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SDS-PAGE技术对陇东旱塬地区育成的小麦品种(系)的HMW-GS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份材料中HMW-GS有8种,分别为:Null、1、2*、7+8、7+9、5+10、2+ 10;亚基组成以Null、7+8、2+12(40%)和Null、7+9、2+12(30%)为主,大部分缺乏5+10,1,17+ 18,14+ 15等优质亚基.优质亚基(1、7+8、5+10)在地方品种白齐麦和早先育成品种庆丰1号中出现,而在近年育成的品种中却没有出现,在今后小麦育种中应加强对这2个优质亚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SDS-PAGE技术和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对陇东地区382份冬小麦资源的HMW-GS组成和其中315份品种的沉淀值、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陇东旱塬冬小麦资源存在16种亚基变异类型,35种组合形式;null,7+8,2+12为各自位点的主要亚基变异类型,其中1,7+9,5+12亚基在育成和引进品种(系)中相对地方品种有明显提高,且5+10亚基在育成品种(系)中出现频率也较高(17.02%);在地方品种中null、7+8、2+12为优势组合(占79.19%),而育成和引进品种(系)中亚基主要以null、7+9、2+12(23.40%和17.58%),null、7+8、2+12(21.28%和16.48%),1、7+8、2+12(10.60%和15.38%)三类组合形式存在;具有2*、7+8、5+12组合的小麦品种综合品质较优。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8分以上的组合14类,89个品种,其中4类组合的23个品种得分10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SDS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宁夏5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主要推广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Glu-1位点)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中,Glu-1位点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并检测到10种亚基和13种亚基组合类型;品质评分在5~10之间,平均8.2分,各时期品种品质平均评分呈缓慢上升趋势,且1980年以后育成品种中5 10(Glu-D1位点)、17 18(Glu-B1位点)亚基出现频率明显增加,说明各育种单位已充分重视将具有优良品质遗传的材料应用于实践。33个品种中15个具有5 10亚基,9个具有17 18亚基,13个具有2*(Glu-A1)亚基,可供优质小麦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旱地冬小麦资源HMW-GS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分析了360份甘肃省冬小麦资源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 S)组成。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小麦资源的亚基组成较丰富,共检测到17种亚基变异类型和35种亚基组合类型。亚基变异类型以N u ll、7 8、2 12三种占绝对优势,育成品种(系)和引进品种的亚基变异类型不但比地方品种丰富,而且1、7 9、5 10三种变异类型的出现频率有明显提高。地方品种的亚基组合类型较少而且以N u ll、7 8、2 12为主,在育成品种(系)和引进品种中,亚基组合类型较为丰富,并且各种组合类型相对分布均匀。所筛选出的一批含优质亚基组合的材料可供育种工作者利用。  相似文献   

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品质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遗传,不同基因位点及位点内各等位亚基对品质的效应等研究进展,提出了通过回交转育创建几套不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近等基因系群,然后在同一遗传背景和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分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其组合的品质效应及与遗传基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西南地区小麦条锈病抗性、抗病基因位点及其组合多样性,于2013—2014年对以西南地区为主的14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期、苗期抗病性鉴定和抗病基因标记扫描。成株期鉴定结果显示,2013年贵阳、赫章试验点和2014年贵阳、绵阳试验点都表现为抗病的品种(系)共有50份,其中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的有37份,表现为成株期抗性的有13份;5个抗病基因Yr9、Yr10、Yr15、Yr18、Yr26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小麦Yr26的使用频率最高,为41.4%,Yr9次之为37.9%,Yr10、Yr15、Yr18使用频率较低;抗条锈病基因的组合分析显示,共出现16份基因聚合品种、7种组合类型,其中组合Yr9+Yr26出现频率较高,为5%。表明西南地区的小麦品种(系)以利用全生育期抗性为主,且抗条锈病基因利用较为单一,应发掘和利用新抗条锈病基因及重视多基因的聚合。  相似文献   

7.
