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KT的浓度为10mg/L时,丛芽块的增长最大为1.14cm2,BA浓度为0.5mg/L时丛芽块增长最快为1.24cm2。外源激素KT和BA相互作用时,KT10mg/L+BA0.5mg/L激素组合有利于丛芽块的增大。同时在无BA条件下,MS+NAA0.5mg/L+KT10mg/L+蔗糖40g/L+琼脂4.5g/L有利于彩色马蹄莲不定芽的增殖,但KT、BA均抑制根的生长,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浓度分别为0,10,50,100,500mg/L的赤霉酸(GA3)溶液浸种对3种针叶树幼苗生长和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A3能促进樟子松、鱼鳞云杉、红皮云杉幼苗的生长,株高(PH)、根系体积(RV)和干物质积累(DW)明显增加。同时,GA3能调节3种针叶树幼苗的代谢,提高脱氢酶(阴G)和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增加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自由氨基酸(FAA)的含量。GA3最适宜的处理浓度是50—1130ms/L的水溶液。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屏边6、13及18年生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杉木后,林地土壤含水量增加,容重降低,紧实度减小,土壤物理性状有改善的趋势;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加,速效P、pH逐渐降低,而水解N在杉木生长后期有上升趋势,速效K则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3年来在滇东南岩溶山区开展的树种配置试验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岩溶山地林木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坡度、岩石裸露率、土类、土层厚度和土壤中的石砾含量 ,而坡向、坡位、土壤的吸湿水、旱季土壤含水率、pH值及土壤养分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在岩溶地区的造林应采取特殊的措施 ,尽量保护原有植被 ,对于形成复层的林分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多石的薄层石灰土类型上 ,人工种植的阔叶树生长较差 ,通过种植针叶树 ,能形成乔灌草结构的复层林分 ,对改善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效果十分明显。在吸湿水、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有机质和旱季土壤含水率等 8个土壤性状中 ,吸湿水、速效磷、速效钾 3个性状在年度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其中吸湿水平均增加 3 6 6 % ,每kg干土中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分别增加9 99mg和 4 2 5 9mg ,显示出林木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多石的石灰土类型上 ,适宜营造墨西哥柏、郭芬柏和冲天柏等针叶树 ,在其中土层较厚的地方可种植银荆 ;在厚层山地红壤类型上 ,适宜营造墨西哥柏、冲天柏、郭芬柏、川滇桤木、滇合欢、银荆、杜仲、酸枣、苦刺等针阔、阔阔混交林以提高其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定位调查宁波奉化集约栽培的雷竹林土壤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氮、磷养分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存在差异。林地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是5.86~8.96g/kg,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全氮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水解氮含量的变化范围是16.9~30.4mg/kg,全磷含量的变动范围是0.98~1.24g/kg,速效磷含量范围是12.45~29.60mg/kg。从全量养分数值来看,覆盖栽培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现增加趋势,速效氮、速效磷养分含量在覆盖4年、6年后增加最为显著,而覆盖10年后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反而比未覆盖林地下降。因此,从土壤肥力质量的氮、磷养分演变趋势看来,覆盖年限不宜超过10年,连续覆盖栽培3次后,应适当控制覆盖频率和次数,以确保土壤肥力的稳定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三明小湖赤枝栲林地部分矿质元素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测定福建三明小湖赤枝栲林部分矿质元素及土壤理化因子 ,结果表明 :该地区土壤 pH值为 4 2 4 ,全N平均含量为 0 0 84 2 % ,全P(P2 O5% )为 0 0 15 5 % ,有机质为 3 7874 %。该地土壤的全N、全P和有机质均不高。该地区土壤Mg元素含量为 6 2 6 0 4 4mg kg-1,Ca为 15 6 5 88mg kg-1,Mn为 80 4 4 4 3mg kg-1,Fe为 2 6 179 6mg kg-1,Co为 3 3335mg kg-1,Ni为12 94 6 7mg kg-1,Cu为 15 2 95 3mg kg-1,Zn为 2 6 9116mg kg-1,Mo为 0 4 6 4 1mg kg-1,Cd为 0 0 4 70mg kg-1,Pb为 9 786 5mg kg-1。土壤矿质元素中 ,Ca、Fe含量偏高 ,Mn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森林土壤碳清查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土壤各层有机碳含量介于(4.34±0.75)~(23.41±2.75)g·kg-1,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马尾松、杉木、巨桉和柏木人工林1 m深度内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9.9±10.0)、(125.9±21.2)、(145.4±22.1)和(157.9±29.2)t·hm-2;柏木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柏木-栎针阔混交林和柏木-慈竹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87.9±16.0)和(158.6±15.4)t·hm-2.  相似文献   

16.
以杉木第三代种子园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性质测定,并依据种子园砧木定植当年的树高,通过方差显著性分析及LSD多重比较分析,探讨了不同采伐迹地间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砧木定植当年生长与土壤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在4.2~4.8之间、速效磷含量在6.3~6.7 mg/kg之间、有机质在39~43 g/kg之间、全氮含量在1.5~1.7 g/kg之间的林地较适宜杉木砧木的生长;除速效钾外,油茶套种马尾松幼林改造迹地的各土壤养分含量比其它类型高;各采伐迹地土壤表土层厚度差异不显著;马尾松采伐迹地的砧木高生长最好。综合分析,马尾松采伐迹地与油茶套种马尾松采伐迹地较适宜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阔叶混交林等5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东省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层表土呈酸性,石砾含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4.0%、1.11 g/cm3、58.01%、37.73%和20.28%;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分别为296.02,442.95,321.38 g/kg;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5.99-8.20 cmol(+)/kg,电导率为57.87-97.44,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1.88 g/kg、105.20 mg/kg、0.19 g/kg、2.22 mg/kg和130.53 mg/kg。(2)土壤孔隙度、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小持水量、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全磷、速效磷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但土壤容重、石砾含量、最大持水量、土壤pH值、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差异显著。马尾松林的石砾含量与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阔叶混交林有显著差异(p=0.003,p=0.009,p=0.01),全氮与针阔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5),碱解氮与针阔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8),速效钾与阔叶混交林差异显著(p=0.012);毛竹林pH值和杉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差异显著(p=0.026,p=0.030,p=0.035)。(3)从土壤理化性状来看,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的土壤质量和肥力要比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好。  相似文献   

18.
山西太岳山典型森林群落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太岳山7种典型森林群落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腐殖质层和淀积层有机质含量均是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高,分别为4.908g/kg和3.528g/kg;土壤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油松林最低,为3.959g/kg,淀积层有机质含量山杨林最低,为1.779g/kg;土壤腐殖质层全氮含量,白桦林最高,为0.368%,辽东栎林最低,为0.176%。;土壤腐殖质层速效氮含量华北落叶松林最高,为292.191mg/kg,油松林最低,为167.725mg/kg;土壤淀积层全氮含量油松林最高,为0.277%,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低,为0.094%;土壤淀积层速效氮含量山杨林最高为200.183mg/kg,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低,为49.151mg/kg;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均是上层土壤高于下层。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各林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在各林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