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玉米生物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江西进贤旱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田,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养分吸收与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pH值下降,不合理施肥使土壤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缓解土壤酸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有效养分含量.(2)与对照相比,N处理降低了玉米籽粒、穗轴、秸秆和根茬的生物量,而均衡施肥(NPK、2NPK)及有机肥处理(NPKOM、OM)使玉米籽粒增产1.1~2.9倍,并提高了其他器官的生物量.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及N、P养分对玉米籽粒的产量影响显著,土壤K养分对玉米生物量影响相对较小.(3)玉米对N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籽粒和秸秆,分别占总吸N量的41.8%~61.3%和30.3%~48.4%,P在籽粒中的吸收量高达61.8%~73.9%,K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秸秆,占总吸K量的51.4%~67.9%.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则显著促进了作物各器官对养分的吸收和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养分的收获指数为P>N>K.  相似文献   

2.
氮肥用量对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和养分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5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养分分配及对每形成单位籽粒产量的吸收养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籽粒和秸秆中P、K浓度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玉米收获产品中N、K含量在籽粒和秸秆中的分配比与产量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玉米生长愈好(单产愈高),每形成单位经济产量的磷、钾消耗量愈少,说明良好的作物生长条件有利于提高作物体内养分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量水平的玉米田养分利用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和不同管理措施导致产量水平明显不同的玉米田中,对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运转及利用效应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对N、P吸收呈双峰趋势变化,吸收高峰均为拔节—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成熟期,K呈单峰吸收,但高产田和常规田出现在大喇叭口—吐丝期,低产田K吸收高峰提前至拔节—大喇叭口期。与常规田和低产田相比,高产田玉米对N、P、K养分的累积量、玉米营养体贮藏N、P、K养分的运转量和运转率,以及玉米营养体N、P养分向籽粒的转移效率均明显提高,但单位养分的生产效率以及氮、钾养分的生理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黄泥田为南方广泛分布的一类中低产田,为探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基于南方黄泥田连续 35年长期定位试验平台,设置 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NPK),3)化肥 +牛粪(NPKM),4)化肥 +稻秆还田(NPKS)4个处理,于试验的第 35年分析水稻各生育期的植株养分与累积吸收利用。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均提高了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其中籽粒产量增幅 61.1%~ 97.7%,以 NPKM与NPKS处理最高,其籽粒产量分别较 NPK处理提高 22.7%和 20.4%。与 CK相比,各施肥处理成熟期籽粒 N、P、K吸收量分别增幅 137.6%~206.2%、86.0%~ 172.4%和 71.6%~142.5%,茎叶N、P、K吸收量分别增幅98.4%~240.8%、145.7%~419.8%、94.4%~142.8%,且均以 NPKM处理最高。施肥的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 K含量分别较 CK增幅 21.0%~42.1%、34.0%~ 86.0%和 40.9%~127.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有机质、碱解 N及有效 P含量以 NPKM处理提升最为显著,速效 K含量以 NPKS处理提升最为明显。不论是籽粒、茎秆还是地上部植株,成熟期 N、P、K养分吸收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 N、P、K养分吸收量分别与相应的土壤碱解 N、有效 P及速效 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施肥对水稻产量、养分利用与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NPKM与 NPKS处理优于 NPK,而 NPKM与 NPKS二者产量基本相当。土壤有机质是影响黄泥田水稻植株N、P、K养分吸收累积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和微肥对高肥区夏玉米养分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N、P、K、Zn及Mn肥对高肥区夏玉米产量、植株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土壤N、P、K、Zn、Mn的贡献率分别为91.2%、100.3%、96.3%、99.4%、99.9%.玉米吸收的N、P、Zn主要积累在籽粒中,Mn主要积累在叶片和籽粒中,而K在植株各部位的积累相对均匀.在NPK处理的基础上增施Zn、Mn肥,显著降低了植株对P的吸收,而对产量、植株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大.土壤中P、Zn、Mn养分含量较高,完全能够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NK处理最为合理经济,有效地改善了玉米穗部和植株性状,平均产量达到9 821 kg/hm~2.  相似文献   

6.
