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鲷俗称黑加吉,喜栖于沙泥底质或多岩礁底的浅海水域,属内湾性底栖鱼类,具有对环境适用性较强、杂食性、肉味好等优良性状,是土池和网箱养殖的主要海水鱼类.黑鲷属暖温广盐性底栖鱼类,但对水温的适应性稍微差一点,生长温度10~32℃,最适温度17~25℃,17℃以下时生长缓慢,低于4.3℃会死亡,其适盐范围为8~30,最适盐度25~28.溶解氧可在6 mg/L以下,最低不能低于3 mg/L,否则会引起大量死亡.黑鲷在北方地区不能自然越冬,需要移到室内或者利用塑料大棚进行越冬.  相似文献   

2.
秦秀芳 《齐鲁渔业》2013,(11):26-26
泥鳅属温水性鱼类,自然条件下多栖息于底泥较深的池塘、沟渠等静水或流速较缓的水体中,属底栖鱼类,当水温低于5℃、高于32℃时,或栖息处干涸,泥鳅会进入休眠状态。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以水蚤、蚯蚓、水草及微小生物为食,有夜间觅食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当地称嘎牙,是一种分市广泛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系温水性。底栖杂食性鱼类,最适生长水温20-28℃。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很好食补作用和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4.
微冻,就是鱼体内部分冻结,如三分之一冻结。我们平常见到的冰鲜鱼,鱼体内部并未冻结;而用吹风冻结或平板冻结机冻结的冻鱼,由于采用低温冻结,鱼体内部绝大部分冻结了。据日本的资料,鱼在-5℃,洄游性鱼类的冻结率为70%,底栖性鱼类的冻结率为50%。而微冻是采用稍低于冰结晶的温度例如在-1℃至-3℃左右保鲜。  相似文献   

5.
牙鲆鱼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鲆是黄渤海近岸的品种,属底栖性鱼类,常年定居在某一海域,没有远距离洄游的习性。牙鲆属肉食性鱼类,在自然海区生长主食鳀鱼、天竺鲷、小型鰕虎鱼,枪乌赋和鹰爪虾等。平时在海底蜇伏,捕食时动作敏捷。牙鲆的适温范围为2—27℃,最适生长温度为12—23℃,适盐范围在28—31‰,终年主要分布在底层水温4—12℃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牙鲆鱼属冷温性底栖鱼类,冬季在水温2℃时仍能存活,但不耐高温,生长适温8~24℃,因此特别适合作为我国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
紫薄鳅的人工繁殖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aps(Sauvage)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体,属底栖性鱼类,喜生活在流水环境中,食物为底栖无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8.
鲤鱼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俗称鲤子。黑龙江鲤鱼,属鲤科、鲤亚科、鲤属。鲤鱼属底栖性鱼类,喜在水体下层活动,对水体生活适应能力很强,且生长快,群体数量增长较快,分布极为广泛,是我国淡水养殖业主要种类之一,也是黑龙江水系的主要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9.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蜊(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蜊科,弱棘蜊属,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塔利河水系,是世界少有的分布在淡水中的鲷科鱼类,其生存温度为12~34℃,摄食温度为1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2~27℃,是近年来在原产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淡水黑鲷体态丰腴,色泽华丽,肉质细腻,无泥腥味,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杂,  相似文献   

