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1、推广鸭稻共作模式的意义鸭稻共作项目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以稻养鸭、以鸭种稻,不盲目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环境问题。并全程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育期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使水稻生长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通过打造品牌、销售有机鸭和有机鸭稻米,提高销售价格。2、基本情况友谊分公司2017年发展鸭稻共作模式面积470亩,放养鸭子5640只(一亩平均放养鸭子12只),稻田选择土地  相似文献   

2.
技术背景     
苏伟 《湖南农业》2008,(3):26-26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在稻田抛栽水稻后放养一定数量野生性强的鸭子,在不施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利用水稻抗性、稻田有益生物、生物农药等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实现稻鸭双丰收。 实践证明,该技术简单易行,效果十分明显,对稻飞虱的控制率在95%以上,杂草的控制率100%,二化螟、纵卷叶螟、纹枯病的控制率在70%左右。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由于鸭子的活动、觅食和排泄。既增加了水稻所需的肥料,又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据统计,采用这一技术每公顷增收2400元左右。[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防治水稻病虫害、杂草和福寿螺的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稻田中全天放养鸭子25只,有利于抑制水稻生育后期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亦可不同程度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显著降低稻飞虱的虫口密度,基本清除田间杂草和福寿螺,从而可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施药成本和除草人工,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是一项以水田为基础、以水稻为中心、家鸭放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种养模式。通过稻田放养雏鸭,让其在稻株间自由地觅食杂草、昆虫等,使鸭子可以少喂饲料,鸭粪成为稻田有机肥料,同时鸭子不断搅浑水面,起到增加土表氧气、促进水稻发根分蘖的作用,形成稻鸭互相依存,共同生长发育。最终获得无公害稻米和鸭肉食品,实现稻鸭双丰收、双增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农田生态种养新模式——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公害稻鸭共育模式具有优化稻田群体结构、减少水稻病虫草害、提升鸭子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势,是一种稻鸭双增收的新型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稻米和鸭子的品质,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达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总结了稻鸭共育模式增产增收机理和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镇江市近年来成功推行"稻鸭共作",农民种植水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依靠役鸭除草、治虫。据介绍,"稻鸭共作"饲养出来的鸭子叫"稻鸟鸭",生产的稻米叫"野稻米"。由于采取生态农业循环种植法,产量也不低,而且大米品质、口感俱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像"稻鸟鸭"、"野稻米"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育了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的研究成果。该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通过在稻田放养雏鸭,让其在稻株间自由觅食杂草、昆虫,鸭子可以少吃饲料,粪尿成为水稻肥料,使水稻少施农药化肥,成为稻鸭互相依存,共同生长发育的复合生态农业,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稻米和鸭肉产品,达到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生中鸭的放养密度及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田中放养鸭子的密度为10只/667 m2、20只/667 m2和30只/667 m2,根据试验田的面积,将110只巢湖麻鸭随机分为4组,经58 d的稻鸭共生试验表明:稻鸭共生技术具有良好的稻田除虫、除草和防水稻病害效果。在稻田中放养鸭子20只/667 m2具有良好的鸭只生长情况和最高的水稻产量,为最佳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9.
宁党保 《湖南农业》2006,(10):21-21
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镇左家仑村郭庆新等村民,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在自己的稻田里实施“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对稻田进行围网,每667平方米放养野性强的鸭子15只-20只,通过鸭子在稻田的不断活动,可取得除草,防病,增肥,中耕,刺激水稻生长和省工节本等效果,达到生产优质稻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水稻与苋菜间作对水稻产量、根区速效养分及水稻各部位吸收累积As的影响。【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水稻单作(对照)、水稻与圆叶白苋菜间作、水稻与籽粒苋间作、水稻与红苋菜间作条件下水稻产量、根际土壤速效养分与有机质含量、As累积量的变化。【结果】4个处理水稻收获期地上部、地下部、谷壳和糙米中As含量均表现为:水稻与圆叶白苋菜间作水稻与籽粒苋间作水稻与红苋菜间作水稻单作。与对照相比,水稻与圆叶白苋菜间作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地下部、谷壳和糙米As含量,增幅分别为88.50%、65.38%、68.25%和45.45%;对土壤As的提取量为5.44 mg·m~(-2),显著高于对照,为对照的1.67倍;水稻单株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与红苋菜间作和与籽粒苋间作,地上部生物量比对照提高63.79%。与水稻单作相比,间作处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显著下降,间作中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为与圆叶白苋菜间作,为对照的59.15%;间作处理水稻根际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水稻与苋菜间作,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地上部、地下部、谷壳和糙米中As含量以及根区土壤速效养分与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水稻与圆叶白苋菜间作能从As污染土壤中提取最多的As,生产出的苋菜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对海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关联序为: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0.8382)〉农业机械总动力(0.835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0.7964)〉农村家庭从业人员(0.7303)〉粮食单位面积产量(0.7011)〉农业人口数(0.6843)〉农业生产总值(0.6789)〉耕地总面积(0.6708)〉粮食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0.6444)。在此基础上.根据关联度的分析,对如何发挥主导因素的作州,提高海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疆棉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棉花产业是新疆农村居民家庭农业收入和新疆国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份。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新疆棉花产业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影响,得出在当前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和单产已经较高的水平下,再提高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产已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结合当前新疆棉花生产中出现的种植成本提高、农业结构单一和棉花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棉花产业布局,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棉花风险保障体系与保障棉农利益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老年农户流出农地的现象入手,基于理论推导,使用“中国农村发展调查”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等计量方法,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缓解了样本缺失问题后,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估计系数得到增强。(2)对于拥有足额养老金、家庭劳均农业收入较少(低于村平均水平)或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低(<0.25)的农户家庭,其在老龄化影响下流出的农地面积更大。(3)如果村庄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覆盖或拥有养老院,老年农户流出的农地面积趋于增加。(4)如果村庄提供灌溉设施、机械化耕地服务等改善效率的公共品,家庭劳均农业收入较少或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低的家庭将进一步流出农地。