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林火对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是我国林火高发区,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化学性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探明林火与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本文以我国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火烧时间、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时间相同,土壤pH值随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火烧强度相同,火烧后时间越长,土壤pH值越小,但火烧迹地的土壤pH值大于未火烧的对照组;在相同火烧强度条件下,不同火烧时间(1996、2010年和未火烧)偃松-兴安落叶松林迹地的土壤养分含量不同,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火烧时间相同,不同火烧强度条件下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条件下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中度、重度火烧与未火烧之间差异显著(P0.05);未火烧、轻度火烧的土壤全N含量分别与中度、重度火烧相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全磷、全钾含量和C/N值差异不显著(P0.05)。火烧后5年(2010年火干扰)、19年(1996年火干扰)后,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并未恢复至火烧前生长水平。本研究旨在找到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火烧后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有效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北部林火对森林土壤的性质及林木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部火烧迹地森林土壤的性质及林木更新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着重从林火、土壤、林木更新三者入手,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分别不同的火烧强度和不同的火烧时间,对火烧迹地森林土壤的性质变化和林木更新情况,设置标准地进行测定、采样、分析并与未火烧的相对比,找出火烧与森林土壤的性质及林木更新的关系,为火烧迹地的土壤改良,促进林木更新提供依据和措施:同时还可以找到适宜的火烧强度,将其做为该地区计划用火的指标,对森林实施人为控制定期火烧,清除林地枯枝落叶,促进营养循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林木更新,并达到以火防火的目的。研究发现,重度火烧可烧毁林褥层,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水分含量,损失土壤有机质,破坏土壤结构,土壤比重变大,容量变大,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pH值升高,土壤中营养元素N、P、K、Ca含量下降,降低了土壤肥力,易于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林木更新。轻度火烧可烧掉部分林褥层,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土壤比重变小,容量变小,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pH值升高,土壤中营养元素N、P、K、Ca含量增加,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林木更新。  相似文献   

3.
林火对大兴安岭典型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大兴安岭地区西部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受火烧干扰的林分为研究对象,对2个典型林型落叶松林和白桦林不同火烧强度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个林型在不同火烧强度的作用下,其土壤含水率、土壤密度、pH值、有机质及营养元素质量分数等理化性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后形成的4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重度火烧迹地在经过植被恢复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樟子松林土壤pH值升高,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土壤pH值均降低。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全P、有效P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密度降低,樟子松林和山杨林的土壤密度升高。白桦林土壤孔隙度最好。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后,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均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并选择附近未火烧区作为对照区,分析比较了不同火烧强度干扰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火烧迹地土壤全N和全K质量分数均比对照有所降低,差异显著(p0.05),均呈现重度火烧区小于轻度火烧区,且均小于对照区的趋势;火干扰对土壤全P无显著影响,不同火烧迹地土壤全P质量分数与对照区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梯度内,无显著变化;不同火烧迹地土壤碱解N和速效P质量分数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且土壤碱解N质量分数随火烧强度变化呈现轻度火烧区大于重度火烧区,而土壤速效P质量分数则呈现出重度火烧区大于轻度火烧区,且均大于对照区的趋势;不同火烧迹地土壤速效K质量分数较对照相比都有所下降,但随火烧强度的大小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林褥层是主要的森林地被可燃物,是林火干扰北方森林生态系统进程的物质基础。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属于森林火烧迹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探寻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与时间、空间因子间的关系,能够为研究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不同过火年份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和未过火兴安落叶松林样地的林褥层(未分解凋落物层、半分解凋落物层)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样品全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恢复时长、不同空间特征上的显著差异性;用皮尔森相关性表明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不同因子对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  结果  随恢复时长增加,未分解层碳、氮含量和C/N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半分解层与之相反。随着海拔升高,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半分解层碳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半分解层C/N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平坡显著高于缓坡(P < 0.05),氮含量平坡略低于缓坡(P > 0.05)。半分解层碳含量和氮含量缓坡略高于平坡,C/N平坡略高于缓坡。环境因子对未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 > 纬度 > 铵态氮含量 > 氮含量 > 碳含量 > 坡度 > 坡向 > pH,对半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 > 碳含量 > 坡向 > 海拔 > 氮含量 > pH > 硝态氮含量。  结论  恢复时长和空间因子均是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因子。部分空间因子如坡度、坡向对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具有显著影响。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可通过改变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的分解速率进而对其所在的火顶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火干扰恢复初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温湿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冻土区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观测测定土壤呼吸、土壤温湿度变化,分析火干扰初期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呼吸速率(RS)及其组分变化,探讨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湿度的相关性,寻找林火干扰恢复初期冻土区土壤呼吸及其组分规律.结果表明:林火干扰当年对土壤呼吸与土壤异氧呼吸的影响较小;随恢复时间的推移,火烧样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异氧呼吸逐渐增强.火干扰后恢复的前3年,火烧样地较未火烧样地相比,RS增加了13.14%,土壤异养呼吸速率(RH)增加了38.38%,土壤自养呼吸速率(RA)降低34.09%.林火干扰对土壤呼吸、土壤异养呼吸有增强作用,对土壤自养呼吸有抑制作用.林火干扰后,土壤异养呼吸的增加抵消土壤自养呼吸的减少,土壤深度为10 cm处的土壤温度(T10)、湿度(W10)均升高,RS、RH与T10的拟合度增强,RA与T10的拟合度降低.林火干扰降低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T10的温度敏感系数(Q10).火烧样地、未火烧样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W10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拟合系数较低(R2>0.13,P<0.05).  相似文献   

8.
