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黄淮海南片夏玉米区‘隆平20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在沿淮淮北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技术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主推玉米品种‘隆平206’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措施和技术标准规范,提出‘隆平206’在黄淮海南片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旨在为安徽省淮北玉米主产区提供技术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对2011—2013年的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高产创建应用,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隆平206’大面积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为:收获株数60000~75000株/hm2;每穗500~650粒,千粒重350~360 g,平均穗行数15,行粒数33~35,单穗粒重160~220 g,穗长16~18 cm。‘隆平206’种植密度及N、K优化栽培技术方案:产量9750~10725 kg/hm2,要求纯氮施用量为247.5~306 kg/hm2,施钾量为261.3~315.9 kg/hm2,折合尿素540 kg/hm2,K2SO4 450 kg/hm2。本规程规定了‘隆平206’品种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技术路线、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技术要求;提出了75000~11250 kg/hm2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具体农艺方案:确定适宜的生态播种时期→条深旋种、肥一体化机播技术→中高密度→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适时晚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2—2013年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千亩方产量构成分析,结果表明:单产达到12 832.4~12 904.1 kg/hm2,收获株数(69 000±1 500)株/hm2,收获穗数(67 500±1 500)穗/hm2,收获粒数(3 750万±300万)粒/hm2,穗粒数(570±10)粒的产量构成。同时提出湿润区单产超过12 750 kg/hm2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以指导该区域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3.
摘要:通过研究玉米品种‘龙单63’的合理种植密度和最适施肥量,为玉米品种‘龙单63’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以玉米品种‘龙单63’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龙单6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随着密度、施肥量的增加,‘龙单63’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变,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穗位、秃尖的长度是不断的增加的,而穗长、穗粗,都有所降低,穗行数和行粒数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产量的变化有不同的差异,以施肥量磷酸二胺300 kg/hm2、尿素300 kg/hm2、氯化钾100 kg/hm2 时,公顷保苗在76920 株时,产量最高,达到12251.27 kg/hm2。因此,玉米品种‘龙单63’比较适合耐密植,种植密度应控制在76920 株/hm2左右为宜,施肥量应控制在B-C肥力水平之间。  相似文献   

4.
以‘沪玉糯5号’(紧凑型)和‘沪玉糯2号’(平展型)为材料,研究了3种施肥方法对2种株型玉米产量和相关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施肥方法A2下平均产量最高,为11 531 kg/hm~2;‘沪玉糯5号’的产量达12 997 kg/hm~2,极显著高于‘沪玉糯2号’(9 168 kg/hm2)。3种施肥方法在秃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方面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秃尖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百粒重无显著差异。因此,适宜的尿素施用方法是苗期315 kg/hm~2,拔节期135 kg/hm~2;紧凑株型‘沪玉糯5号’产量显著高于平展株型‘沪玉糯2号’,性状表现好。  相似文献   