10.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lus Brasilewsky),又名黑立、青郎,属暖温性底层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其食性杂,摄食凶猛,不仅适合沿岸内湾池塘与网箱专养,还可与温和性鱼类搭配养殖。黑鲷的生长最适水温在22-28℃,一般网箱每立方米水体养殖密度在10千克左右,即一水体在1500米^3的深水网箱放养2万-3万尾。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莲花洲港生态涵养区的修复效果,2021年1月、4月、10月在武汉至安庆段的东流水道莲花洲港对底栖动物群落和鱼类分布状况进行调查,设置21个采样点,采集底栖动物和鱼类样品,分析工程区不同区域及非工程区底栖动物和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底栖动物的种类数不同,透水框架区获取底栖动物6种,鱼巢排区17种,工程其他区域25种,非工程区8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的底栖动物密度差异显著(P<0.05),透水框架区最高,为191.1个/m2,其次为鱼巢排区60.44个/m2,其他工程区44.44个/m2,非工程区较少,仅28.39个/m2。各区域Pielou 均匀度指数(J)差异性不显著(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差异性显著(P<0.05)。CCA分析表明,影响底栖动物的环境因子为流速、水深、温度、溶氧、硝态氮、氨氮。水声学调查显示,鱼类密度以透水框架区最高,为25 581.21尾/hm2,鱼巢排区次之,为3 239.00尾/hm2,工程其他区域为808.73尾/hm2,非工程区最低,仅6.82尾/hm2。研究表明,透水框架和鱼巢排营造了适宜底栖动物和鱼类栖息的水流条件,有利于底栖动物生存和鱼类聚集,且透水框架的生态涵养效果优于鱼巢排。  相似文献   

12.
池塘配合饲料养殖乌鳢高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俗称乌鱼、黑鱼等。属鲈形目,鳢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水域。乌鳢是底栖性鱼类,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20~25℃;耐低氧,适于高密度养殖;肉食性,饵料不足时有相互残食现象。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1999年承担了山东省科技  相似文献   

13.
黑尻鲹Caranx melampygus(Cuvier and Valenciennes)属鲹科鱼类,常见于热带印度-太平洋海域,底栖性,通常单独、成对或小群活动,主要摄食岩礁性鱼类。在夏威夷,该鱼是一种重要的食用和游钓鱼类。近年来,近岸鱼类资源下降,仅1990~1991年间,该鱼的渔获量就下降了30%以上。当地出售的鱼大多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基里巴提进口。  相似文献   

14.
泥鳅属底栖性鱼类,分布广,喜栖息于淤泥多的池塘、稻田、河、湖等浅水底层淤泥中,尤喜生活于中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特点。泥鳅生长的适宜水温为5—30℃,最适宜水温15—27℃。  相似文献   

15.
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is Striata)隶属鲐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是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大西洋沿岸的一种名贵的海水养殖鱼类。美洲黑石斑属海洋暖温性、底栖、洄游性鱼类。其体态优美、体色艳丽,肌肉白嫩、味道鲜美。又有人称之为珍珠斑、翡翠斑。  相似文献   

16.
影响黄鲷采捕成活率de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鲷是底栖性鱼类,具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因其栖息水域较深,故获得活体的可能性较低。本文就温度、作业海域的深度、起网速度对黄鲷采捕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青鱼又称青鲩、螺蛳青,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肉质好,经济价值很高,属底栖性肉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它的鱼种阶段尤为重要。现将鱼种养殖具体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1衡水市黄颡鱼的养殖历史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又名嘎鱼,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中,在江河、湖泊、沟渠、池塘中均能栖息,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鱼类。黄颡鱼为底栖鱼类,对环境适应性较强,较耐低氧,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可驯食配合饵料,抗病能力强。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  相似文献   

19.
黑鲷属鲷科Sparidae,福建俗称“乌格”,其肉味鲜美,为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我国沿海,栖息于沿岸。以小杂鱼、虾、贝、多毛类及海藻等为食。在海水、咸淡水、淡水,水温4~34℃范围内均能生存,适温为12~25℃。适于开展增养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黑鲷是今后作为鱼类养殖最有希望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20.
白鲑属鱼类主要分布在北纬500以北的广阔水域,绝大多数集中于俄罗斯,少数分布于加拿大、美国、芬兰、挪威、英国等国家。白鲑属鱼类鳞片较大,体银光色,无斑点,口端位或下位,背鳍短,卵小,仔鱼主要摄食轮虫、无节幼体,稚鱼后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底栖动物,食物链短,生长快,自然繁殖水温1~3℃,繁殖期在11月下旬到次年1月上旬。全世界有白鲑属鱼类有25种,其中14种已成为俄罗斯主要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