东北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不同间伐强度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5个区组共20块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样地0~10cm、10~20cm、20~40cm和40~60cm的土壤采集及理化性质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间伐强度下(0%、20%、30%和40%)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讨论了间伐强度对各土壤肥力因子和综合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强度对土壤pH值、有机质、全N、全P、全K和速效K影响显著(p0.05),而对土壤密度、含水量、有效P和CEC的影响不显著(p0.05);各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机质、有效P、速效K、全N和全P各肥力因子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K与全P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机质和全氮极显著负相关,CEC与有机质和全N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不同间伐强度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得分,土壤肥力状况由高到低依次为30%、20%、对照、4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森林火灾后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为林火干扰后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不同年份(2003年和2007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划分不同火烧程度(轻度和重度),于2010-07进行土壤调查取样,分析不同火烧年份和不同火烧程度对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与未过火区相比,轻度火灾后冻土区0~3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而3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有不同程度的积累;而重度火灾后冻土区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均存在不同程度损失。2)在0~10cm土层中,不同程度火烧迹地土壤碳储量的分布没有一致性规律,而在1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分布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一般性规律。3)在0~10cm土层,2003年火烧迹地土壤碳储量相对2007年火烧迹地要低;而在10~40cm土层则呈相反趋势。【结论】林火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导致森林土壤碳储量下降,表层土壤碳储量受火烧年份影响差异明显,深层土壤碳储量受火烧程度影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林火对兴安落叶松根生物量及碳氮养分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间火烧迹地进行调查,采用挖掘法获取土壤根系样品,研究火后落叶松根生物量,C、N养分浓度及C/N值变化。结果表明:1)火烧后1周,受低强度和中等强度火烧树木的活根生物量仅是对照树木的80%和36%,<1 mm细根生物量则分别是对照的60%和19%。2)火烧后3个月,受低强度火烧树木细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受中等强度火烧树木根恢复程度明显低于受低强度火烧树木;火后2年,前者根生物量与对照树木无明显差异,而后者<1 mm细根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得到恢复。3)火烧降低了树木根的碳和氮养分浓度,低强度火烧使C/N值减小,而中等强度火烧使C/N值增加。林火对树木根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烧毁根系,改变其生理活性及生存环境;而树木根系的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洪立  何云  申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21-11922
[目的]研究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2004和2005年两次采集土壤样品,经过室内分析,研究琼中县百花岭林场种植巴西铁前后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区土壤多为石质中壤土。2005年较2004年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0~20cm土层的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的酸性极显著增强。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变化都不显著,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样品的速效磷含量为痕量。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比20~40cm土层的高,但速效钾和pH值的变化不大。[结论]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有显著的影响,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明显减少,同时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保肥性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广西黄冕林场的桉树萌芽林(1~4年)的土壤肥力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为该树种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不同林龄桉树萌芽林土壤综合肥力进行分析,以土壤pH、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有效P、速效K、Ca、Mg、Cu、Zn、B、Fe、Mn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林地土壤综合肥力变化规律。【结果】林场土壤综合肥力在垂直梯度表现为:A层(0~20cm)>B层(20~40cm)。在整个轮伐期内,桉树萌芽林土壤综合肥力系数由0.608降低至0.595,表现出对土壤养分的最终消耗,各林龄桉树萌芽林土壤肥力大部分处于一般肥力水平(四级)。【结论】轮伐期内,土壤肥力先增加后降低,第2年后土壤肥力消耗量持续增大,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贵州省天保区6种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及持水性能。[方法]设置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杂灌林(天然)、竹林(人工)6种不同森林类型的样地,于2006、2009年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pH略有降低;土壤肥力增加主要表现在A层土壤且明显高于B层;土壤化学性状:增加的指标是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减少的指标是有效磷、全钾;工程区中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类型的常绿阔叶林、杂灌林及落叶阔叶林比人工林类型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类的土壤肥力明显增高;各森林类型土壤容重降低而孔隙度增高;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增高。[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天保工程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达州白肋烟产区主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在达州白肋烟产区宣汉县采集有代表性烟田样品,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达州白肋烟产区大部分植烟土壤pH适宜;有机质含量适中,部分区域偏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偏低;土壤碱解氮含量适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不足。[结论]在该区白肋烟平衡施肥工作中,应稳施有机肥与氮肥,加大磷肥、钾肥的用量,并根据各植烟区域土壤养分状况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5.
