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色绿刺蛾(Parasa bicolor(Walker)为害毛竹、淡竹等多种竹类。该虫近几年来在我县大面积发生,受害较重的竹林达2,000余亩。为控制此虫的为害,我们于1982—1984年在青山蚕桑场对此虫严重为害毛竹后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防治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两色绿刺蛾为害对毛竹林的影响 1981年调查此虫数量极少,1982年有  相似文献   

2.
双齿绿刺蛾 Latoia hilarata Staudinger又名小青刺蛾、棕边绿刺蛾、棕边青刺蛾、大黄青刺蛾、下黄青刺蛾,俗称洋辣子、痒辣子、刺猬虫,我县群众叫蜇人虫。属鳞翅目,刺蛾科。据记载,该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四川及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主要为害苹果、梨、杏、枣、核桃、柿、樱桃、杨、柳、栎、槭和桦属等。该虫一年发生一代,对其生活习性,国内报导的资料不多。1981年该虫在我县发生成灾,不仅为害树木,而且人触及后皮肤立即红肿,痒痛异常,易引起皮炎,甚至昏迷。为了保护树木和人们健康,1981年7月下旬至1983年10月中旬,我们先后在全县进行了调查、定点观察和室内饲养,并作为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枫香刺小蠹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现状,为其早期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及周边北美枫香种植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枫香刺小蠹标本,镜检观察其各虫态外部形态特征、前胃和雄虫外生殖器,并比较其与中国已知刺小蠹属昆虫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枫香刺小蠹成虫鞘翅坡面有齿4对,各着生于第2、4、6、8沟间部,前足和中足胫节外侧具4枚齿状突起,雌虫鞘翅坡面上齿小于雄虫;枫香刺小蠹与中国已经报道的2种刺小蠹属昆虫形态差异明显,华南刺小蠹体长小于2 mm,鞘翅坡面有齿3对,多刺小蠹与枫香刺小蠹大小相似,但多刺小蠹鞘翅坡面有8对尖锐的长齿,枫香刺小蠹有齿4对;枫香刺小蠹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2~3代,以幼虫取食北美枫香主干韧皮部内侧导致寄主快速死亡;在上海及周边的苗圃、公园、绿地等生境下,共发现14处北美枫香种植区遭受枫香刺小蠹为害而致死,累计死亡植株超过30 000株,也有个别地区的中国枫香被为害致死。【结论】枫香刺小蠹是刺小蠹属昆虫为害健康植物的首例报道。枫香刺小蠹属于寡食性害虫,其寄主范围目前已知仅限于枫香属植物,取食为害其他植物的可能性不大,其更偏好于取食北美枫香,可能与寄主植物的生理等效性原理有关。枫香刺小蠹对我国引种栽培外来观赏性色叶乔木北美枫香存在严重威胁,需高度重视该虫的危害风险,各地北美枫香种植区应尽快开展监测,一旦发现枫香刺小蠹为害,应立即清除有虫植株,设置隔离区,保护健康植株,阻止成虫侵入,防止其扩散蔓延;同时需加强对枫香刺小蠹适生区的风险预测、早期预警和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该虫的最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黑肿角天牛(Neocerambyx mandarinusGressitt)是为害桃、李、梅、杏的一种重要的蛀干害虫,目前已在我县局部地区猖獗发生。国内尚未见到关于该虫的系统报道材料。为探寻防治措施,1982~1984年,我们对该虫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室内外饲养观察,研究了它的生活史、习性,同时,也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以供参考。一、分布和为害该虫除在我县为害外,据有关资料记  相似文献   

5.
<正> 竹两色绿刺蛾(Parasa bicolor 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Eucleidae)。幼虫食害竹叶,寄主限于毛竹、刚竹、淡竹、桂竹及各种杂竹。此虫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省,在我省现已遍布苏南竹区。近年来苏州、无锡两地毛竹常因此虫为害,竹叶被食光,造成大量死亡。为了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我们对此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6.
栗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属鳞翅目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栗黄桔叶蛾是分布比较广泛的多食性害虫。在海南岛已知其为害一些野生和裁培的用材树种,但未见其大发生。该虫在海南岛的生活习性等情况,以前未见报导。鉴于该虫为害的某些树种目前正在大量裁培,为及时防止其为害,以适应林业生产的需要,现将我们在1974年于主要工作进行的同时,在海南岛尖峰岭地区对该虫生活习性的观察及防治试验工作小结如下,供进一步研究与防治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竹两色绿刺蛾(Parasa bicolor 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Eucleidae),幼虫食害竹叶,寄主限于竹类(毛竹、刚竹、淡竹、桂竹及各种杂竹).此虫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省.在我省现已遍布苏南竹区.近年来无锡、苏州两地毛竹常因此虫为害竹叶被食光秃而造成大量死亡.为了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我们对此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一、形态特征1.卵 淡黄色,扁平椭圆形,长1.5—1.7毫米,宽1.0—1.2毫米.卵块呈长方形,鱼鳞状排列,据12块卵考查:卵块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两色绿刺蛾幼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一般的观察,并使用白僵菌粉炮和1.2%苦参·烟碱烟剂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防治两色绿刺蛾效果明显,能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华山松木蠹象为害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经对华山松木蠹象历时2年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初步了解华山松木蠹象的分布、寄主域,为害特性,为害方式及为害部位。结果表明:该虫在滇东北,滇南,滇中及滇西地区均有分布;其寄主主要是松科的多种树种,该虫具有为害致死速度快,扩散蔓延速度快,只为害健康植株,成虫羽化历期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本项研究为制定一套经济有效的华山松木蠹象综合防治措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固定灯诱点及采用双灯,对松毒蛾进行了灯光诱虫试验,其结果为:该虫在贵州一年发生二代,成虫出现的高峰期:越冬代为4~5月;第一代为7~8月。采用灯光诱虫可以了解该虫发生范围和确定分布区域,掌握该虫成虫在生活史中的活动日期,据此可测报该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确定为害期及最佳防治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云斑白条天牛在豫东沙区白蜡杆上大肆为害,虫株率达80%以上。笔者1987~1990年在宁陵县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并进行了防治试验。其结果:此虫在宁陵县两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树干内越冬。用磷化锌毒签等防治,杀虫率达100%。  相似文献   