陇春22号是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历经10年,进一步筛选的优质抗锈春小麦新品种,多年田间鉴定表现抗旱性强,品质优良。为了进一步确定其抗旱性和品质特性,对该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田间产量指标、优质亚基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陇春22号萌芽期、幼苗期以及成熟期抗旱性强,含有17 18、5 10优质亚基,适合在甘肃及宁夏等地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其产量形成特点,以2016年甘肃省春小麦区域试验中07001-2-5、06044-3-7-12、06004-5-3、06005-4-1、04013-1-3-5、甘春25号和西旱2号等7个参试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春小麦新品种(系)的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期达到峰值。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均以06044-3-7-12最大,明显较对照西旱2号高10.08%和12.84%。干物质分配比例籽粒茎秆+叶鞘+叶片穗轴+颖壳。甘春25号、06044-3-7-12和06004-5-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对照显著高出33.39%、24.46%和14.37%。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占到72.84%~83.60%,其中甘春25号最高,较西旱2号显著高出4.43%。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的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以甘春25号最高,其次是新品系06044-3-7-12,分别比西旱2号增产6.15%和3.17%,差异显著。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花前。其中,甘春25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新品种(系),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其它品种(系)高出2.89%~29.38%,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它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优化的花粉管通道法将高梁(Sorghum bicolor L.)基因组DNA导入高感条锈病、籽粒粉质的稳定小麦品系,并借助幼胚培养挽救加代、早代变异筛选等技术,经多代连续选择优良变异系,获得2个稳定的优良变异新品系,其中2001502-23-26两年度位居省区试第一位,已申请生产试验和品种审定.变异新品系与感病受体小麦比较,某些生物学性状发生明显变异,对条锈病免疫,品质指标得到提升,HMW-GS发生明显变异,Gul D1位点基因发生等位变异,过氧化物酶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外源高粱基因导入引起了相应基因表达的变化,地区适应性也相应的较受体不同.这说明异源高粱基因组DNA导入小麦可实现高粱抗条锈性和HMW-GS等优良性状的遗传转育和聚合,达到生物学性状、产量、抗条锈性和品质指标等目标性状得到遗传改良的目的.性状改良的原因,推测可能是高粱抗条锈基因转化和HMW-GS基因生物诱变和多基因聚合的结果,而导入后代HMW-GS的GulD1位点基因的等位变异机理可归结为生物诱变所致,条锈病抗性的变异可能属于高粱抗锈基因的定向转移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及其变化,利用41个鉴别寄主对安徽省2010、2015和2019年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了毒性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群体对抗性基因(组合)Pm3cPm5aPm7Pm19Pm3dPm17Pm6Pm1aPm3aPm3fPm8Pm1+2+9Pm3e的平均毒性频率大于7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或组合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上已丧失抗性,不能在抗病育种中继续使用;对Pm12Pm21Pm16Pm1cPm35Pm13Pm2+MLD的毒性频率小于20%,这些抗性基因(组合)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和2019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总体上可看成一个群体,但年份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加强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的持续监测工作。研究结果对安徽省小麦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甘肃小麦白粉病抗源材料的筛选及抗病基因库的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2-2005年,对收集到的30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在甘肃省的不同生态区进行了抗病性监测,结果表明:Pm1Pm3 a、Pm3 b、Pm3 c、Pm3 f、Pm4 a、Pm5、Pm6、Pm7、Pm8、Pm17在田间抗病性丧失,失去利用价值;Pm2、Pm19、Pm4+8、Pm4、Pm5+6、Pm13在田间抗病性较低,不宜单独作为亲本利用;Pm1+2+9、Pm2+6、Pm2+mld、Pm2+talent、Pm4+2 x、Pm4 b、Pm4 b+5、Pm20、Pm21、Pmxbd在田间抗性表现良好,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充分加以利用。同时经过4年抗病性监测,从省内外2 638份小麦品种(系)材料中筛选出了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92R137、贵农21等优异材料10余份,初步组建了抗白粉病基因库。文中还对抗病基因现状和利用及今后如何避免由于抗源单一化带来的白粉病流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新育成品种(系)在黄淮麦区的大面积推广,该研究对83份西农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鉴定,成株期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鉴定,并在田间自然环境下对其抗性进行鉴定及对相关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中,有63、29和16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表现出抗性,9份小麦品种(系)对3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出抗性;有10、3和0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E15、E09和A13表现出抗性。在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中,有23、15、28和62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表现出抗性。在83份小麦品种(系)中有6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小麦条锈病表现出抗性。在田间抗性鉴定中,有57、6、65和40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及叶锈病表现出抗性。在83份小麦品种(系)中,3份含有Yr5基因,22份含有Yr9基因,3份含有Yr17基因,2份含有Pm24基因,14份含有Lr1基因,所占比例分别为3.6%、26.5%、3.6%、2.4%和16.8%。  相似文献   

13.