据此,提出加大对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力度、积极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的公共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甲烷的研究及经济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研究其减排CH4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及经济学方法研究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CH4的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稻田CH4排放通量的高峰值出现在晚稻分蘖盛期,免耕养鸭稻田、免耕不养鸭稻田和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24.1、32.2和40.5 mg·m-2·h-1。在晚稻分蘖始-分蘖盛期,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CH4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量减少2.333、4.723 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养鸭稻田CH4排放量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分别减少3.373和5.590 g·m-2。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农户的财务净效益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农户分别增加2 166、4 207 yuan/ha。减去CH4排放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为5 000 yuan/ha,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的农户分别增加2 206和4 274 yuan/ha。【结论】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增加农户的财务收入,又能减少稻田CH4排放量,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本文研究分析了建宁县杂交水稻轻简制种技术推广与应用情况.研究表明:主要推广应用机育、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全程轻简制种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全县种子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庆温泉新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问题,采用生物手段改良盐碱地,建设特种经济作物和优质寒地牧草区。旨在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实验、示范、辐射、推广、带动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民增收,社会增效。  相似文献   

17.
耕地细碎化和撂荒现象是当前农村土地面临的重大难题,贫困山区农地流转不畅及撂荒现象的改善对农地的高效利用和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山西省和顺县275 份农户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土地基础条件和家庭生计禀赋对当前农地流转行为、未来流转意愿及农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农户生计趋向非农化的现状下,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仅占18.2%,未来愿意参与流转的农户占58.5%,当前有38.9%的农户存在农地撂荒现象。(2)贫困山区农地的当前转出行为和当前转入行为分别受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固定劳动力影响;户主年龄、家庭外出务工人数、人均健康水平、家庭承包地面积、土地肥沃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与未来流转意愿存在显著相关性。(3)土地流转背景下,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和承包地面积的增多是造成贫困山区农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完善贫困山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并加强对村集体的帮扶力度,以期改善农地细碎化及撂荒现象。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1~2010年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对数模型,实证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劳动力、农业中间消耗、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劳动力、通货膨胀率对农民纯收入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而农业中间消耗则起反向作用。为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提出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交易机制、改革土地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以其稳产提质、改善环境、绿色增效等特点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基于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养殖动物和环境的影响,对常见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汇总,以期为中国稻田综合种养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rice-duck ecological system is one of the major practic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e.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reducing methane emission using this practice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classical agricultural technique. The effect of reducing methane emission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ice-duck ecological system were studied by carrying out a field experiment and by using economic methodology. The daily variation of CH4 emission in late rice paddy field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aily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The highest emission occurred at the full tillering stage of late rice with a rate of 24.1 or 32.2 or 40.5 mg m^-2 h^-1 in no-tillage area with duck and no-tillage area without duck and conventional-tillage area without duck,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on of methane emission was apparently effective in the rice-duck ecological system during the initial tillering stage and the full tillering stage. Compared to the no-tillage area without duck, methane emission decreased by 2.333 g m^-2.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tillage area without duck, methane emission decreased by 4.723 g m^-2. During the production period of late rice, the amount of methane emission in no-tillage area with duck was 3.373 g m^-2 lesser than that of no-tillage area without duck, and 5.59 g m^-2 less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tillage without duck area.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was analyzed. Farmers adopting the rice-duck ecological system obtained 2 166 and 4 207 RMB yuan ha^-1 more income than those who adopted a no-tillage without duck technique or conventional-tillage without duck technique,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y methane emission, the farmers who adopted the rice-duck ecological system achieved economic benefits of 5 000 RMB yuan ha^-1, which was 2 206 and 4 274 RMB yuan ha^-1 more than those who adopted a no-tillage without duck technique and a conventional-tillage without duck technique, respectively. The rice-duck ecological system not only increased the economic benefits for farmers, but also reduced methane emission in rice paddy field.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was for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