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内蒙古50个气象站的1950年—2011年的连续性日值数据集,基于显著影响玉米生长的气候因子(气温≥10℃的持续日数、年平均温度、气温年较差、≥10°积温、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降水),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气候因子插值结果,构建内蒙古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研究影响内蒙古玉米种植分布区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气候适宜性。研究结果将内蒙古玉米种植气候分布区划为4个等级:最适宜区域、适宜区域、次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从而可为内蒙古玉米的合理种植与提高农业生产潜力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适宜播期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随人口增加、饮食结构变化和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高产稳产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华北平原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夏玉米的适宜播期,对于稳定和提升该地区夏玉米单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据夏玉米生长季积温和降水将华北夏玉米区分为8个气候亚区,在每个气候亚区内基于1981—2015年气候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种植资料和土壤资料,对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Maize)进行调参验证,选用决定系数(R~2)、D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等指标来评价模型调参验证结果。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播期,利用调参验证后模型模拟各气候亚区不同播期夏玉米产量,采用高稳系数并综合考虑下茬作物冬小麦的播期,明确各气候亚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系统下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夏玉米适宜播期,并分析与实际播期相比适宜播期下的夏玉米增产幅度。【结果】(1)模型适应性评价指标中决定系数(R~2)均在0.75以上,D指标均在0.80以上,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在7%以下,表明调参后的APSIM-Maize模型在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模拟方面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可用于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模拟研究。(2)充分灌溉条件下,第一气候亚区夏玉米推荐适宜播期主要在6月下旬,第二气候亚区到第七气候亚区,主要在6月中下旬,第八气候亚区主要在6月中上旬。雨养条件下,第一气候亚区主要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第二、三A、四、五、六气候亚区主要在6月中下旬,第三B、七气候亚区适宜播期范围较广,6月均可播种,第八气候亚区在6月上中旬。(3)在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与实际播期相比,适宜播期在各气候亚区的增产幅度为第一气候亚区到第五气候亚区增产幅度最大,平均在4%—10%;第六气候亚区到第七气候亚区次之,平均在2%—5%;第八气候亚区增产幅度最小,平均在3%以下。【结论】华北平原夏玉米适宜播期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提前。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随着年代的推移,夏玉米适宜播期呈现推迟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每10年推迟3 d左右。第一和第二气候亚区雨养条件下的适宜播期晚于充分灌溉条件下适宜播期,其他气候亚区无显著差异。与实际播期相比,各气候亚区适宜播期下产量有2%—10%的提升,但雨养和充分灌溉条件下增产幅度没有明显差异,增产幅度由南到北呈现减小的趋势,第一到第五气候亚区,增产幅度较其他气候亚区大。  相似文献   

3.
揭示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对合理改善玉米种植布局、培育玉米新品种、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198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玉米生长气候适宜度指标,通过翁牛特旗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计算分析了玉米在全生育期及主要生育阶段内的光照、温度、降水和综合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8年,玉米全生育期内光照、温度和降水适宜度分别为0.72、0.94和0.60,综合气候适宜度为0.74,气候条件较适宜玉米种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在出苗至拔节期,温度适宜度显著下降;在拔节至开花期,光照适宜度显著上升;在开花至乳熟期,光照适宜度显著上升,降水适宜度、综合气候适宜度显著下降。总体上翁牛特旗玉米的光照、温度适宜度较高且比较稳定;降水适宜度较低且波动较大,是影响研究区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利用松原市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10℃初日、初霜日、春玉米适宜生育期天数、≥10℃积温为研究对象,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松原市近50a春玉米适宜播种期(≥10℃初日)、初霜日(春玉米生长终止期)、春玉米适宜生育期天数、热量条件(≥10℃积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松原市春玉米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托里县春玉米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托里县周边10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10℃积温、霜日数、≥35℃日数和站点经纬度、海拔高度等资料,在ArcGis平台上完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气候要素的栅格化数学模型。根据春玉米种植气候区划指标对托里县种植春玉米进行气候适宜性划分。结果表明:托里县春玉米种植气候区划共划分为5个亚区。晚熟春玉米适宜种植区位于海拔9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中熟春玉米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900~1 150 m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带;中熟春玉米次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适宜区上部,海拔高度在1 150~1 250 m的狭窄范围内,但成熟期有一定的低温危害风险;早熟春玉米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 250~1 450 m的低山、丘陵地带,但成熟期有遭受低温危害的风险,部分年份玉米籽粒不能正常成熟;玉米不适宜种植区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山区,该区无法满足玉米对热量条件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宁夏地区番茄气候适宜度的分布规律,旨在为宁夏番茄种植的区域规划提供参考。根据宁夏1981—201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番茄生育期数据,建立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各气象因子适宜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照适宜度在各气象要素中表现最好,是宁夏番茄生长最有利的气象因素;降水适宜度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分布,年际变率较大,是影响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的关键因子;温度适宜度在不同生育期变率大,是制约宁夏番茄种植的主要气象因素,且逐渐向更为有利的条件发展。宁夏中北部4个市的气候适宜度均较高,固原市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从气候适宜度分布上看,宁夏中北部地区番茄种植的气候适宜度最好,气候条件整体最有利于番茄生长。  相似文献   

7.
