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茶饮料中乐果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玉国  郭晴晴  薛伟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331-2333
建立了茶饮料中乐果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乙腈提取,盐析后浓缩,气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添加水平的乐果的平均回收率为82.40%~108.65%,相对标准偏差为2.30%~8.15%.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高灵敏等特点,适合于茶饮料中乐果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速溶茶是茶叶科技与食品工程相结合,从茶叶中提取、浓缩的精制品,冲水即溶而无茶渣,以“纯净”特色倍受欢迎。它原料来源广泛,成品重量轻,贮运方便,是一种极具有开发价值的茶饮料,尤其适宜在茶叶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陆尧 《农业考古》2000,(4):246-248
1998年以来,茶饮料行业和茶馆业发展势头较好,成为带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茶产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共存的重要时刻,分析研究茶饮料生命周期及其相应的营销策略是很有意义的。对此,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茶饮料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发展茶饮料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1.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资源丰富,是茶饮料产品取之不尽、成本低廉、用之方便的宝库。在中国茶叶资源中,大量中低档茶叶宜成为茶饮料首选原料。2.茶是中国的国粹,比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纯净水等多出几千年的饮用史。在生活习惯上…  相似文献   

4.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2,(2):247-251
我国茶饮料从1994年起,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时茶饮料占我国饮料产量总体比例越来越大,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0%,茶饮料不仅是我国茶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且是一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正>速溶茶是茶叶科技与食品工程相结合,从茶叶中提取、浓缩的精制品,冲水即溶而无茶渣,以"纯净"特色倍受欢迎。它原料来源广泛,成品重量轻,贮运方便,是一种极具有开发价值的茶饮料,尤其适宜在茶叶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茶饮料生产工艺和生产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甘肃农业》2007,(12):93-94
以绿茶为主要原料,阐述了茶饮料的主要工艺流程,重点研究温度、PH等因素对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防止茶乳析出、黑渣出现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7.
合肥超市茶饮料市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蕊  雷鸣  华再欣  齐灿  戴前颖  宛晓春  李大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02-6905,6907
茶饮料具有口感舒适,滋味香甜,有利健康等优势,茶饮料工业已成为茶产业的重要支柱。通过对2011年夏季合肥五大超市中的茶饮料(奶茶饮料除外)的品牌与种类、销售价格以及茶饮料的配料成分、营养成分、感官品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合肥市场茶饮料的品牌主要为康师傅、统一、雀巢原味、立顿等;茶饮料种类中红茶和绿茶饮料占到67%;茶饮料售价均价为2.55元,价格在2.0~2.9元的占67%;茶饮料的茶配料主要以速溶茶粉为主,并大多数种类添加有甜味剂(含代糖成分)、酸味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茶饮料的感官品质符合该类型茶饮料的风味特点;茶饮料中无糖和低糖型饮料占调查总数的66.1%,且均为无蛋白、无脂肪型、无钠或非常低钠型液体饮料。同时还对茶饮料的热量值、pH、标签上的茶多酚含量标注以及茶饮料标准GB/T 21733-2008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饮料业内有关专家提出新见解,我国茶饮料的产量有望超过果汁果味饮料,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和纯净水的我国第三大饮料。 据统计,仅饮料工业43台生产线生产的茶饮料就达到61.5万吨,佑计全国总产蚤不低于150万吨,这意味着几年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茶饮料如今一跃成为我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咖啡因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按茶饮料标准的规定,各种类型的茶饮料其茶多酚、咖啡因的含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就不能称为茶饮料。目前我国茶饮料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特征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滥用添加剂、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等。茶饮料生产中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环节是:设备、环境、原辅材料、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内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展明显的变化。人们以前以解渴为目的,转到了今天以营养、疗效为目标,因此对保健茶饮料要求越来越迫切。据1989年屠用利等在《食品工业》上的译文报道,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售量比汽水好,尤其是生活在东南亚一带的人,喜欢饮保健茶饮料。而我国保健茶饮料出口品种单调。又不符合外国人口味,难以打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滤膜、卷式超滤膜、卷式反渗透膜处理过程中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0.2μm微滤膜和0.045μm、100 KD、13500D、5000D卷式超滤膜及100D卷式反渗透膜处理茶叶浸提液,HPLC分析膜滤过液和膜截留液中各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含量,以及膜滤过液和膜截留液真空冷冻干燥样中各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含量。