12.
毛竹蚧虫—蠕须盾蚧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导为害毛竹秆部的主要蚧虫——蠕须盾蚧。经多年来观察研究,在福建省尤溪、沙县、南平、建瓯、上杭等县市的毛竹林中常受该虫为害,严重者毛竹秆受害率达70%—90%。该虫一年发生2代,大量以成虫和少量以卵在雌介壳中越冬,5—6月和9—10月为为害的高峰期,而且世代重叠严重。其天敌发现有日本方头甲等多种;经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以快灭磷、氧化乐果等农药,采用注射法或涂秆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经对华山松木蠹象历时2年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初步了解了华山松木蠹象的分布、寄主域、为害特性、为害方式及为害部位。结果表明:该虫在滇东北、滇南、滇中及滇西地区均有分布;其寄主主要是松科的多种树种,该虫具有为害致死速度快,扩散蔓延速度快,只为害健康植株,成虫羽化历期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本项研究为制定一套经济有效的华山松木蠹象综合防治措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槐天蛾是槐树主要食叶害虫,目前在东北三省尚无有关该虫发生,为害及防治的详细报道,1995-1997年,该虫在辽阳地区发生为害,给城市绿化造成很大损失。结合生产防治地该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怀,天敌及防治进行了较细致的调查,观察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字竹象虫回归预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字竹象虫是竹子重要的笋期害虫,主要为害毛竹、篌竹、刚竹、红竹、淡竹等竹笋、嫩竹。该虫在安吉县毛竹林内二年一代,篌竹等小杂竹林内一年一代。为给一字竹象虫的综合防治提供测报依据,笔者于1984年至1991年定点对一字竹象虫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认为:一字竹象虫成虫出土高峰日与当年3月份的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预测式为(?)=25.8479-2.217(?);一字竹象虫的幼虫为害株率与上一年的幼虫为害株率呈正相关,其预测式为:(?)=17.6676+0.9049x((?),X均为被害株率的反正弦代换值)。  相似文献   

16.
油茶刺绵蚧(Metaceronema japonicaMask)蔓延范围广,为害损失大,是油茶重要害虫之一。为了解该虫的寄生性天敌情况,自1982年起,我们进行了专项研究。现把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樗蚕又名椿蚕、“吊颈鬼”,在陕南南郑、勉县、宁强等县均有发生。主要为害香椿、臭椿、花椒、冬青等树木,对椿树为害最重。为了解决该虫的防治技术,我县植保站于1992年对该虫的发生范围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观察和探索,现将该虫的发生与防治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近几年来,杨树上蚧壳虫猖獗发生。笔者从1980年起,在西北农学院周尧教授的热情指导下,对西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杨树的蚧壳虫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对其主要虫种的生活史和习性进行了定点观察,并作了化学农药防治试验。参加标本采集的人员有三北局兰鸣、青海干旱草原研究所高二维、中国林科院王晓原、西北林学院刘智升、陕西渭南林业局丁少平、新疆伊吾军马场陈英智、四川林业设计院赴强等同志。共调查了127个县、市,采集蚧壳虫标本776号次,制作玻片标本937张,初步鉴定有4科、17属、25种。二、为害程度的划分根据“陕西省病虫害普查规程”标准,结合蚧壳虫的为害特点,将蚧壳虫在杨树上的为害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为害三门峡市白皮松的蚜虫种类,经多年观察并用USB显微镜进行了拍照鉴定,确定该蚜虫为白皮松长足大蚜。对该害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在4~11月份采用一定浓度的氟啶虫酰胺、克百威、吡虫啉、啶虫脒等有效药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杨大透翅蛾(Aegeria apiformis CI.)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是我区严重为害杨树的一种主要蛀干害虫。为了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迅速解决防治问题,1973—1975年,我们调查了该虫种的危害情况,定位观察了生活习性,并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