5.
<正>1范围本文主要写了春小麦6750kg/hm2~7500kg/hm2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杂草防治和收获期。2产量结构基本苗615万株/hm2~690万株/hm2,收获穗数570万穗/hm2~630万穗/hm2,穗粒数31粒~38粒,千粒重42~45,产量6750kg/hm2~7500kg/hm2。3播前准备3.1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皖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适宜密度,为玉米高产创建的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穗粒数、千粒重等参数的监测,研究淮北地区密度对主栽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连续2年在宿州市农科院农试场,以‘郑单958’、‘鲁单981’、‘隆平206’为试验材料,以审定密度为基准,每7 500株/hm2为一个密度阶梯,设置从减少7 500株/hm2至增加30 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在充分满足水肥需求条件下进行高产栽培实践,在实现高产基础上分析其产量及相关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除平展型玉米品种‘鲁单981’外,其他2个品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紧凑型品种‘郑单958’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3 300株/hm2,半紧凑型品种‘隆平206’适宜种植密度为68 600株/hm2左右,平展型品种‘鲁单981’最适宜种植密度为45 000~52 500株/hm2。由此得出,品种株型越紧凑,种植密度可适当增大;随密度增大,穗粒数与千粒重与密度呈越显著负相关,品种‘鲁单981’生产上应适当稀植以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7.
磷肥和栽培密度对半干旱区特用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半干旱地区特用玉米种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高油115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P2O5量处理对特用玉米的产量影响。[结果]增施磷肥和提高密度均使秃顶增多,增施磷肥处理的秃顶大于加大密度的。组合55 500株/hm2(密度)+112.52 kg/hm2(磷肥)的经济性状表现最好,其穗长均匀,秃顶长平均为1.5 cm,穗粒数为641粒/穗,百粒重为20.5 g。组合66 750株/hm2+187.5kg/hm2产量最高,达到7 851.1 kg/hm2;组合55 500株/hm2+262.5 kg/hm2和组合55 500株/hm2+187.5 kg/hm2的产量最低,只有5 697.3和5 766.8 kg/hm2。密度在66 750株/hm2时,3个磷肥用量水平,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当密度为59 250株/hm2时,增施磷肥,对产量的负效应显著。[结论]半干旱区梯田地种植特用玉米的适宜密度和最佳施磷量应为59 250~66 750株/hm2和112.5~187.5 kg/hm2。  相似文献   

8.
氮磷配施对玉米‘良玉188’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以玉米‘良玉188’为材料,设4个施氮量处理、3个施磷量处理,共组成12组配比方式。测定玉米叶片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光合特性相关指标;调查成熟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探究最佳氮磷配施比例,实现肥料效率的最大化。结果显示:N300P240条件下‘良玉188’拔节期到灌浆期的气孔导度的增加量为10.75%,净光合速率减少量为61.5%,蒸腾速率的增加量为64.24%,水分利用率的减少量为85.66%。在12个氮磷配施处理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逐渐增加,当施氮量为 300 kg/hm 2、施磷量为240 kg/hm 2时,玉米的株高为233 cm,穗位高为82.33 cm,穗粒数为582.67粒,百粒重为41.65 g,籽粒产量达到9076.05 kg/hm 2。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为300 kg/hm 2、施磷量为240 kg/hm 2时,玉米品种‘良玉188’光合效率最高;株高、穗位高和穗粒数等农艺性状相对较好,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种植密度、播种期和施肥量为试验因子,建立了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并优选出了聊玉19号单产≥10500kg/hm2的配套栽培技术:种植密度51423株/hm2,播种期6月10日至12日,施N345 5kg/hm2、P2O5169 2kg/hm2、K2O211 6kg/hm2。与之相对应的产量结构和穗部性状指标:穗数51476个/hm2,穗粒数586 2粒,千粒重357 8g,容重742 5g/L,穗长20 8cm,穗粗5 1cm,秃顶长0 14cm。  相似文献   

10.
于2014至2015年间在上海闵行地区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8个基因型实施了2个施肥水平和2个收割高度的田间试验[1],对饱满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有效分蘖数(生殖枝密度),对粒重影响不显著,而对饱满籽粒产量的影响程度随基因型的不同而异。不同的收割高度处理对粒重的影响不显著。籽粒产量及其组成因子性状的平均数在不同基因型材料间差异显著。在高肥水平下,2个高产无性系‘TF36’和‘TF09’的饱满籽粒产量水平达到1 781和1 530kg/hm~2,4个粒重较大基因型‘TF06’、‘ST03’、‘TF09’和对照‘Plantation’的饱满籽粒千粒重达到2.0~2.7g。饱满籽粒产量与有效分蘖密度(穗数)、穗粒数的偏回归关系均显著,但与粒重的偏回归关系不显著。推论上海地区高羊茅种子高产技术的部分要点是秋施N-P_2O_5-K_2O为131-131-131kg/hm~2的复合肥和在人工收获条件下割穗(而非全株)收获籽粒。  相似文献   

