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湘西自治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了湘西自治州连续4 a(2014—2017年)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分析了区域内秸秆资源总量和种类结构、还田量和还田率、资源化利用总量和利用率、浪费总量及其比例等情况。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中以还田为主,存在着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焚烧和丢弃等问题。提出区域内探索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稳定的运行机制、加速秸秆资源化利用进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为6.73×108t,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2.47%,形成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不同区域之间秸秆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东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依次为94.73%、89.21%、88.89%、83.01%、74.27%、63.43%。全国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型和循环利用型两大类,其中秸秆还田模式主要有玉米秸秆深翻养地还田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稻麦(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土技术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量利用的技术体系、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相互结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达3 195.8×104t。文中在介绍辽宁省秸秆利用现状、秸秆资源分布状况、秸秆还田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辽宁省秸秆还田的主要问题是秸秆还田技术不成熟、秸秆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不高、相关法规及补贴政策较少,农民认识不足,并提出了加强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普及机械化秸秆还田、健全和完善秸秆禁烧的法律法规、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农技宣传,提高农民认识水平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一、秸秆利用现状达拉特旗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玉米、小麦、向日葵、马铃薯等,秸秆资源总量约151.4万吨,其中小麦秸秆1.5万吨,玉米秸秆107.9万吨。据不完全统计,秸秆还田(主要是留高茬还田)数量23.6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5.6%,饲用82.2万吨,占秸秆总量的54.3%,作为燃料2.3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5%,焚烧量43.3万吨,占秸秆总量的28.6%。  相似文献   

5.
【目的】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方法】实地调查钦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为直接还田、作为饲料、作燃料、作原料及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特点:秸秆还田量占资源总量的72.4%,作饲料用量占13.9%,作燃料用量占7.6%,作原料用量占0.20%,焚烧及废弃占5.9%;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秸秆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70%,玉米占6%;水稻的秸秆的还田用量占74.2%,高于其他作物的还田量比例;秸秆的综合加工利用量占比很低;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焚烧及废弃量占比相对其他作物较低。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占69.3%,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占33.6%,其他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占41.6%。主要问题: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技术培训力度亟需加强;秸秆利用产业化规模较小;政策扶持力度小;宣传力度不够。【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6.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近年来,秸秆还田已成为我市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达到秸秆总量的90 %以上,土壤有机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还田过程中存在秸秆粉碎质量差,还田量过大等问题,给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要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优势,就要控制玉米秸秆还田量,秸秆粉碎长度应在5 cm以下,并通过增施氮肥、应用秸秆腐熟剂、给以适宜的土壤水分、深耕等措施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或将秸秆颗粒化后精细还田。小麦种植采用种子包衣、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镇压、水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消除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秸秆属农业生产废弃物,但若使用得当,又是宝贵的资源,具有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浙江省遂昌县地处山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分散、面广量大,存在收贮困难等问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遂昌县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机收粉碎还田、腐熟还田和堆沤发酵还田等利用技术模式,初步形成了多途径、多层次的利用格局,从而进一步加快遂昌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步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京郊区农业废弃资源现状与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结合北京郊区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探讨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方法]通过秸秆籽粒比、粪便排泄系数及相关参考数据对北京郊区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林果枝条资源总量及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农作物秸秆总量达161万t,其中,直接还田约48.4万t,占秸秆总量的30%;用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资源量约40.3万t,占秸秆总量的25%;用作牲畜饲料约29.1万t,占秸秆总量的18%;畜禽粪便总量达823.0万t,处理方式主要有沼气池、直接堆沤做有机肥、直接排放等;果树枝条可利用量为23.83万t,其中32%用于燃烧,26%丢弃,25%粉碎灭菌后做基质与腐土混合堆腐,制作有机肥,13%修剪树枝用作秸秆气化装置燃料.  相似文献   

9.
