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暖大棚菌瓜轮作三种三收模式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东 《蔬菜》2004,(10):38-38
利用冬暖大棚进行双孢菇—洋香瓜—草菇轮作,实现一年三种三收,避免了常规菜—菌轮作前后茬在产量上的相互影响,而且废弃的双孢菇培养料还田后,大大提高地力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现将该模式简要介绍如下:一、 品种选择双孢菇品种选用2796、As2796或F56。2796系列为半气生型,较耐肥水,单菇重、个头大,出菇期长,适合鲜销或保鲜,宜土法大棚栽培;F56为杂交种,匍匐型,单菇轻、个头小、出菇密集,适合加工出口罐头,宜工厂化或山洞栽培。香瓜选用“伊丽莎白”、“西薄洛托”、“状元”等品种。草菇可选用V35、V23(…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莘县近两年在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础上,推出双孢菇—洋香瓜轮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1 棚体建造 采用日光温室(冬暖棚),南北墙体设通风口,生产香瓜时再堵上。温室东西长一般为60m,南北跨度7.2m,北墙高2.0m,厚1.0m,脊高2.8m,中柱高2.6m,可为斜坡式或拱圆形,南面留0.3m  相似文献   

3.
依据双孢菇和草菇的生物学共性,通过周年轮作双孢菇、草菇,菌糠循环使用,基础设施常年不闲的生产实践,总结了菇房两菇轮作高产的新技术,开发了食用菌产业生产的新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以均衡徐州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20,(5)
为提高蔬菜大棚在夏季7—8月的利用率,采用“草菇-黄瓜”“草菇-番茄”等菌菜轮作模式,并试验草菇菌渣还田对蔬菜大棚内土壤理化性状及下茬蔬菜生长的影响。连续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草菇菌渣还田能提高大棚内土壤养分,改善其物理性状,同时对下茬蔬菜品质提升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日光温室菇菜间套作栽培模式进行的优化研究,提出了越冬茬黄瓜(或番茄)行间套种鸡腿菇(或双孢蘑菇)、丝瓜、扁豆套种草菇(或高温蘑菇)、秋冬季温室后坡堆叠式栽培平菇、黄瓜-黄背木耳-草菇轮作栽培、豇豆-鸡腿菇-鸡腿菇轮作栽培5种模式,可使日光温室生产效益提高到150%.  相似文献   

6.
曾晓萍 《食用菌》2016,(1):52-53
正近年,江苏省省政府大力实施农业三新工程,推进农业新优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在全省涌现出一批蔬菜高产高效新模式。其中菌菜轮(共)作模式的生态、高效优势尤为突出,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笔者介绍在江苏省已经成熟应用、有较大推广价值的三种菌菜轮(共)作高效模式,即日光温室黄瓜—草菇轮作、日光温室菌菜共作、草莓——食用菌立体套种高效茬口模式。经测算,这三种模式的纯效益均超过1.5万元/667 m~2,  相似文献   

7.
水稻双孢菇轮作栽培是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稻作区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优质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是先在水田里种一季水稻或双季水稻,再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搭"人"字棚栽培一茬双孢菇,翌年4月双孢菇采收结束后,再将双孢菇的废渣直接还田种植水稻。采用水稻双孢菇轮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许襄中 《食用菌》1989,(4):27-29
我们于1986~1988年进行了菇、菜露地栽培模式研究试验,初步探讨了丝瓜草菇间作和大白菜平菇轮作两种高产栽培工艺。菇、菜露地栽培,是以蔬菜轮作制为基础,间、套和轮作食用菌的一种新的栽培形式。我们所采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并于2000年首次启动了“食用菌生产技术开发工程”。“两菇一菜”种植模式作为开发工程内容之一,经过试验、开发、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进行“两菇一菜”高效种植,通过菌、菜轮作,可实现资源的多元、增值、高效利用,提高棚室生产效益。现将几种种植模式介绍如下。 一、双孢菇-蒜黄(越冬芹菜)-鸡腿菇 双孢菇选择麦秸作为主料,于7月底~8月上旬备料,8月下旬~9月上旬播种,10月上中旬开始出菇,11月下旬结束。一般每667m2可产菇60…  相似文献   

10.
贾博渊 《食用菌》2009,31(5):54-55
在我区城郊和农村,有很多集中连片向阳一面坡菜棚。近年来,菜农们更新观念,为增加收入,充分利用有限温棚,缩短歇棚时间,在棚内尝试菇菜轮作。但由于我地四季明显而短促,冬季寒冷,往往种菜耽误了菇,种菇误了菜,菇菜轮作很不理想。笔者从2004年起深入棚区,与菜、菇农多次探索、试验,总结了一套用阴阳棚同时栽培双孢菇及蔬菜的技术。一经推开,在我地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