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作物育种信息》2005,(12):18-19
本文综述了茄子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并对茄子基因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迄今已利用茄子幼苗子叶、胚轴、叶片、胚、茎等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是茄子离体再生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其再生的关键取决于材料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培养基类型等因素,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再生能力差异很大,也影响再生的途径。原生质体是进行遗传操作比较理想的受体,所以在其来源、培养液组成和成苗途径方面都有研究。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上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建立高效再生体系和稳定地遗传转化体系方面,随着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的大豆植株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就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系统(器官发生受体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系统、原生质体受体系统)以及转化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水稻常用的遗传转化技术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年,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 率先报道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Toriyama等,1988,Zhang,等,1988,Zhang等, 1988)。 十多年来,基因转移技术体系的建立一直是转基因水稻研究的重点。 在遗传转化技术应用方面,前期以采用原生质体为材料的PEG法和电激法为主,但原生质体 培养及再生对基因型依赖很大,转基因株育性较低;中期基因枪法得到了很大发展,迄今还 是单子叶植物首选的基因转化方法之一;而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杆菌介导法在水稻基因转 移中日趋成熟,Hiei等(1994)创造的高效转化技术,首次证实了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的 可行性,之后该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水稻转化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方法有基因枪介导 法和农杆菌介导法。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介导FT基因转化嘎拉苹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农杆菌介导法对苹果品种嘎拉转化FT基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苹果离体叶片高效再生体系,在含BA 5mg/L+IAA 0.5mg/L的MS培养基上,以离体叶片远轴面(叶背面)向上,经过14d的暗培养获得再生不定芽和再生植株,再生率达97%。在转基因再生体系中,以头孢噻肟钠500mg/L和卡那霉素5mg/L,作为脱菌培养和选择培养的条件,经过感染携带拟南芥FT基因的农杆菌,获得了一批转FT基因的植株,经PCR检测,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苹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
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YB转录因子GmPHR1为目的基因,冀豆12、冀豆16和绥农14为转化受体,比较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技术,为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以茎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最高,且对基因型的依赖性最小,但由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其次,以胚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较高,对基因型的依赖性较小,同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强,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转化系统。而子叶节、下胚轴转化系统则表现出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均较低,且存在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等不足。同时,利用上述4种转化系统,获得了3个供试大豆品种的转基因T1植株。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的果树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杆菌介导法在果树遗传改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农杆菌介导法的受体系统有原生质体﹑愈伤组织﹑直接分化芽和胚状体受体系统等;影响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因素有侵染力,抗生素,基因型等;常用检测方法有GUS活性检测,PCR技术,杂交检测,免疫学检测。本文从农杆菌介导法在果树中的各种转化受体系统、影响果树基因转化的主要因素和转化植株的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不同果树建立高效的基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植物游离小孢子及其培养所获得的组织是植物基因工程中优良的受体,它们具有单倍性和较高胚胎发生能力的特性。因此,以它们为受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可以快速获得纯合的转基因植株。通过综述植物游离小孢子及其培养所获得的胚状体、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轰击法、激光微孔穿刺法、显微注射法、电激法、PEG介导法等转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对目前游离小孢子作为转化受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橡胶树遗传转化体系,以花药愈伤组织为受体,研究了农杆菌菌株、共培养温度、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AS)等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杆菌菌株、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具有显著影响,AS不影响转化效率。2.2万个花药愈伤组织经EHA105菌株侵染后,转入未添加AS的培养基,22℃共培养6d,通过50mgL-1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叶片GUS染色、uidA和NptII基因PCR特异扩增、PCR产物测序及NptII基因Southern检测,鉴定出11株转基因植株,并通过嫁接和次生体胚发生,获得来自8个转基因株系的681株转基因植株,移栽成活253株。  相似文献   

