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吴善 《渔业现代化》1999,26(1):34-35
鱼群密度快速估算法是鱼类群体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讨论采用直线截距法估算鱼群密度。日本北海道东南部沿海水域进行4次流网作业试验,使用古野公司的FQ—30型探鱼仪,探测日本沙丁鱼群的密度。确定探鱼仪记录到的鱼群的品种组成.根据调查所获得数据运用直线截距法估算鱼群的密度(图1)。观测结果如下:调查海区的总面积:8121.6km2观测的鱼群数:380观测线的长度(L):24.8km交叉鱼群的总长度(∑Lj):5122.5m交叉鱼群倒数的总和(∑1/Lj):38.79m-1鱼群厚度的平均值:34m鱼群截取…  相似文献   

2.
陈强 《海洋渔业》1984,6(5):214-217
<正> 金色小沙丁鱼 Sardinella anyita(Valen-cienes)属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福建俗称“鳁鱼”,浙江俗称“黄鲇”.近10年来,随着机帆化的发展,灯光诱捕的成功,沙丁鱼产量有明显上升。但目前仅限于利用浙北近海索饵鱼群,对于浙南温、台渔场的春、夏季产卵群体和60米以外海域的中大条沙丁  相似文献   

3.
2018年8月15-19日,利用Lowrance elite-7 Ti回声探测仪首次对云南省泸沽湖展开鱼类空间分布及资源量评估。调查采用"之"字形航线对泸沽湖全湖进行水声学探测,累计航程42.71 km,基于深度变化值将探测水体分为若干探测单元进行鱼类资源评估,并运用反距离插值法(IDW)基于各单元密度绘制进行空间分布图。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泸沽湖鱼类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平方向上,鱼类主要集群分布于近岸环形水域,其中小渔坝附近水域鱼类密度最高,湖心区域鱼类密度最低;垂直方向上,鱼类在表层水域分布较为集中;2018年8月泸沽湖鱼类密度为0.153尾·(1000 m^3)^-1,数量24.39万尾,总资源量50.55 t;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21.17万尾、17.36 t,鲤(Cyprinus carpio)1.74万尾、23.01 t,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8.63万尾、8.63 t,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0.68万尾、1.33 t,小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microstomus)0.07万尾、0.22 t。此次调查未发现曾出现记录的宁蒗裂腹鱼(S.ninglangensis)和厚唇裂腹鱼(S.labrosus)。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年11月17日~12月2日我国拖网渔船在中东大西洋部分区域(塞内加尔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作业时获取的FURUNO FCV-292型船载探鱼仪声学映像资料,结合渔业声学原理与水文环境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的集群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海域底拖网渔船捕获主要小型中上层渔业资源为北梭鱼(Albula vulpes)、斑鳍圆鰺(Decapterus rhonchus)与黑斑十指马鲅(Galeoides decadactylus)等鱼类,分别占总渔获量的11.23%、11.34%,5.78%,其它捕捞种基本为底栖鱼类;将鱼群集群类型分为散点状、短带状、散带状、块状与带状等5种集群类型,统计了每种集群类型出现的站位地理信息,5种集群类型占比依次为22.4%、15.3%、27.6%、22.4%与12.2%;在水平尺度上,鱼群集中分布于海表温度为27℃与28℃等温线之间的水域,且集中现象明显,两个集中区域分别位于近岸海域中部与南部;鱼群主要栖息水层深度为10~30 m,占整个水层的90%以上;受水温垂直梯度变化影响较小,对盐度的垂直变化有一定的应激行为;鱼群的形态在夜间分散日间聚集,夜间多表现为散点状集群,日间多表现为短带状、块状与带状等聚集程度高的集群类型;集群数量表现出明显的日间多夜间低的变化趋势。结合历史研究讨论了该海域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情况;分析了鱼群集群类型与生物量的内在关系,发现在生物量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集群类型为散带状与带状,此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渔船的瞄准捕捞。  相似文献   