为拓展和获取对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表现稳定的小麦抗源,以我国14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2020年麦田蚜虫发生严重的机会,采用有蚜株蚜害级别计算抗蚜指数,采用耐蚜值(调查株蚜害级别/千粒重损失率)计算耐蚜指数,以此评估小麦的抗蚜性水平和耐蚜性水平;2022年利用人工辅助接蚜的方法对2020年表现稳定的部分小麦品种(系)的评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自然感蚜条件下2个试验点6次调查中仅山农116、泉麦31和濮麦116表现稳定的抗蚜性,在人工接蚜时仅郑麦132表现稳定的抗蚜性;中育1220、泰禾麦2号和瑞华1408在自然感蚜时蚜量较低,千粒重损失率低于5.00%,人工接蚜亦表现良好的耐蚜性,表明其兼具耐蚜性和一定的抗蚜性;泰麦601、瑞华592、轮选166和中农麦4007在自然感蚜的高蚜量情况下和人工辅助接蚜时均能保持较低的千粒重损失率(小于15.00%),表明成株期小麦的抗蚜性减弱是一种普遍现象,耐蚜性是比抗蚜性更稳定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甘肃的有效性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自甘肃各地的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上,测定其毒性频率,并对这些品种进行了异地成株期抗性鉴定。根据已知抗病基因对白粉苗群体的抗性程度,对其进行抗性效能的评价。结果表明,Pml、Pm3c、Pm3f、Pm5、Pm6、Pm7、Pm8和Pm17在甘肃抗性差,已失去利用价值;Pm2、Pm3a、Pm3b、Pm19抗性较低,不宜单独作为抗源利用;Pm4b、Pm13、Pm20、Pm21和含有Pm4的白兔3号、肯贵阿1号及含有Pm“XBD”的我国农家品种小白冬麦抗性表现好,可作为抗性亲本利用。组合基因如Pm2 6、Pm2 Mld、Pml 2 9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抗性,这表明利用抗源材料进行基因累加有望培育出优良的抗性品种。文中还结合抗源材料的农艺性状对其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1991~1994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4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抗源进行了抗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对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高抗、中抗和低抗的品种(系)分别占参试材料的13.1%、12.9%和28.1%,其中冀麦23、24和25号、遗4179、4154、4188、郑太育一号等18个品种(系)对吸浆虫连续几年表现出稳定的抗性。鉴定结果为生产和育种部门利用抗虫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foliar wheat disease septoria tritici blotch can cause significant yield losses. A source of resistance has been mapped on chromosome 7D of spelt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subsp. spelta (L.) Thell. The microsatellite-based genetic map was constructed from a set of 87 single-chromosome recombinant doubled-haploid lines br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the landrace ‘Chinese Spring’ and a ‘Chinese Spring’-based line carrying chromosome 7D from spelt wheat. Two regions of the chromosome were associated with isolate-specific QTL expressed one at the seedling and another at the adult plant stage. The seedling resistance locus QStb.ipk-7D1 was found in the centromeric region of chromosome 7D,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location of the major resistance genes Stb4 originating from bread wheat cultivar ‘Tadinia’ and Stb5 originating from Triticum tauschii. The adult resistance locus QStb.ipk-7D2 was foun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7D in a similar position to the locus Lr34/Yr18 known to be effective against multiple pathogens.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onfirmed QStb.ipk-7D1 and QStb.ipk-7D2 to be two distinct loci.  相似文献   

17.
兼抗麦长管蚜和大麦黄矮病毒的小麦种质田间鉴定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鉴定筛选兼抗麦长管蚜和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的小麦种质,采用自然感蚜/感病系数法,对36个外引和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种质材料进行了2年的田间鉴定,并分析了感虫性与感病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年中均兼抗麦长管蚜和BYDV的种质仅有KOKIPPCAS、KOK、Amigo-3和PI137739共4个材料,占总鉴定材料的11.11%;对二者均敏感的有98-10-35q-9、186Tm39、Tam200e12-14a、Tam200(27)7、小偃22、西农1376和小偃6号共7个材料,占19.44%。其它材料仅抗虫或仅抗病,或仅在一年中表现抗病或抗虫,如材料98-10-30和98-10-35a8抗麦长管蚜,但对BYDV敏感;材料Tam200(13)G和PIG23(2)C感蚜,但对BYDV有抑制作用。BYDV发生普遍率(发病株率)和严重度(病情指数)与有蚜株率显著相关,严重度还与感蚜指数显著相关,但感病植株的病级均值与有蚜株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自然界长期的进化和选择使许多抗病虫基因得以保存下来,但较多抗性基因只在抗病或抗虫的某一方面表现有效,需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冬油菜在西北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及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50个国内外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兰州和天水两个生态区进行大田种植,苗期进行田间植物学形态特征统计,越冬前降温期对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含量以及相应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研究它们在不同生态区的抗寒适应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结果显示:由天水北移至兰州后,各参试品种越冬率大幅下降,证明天水是我国冬油菜分布北界;部分品种形态特征发生变化,78%的叶色加深,52%的叶柄变短,大多数品种的侧裂叶对数由1~2对增至3~4对;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下降,平均降幅为1.54%和60.53%,蒸腾速率(Tr)显著升高,平均升幅为44.27%,不同品种的光合速率(Pn)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同时,CAT、POD、SOD酶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有所升高,其中POD酶活性和MDA含量升高幅度较大,分别为82.59%和48.82%。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地的越冬率与POD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