9.
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及其转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叶兴国  王艳丽  康乐  杜丽璞  徐惠君 《作物学报》2005,31(12):1552-1556
利用C58c1农杆菌菌株(其携带的pPTN290质粒载体上含有nptⅡ 基因和GUS基因)为供体材料和小麦幼胚为受体材料,对我国35个春小麦基因型进行了农杆菌敏感性研究和转化研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M97034、P187、巴140105、扬麦158、新春9号和克丰6号等基因型农杆菌感染后GUS基因瞬时表达率达到了15.0% ~ 30.0%,显著高于模式基因型Bobwhite。其余幼胚分别在含10-25mg/L G418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植株,抗性再生植株经ELISA检测、PCR检测、叶片离体退绿检测、X-Gluc染色检测和Southerm blot检测,最终从新春9号和PM97034的农秆菌转化效率高于Bobwhite. Southerm blot检测结果同时表明,外源基因在多数转基因植株中表现为单拷贝整合。T1代植株ELISA检测结果和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个别株系中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而在多数株系中的分离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阳性植株与阴性植株分离比经X2。适合性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在多数株系中的遗传符合3:1分离规律。本文首次对不同小麦基因型进行了农秆菌敏感和转化效率研究,筛选到新春9号和PM97034两个对农杆菌比较敏感且转化效率比较高的基因型,可望广泛用于小麦转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10.
沙冬青脱水素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抗旱性较强的转基因苜蓿植株,以紫花苜蓿品种中苜2号作为基因转化受体,通过对外植体选择、菌液浓度、选择压确定、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沙冬青脱水素基因通过农杆菌的介导,转化到中苜2号中。试验结果显示,子叶和下胚轴作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最高,可达100%;获得抗性愈伤组织与转基因植株的卡那霉素最佳筛选浓度为25 mg/L;外植体与农杆菌的共培养时间以5 d为最佳。试验共获得126株T0抗性株,PCR检测30株表现为阳性,表明脱水素基因已转入受体植株中。  相似文献   

11.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已在多个棉种上取得成功,体细胞杂交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创造出多个种间体细胞杂种,为棉花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的基本技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为棉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主推小麦品种组织培养再生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细胞工程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存在强烈的基因型特异性, 从目前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中筛选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强的基因型, 对于提高小麦生物技术育种效率和加速育成品种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全国大面积推广的24个优良小麦品种和抗白粉病优良品系CB037为材料, 连续2年进行花药培养、幼胚培养和成熟胚培养, 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分化率和植株再生率, 分析、评价这些小麦品种(系) 3种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再生性能。结果表明, 25个小麦品种(系)花药、幼胚、成熟胚的植株再生率分别为0~41.75%、2.25%~531.92%和3.24%~84.34%, 基因型差异显著; 组织培养再生能力以幼胚最强(119.79%), 成熟胚其次(36.23%), 花药最弱(4.91%)。CB037的3种外植体组织培养再生效率均最高, 轮选987、扬麦16、内麦836、科农199、新春6号、郑麦366、郑麦9023、新冬20、烟农19和川麦42幼胚培养植株再生能力表现较强, 新春6号、京冬8号、石麦4185、科农199和轮选987成熟胚培养植株再生率较高, 石麦4185和邯6172花药培养绿苗诱导率较高。小麦组织培养效率与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密切相关, 不同品种同一外植体再生能力差异显著, 同一品种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3种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再生能力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筛选到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较好的优良小麦基因型, 可进一步用于小麦转基因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相似文献   

13.
菜豆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菜豆组织培养及菜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菜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选择、分生组织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的诱导、生根培养及移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总结了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2种遗传转化方法在菜豆转基因方面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基因型的差异是菜豆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如何建立一套不存在基因型差异的菜豆再生体系,是今后菜豆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总结梨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梨遗传改良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分析了培养基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等对茎尖培养和叶片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阐述了外植体的褐变原因及对策,归纳了目前梨遗传转化研究中导入的外源基因,分析了基因型、抗生素、农杆菌等因素对梨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转基因植株的鉴定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存在以下问题:(1)受基因型的限制,梨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范围还较窄;(2)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化频率不稳定;(3)与品质、抗性等相关的功能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今后需要建立高效稳定的再生和转化体系,开发更有效的遗传转化方法,并加快功能基因的研究,从而加速梨的遗传改良工作。  相似文献   