杨尽  龚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42-4145
[目的]提高贫瘠土壤的有效氮、磷、钾、有机质含量。[方法]以磷石膏、粉煤灰、污泥等废弃物为原料配制土壤改良剂改良8种贫瘠土壤,分析改良前后土样有效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及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入改良剂后,土样的肥力和营养组分含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有效氮、磷、钾含量均达到国家2级土壤标准;所配制改良剂对参数基数较低的土壤改良效果较好,而对参数基数较高的土壤改良效果一般;通过理论计算与参数测试,总结出了土壤参数的模型通式,经反代验证,通式的平均误差系数在0.15以内。[结论]该研究为贫瘠土壤的改良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贵德县耕层土壤养分状况。[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析贵德县499个耕层土壤8项农化指标。[结果]贵德县耕层土壤平均有机质19.71 g/kg,全氮1.54 g/kg,全磷1.70 g/kg,碱解氮111 mg/kg,有效磷41 mg/kg,速效钾249 mg/kg,缓效钾1 029 mg/kg,pH 7.97。碱解氮、速效钾、缓效钾总体含量水平高;有效磷、有机质含量与丰缺指标比较,结果为中等水平。[结论]该研究可为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杉木林的经营和林地地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研究了间伐5 a后,不同强度间伐杉木人工林林下地被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抚育间伐可改变林下植被组成、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以强度间伐区为最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强度间伐区比对照区增加了0.93%;林分土壤10 cm厚处年均温比未间伐林地提高了0.17℃以上,中度和强度间伐林分的全年极温差降低了0.35℃和0.79℃;土壤表层全C、全N、有机质、全P、有效P含量均以对照区最高,而强度间伐区仅次于对照区.从季节动态来看,夏季不同强度间伐区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著,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月平均温度比对照区均有所提高,秋季对照区全C、全N、有机质、全P、有效P的含量出现峰值,而不同强度间伐区全C、全N、有机质含量秋季最低.[结论]间伐改善了土壤温、湿条件.强度间伐后,林下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秋香  邹杰  黄芳英  丁晖  徐海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74-10876
[目的]了解桉树取代马尾松林后土壤肥力的变化。[方法]采集广西柳州马尾松林及马尾松砍伐后种植桉树林下土壤,通过室内分析和比较,研究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桉树取代马尾松林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速效K含量保持不变,碱解N和速效P含量有所提高,土壤pH有所改善。桉树林下土壤综合肥力没有降低,桉树生长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反而有所提高。[结论]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肥力没有发生退化,桉树生长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反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张可  赵岩  张连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38-11239,11335
[目的]研究海拔与生长时间对栽培人参土壤中大量元素的影响。[方法]采集我国人参主产地长白山地区不同人参生长时间、不同海拔的人参土壤,测量其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并研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参龄条件下,土壤中大量元素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整体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同参龄土壤,大量元素含量整体随着参龄年限的增长而变化,其中土壤pH值随着参龄的增长有变小的趋势。[结论]不同海拔与生长时间对人参大量元素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林火对大兴安岭典型林型林下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大兴安岭南瓮河保护区典型林型的样方调查资料,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强度林火干扰下草类 白桦林和草类 落叶松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因子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样地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火烧强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未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的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变化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林火干扰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明显高于未受林火干扰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2)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总量降低;而林下植被生物量总量年增加变化量呈上升趋势,增加的程度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与火烧强度成正比(重度火烧中度火烧未火烧);而标准木细根生物量在不同火烧强度间无明显变化,而是随着离树干的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少(1 m>2 m>3 m)。3)火烧迹地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随火烧强度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则相反;在中度火烧情况下,土壤密度和全磷的含量更高。4)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林火干扰后,土壤密度、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较高;而土壤密度、有机碳含量和pH值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关性较高。由于一定强度的林火干扰并未完全破坏林下植被,而是导致部分林下植被死亡,植被间形成林隙,为林下植被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同时土壤养分含量受林火干扰发生变化,为林下植被生长提供养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林下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