水洗生物炭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有良好的作用,本文研究生物炭水洗与否对其效果的影响,为生物炭的高效利用提供支持。【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竹炭和经去离子水冲洗后的竹炭为材料,在不施化肥和配施化肥两种条件下,研究了竹炭和水洗竹炭对水稻土壤理化性质、水稻秸秆和籽粒产量及N、P、K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竹炭经水洗后p H和K含量显著降低,C、N、P、S、Ca、Na和Mg含量,比表面积(BET),总孔容以及平均颗粒大小均没有显著变化。与不施肥对照相比,竹炭和水洗竹炭单施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 H、有机碳、速效钾,且两种处理之间土壤速效钾差异显著;单施竹炭和水洗竹炭分别显著提高水稻秸秆产量12.7%和15.6%,水洗竹炭处理还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15.7%,水洗与不水洗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化肥对照相比,竹炭和水洗竹炭配施化肥均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水洗竹炭配施化肥还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竹炭和水洗竹炭处理分别显著提高水稻秸秆产量18.7%和33.1%,提高水稻籽粒产量16.7%和18.4%。在水稻养分吸收方面,竹炭和水洗竹炭单施显著提高秸秆氮素和钾素的吸收,水洗竹炭单施还显著提高籽粒氮素的吸收,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化肥配合施用,竹炭和水洗竹炭均显著提高水稻秸秆和籽粒氮素和钾素的吸收,水洗竹炭显著提高籽粒磷素吸收,且水洗竹炭促进水稻秸秆和籽粒中氮素吸收的效果优于竹炭,但竹炭促进秸秆钾素吸收效果显著优于水洗竹炭,这可能与经水洗后竹炭钾素含量显著降低有关。【结论】竹炭和水洗竹炭单独施用和与肥料配施均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对养分的吸收。二者相比,水洗提高了竹炭增加水稻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效果,但降低了其补钾能力。从环保、减氮增效以及节约水资源角度考虑,实际生产中应慎重考虑是否对生物炭进行水洗。  相似文献   

7.
氮磷钾平衡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结合目前夏玉米施肥存在的种种弊端,探讨平衡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实现夏玉米超高产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氮磷钾平衡施肥(NPK)对夏玉米籽粒产量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产量达6426 kg/hm2,分别比PK、NK、NP、FP、CK处理增产13.2%、12.9%、19.3%、12.0%、22.9%。夏玉米生物量累积曲线与N、P、K养分累积曲线基本一致,都呈"S"型,养分累积量的次序为N>K>P,生物量和养分累积主要集中在喇叭口期以后。氮、磷、钾平衡施用可提高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养分的吸收,在喇叭口期追施肥料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添加生化抑制剂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结合不同施肥模式探讨其节肥增效的养分利用特征,以期寻找适合黄泥田地区水稻高产高效的施用方式。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及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组合与施肥模式(一次性和分次施肥)互作对黄泥田水稻养分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生化抑制剂组合和施肥模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N、P、K累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互作条件下各生育期养分间吸收存在协同效应。尿素分次施用处理水稻成熟期N、P、K吸收量较一次性施用处理分别提高11.0%、0.9%、4.2%;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27.5%、70.8%。不同施肥模式下,配施抑制剂组合(NBPT、NPPT/+CP)显著增加水稻N、P、K吸收量,促进抽穗后干物质生产和N素积累,提高籽粒中的养分分配及N素利用效率。新型脲酶抑制剂NPPT单独施用及与CP配施的水稻养分吸收和利用与NBPT相似。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成熟期N、P、K吸收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通过施肥技术和抑制剂配施的集成与优化,有利于抽穗后N、P、K的吸收、转运,促进养分积累,大幅度同步提高黄泥田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菜的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洞庭湖平原的冲积性菜园土条件下,不同施肥结构对白菜生育期间的物质积累与白菜对N,P,K养分的吸收规律以及土壤有效N,P,K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白菜的产量相差较大,各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对照平均增产达33.1%,但各施肥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白菜对N,P,K养分的吸收都是在移栽30 d以后的生长中、后期,与其地上部生物产量的积累规律一致.专用肥处理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明显促进白菜对N,P,K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白菜对肥料养分的利用率.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的N,P施用量明显过大,浪费肥料,也对当地水体及环境造成污染.其施K量明显低于白菜一季的总吸钾量,既影响白菜产量和品质,也造成土壤K素的耗竭.根据不施肥对照和4个平衡施肥处理白菜地上部分的养分吸收总量结果,以白菜对肥料N,P,K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40%,25%和60%计算,供试土壤条件下白菜一季所需N,P_2O_3,K_2O的施用量分别为195.25 kg/hm~2,145.60 kg/hm~2,228.53 kg/hm~2.其N:P_2O_5: K_2O值为1:0.75-1.17.  相似文献   

10.