[结果]EGCG、EGC、ECG、GC、GCG、CG等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主要集中在膜滤过液中,膜处理后分子量均小于500 D的EGCG、EGC、ECG、GC、GCG、CG等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结论]膜对EGCG、EGC、ECG、GC、GCG、CG等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的截留效果较差,推测膜处理后儿茶素和咖啡碱损失的主要原因为膜对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可能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而这种吸附作用可能与所用的膜材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茶树富含多糖、多酚,从茶树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RNA较为困难,cDNA-AFLP技术对RNA质量要求较高,因而从茶树叶片中提取高质量的RNA是cDNA-AFLP试验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该试验采用改进的CTAB法从茶树叶片中提取总RNA,结果表明: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28S、18S、5S 3条带清晰,完整性好,产率高;A260/A280值为2.07,范围为1.8~2.1,DNA和蛋白质污染较少;经逆转录、双链cDNA合成和cDNA-AFLP检测,证实提取的RNA能满足cDNA-AFLP技术对RNA质量和数量的要求。该方法为应用cDNA-AFLP技术顺利开展茶树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处理方式简单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油田污水二级生化出水反渗透膜法资源化的预处理问题,采用絮凝-超滤组合工艺作为预处理,探讨了絮凝、超滤及絮凝-超滤联用对废水中TOC和浊度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絮凝剂PAC 最佳投加量为40 mg/L,PAM加量为0.5 mg/L,单独絮凝对浊度去除率虽可达90.6 %,但对有机污染物TOC去除率低于20%。絮凝-超滤联用使浊度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98 %和30 %以上,不仅能提高产水水质,而且对提高产水通量和减轻膜污染效果显著。絮凝-超滤组合工艺产水的污染指数SDI小于3,满足反渗透的进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设施园艺灌溉水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施园艺使用先进的设施来合理控制作物的生长,而灌溉水对设施园艺作物的生长及其品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开展设施园艺灌溉水处理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设施园艺灌溉水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净化处理、砂石过滤处理、紫外线杀菌处理、反渗透处理等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膜集成技术在浓缩果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成膜技术是一个膜分离系统,它可以克服单一膜的缺点,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面向膜的集成化应用,着重概述了超滤、反渗透、渗透蒸馏、渗透蒸发的特征以及膜集成技术在浓缩苹果汁、柑桔汁及猕猴桃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Water is separated from brines by a semipermeable membrane. Water flows by osmosis across the membrane into a sealed chamber where it creates pressure. This pressure is transmitted by a water-immiscible liquid piston to a second chamber where it effects reverse osmosis. Water-removal rates are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17.
不同采摘期崂山绿茶主要品质化学因子构成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崂山茶区不同采摘期茶叶样品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分析不同采摘期茶叶品质构成因子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壤养分水平下,崂山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因不同的采摘期而存在极显著差异,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茶多酚含量春茶明显低于夏秋茶;咖啡碱含量在三类茶园中差异均显著,夏茶含量略低于春秋两季;氨基酸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春茶含量明显高于夏秋茶,秋茶略高于夏茶;酚氨比变化极显著,春茶明显低于夏秋茶,品质最好。为茶园土壤养分及生态环境调控与崂山绿茶分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介绍了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电渗析等膜技术在制备饮用水上的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何奕波  严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42-6843
[目的]为了研究影响信阳毛尖茶叶品质的因素。[方法]通过测定不同级别信阳毛尖茶多酚、总糖、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对影响信阳毛尖茶叶品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茶叶品质越高,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也越高。茶叶品质高低与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高品质信阳毛尖不但茶多酚的含量高而且总糖的含量也高,但酚糖比较低。各级别信阳毛尖咖啡碱的含量无明显的区别,水浸出物总量随茶叶品质降低而升高。[结论]信阳毛尖茶叶品质主要由茶多酚、糖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决定,但每一种物质的含量过高或过低对茶叶品质都不利。高品质信阳毛尖茶叶应具有较低的酚氨比(10%~13%),较低的酚糖比(9%~13%)和合适的酚碱比(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