11.
不同农艺措施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统计分析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研究机插密度和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优化机插水稻农艺配套措施。[方法]分别设置3种机插秧规格和3种氮肥作基蘖肥与穗肥配比田间试验,考察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增产增收明显,单产在5737.5~10315.7 kg/hm2时,产量与总颖花量及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机插规格应掌握在11.7~13.3 cm×30.0 cm,基本苗75万~105万/hm2。土壤肥力中等,单产要求在9000 kg/hm2以上时,投入总氮(纯)应为270~300 kg/hm2,N∶P2O5∶K2O为1.0∶0.3∶0.5,氮素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宜为5∶5或6∶4。[结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策略适宜走建立适中群体、抬升后期肥料运筹比重、提高成穗率、主攻大穗、增加千粒重之路,穗数型增产与穗重型增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种高产制种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父母本不同的行比和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制种产量随着母本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父母本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为3 683.8 kg/hm2;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制种产量为3 649.4 kg/hm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父母本行比为2∶6、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产量为最高,达4 160.6 kg/hm2。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7粒、1.12 g和62.6%;当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0粒、1.08 g和59.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其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9.6粒、1.24 g和71.6%。[结论]穗粒数是影响制种产量最大的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就能提高制种产量。综合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来看,该试验条件下,以父母本行比为2∶5~2∶6、氮肥施用量为300~450 kg/hm2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皖麦55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农艺措施方案。[方法]以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皖麦55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5项农艺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氮素运筹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密度;依据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数学模型,确定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基本苗270.2~291.5×104株/hm2,基施氮量142.6~154.0kg/hm2,施磷(P2O5)量112.9~127.1 kg/hm2,施钾(K2O)量115.9~131.8 kg/hm2,拔节期追氮量76.1~8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新品种皖麦55在淮北地区高产栽培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缓解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有效利用8—10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秣食豆,明确秋闲田秣食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行距与钾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的行距进行条播。该方案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661.67 kg/hm2、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二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主要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施氮水平下,在180万~270万苗/hm2范围内增加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呈“低-高-低”趋势,210万/hm2基本苗处理产量最高。在相同基本苗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穗数、每穗粒数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单位面积茎蘖数显著提高,茎蘖成穗率显著降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延长,弱化度显著降低,评价值提高。[结论]从产量角度来看,扬麦13号以基本苗210万~240万/hm2,施氮240~300kg/hm2较为适宜。基本苗对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粉质参数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在黔西北山区种植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栽培模式,促进山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采用多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产量、产油量与4个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产油量的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了黔西北山区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农艺综合方案:密度62463~63710株/hm2;N肥(纯N)321.79~359.04kg/hm2;P肥(P2O5)319.94~345.32kg/hm2;K肥(K2O)293.64~333.30kg/hm2。  相似文献   

17.
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在黔西北山区种植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促进山区玉米产品结构的调整,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正交施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试验建立了每公顷产量、纯效益和产投比与玉米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间关系的优化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拟和Fuzzy聚类寻优,提出了不同产量水平和纯收益目标的优化方案11套,其中,最优方案2套,即:⑴每公顷种植密度为58799-65274株,氮肥用量为256.0-313.6kg,P2O5用量为244.3-277.5kg,K2O用量为199.1-270.5kg;⑵每公顷种植密度为61170-66630株,氮肥用量为378.4-442.4kg,P2O5用量为263.1-296.9kg,K2O用量为211.0-274.0kg。  相似文献   

18.
Ⅱ优1273是用Ⅱ-32A与明恢1273配组育成的中、晚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好、适应性好等优点。通过对其不同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及高产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效应: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有效穗。通过高产高效栽培试验研究得出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秧龄22—32d移栽,每公顷插24.7万一37.5万丛,施N量138.5~300kg/hm^2,氯化钾0—114.6kg/hm^2。  相似文献   

19.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料不同配比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均有促进作用。在施肥的6个处理中,处理2(N:P2O5:k2O=6:8:3)的小麦生长具有明显的优势,表现为小麦各生育时期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及籽粒含氮量较高,与产量有关的性状如: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及干粒重等得到明显改善,籽粒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42.6kg/hm2,增产率为18.8%,小麦品质也表现较好,蛋白总量高达804.7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