5.
对鲱科9种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用Ne ighbour-Join ing(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盖纹沙丁鱼属的3种鱼类形成一个单系类群,鲱属2种鱼类形成一个单系类群,它们的bootstrap支持率均为100%。金色小沙丁鱼和短体小沙丁鱼形成一个单系类群,在NJ树中的支持率达到或超过50%。欧洲黍鲱与太平洋鲱和大西洋鲱是单系起源,其bootstrap支持率高达100%。系统发育结果还支持沙丁鱼属鱼类与盖纹沙丁鱼属鱼类是单系类群,支持率分别为87%和95%。但单系类群I(包括大西洋鲱、太平洋鲱、欧洲黍鲱)和单系类群Ⅱ(包括欧洲沙丁鱼、加州沙丁鱼、南美拟沙丁鱼、斑点盖纹沙丁鱼)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明确,因为它们之间的支持率很低。(2)dN/dS的比值显著的小于1(Z-test),提示由于功能限制,cytb基因受到强烈的负选择作用。(3)基于Tajim a的1D和2D相对速率测试表明,分子钟假说在鲱科鱼类中是成立的;鲱科鱼类的分歧时间是0.12至13.45百万年间。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理化方法分析水质污染情况耗时耗力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鱼类异常行为识别的水质监测方法。以红色斑马鱼(red zebrafish)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首先对斑马鱼图像进行预处理,利用灰度共生矩阵获取鱼群纹理特征;然后通过Lucas-Kanade光流法计算鱼群的运动信息熵,并对获取的纹理特征和信息熵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采用轻量化梯度促进机(LightGBM)对鱼类异常行为进行检测,与深度神经网络(DNN)和支持向量机(SVM)检测效果对比。结果显示:利用LightGBM对鱼类异常行为进行检测,准确率为98.5%,与其他模型对比分别提高0.5%和25.3%。研究表明,基于LightGBM模型的鱼类异常行为检测方法相比其他模型能更准确地识别鱼类非正常游动。该模型适用于自动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7.
周成  肖宇  万荣  许柳雄  王禹程  谢程兰  肖俞辰 《水产学报》2023,47(7):079702-1-079702-16
【背景】回声探测浮标能够为金枪鱼围网渔业远程持续地提供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FADs)的精确地理定位以及金枪鱼集群生物量的估计,有效减少围网船队搜索鱼群所产生的“碳足迹”和船队运营成本,从而提高船队的成功捕获率。除了在商业中的应用外,回声探测浮标有潜力作为观察远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平台,为科学研究提供描述远洋鱼类活动模式的数据来源。【内容】本文介绍了DFADs的定义、类型和结构、生态影响及相关管理措施,以及回声探测浮标的发展沿革、种类和数据结构,并重点从金枪鱼随附鱼群生物量评估、鱼群随附行为和DFADs生态影响评估方面回顾了回声探测浮标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应用。【总结展望】本文展望了回声探测浮标今后在技术上支持降低非目标物种和目标物种幼鱼死亡率的发展趋势,并从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讨论了利用浮标观测数据结合渔业数据进行资源评估,以及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生态系统影响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多波束深水网箱声学监测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一种声学监测设备,使网箱养殖者能在海水能见度较低时实现对鱼群的实时监测,进而掌握深水网箱中鱼群的生存状况。该声学监测仪由7个独立通道构成,能同时输出探测图像并通过监测仪的评估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能够对深水网箱中的生物量进行估计,可用于鱼类生长情况研究并监测鱼群的逃逸情况。  相似文献   

9.
李铭五 《水产科学》1987,6(1):43-45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a melanostictc)属鲱形目,鲱科沙丁鱼属。系近海洄游性,暖温水中上层鱼类,集群性强,尤在生殖季节,多结大群游动,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的鱼种。  相似文献   