武陵山区双季玉米生长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广双季玉米(春玉米+秋玉米)种植模式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为研究武陵山区种植双季玉米的可行性,在武陵山区开展不同品种秋玉米地理分期播种试验,结合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秋玉米生育期、产量等生长特征及其气候适应性。结果表明:(1)武陵山区发展双季玉米是可行的,湘玉2号、晋鲜糯6号等是适宜的秋玉米品种,但随着播期推迟,生育期延长。(2)影响武陵山区秋玉米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是生育前期的晴热高温天气、生育后期的秋季阴雨天气;中海拔山区秋玉米种植应避开生育前期高温干旱;前期灌溉是高产稳产的基础;秋玉米还受暴雨、大风等天气影响。(3)武陵山区秋玉米适宜播种中熟品种,应在8月1日之前播种,而早熟品种也应在立秋之前播种才能保证正常灌浆成熟;适当提前播种有利于高产,最佳播期为7月中旬前后。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环塔里木盆地杏气候适应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地区的地理信息数据及气象资料,结合气象要素细网格推算模型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影响该区杏树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和该区杏树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该区杏树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3月下旬和4月极端低温、极端温度出现的频率、≥10℃年积温、年极端最低气温、12月一次年3月日均温7℃以下天数;2)将该地区潜在种植分布区划分成4个等级:气候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给出了各个气候适宜区的气候因子特征.揭示了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地区杏树种植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从气候适宜度的角度观察,该区杏树生产布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在区域尺度上划分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为改进冬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多年不同油菜品种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长序列气候数据,筛选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基于DEM的小网格推算法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xEnt模型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象因子,模拟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的潜在空间分布概率,并划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结果】潜在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总贡献率达到0.89,按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年平均温度、负积温、极端低温、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冬油菜在北方旱寒区潜在分布概率为0-0.84,按其分布概率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冬油菜种植北界,大抵以吉林南部、内蒙古南部、新疆南部为界限,与传统冬油菜种植北界相比较,向北推进了1 200 km,纬度由39°N提升到45°N。【结论】北方旱寒区超过50%的地区都可以种植冬油菜,冬油菜种植区北移是可行的,且具有很大的扩展潜力,冬油菜将成为北方旱寒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这将突破原有传统的冬油菜种植区划,改变冬油菜生产的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在铜仁市碧江区开展盛夏果蔬玉米种植试验,基于1981—2010年铜仁气象观测站30年气象资料,采用对比分析法探讨了碧江区盛夏种植果蔬玉米的适应性,并分析了2017年盛夏气候条件对果蔬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碧江区大部分乡镇气候条件总体适宜种植果蔬玉米。在该地区盛夏种植果蔬玉米生育期短,仅为75 d,单产可达11 400 kg/hm2,比春播常规杂交玉米增产9%,产值达45 600元/hm2,比常规玉米增加74.4%,实现了两熟制,提高了复种指数,但由于该地区夏伏旱天气发生率高,对果蔬玉米苗期生长有不利影响。因此,应选择在水源浇灌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采用宽窄行种植。  相似文献   

11.
通过获取文冠果的种群分布点,基于影响文冠果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因子构建MaxEnt模型,探讨影响文冠果生长的主导气候地理环境因子条件,利用ArcGIS10.1平台对当前气候环境下文冠果的适宜种植区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文冠果的适宜种植区进行预测,为文冠果的资源保护和未来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影响文冠果种植分布的主要因子有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温度年较差、高程和最干季降水量;2)在当前气候情景下,文冠果的高适宜种植区面积、适宜种植区面积、低适宜种植区面积和不适宜种植区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1.17%、2.85%、3.78%和92.20%,高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和甘肃;3)在未来不同的气候情景下,文冠果的高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的面积均呈扩大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冠果的高适宜种植区和适宜种植区的面积也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夏玉米的生长环境要求以及河北省沧州市的气候条件,建立以夏玉米全育期平均温度、活动积温、日照时数以及降水为影响因素的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选取2010—2017年的沧州市气象观测资料,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进行了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沧州市夏玉米种植适宜度分布水平不够均匀。整体呈现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趋势。任丘、河间西北部以及肃宁地区属于次适宜区,经济收益相对较低,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孟村以及沧县东南部地区属于夏玉米种植最适宜区,热量条件和雨量水分条件都能满足夏玉米的生长需求,经济收益也相对较高,建议合理利用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当增加这些地区夏玉米的种植面积,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的气候生态条件,并进行了玉米适生气候区划及玉米产量的气候预测,为高寒干旱地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布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农业气象学和农业气候学为指导,采用1988-2008年临夏地区玉米产量资料和1971-2009年农业气象资料,结合生产调查和1988-2008年物候资料,分析研究了影响甘肃临夏玉米生长的关键生育期及主要气象因子,对该区的玉米适生种植区进行区划,并建立临夏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时空动态气候预测模型。