臧明  雷宏军  刘鑫  潘红卫  徐建新 《核农学报》2020,34(5):1070-1078
为研究土壤氧气扩散速率(ODR)和作物养分利用对不同增氧灌溉方式的响应,以地下滴灌为供水方式,设置循环曝气(VAI)、H2O2(HP30、HP3K)和常规水对照(CK)4种灌溉处理,通过盆栽冬小麦试验,系统分析ODR、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规律。结果表明,VAI和HP30处理后48 h内20 cm土层深度的ODR较CK均有明显改善,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经VAI处理后的ODR分别提高60.45%、73.77%和87.88%(P<0.05),拔节和抽穗期经HP30处理的ODR分别提高21.37和23.61%(P<0.05)。VAI和HP30处理后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36.27%、38.98%和23.37%、21.47%。增氧灌溉促进了作物养分的利用,与CK相比,VAI冬小麦的N、P、K吸收总量分别提高了53.23%、107.41%和72.94%(P<0.05),HP3K冬小麦的P、K吸收总量提高了39.51%、56.19%(P<0.05),HP30冬小麦的N、P吸收总量提高了50.32%、29.63%(P<0.05);VAI和HP30冬小麦N的养分吸收效率较CK提高了43.64%和34.55%(P<0.05),VAI和HP3K籽粒的N素分配率较CK增加了8.33%和6.94%(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ODR与冬小麦的N、P吸收总量呈显著正相关;VAI和HP30籽粒的N吸收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增氧灌溉改善了ODR,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VAI效果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增氧灌溉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对春玉米产量与养分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氮肥运筹方式、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均能显著增加春玉米产量,氮肥两次追肥处理的产量较一次追肥处理的产量增加10.6%~17.0%,配施有机肥增产10.3%~18.0%,坐水种增产9.1%,配施有机肥并坐水种增产20.4%。氮肥两次追施、配施有机肥及配施有机肥并坐水种均能显著提高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积累总量,分别提高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11.1%~29.5%、28.0%~28.8%和32.1%,依次提高干物质积累总量11.9%~15.5%、21.2%~24.4%和26.9%。氮肥两次追施、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均可提高N、P、K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和吸收总量,养分最大吸收速率以K最高,N居中,P最低;养分吸收总量以N最高,K居中,P最低;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以K最早(57.2~60.4 d),N居中(65.3~68.5 d),P最晚(71.4~74.8 d),三者均早于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82.5~89.3 d)。氮肥两次追施、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均有利于N、P、K养分由营养体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效率、籽粒中养分含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养分转运效率以P最高(59.3%~66.1%),其次是N(41.5%~55.1%),K最低(35.9%~38.0%)。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肥:拔节肥比1:3,配施有机肥结合坐水种,为最佳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2.
湖北潮土区不同轮作制度下土壤养分平衡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连续5年定点调查和取样分析,研究了湖北省2个潮土区域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并用允许养分平衡盈亏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在几种主要轮作制中,所有作物的K肥施用量及施用比例均明显比N肥低,但几乎所有作物的K素吸收量均明显高于N素吸收量,早、晚稻吸收P、K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作物.②不同轮作制中土壤养分平衡状况表现为N素有不同程度的盈余、P素基本平衡、K素总是亏缺的,且水田K素亏缺量明显高于早地.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减N稳P增K"和以一个轮作周期为单位进行统筹施肥的养分平衡调控措施,以实现作物生产的高产稳产和土壤养分平衡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红壤地区直播油菜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在江西典型红壤地区设置直播油菜氮磷钾硼肥田间试验,研究施肥对直播油菜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N、P、K养分吸收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上直播油菜各施肥处理中以NPKB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施肥效益最高,分别为1 722 kg/hm2和1 469元/hm2,而N、P、K、B任何一种养分缺乏均影响油菜的正常发育和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红壤直播油菜的养分限制因子为P>B>N>K。施肥对直播油菜N、P、K养分的吸收和累积有明显影响,各养分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NPKB处理最有利于养分吸收及累积,其氮、磷、钾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29.3%、59.5%和89.1%,均为最高。红壤地区直播油菜的高产应积极推广氮磷钾硼肥平衡配施措施,并实行氮、钾肥分次施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作物间的资源竞争关系,揭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增产机理,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简称玉豆套作)为对象,通过2 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玉豆套作带状连作(A1)、玉豆套作带状轮作(A2)、玉豆套作等行距种植(A3)、玉米单作(A4)、大豆单作(A5)5种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的产量、养分吸收及种间竞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和等行距种植相比,带状种植的玉米产量降低、大豆产量显著增加,A2的大豆产量分别比A5和A3高25.5%和89.2%。与带状连作相比,带状轮作促进玉米增产和对N、P、K的吸收,玉米籽粒产量及植株N、P、K的吸收总量分别提高7.5%、18.5%、9.1%、14.1%。与大豆单作相比,带状套作显著增加了大豆的经济系数和养分收获指数,A2的经济系数和植株N、P、K收获指数分别增加40.9%、11.9%、20.6%、39.9%。带状种植方式下,玉米对N、P、K的竞争力弱于大豆(Ams0,CRms1),但带状轮作提高了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相对带状连作和等行距种植,带状轮作种植有利于玉米与大豆间的和谐共生,促进了玉米、大豆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了系统的产量和土地当量比率(LER)。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夏玉米养分累积动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在遮雨棚内进行了微区试验,采用不同水、氮素供应研究了玉米N、P、K吸收累积动态。结果表明,植株生物量和N、P、K吸收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持续增加;而植株的N、P、K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植株生物量和N、P、K吸收量随时间的变化,可用S曲线方程描述。玉米生长期间干物质与养分吸收并非同一速率,前期上升快,至最高峰后缓慢下降。在N、P、K三要素中,N、K吸收速率高,上升快,下降也快;P吸收速率低,上升慢,下降亦慢。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以K最早,N次之,P最晚。但三者均早于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出现的时间。水分和氮素供应增加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及养分吸收量,也可增加生育前期的养分含量,但不改变养分累积变化趋势和养分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水分和氮素供应促进了营养体养分向子粒的运转,提高了养分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了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平衡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讨了平衡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能促进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在OPT施肥水平下,每形成100 kg玉米籽粒吸收1.95 kg的N、1.05 kg的P2O5、1.96 kg的K2O,玉米吸收NPK的比例约为1∶0.54∶1;平衡施肥较农民习惯施肥增产5.6%,增收714元/hm2;在本试验条件下,钾是玉米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调配氮磷钾施用比例,加大钾肥的施用量,才能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7.
