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2个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C1;豫麦34号C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4个播期(10月6日,S1;10月16日,S2;10月26日,S3;11月5日,S4)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灌浆前期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播期间差异不明显,灌浆后期播期间差异增大,其中S1降幅最大,表明早播条件下小麦后期叶片衰老较快,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转与积累。2个品种产量均以S1最低,S2最高。播期显著影响成穗数(P≤1%)和千粒重(P≤5%);2个品种相比,播期对兰考矮早八粒重的影响大于豫麦34号。  相似文献   

2.
播期对豫麦49-198群体质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豫麦49-198提供适宜播期,以豫麦49-19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群体总茎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早播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以适播的最多,晚播次之,早播最少。不同播期间籽粒产量呈现出适播>晚播>早播,且不同播期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适播的穗粒数与千粒重较其它播期的有所下降。在基本苗195万/hm2情况下,河南中部地区豫麦49-198的适宜播期是10月12日,此期播种有利于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3.
张甲元 《农家顾问》2011,(12):24-24
为了解适期晚播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性能的影响.以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早播10月17日、适播10月24日、晚播10月31日)下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性能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郑麦9023晚播的子粒产量比适播低8.26%,比早播高4.68%;偃展4110和豫麦50晚播子粒产量分别比适播和早播平均高14.38%和18.55%。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冬小麦品种豫麦49在河南省豫北地区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发挥其高产潜力,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豫麦49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其群体分蘖动态、成穗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单株及群体成穗数取决于播期和种植密度的共同作用,播期越早,种植密度越小,小麦的单株成穗数越多;密度较大时,无论播期早晚,单株成穗数均保持较低水平;群体成穗数以10月9日播种和195万株/hm2密度的组合最高。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以10月9日播种的产量最高(7 991.53kg/hm2),与10月16日播种的产量(6 631.33kg/hm2)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以19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7 904.25kg/hm2),120万株/hm2最低(6 925.32kg/hm2),且两者差异显著。因此,豫麦49在豫北地区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9日~16日和195万~27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灵宝市小麦生产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造成减产。为探索灵宝市小麦的最佳播种期,为指导全市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小麦品种播期试验,现报告如下。一、试验设计(一)试验处理本试验采用的小麦品种为豫麦49-198和郑麦9023。小区面积80m~2,重复3次,每个品种设5个处理,随机排列。播期:豫麦49-198播期为10月1日、10月5日、10月10日、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典型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典型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时期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在推迟播期情况下,适当增大播量,可明显提高叶面积指数,10月5日播种产量提高幅度达20.73%,...  相似文献   

