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们大队广大干群坚决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粮油产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油菜亩产一直稳定在300斤以上,粮食年单产稳定在1200斤左右。今年276亩油菜,平均亩产324斤;上交菜籽4万斤,超过油料征购任务的6倍。 在改革栽培技术,夺取油菜高产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我们大队位于苏北老沂河畔,2800亩耕地,其中1460亩沙层厚度达一米左右,庄稼扎不下根,立不住苗。通过土、肥、水综合治理,不断扩大了稳产高产田,同时实行科学种田,粮食单产逐年提高,总产逐年增加。1969年粮食总产107万斤,亩产520斤,超过了“纲要”;1970年粮食总产160万斤,亩产925斤,跨过了“长江”;1971年粮食总产180万斤,亩产1107斤,超过了“双纲”;1972年又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粮食总产达205万斤,亩产达1310斤。近四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递增200斤以上,总产平均每年增加30多万斤。  相似文献   

3.
我们西邢大队,位于定襄西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良好。在“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狠抓了农田基本建设,自然条件有了很大改变,科学种田也有了很大发展。在大搞麦秋套种、复播的耕作制度改革中,从一九七一年以来,我们坚持搞了葵花复播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扩大了小麦复播葵花的面积,收到粮油齐增产的结果。全大队三千多亩粮田,一九七三年粮食总产一百四十二万斤,亩产六百斤,交售国家粮食三十七万斤,一九七四年大旱,粮食总产一百五十五万斤,亩产六百二十斤,交售国家粮食四十万斤,一九七一年复播葵花成功之后,至一九七四年每年全大队生产葵花四万八千余斤,交售国家三万余斤。社员吃油保持在一斤半以上。  相似文献   

4.
南关大队共九个生产队,集体耕地3951亩,历年种花生1500亩,单产在200斤以上。近几年来,由于受“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花生面积逐渐减少,产量急剧下降,1976年种了1300亩花生,亩产仅89斤。一九七七年,在华主席的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大队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也狠  相似文献   

5.
我们大队地处长江口,属稻棉轮作棉麦夹种地区.夏熟以三麦、油菜为主,秋熟以水稻、棉花为主.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指引下,广大干群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选育油菜良种,落实增产措施,实行科学种田,粮油连年丰收.三麦亩产连续五年超过570斤,油菜籽亩产连续五年超过300斤.1975年,在批林批孔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广大干群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战胜了自然灾害,又获粮油双丰收.780亩三麦亩产603斤,191.5亩油菜亩产318斤.  相似文献   

6.
金县三十里堡公社张家大队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实验,使粮、油、菜、果有了全面发展。一九七一年粮食平均单产830斤,比一九七○年亩产640斤提高了29.6%。广大贫下中农在总结科学种田经验的基础上,去年种了20亩2∶5与花生间作的晋杂五号高粱,获得了亩产1604斤,其中有三亩高粱平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兴县留民营大队有162户810人,1920亩耕地,其中粮田1640亩,主要种植作物以小麦和水稻为主。1980年粮食总产167万斤,亩产1018斤,人均分配320元;1981年粮食总产173万7千斤,亩产1053斤,人均分配370元;1982年粮食总产196万斤,亩产1196斤,人均分配405元。留民营大队自1980年春开始搞沼气池、太阳能浴池试点,1981年5月,全村社员户普及了沼气池、太阳能浴池,共建沼气池160个,太阳能浴池152个。现将其经济效益情况调查介绍如下。一、沼气池、太阳能浴池投资情况1、沼气池该大队建的沼气池,都是三结合式(沼气池、猪圈、厕所)的,投资包括三项。沼气池每户一个,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棉花生产,我县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切实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改进棉花栽培技术,皮棉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72年战胜了低温、阴雨、台风和病虫等自然灾害,在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同时,全县39万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113.8斤,比1971年增长一成多,并涌现了一批高产单位。如大新公社中兴大队亩产皮棉197斤,县委在中兴、团结大队的22亩试验田,亩产皮棉230斤。几年来,通过总结群众经验,对棉花栽培技术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们红旗大队位于骆马湖畔.过去土质瘠薄,易旱易涝,产量低而不稳.一般年份粮食单产只有百把斤,是全县有名的低产队.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深入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耕作制度的改革,1969年全部实现了“旱改水”.粮食产量从1967年的39万斤提高到51万斤,全年平均亩产从176斤提高到373斤,但水稻平均单产一直徘徊在300斤左右.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我们在广开肥源,大养、大积、大造自然肥料  相似文献   

10.
辽阳县小屯公社高城子大队今年在天旱、蚜重、遭风灾的情况下,高粱又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695斤。这个大队从1959年以来,除1960年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产量略低外,每年高粱平均亩产都稳定在600斤以上,7年平均(包括1960年)亩产639斤。解放初期,高粱平均亩产只有200斤左右,产粮不够消費,每年要由国家供应粮食30多万斤。但是,自合作化后,特别是建立人民公社以来,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几年来虽然由于扩大棉田和基建用地,减少粮田2,200多亩,增加人口520多人,粮食不仅自給,而且每年还向国家交售10~20万斤商品粮。  相似文献   