有机硅改性复合肥是一种新型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重金属吸收积累的作用,研究其对作物养分吸收和镉吸收的影响及机制对于推广新型肥料和降镉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有机硅改性复合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有机硅改性复合肥显著提高玉米总生物量59%~60%,提高收获系数40%~42%,提高玉米产量123%~127%;显著提高植株N、P、K积累量26%~47%、19%~21%、38%~51%,其中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中N、P和K积累量72%~90%、72%~82%和103%~128%。同时,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施用有机硅改性复合肥玉米籽粒Cd含量下降11%~13%。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施用有机硅改性复合肥提高土壤pH值0.13~0.23,土壤交换性镉下降,同时可还原态和残渣态镉增加。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硅改性复合肥促进玉米养分吸收,提高产量,同时降低镉的吸收,是一项玉米增产降镉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河西绿洲制种玉米各器官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王平  刘淑英  张志功 《土壤》2014,46(2):275-28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施用对制种玉米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制种玉米干生物量的累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施氮、磷肥有利于提高制种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当氮肥过量时,干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合理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促进了养分比例的协调供给,明显增加了制种玉米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养分吸收量及养分收获指数。合理配施氮、磷肥能使制种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最高产量氮素、磷素、钾素的吸收量分别为N:2.25 kg,P2O5:0.60 kg和K2O:2.40 kg,植株吸收养分适宜比例(N︰P2O5︰K2O)3.73︰1︰3.97。在制种玉米生产中推荐施肥量为N 36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90 kg/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养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通报》2017,(5):1169-1176
通过三年定位试验,研究了吉林省春玉米主产区(公主岭和乾安)农民习惯与优化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变化及收支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主岭和乾安优化施肥玉米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增产6.8%~9.2%和6.3%~12.9%,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公主岭和乾安优化施肥肥料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46.9%和26.4%、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45.9%和32.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5.2%和22.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优化施肥30~9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和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低于农民习惯施肥,0~4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农民习惯施肥。与试验起始时相比,农民习惯施肥30~9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与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有明显提高,0~3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和0~4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而优化施肥处理0~9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变化幅度较小。玉米收获期土壤氮、磷、钾养分表观平衡估算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土壤氮、磷素均出现盈余,钾素亏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公主岭和乾安优化施肥处理氮盈余量分别下降86.3%和93.3%,磷盈余量分别下降98.1%和92.1%,钾亏缺量分别下降16.5%和34.0%。综上所述,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使土壤氮素和磷素大量残留,钾素亏缺,而优化施肥模式在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氮、磷的损失和钾的亏缺。  相似文献   

20.
于2010和2011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方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产量、 养分积累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建立红壤旱地木薯的施肥效益方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 缺氮处理的鲜薯产量显著低于缺磷和缺钾处理,对鲜薯产量的影响N>K2O>P2O5; 施肥处理中以N2P2K2处理的鲜薯产量、 鲜薯淀粉含量、 鲜生物量、 养分收获指数和经济效益最高,而产投比以N2P2K0处理最高,N1P2K1处理其次,N2P2K3处理最小。木薯植株养分积累总量K2O>N>P2O5,平均100 kg鲜薯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00、 0.91和0.11 kg,平均养分收获指数分别为0.53、 0.33和0.46。相关分析表明,木薯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磷量相关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达到经济最佳产量时的氮、 磷、 钾施用量分别为205.37、 65.43和311.30 kg/hm2,产投比为6.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