15.
Plant regeneration in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Convolvulacea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for improvement of sweet potato crops, particularly including the exploitation of somaclonal variation, gene transfer by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somatic hybridization, requires the control of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tissue cultures. Shoots can easily be regenerated from explants of stems, petioles, leaves and roots, while callus cultures do not produce any shoots. The potential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via embryogenesis was evaluated for 10 cultivars of sweet potato. Protocols for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ultured protoplast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Since mesophyll was resistant to enzyme digestion, fragments of stems and petioles, callus and cell suspensions were used as source of protoplasts of sweet potato. Series of transfers of protoplast-derived calluses, particularly those which had been obtained from in vitro plants, to media containing a high level of zeatin resulted in successful formation of shoots in only two sweet potato cultivars. In addition, the embryogenic potential was irreversibly lost through protoplast culture, since protoplasts isolated from embryogenic cell suspensions developed into non-embryogenic callus. Consequently, an alternative protocol is being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o improve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ultured protoplasts of sweet potato, involving first root formation from which shoots can then be regenerate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in field conditions in Gabon revealed that plants regenerated from cultured protoplasts exhibited a great genetic variability in their growth and tuber formation in particular.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6.
建立成熟的外植体再生体系,搭建有效的转化平台是实现小麦基因工程改良的重要途径。与未成熟胚相比,利用小麦成熟胚作为外植体不仅取材方便,而且不受环境和季节的限制。因此,建立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是小麦组织培养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利用"济麦"系列5个品种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和济麦22,以适于组培的小麦品种Bobwhite作对照,研究了不同浓度2,4-D、玉米素(ZT)和激动素(KT)对小麦成熟胚的愈伤诱导和分化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Bobwhite相比,"济麦"系列品种具有更高的成熟胚出愈率,品种间差异显著,呈现出基因型效应。在相同2,4-D诱愈浓度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分化和成苗率差异极显著。"济麦"系列品种的成苗率均低于对照品种Bobwhite(13.55%),说明进一步优化愈伤的再生成苗能力是未来建立再生体系的关键。相同品种条件下,2,4-D诱愈浓度对出愈、分化和成苗率影响显著,当2,4-D诱愈浓度4mg/L时,除济麦20以外,其它五个品种均能分化成苗,其中济麦22成苗率约10.33%,接近Bobwhite水平。本研究为建立和完善"济麦"系列品种的成熟胚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Heritability of in vitro plant regeneration capacity in sunflowe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 Nestares    R. Zorzoli    L. Mroginski  L. Picardi 《Plant Breeding》2002,121(4):366-368
Cotyledons from 20 inbred lines of sunflower were evaluated in vitro for their regeneration ability on two culture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growth regulators. Plant regeneration by direct organogenesis was observed after 4 week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inbred lines were found for the in vitro traits ‘percentage of organogenic explants’,‘percentage of shooting explants’,‘percentage of hypertrophing explants’ and ‘percentage of callusing explants’. The medium effect was significant for all variables. Some in vitro traits displayed significant genotype‐culture medium interaction. Regeneration ability was influenced by culture medium, genotype and their interaction and genetic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taking this interaction into account. Heritability values ranged from 0.74 to 0.45.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organogenesis‐related traits ‘percentage of organogenic explants’, ‘percentage of shooting explants’ and ‘proliferation rate’.  相似文献   

18.
陈名红  陈学军  熊立 《种子》2007,26(5):4-7
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是植物生物工程的基础,植物原生质体的来源、酶解的条件、培养基的组成、培养方法等对原生质体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对影响烟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综合论述,并讨论了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麦组织培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小麦幼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幼胚为外植体进行小麦组织培养的方法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笔者就目前中国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对品种、胚龄、培养基、外源激素、预处理、接种方式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麦幼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20.
5个酿酒葡萄品种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立酿酒葡萄离体培养及植株高效再生体系,以5个酿酒葡萄品种花药和茎尖为外植体,利用组织培养法,研究了外源激素、基因型对外植体培养及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均优于花药。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B5+NAA 0.5 mg/L+6-BA 1.0~2.0 mg/L;在此培养基上添加AgNO3 10 mg/L或PVP 1000 mg/L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较好。茎尖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B5+NAA 0.01 mg/L+6-BA 0.5 mg/L+GA3 0.2 mg/L,最高分化率达100%。本试验成功地建立了酿酒葡萄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再分化芽苗再生体系,该结果可为酿酒葡萄良种快繁以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