1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全县人民以大寨为榜样,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粮棉产量在两年连续超《纲要》的基础上,今年又获丰收。粮食平均亩产620斤,比去年增长一成多,10万多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08斤,比1971年增长三成,成为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年。单产皮棉150斤以上的社、场有3个,180斤以上的大队有7个,有62个生产队单产皮棉超过200斤。  相似文献   

12.
六安卅舖位于淠史杭丘陵灌区,1964年省科委和我院在卅鋪公社建立了研究基点。1965年六安地委又决定以这个公社作为低产变高产的綜合样板,并派一批干部长期駐点,我院也增加了一些技术力量。为了加强統一領导,在地委直接領导下,成立了样板工作領导小組。同时选定卅鋪、楊公两个大队作为样板大队荒昀唇浌甯刹亢凸愦笊鐔T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虽然1965年生产上遇到比較严重的自然災害,但两个样板大队仍取得較好的收成,全社粮食产量比1964年增收八万斤,棉花增产幅度更大。1965年卅舖大队粮食亩产五百六十一点五斤,比1964年增产11.6%,皮棉亩产九十二斤,比1964年增产二点二倍多;楊公大队粮食亩产五百二十七斤,比1964年增产11.1%,皮棉亩产九十五点四斤,比1964年增产三点七倍多。有五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超过七百斤,少数丰产田亩产高达千斤以上。有八个生产队皮棉亩产超过百斤,最高的生产队皮棉亩产达一百八十三斤。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大队属淮北旱作杂粮地区,历史上三麦单产不过百斤。近几年来,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实行科学种田,探索生产规律,使三麦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70年亩产121斤,总产17万斤;1971年亩产250斤。1972年亩产473斤;今年三麦平均亩产达到了627斤,比去年增长32.6%。总产76万斤,比1970年翻了三番半。有两个生产队单产超过了700斤。  相似文献   

14.
我们大队,地处黄海之滨,属棉旱粮地区,共有八个生产队,1802人,集体耕地3036亩。国家下达计划粮田面积1495亩,棉田1320亩。历史上粮棉产量一直低而不稳。文化大革命前的1962年到1965年粮食亩产不到400斤,棉花不到50斤。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干群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新高潮,夺得了粮棉连年丰收。1972年,粮食亩产691斤,棉花亩产83.6斤,1974年粮食亩产801斤,棉花亩产130斤,1976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在全党动员,  相似文献   

15.
我们瓦店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提高思想觉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六年在各种灾害的袭击下,夺得了粮食亩产1112斤的大丰收。夏播谷子二十亩;平均亩产九百四十五斤半,其中:“衡研130号”10亩,单产957斤,“郑谷4号”10亩,单产934斤,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在生产实践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想夺取谷子高产,必须扭转过去的“粗种  相似文献   

16.
房山县豆店公社豆店大队位于北京市西南远郊,14个生产队,耕地5400亩,4050人。历来以生产粮食为主.六十年代中后期,粮食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七十年代初期,抓了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加上增施化肥等,一九七四年,粮食单产突破900斤,总产达到426万斤。之后,粮食生产连年徘徊不前,到1977年,总产只有344万斤,人均分配78元。 1978年起,豆店大队被确定为北京市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省在试种杂交高粱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耕作制度的改革,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粮食总产,广大干群应用了高梁育苗移栽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省农科所一年两季移栽“原杂十号”高梁,亩产2267斤;东台县曹(钅敝)公社灭螺新村三队,“原杂十号”移栽的亩产845斤,比直播亩产750斤增产13%;据泗洪县陈集公社红旗大队调查,十三块夏播高梁田中,移栽的十块田平均亩产550斤,比直播的三块田平均亩产470斤每亩多收80斤。  相似文献   

18.
1980年,我们在曲阳曹庄大队开始进行花生百亩方高产栽培中间试验,探讨大面积花生高产路子.1981年接受省、市(原徐州地区)科委下达的花生百亩高产栽培中间试验研究课题.通过1980~1983四年探索,基本掌握了大面积亩产800斤以上花生的生长规律及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我们大队每年种植花生130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20%。1970年以来,由于深入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花生连续六年单产在400斤以上。1975年128亩花生,单产439斤;1976年133.8亩花生,单产450斤。其中五队连续三年单产超500斤,去年有30亩,单产532斤。全大队有20多亩高产田,单产超过了600斤。去年上交花生1.96万斤,超额完成了上交任务。  相似文献   

20.
盖县白果农场,是从1972年开始种冬麦的。三年迈了三大步,19T2年播种43亩,一季上《纲要》,平均亩产420斤;1973年播种84亩,一季过“黄河”,平均亩产638斤,最高地块亩产820斤,1974年,播种441亩小麦,平均亩产733斤。其中第二大队101亩小麦,平均亩产811斤,一季过“长江”;同时出现了一个过“黄河”的山区大队,平均亩产524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