10.
回声探测仪的发展趋势及渔业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声探测仪作为一种水下探测鱼类的声学仪器,在渔业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简述了回声探测仪的发展、基本原理、种类,着重阐述了回声探测仪在渔业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指出其在评估鱼类资源量、监测鱼群的行为、鱼类种类的鉴别、评估其它水生生物、探测水体底部类别、监测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在应用中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回声探测仪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1.
小沙丁鱼属鱼类Cytb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沙丁鱼属中的青鳞小沙丁鱼、裘氏小沙丁鱼、金色小沙丁鱼、天立体小沙丁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402 bp)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种间的序列差异.10尾样品中共检测到9种单倍型.同源基因序列分析显示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9%、28.2%、23.9%、19.0%,其中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同源序列碱基特点相似.利用Kimura-2模型分析得到种间遗传距离为0.1616~0.2653,基于Cytb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青鳞小沙丁鱼与裘氏小沙丁鱼亲缘关系较近,短体小沙丁鱼与金色小沙丁鱼亲缘关系较近.依据分子进化速率推测4种小沙丁鱼发生分歧的时间约为800万年到13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晚期,略早于其他鱼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评估了使用声学多谱勒测速(ADV)研究鱼类游动的适用性。ADV使得探测并定量鱼群密度和由鱼类游动产生的湍流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也使得显示鱼类在黑暗期和光照期的游动形式差异成为可能。使用速度均方根(RMS)作为鱼类游动的一个指标,并使用一个带有内部采样率为100Hz,每秒采集25个速度数据的ADV探头对湍流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以竹夹鱼做为实验材料,按照鱼群大小进行调查研究饱食量变化情况。当鱼群大小(构成尾数)降低到某种程度以下,食欲降低,摄饵情况较差,饱食量降低,这虽然是以群体作用表现出来的现象,但是可以作为“心里因素影响鱼类摄饵”这样一个例子。象前一报告中所规定的饱食量的标准,按照鱼群大小来研究饱食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中部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的水声学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进行了4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其中2014年3月~4月(春季)、11月~12月(秋季)和2015年1月~2月(冬季)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Simrad EK60,38 k Hz、120 k Hz,挪威)进行探测,2014年7月~8月(夏季)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进行探测。通过鱼类目标强度现场测定,使用回波积分法获得了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特征。结合夏季调查灯光罩网采样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内评估对象种类组成并估算资源总量。结果表明,夏季共捕获鱼类18种,头足类2种,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主要渔获种类,声学评估其资源量为2.36×106t,约占评估对象资源总量的73.19%。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且主要分布于-56.5~-41.5 d B,4次调查该海域范围内目标强度小于-71.5 d B的单体均分布于100 m以浅水层,而目标强度大于-20.5 d B的单体则均分布于100 m以深水层。  相似文献   

15.
曾令清  刘小玲  何衍  陈欢 《中国水产科学》2021,28(10):1281-1290
自然界中鱼类个体因为社会原因集聚的现象称为鱼类群体行为。为考察垂钓胁迫对鲤科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以喜集群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 将大小相近且健康的实验鱼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垂钓组, 每个处理组包括 18 个鱼群。在(27.3±0.2) ℃水温条件下, 两处理组于垂钓胁迫前(第 0 天)后(第 14 天)在开放水域环境条件下各拍摄 1 次 15 min 的群体行为视频。实验期间, 垂钓组连续垂钓 14 d, 每天垂钓 4 h, 对照组在此期间不进行垂钓。研究发现: (1)垂钓胁迫增加中华倒刺鲃的个体游泳运动速度和个体移动总路程, 降低个体游泳同步性。(2)垂钓胁迫会增加中华倒刺鲃的个体间距离和最近邻距离。(3)虽然垂钓胁迫对中华倒刺鲃的群体运动速度和群体运动时间百分比无影响, 但导致其群体极性下降。(4)中华倒刺鲃的最近邻距离和群体极性呈负相关, 而垂钓胁迫增强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垂钓胁迫降低中华倒刺鲃鱼群的协调性和凝聚力, 对群体运动中个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该种鱼群体凝聚力和协调性之间的权衡强度在垂钓胁迫后明显增强, 暗示群体的整体外部轮廓由短梭形向长梭形调整。  相似文献   