7.
以菏麦2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探求该品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期获得较高的产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在鲁西南地区,菏麦20的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但10月5~10日为最佳播期,适宜播量为225万~450万/hm2;10月15~20日或更晚播种时,播量为360万株/hm2时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泛育麦17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泛育麦17适时早播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群体分蘖多,延迟播种能获得较好的结实性。在本年度偏冷冬气候年型条件下,产量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播期与密度互作表现为,泛育麦17的适播期在10月7日至10月21日,10月28日以后播种的处理减产明显,在遭遇较重冻害的情况下,播量越大,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9.
以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条件下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存在差异,洛旱6号、洛麦21号和豫麦49不同播期之间的籽粒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但播期对偃展4110的千粒重影响不大。在不同播期下,灌浆过程中平均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的影响较大。播期对不同品种灌浆高峰出现的日期影响基本一致,早播期>晚播期>中播期.但较早播种时,洛旱6号、洛麦21号和豫麦49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晚播时偃展4110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播期对4个品种产量的影响均以中播最高,在河南旱区生态条件下,似偃展4110的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洛旱6号、洛麦21号等似豫麦49的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
播期、播量对强筋小麦丰德存麦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强筋优质品种丰德存麦5号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早播及高密度种植有利于丰德存麦5号产量的增加,而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以及粉质、拉伸特性等随播期和播量的变化表现均不同。综合分析可得,在本试验条件下,优质强筋小麦丰德存麦5号在播期为10月15日、播种量为187.5 kg/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菏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菏麦28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菏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和播期×密度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菏麦28的适宜播期为10月5日—10月18日,适宜种植密度为270~420万株/hm~2。随播期延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降,穗粒数、穗长和结实小穗数呈减少趋势。菏麦28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穗长、结实小穗数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57-59
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 526.1 kg/hm~2;A1B4处理产量最高,达9 220.0 kg/hm~2。可见菏麦21适于早播期大播量栽培,播期和播量对菏麦21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淮麦33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种植中适合的播期和基本苗密度,于2021—2022年在当地开展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条件下小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0月5日-11月3日,随着播期的延迟,淮麦33的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小麦基本苗150万~30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淮麦33的生育进程没有变化,全生育期一致,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在宿州市泗县地区淮麦33在播期为10月19—26日、基本苗密度为210万~270万/hm2条件下,全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产量高,该播种期和种植密度适宜在淮麦33种植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2007、2008年在潍坊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场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潍麦7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及播量对潍麦7号产量等农艺性状影响较大,以播期10月2日的产量最高,10月上旬为宜播期;播量在666.7m2基本苗10万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播量、施肥等因素对菏麦17、菏麦20等小麦新品种(系)产量的影响,探讨影响菏泽市及周边地区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效因素及最优栽培配套措施。表明品种与播期是影响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效因素;播量、施肥时期、施肥量是影响产量的次效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品种、播期、追肥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作用达到极显著差异;播量、施肥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作用达到显著水平。最佳栽培措施组合为:选择小麦品种菏麦20,在10月5日播种,播种量为12 kg/亩,返青期追施尿素25 kg/亩。  相似文献   

16.
选用皖麦33、皖麦41、皖麦44、皖麦48、郑麦9023、豫麦18,共6个小麦品种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进程和产量影响较大,随播种期推迟,各品种抽穗期延迟,全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明显;各期播种皖麦44、皖麦33产量均低于对照及其他品种,皖麦41、皖麦48、郑麦9023与对照豫麦18产量相当。  相似文献   

17.
AMMI模型在小麦播期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丰产性、稳定性是评定小麦品种优劣的重要指标。AMMI模型是近年来研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模型。本文运用AMMI模型对小麦播期试验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产量而言,郑麦9023和豫麦49较对照(豫麦18)增产;对于品种稳定性来说,豫麦49最好,郑麦004次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新麦28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豫北地区采用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小麦新品种新麦28的配套栽培技术.[结果]播期及其与播量的互作对新麦28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播期对新麦28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推迟播期后,新麦28的成穗数和产量均有所降低,而播量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结论]10月12日播种新麦28的最佳播量为150 kg/hm2,晚播(10月19日)的最佳播量为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漯麦18在豫南麦区最佳播期与播量,进一步挖掘漯麦18在豫南地区的丰产潜力.[方法]试验按裂区试验设计,设5个播期(A1、A2、A3、A4、A5)、4个播量(B1、B2、B3、B4).[结果]随着播期的延迟,小麦的基本苗有所降低,最高群体、成穗数也随着播期延迟降低,成穗率在不同播期之间差异不大;而产量随着播期延迟而呈明显的梯次下降,尤以A5产量下降最为明显.随着播量的增加,基本苗逐渐增加,最高群体逐渐增加,产量逐渐增加,而成穗率逐渐降低,成穗数则先增后减,呈倒“V”型.从播期和播量的互作来看,播期早、播量大的组合产量高,而播期晚的,无论播量大小,产量都很低.[结论]漯麦18在豫南麦区10月10-20日播种比较适宜,播量187.5~225.0 kg/hm2比较适宜,以10月10日播种、播量187.5 kg/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皖麦50适宜播期和密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皖麦50在不同播期、密度下的产量表现,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皖麦50的适播期为10月5-25日,适宜密度为180万-27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