在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利用方面,秸秆还田目前被公认为一种高效、大量利用秸秆的措施,而农户作为处理秸秆资源的实际主体,研究农户的秸秆还田意愿也成为了开展秸秆资源利用的关键。本文调查研究了密山市下属各乡镇,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去分析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意愿的问题,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来提出提升农户秸秆还田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1黑龙江省秸秆资源情况近年来,黑龙江省秸秆资源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19年资源量达到1.3亿t,可收集量达到1.0亿t,是全国秸秆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占全国总量的1/8。虽然在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下,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0%以上,还田利用率55%以上,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还田利用率仍然较低,尚有2500万t以上的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也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作物秸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立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对贵州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的分布及资源存量特征,秸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燃料、肥料、饲料、原料的利用方式进行了分析,探索适合贵州发展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并根据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模式在不同农业结构中的可行性.以实现秸秆的高效充分利用,促进贵州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淄博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淄博市近几年紧紧围绕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一重点,针对农作物秸秆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广了多项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未得到利用的秸秆数量还较大,秸秆焚烧还时有发生,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针对这些情况,作者通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吉林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油料作物的产量,本文利用草谷比系数和可收集系数分区域估算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以未被利用的秸秆资源量为原料,计算秸秆资源的沼气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20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6 522.51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5 393.73万t,中部地区秸秆资源较多,东南地区较少,其中长春市秸秆资源最多。吉林省未被利用的玉米、水稻秸秆资源为1 291.29万t,折合标煤667.30万t,通过沼气工程处置,产沼气潜力为40.16亿~58.67亿m3,折合标煤343.52万~502.00万t,可以减排二氧化碳913.76万~1 335.32万t,能源转化率可达51.48%~75.24%;如果全部用于发电,发电潜力为72.27亿~129.08亿kW·h。产沼气潜力最大的地区是松原市,为8.83亿~12.96亿m3,发电潜力为15.89亿~28.51亿kW·h。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空间特征,估算不同地区农作物秸秆的沼气潜力,对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及沼气工程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入户调查、利用统计资料及查阅文献的方法,对河北省曲周县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曲周县秸秆资源丰富,2007年秸秆资源量为49.4万t,据估算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秸秆资源是小麦、玉米和棉花秸秆,三者占秸秆总资源量的97.7%;小麦、玉米秸秆主要的利用方式是秸秆还田,其秸秆还田率达96.47%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较低;棉秆利用还应该进一步优化。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业,走秸秆养殖-沼气-肥料高效循环农业生产道路,以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冈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秸秆利用方式粗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污染环境。通过调查和分析黄冈市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研究和探索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以期促进黄冈市农业向生态化、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烤烟品质,利用作物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改善烟叶品质是当前烟区的研究热点。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秸秆还田也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秸秆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以及微生物的数量,还可以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保证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又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技术。笔者就秸秆对植烟土壤性状改良的原理、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作一阐述和分析,为更好地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发挥秸秆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可再生资源,燃料化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以农作物经济产量为依据,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和可收集利用量进行估算,进而评估其生物转化甲烷和燃料乙醇的潜力。2014年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达72 836.9万t,其中可收集利用量达60 986.1万t。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为前三大秸秆资源。河南省、黑龙江省和山东省的秸秆资源是最为丰富。以热值估算,仅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三大秸秆可折合标准煤量20 177.5万t。基于微生物发酵工艺估算,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可生产甲烷1 286.8亿m~3,或可生产燃料乙醇1 823.5亿升。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巨大,以其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研究及大量的试验示范 ,总结出适合本地区应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以解决收获季节秸秆废弃、焚烧时造成的大气、水体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但是目前这些秸秆往往被农户在田间焚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秸秆综合利用势在必行。然而,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的收储运环节一直是一个难题,这导致了综合利用的成本过高。该研究总结了现有的较为典型的几种秸秆收储运模型,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后,提出秸秆收储运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为高效的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As a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straw-biochar technology and its industrialization are beneficial to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solve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straw burning, straw utilization and soil degrad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has large cultivated land and crop straws resource, thu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nearly 20 year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of straw resources dynamic change, availability utilization resour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source base, technic approach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straw-biochar utilization, and from an industrialization perspective to comprehensive analyze the resources, technology, conditions, advantages, market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s of the biochar-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Our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aw-biochar industrialization had rich available utilization biomass resources, mature industrialization conditions, and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space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had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n promoting the straws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Finally,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constructed the straw-biochar industry model including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suggestions to the biochar industrial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straws processing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biochar industri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