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正>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的技术操作规程:一般在5~6月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制作栽培种,8月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  相似文献   

2.
白灵菇是一种名贵食用菌。但是.白灵菇栽培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选用合适的菌种外.发菌期的管理也非常重要。由于许多栽培者不了解白灵菇菌丝的生长特性.采用与其他食用菌类似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常常造成菌袋不出菇.或者即使出菇其产量和品质也很低。针对白灵菇发菌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我们总结了一套发菌管理的关键措施和注意事项,供广大栽培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建辉 《北京农业》2004,(12):20-20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月份-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月份~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潮~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1栽培季节安排 白灵菇从母种制原种要40~60天,栽培袋接种后到出菇需要150天以上.由于白灵菇菌丝长满菌袋以后,并不能立即出菇,需要有一定时间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所以生产季节要提前.生产时间安排是4~5月制原种,6~7月接栽培种,11~12月份出菇.在温度上应掌握出现8℃以下低温的月份,倒推5个月(150天)即为正常制作菇袋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1栽培季节 根据杏鲍菇出菇的适宜温度来安排恰当的出菇期,在青海海东地区栽培杏鲍菇,适宜出菇的季节春天为4-5月份,秋天为9-10月。杏鲍菇比白灵菇容易出菇,提前1-2个月制菌袋发菌。  相似文献   

7.
一、栽培季节安排 白灵菇从母种制原种要40~60天,栽培袋接种后到出菇需要150天以上。由于白灵菇菌丝长满菌袋以后,并不能立即出菇,需要有一定时间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所以牛产季节要提前。生产时间安排是4~5月制原种,6~7月接栽培种,11~12月份出菇。在温度上应掌握出现8℃以下低温的月份,倒推5个月(150天)即为正常制作菇袋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来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玉米芯发酵料栽培白灵菇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灵菇又称白灵侧耳,其子实体洁白,菌肉肥厚,肉质细腻,脆嫩可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较快的一种珍稀食用菌。但据笔者了解以及菇农的反映,由于栽培经验不足、技术要领掌握不好,导致袋料栽培白灵菇的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影响了菇  相似文献   

11.
白灵菇定位出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灵菇是近几年驯化成功,并商业性栽培的珍稀菇种。原产于新疆,新疆民间称之为“天山神菇”。因其色泽洁白,形似灵芝,风味独特,且营养、药用价值较高而享誉海内外,是一种名贵、高档食用菌,东南沿海有“素鲍鱼”之称。近几年,白灵菇生产发展迅速,但由于其栽培时间短,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因而出菇率低、出菇不整齐、产量低。经过几年来的栽培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白灵菇定位出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供广大菇农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县平菇生产已成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我县菇农的支柱产业。但相反,我县在平菇栽培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退菌现象及菇畸形发生十分严重。有的菇场出一、二潮菇结束,有的甚至不出菇,刚发好的菌棒渐渐不见菌丝、有的新出菇成菊花状,卷叶形,鸡爪子等等,轻者保本,重者几乎绝收。  相似文献   

13.
在每个菇棚轮作栽培白灵菇一鸡腿菇,用栽培过白灵的菌糠栽培鸡腿菇,改变了一个菇棚一年只进行一季生产.原料大部分仅使用一次的现状,并且满足了夏季前后(4—11月份)食用菌鲜口的市场供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白灵菇虽然近几年人工栽培获得成功,但其生长温度范围较小(在8~22℃之间)。因此,只能在除华南以外地区秋末和初春生产,且发菌后熟期长,即菌丝长满袋后在适宜温度下再继续培养40天以上。否则,菌丝生长得再好,遇到高温来临无法出菇,面对好市场,只能望洋兴叹。能在自然气温下都能出菇,且不需后熟、菌丝满袋即可直接出菇的品种,则是广大菇农所期盼之事。安徽省金农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率先从新疆引进一株白灵菇新品种,它在8~30℃范围内可正常出菇,更主要的是它不但与常规白灵菇品质相同,而且栽培方法尤如平菇,菌丝满袋即可出菇。不但我国北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栽培香菇过程中,菇农经常发现一些香菇出菇异常,香菇菌筒长出的不是香菇,而是长出有柄无盖的“假”香菇,“假菇”的发生有不少菇农误认为是菌种质量问题或是菌种型号出错所致,放弃了对菌筒的管理,有的甚至把菌筒当作废料处理,这样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给菇农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本人就香菇“假菇”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为广大菇农提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1.栽培季节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鸡腿菇在6月至8月底不能出菇,其它月份均可,故我们将栽培季节定在1月至6月或9月至翌年6月。若1月下旬备料,2月上旬配料、堆积发酵、接种发菌,3月上旬开始出第一潮菇,6月采收结束;若9月份配料、堆积发菌,10月份中旬出第一潮菇,2月份采收结束。  相似文献   

17.
苏延 《当代农业》2010,(21):33-33
一、立体栽培属小批量传统栽培方式。将菌袋解去扎口并松开塑膜,然后进行码垛,两头出菇,一般可码6~10层甚至更高。该方式比较原始,但由于出菇干净、菇体含水率较低,所以较受菇农欢迎。  相似文献   

18.
<正>香菇,俗称黑色森地菇。因其香味浓郁而得名,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我国香菇主要来自袋料栽培,对菇农来说,如何利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生产出更多的优质菇是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关键。1栽培季节的选择北方地区架式香菇一般选择34月份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接种,此时气温刚刚回升,杂菌活动较少,可降低污染率,同时发菌时室温较易控制,有利于发菌。出菇时间在当年的秋季  相似文献   

19.
白灵菇迟出菇、不出菇的表现:菌袋整批出菇缓慢,菌龄超过130天没出菇或者出菇时间快慢不一。迟出菇、不出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错过接种期多为原料准备跟不上或灭菌灶衔接不好。白灵菇属中温菌,低温可以刺激出菇。按其生长规律和自然气温,一般为秋接种,冬出菇。通常长江以北地区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接种为宜;南  相似文献   

20.
白灵菇又名白阿魏菇,营养丰富,是一种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其栽培技术简易,周期短,适度性强,是近年来新开发珍稀食用菌。洋洋乡于2000年引进白灵菇在大圪、后山等村进行栽培试种,当时因不熟悉其生长习性,于春季开始栽培,夏季出菇温度太高导致失败,菇农损失惨重,第二年推迟栽培季节,于八月接菌,新年出菇后,取得成功,获得很好效益,这两年栽培量都达到50万袋,鲜菇产量达10多吨,远销广州、深圳等地,深受消费者喜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