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现自然寄生于松突圆蚧的真菌并研制出生防菌.利用菌液对不同类型马尾松上松突圆蚧的防治试验,松突圆蚧的菌粉林间维持和大面积应用效果.生防菌是有效控制松突圆蚧的微生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属蚜小蜂,是日本松突圆蚧上的优势种天敌.有关资料表明[1],在松突圆蚧原发生地日本冲绳,由于花角蚜小蜂的寄生控制,松突圆蚧对松树危害并不严重.因此,1986年我国从日本首次引入了花角蚜小蜂,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试验.本文综述了自1999年以来的寄生蜂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的研究,以便更系统了解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专家学者的论证结果认为目前广东省松突圆蚧发生区内松树大面积枯死的主要原因是松突圆蚧为害,而不是松梢枯病。文章介绍了几年来松突圆蚧发生情况、专家学者考察结果及采取的一些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从日本冲绳输引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到我国广东省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研究。通过对该蜂的繁育、释放及其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等研究,采用松突圆蚧密度较大的小片林地繁育种蜂,再用蜂源地的种蜂枝条扎成2—3kg一把,以600m的间隔进行人工挂放或飞机撒放的方法,放蜂面积约26万公顷,结果表明:95%以上的放蜂点定居成功,放蜂后一年内平均寄生率40%以上,二年后松突圆蚧雌蚧密度控制在每针束1头以下,虫口下降80%—90%,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近期内采用蜡蚧轮枝霉生物农药、引进花角蚜小蜂、飞机喷洒枝孢霉和松突圆蚧性信息素防治松突圆蚧所取得的科研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松突圆蚧天敌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hagi 自1982年发现传入与港澳毗邻的广东沿海县、市,到1987年底止,已蔓延扩散到20个县市,650万亩,其中120多万亩松林濒于枯死。该蚧寄生个体小,隐蔽性强,多寄生于松针叶鞘内,形成叶鞘和介壳双层保护,给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探索松突圆蚧生物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有效天敌,以控制该蚧的发生和蔓延,1985—1987年,我们在广东惠东、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对松突圆蚧天敌做了调查,并对一些优势种进行了观察研究,同时在日本琉球大学东清二教授协助下,对来自日本冲绳县的以琉球松为寄主的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保护松属珍稀树种和松属林木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林农松突圆蚧灾害的防治水平,对松突圆蚧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影响种群增长的因子、危害症状、传播途径、虫情监测及预报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松突圆蚧灾害的防治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松突圆蚧灾害的防治和松属树种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1988年作者在惠东试点,对从日本冲绳引进的花角蚜小蜂进行了形态、生物学特性和繁育条件的研究。经4代繁育试验表明,此蜂对马尾松上的松突圆蚧寄生能力强,寄生率高,特别是能寄生叶鞘内的雌蚧。同时,还可以看出,温度、营养和光照是影响繁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我国利用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寄生蜂已经20多年,但除了占比例很少的试验点外,均未达到控制松突圆蚧成灾、扩散、蔓延、恢复林木长势的目的.为了系统的了解松突圆蚧寄生蜂的应用情况,本文对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全面的认识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突圆蚧是一种危害松林的外来有害生物.为寻求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分析了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别介绍了松突圆蚧低虫口分布区、不稳定区、严重危害区3种发生类型区的分析情况,同时提出发挥本地寄生天敌对松突圆蚧的防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利用花角蚜小蜂的有效途径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松突圆蚧(Hem 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的发生历史、危害及防治现状。从生物防治上分别介绍了松突圆蚧寄生蜂花角蚜小蜂(引进种)的生活习性、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近年来广东花角蚜小蜂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等研究进展,以及应用本地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进展情况,并从林间生态位的角度介绍了松突圆蚧及其3种寄生蜂的相互关系。最后讨论了应用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将广西大学林学院提供的菌株喷施于被松突圆蚧侵染的松树树冠上,结果表明:5种生防菌对松突圆蚧的致死率均远远高于松突圆蚧的自然死亡率,防治效果显著。第1次试验进行后的第125天和第2次试验进行后的第85天再次对松突圆蚧的死亡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菌液对松突圆蚧的防治作用可以持续4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3.
依照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灾害特点,将广东省松突圆蚧发生区以县级为单位进行了发生区划,并构建了基于气象因子的灾害程度判别模型,依据该模型结合林分构成和林业经营特点研究了松突圆蚧发生区划,将广东省松突圆蚧发生区划分为轻度分布、中度发生和重度危害3个区域,并提出了各区域松突圆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钰 《中国林业》2009,(4):44-44
松突圆蚧是严重危害马尾松林的检疫对象,2003年由广东传入广西,2005年起广西边界林区松林开始枯萎,灾情明显出现。为寻找防治途径,2006年~2008年,广西北流市连续3年从广东引进“本地小蜂”开始实施对松突圆蚧防治作业,2007年起开展生防菌菌液防治松突圆蚧试验,2008年利用生防菌菌粉防治松突圆蚧。  相似文献   

15.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人工收蜂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有效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前人对花角蚜小蜂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5月从日本冲绳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后,改进了人工大量收蜂技术,应用自行设计的收蜂棚进行敞口式大量收蜂,大大提高了收蜂量.2006-2007年分别收到花角蚜小蜂22 372头和54 556头.在福建松突圆蚧发生区推广应用,为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持续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飞机撒放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每架次装种蜂枝条200把,在松突圆蚧疫区以160~180公里/小时的航速作业,每13秒钟投放一把,每把控制面积33.3公顷。试验共作业飞行6架次,防治面积4万公顷,小蜂定居成功率达100%,半年后投放点中心区的平均寄生率达19.8%。每公顷防治成本2.25元,比地面人工挂枝放蜂速度快,成本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我国“关于松突圆蚧防治技术紧急援助的申请”,委派西班牙的生物防治专家多明哥·卡达亚博士(Mr,Dcmin-go Cadahia)于1988年5月17—30日在广东进行了防治松突圆蚧实地考察和技术咨询活动。卡达亚先生就控制松突圆蚧问题与我国科技人员进行了座谈,并作了学术报告,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面积达100多万hm^2,全面覆盖松突圆蚧疫区范围。放蜂定居成功率达85%以上,花角蚜小蜂普遍形成自然种群,有效地减缓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及将松突圆蚧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日本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1989年林间释放定居成功,1990~1993年采用人工挂放和飞机撒放种蜂枝条的方法,防治控制面积14.09万hm2。放蜂点的小蜂定居率达98%以上,1.5年后,松突圆蚧雌蚧被寄生率稳定在20%~30%,雌蚧密度由放蜂前每针束3头以上,下降为每针束0.3~0.6头,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松突圆蚧危害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方法,对森林有害生物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在泉州市的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和蔓延的可能性和防治难易程度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福建泉州市森林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等,对泉州市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做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泉州市松突圆蚧属于高度危险性的森林有害生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林种结构,通过营林技术的实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对松突圆蚧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