16.
诱饵式远程水下视频技术(baited remote underwater video, BRUV)是一种用于记录鱼类相对丰度和物种行为的监测技术, 具有无破坏性、成本低且易于复制、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多种栖息地的资源调查与评估, 但目前其研究应用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 BRUV 的研究进展, 并对 BRUV 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结果建议 BRUV 采用前向视角结构可得到更大的视野; 轻巧且易于使用的 GoPro 相机更适合于光线充足的浅海海域(<40 m)调查; 调查时饵料建议采用类似沙丁鱼的油性鱼类, 有利于对肉食性鱼类的诱集; BRUV 使用前, 可通过观测物种数和丰度的累计曲线来确定其合理部署时间, 通常底层 BRUV 60 min 的部署时间已足够。 BRUV 记录期间, 所见到的某一个物种的个体最大数量(MaxN)是 BRUV 表征物种相对丰度时广泛使用的度量指标。本文可为国内利用 BRUV 技术开展鱼类资源调查与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为 BRUV 在我国无破坏性海洋生物调查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海洋牧场鱼类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林德芳  王民诚 《水产学报》1992,16(4):378-382
鳀(Engraulie japonieus)广泛分布于黄、东海,从五十年代起在我国进行过灯光围网、舷提网、中层拖网等的捕捞试验。由于对资源数量、洄游分布缺乏系统调查和鱼群探测手段落后等原因,都未获成功。1984年10月挪威王国政府赠给我国的“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到达后,对黄、东海中上层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认为鳀资源最高达300万吨,年可捕量约50万吨。越冬期间鱼群相对集中,渔场稳定。因此开展鳀变水层拖网试验研究,促进商业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海水产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承担这一课题,在变水层拖网设计、作业网位控制、渔场探测和瞄准捕捞技术等方面,研究解决了一些技木难点,为采用变水层双拖网捕捞鳀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8.
西北太平洋的主要中上层鱼类有日本拟沙丁鱼、日本鲐及秋刀鱼等。从多年情况分析,各鱼种均出现多年变动的现象。本文根据日本有关资料,对日本拟沙丁鱼(以下简称沙丁鱼)及日本鲐(以下简称鲐鱼)渔场环境特征与分布之间的关系作扼要的概述,并对沙丁鱼的发展趋势提些粗浅的看法。前言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海洋观测及历史资料的分析,海况变异对中上层鱼类数量及鱼种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尤以沙丁鱼及  相似文献   

19.
渔业动态     
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完成攻关任务由东海水产研究所主持,舟山、大连、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等生产单位参加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专题,三年来,经海上综合调查、探捕和生产验证,开发了东海外海渔场两个,黄海渔场两个,初步评估资源量为60万吨,并了解了中心渔场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其鱼发特点,较熟练地掌握了鱼群映象判别和灯光诱集技术及使用声纳探鱼仪进行瞄准捕捞的技术.1986~1988年三年投入东海外海进行探捕和生产的船只42组,总产4.57万吨,盈利1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新开发黄海两个拟沙丁鱼渔场也取得6000多吨产量的好成绩.本刊摘  相似文献   

20.
自从远东拟沙丁鱼在我国开发以来,引起了水产界的广泛重视,但关于其种群研究的文章尚未见到。依作者近几年对黄海区远东拟沙丁鱼的研究,该区远东拟沙丁鱼有两个群体,即一个是产卵群体,一个是索饵群体。本文则是用判别分析和逐步判别的统计学方法研究远东拟沙丁鱼的种群。计算结果表明,这两群标本之间都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性。特别在利用对鱼类种群鉴定起决定作甩的计数性状进行判别时,差异的显著水平更高,其F值为116.93,回判成效为98.65%,证实了黄海远东拟沙丁鱼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