【结果】临夏各地玉米种植区海拔高度不同,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和降水量差异很大,根据玉米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临夏州气候特点,确定临夏玉米种植最适宜区为海拔1 800m以下地区,适宜种植中熟、晚熟品种;适宜区为海拔1 800~1 900m,适宜种植中熟、中晚熟品种;次适宜区为海拔1 900~2 000m地区,适宜种植早中熟、中熟品种;可种植区为海拔2 000~2 300m,属高寒阴湿气候,以种植早熟品种为主;不可种植区为海拔2 400m以上地区,由于热量条件严重不足,难以达到玉米气候生态条件,不宜种植。建立的玉米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的产量气候预测方程,预测准确率均达80%以上。【结论】根据预测模型和气象因子可以科学制定种植结构并调整规划,以指导临夏地区玉米的科学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6年天长市光、热、水气候资源和一季稻的生育特点,分析气象因子对一季稻各生育期的影响,构建了天长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模型,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天长一季稻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大,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小,即一季稻生育期光热资源充沛,降水量是主要的限制因子;从平均值来看,播种—三叶期、拔节—孕穗期及灌浆—成熟期气候适宜度较高,而移栽—返青期最低;1961—2016年天长一季稻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略有减小趋势,气候适宜度年际波动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数学的甘肃陇南地区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棉花4种农作物在陇南山区的气候适宜种植程度,对该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以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和降水量为基础,运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该区气候因子(温度、降水)进行数理转化,计算各种农作物生育全过程的温度适宜度(ST(Tt))、降水适宜度(SR(Rt))、水温综合适宜度(Isr),以探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气候适宜度,最后通过ArcGis的空间技术对该区4种农作物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小麦、玉米、大豆在试区的气候适宜度(ST(Tt)、SR(Rt)、Isr)较高;棉花的气候适宜度较低,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小麦和棉花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降水和温度;玉米的ST(Tt)和SR(Rt)除了西和、礼县和文县较低外,其他区域均较高,其Isr在空间上呈现四周高中间较低的分布态势;大豆是本区域最适宜种植的作物,但其Isr也存在差别,表现为徽县最高,文县相对最低,呈现出西北-东高,西南-北低的分布状况。【结论】从自然的角度(温度和降水)来看,4种农作物中,小麦、玉米、大豆在陇南地区可大面积种植,但需注意在小麦生长的后3阶段进行适量的人工灌溉;棉花除了徽县盆地和南部的文县和西北的宕昌县能进行小规模种植外,其他的大部分区域均不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兴安盟实际情况,对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函数的参数及权重进行修订,利用突泉县农业观测站1982~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及同期的玉米单产和生育期观测资料,建立了以日为尺度的兴安盟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使用该模型对历年突泉县玉米从播种至成熟期间的逐日气候适宜度进行了计算,同时计算出各生育期的综合气候适宜度以及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并将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与历年气象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二者显著正相关,且在0.01置信水平上等级相关,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兴安盟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可以用来评价兴安盟玉米生长的气候适宜度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优化双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它们对双季稻种植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潜在气候因子的99.1%;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分布;中国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国土面积达174万km2,远大于目前种植面积;根据待预测区双季稻的存在概率给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特征。【结论】利用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揭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从气候适宜性角度来说,中国双季稻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扩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应用格尔木2014—2019年藜麦生长季适宜性种植生育期、产量等数据;结合生长季不同生育期日照时数、温度、降水气象要素,构建藜麦不同生育期适宜度隶属度关系,计算出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得出:(1)藜麦出苗期日照时数影响藜麦生育,进入开花期后日照时数完全满足藜麦生育需要;(2)不同播期藜麦温度适宜度在0.04-0.57之间,温度适宜度是决定藜麦各发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的关键因素。(3)格尔木藜麦整个发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在0.85-1.02之间,说明藜麦在格尔木种植综合气候适宜度高;(4)综合气候适宜度高低排序为:成熟期>灌浆期>出苗期>现穗期>开花期>分枝期。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适宜的杂交玉米品种(组合)设置该试验,结果表明:禾玉9566产量最高为615.75 kg/667m2,比对照品种中单808增产4.9%,增产效果显著;从经济性状、生育期及产量等方面综合表现来看,禾玉9566适宜在与福泉市牛场镇地理气候相似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建立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了绍兴市玉米气候适宜度的空间精细化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绍兴市玉米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大于降水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从1972年到2013年,春玉米温度适宜度增加,气候适宜度不变;夏玉米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和气候适宜度减小.春玉米气候适宜度空间变化较小,呈从西向东递增趋势.海拔400m以下丘陵平原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在0.45以上,海拔500m以上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在0.35以下,不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