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获得新城疫病毒(NDV)HN蛋白单克隆抗体1E5识别的抗原位点, 以NDV LaSota株H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1E5为靶分子,采用噬菌体随机7肽库进行亲和筛选,并用间接ELISA和竞争ELISA鉴定阳性克隆。最终得到4组可用的7肽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展示肽序列与HN蛋白的388~395氨基酸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所以它们的共有序列L * * * PNT是抗原表位的骨架结构。这个表位的位置与以往的文献报道不同,它很可能是新城疫病毒HN蛋白的另一个重要的抗原位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噬菌体随机7肽库分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N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以PRRSV BJ-4株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GE3作为筛选分子,筛选噬菌体展示的随机7肽库。经序列测定和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表明噬菌体展示的外源氨基酸序列与PRRSV BJ-4株N蛋白的50~55aa的氨基酸序列有极高的同源性。ELISA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到的噬菌体能特异性地与PRRSV阳性血清结合,从而证实了该表位是单克隆抗体GE3所识别的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3.
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不仅能够引起谷物霉腐,而且能够代谢产生具有强肾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A,OTA),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然而,赭曲霉也能够发酵应用于甾体转化和生产木葡聚糖酶等有益方面.为深入解析赭曲霉中OTA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以及探索其有益的基因资源,本研究基于同源重组的原理,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成功构建了赭曲霉的遗传转化体系.基于赭曲霉对潮霉素的敏感性,本研究选择以潮霉素抗性基因作为赭曲霉遗传转化体系的筛选标记基因,筛选浓度为70 μg/mL以上,为保障筛选的稳定性和减少假阳性,选择浓度100 μg/mL的潮霉素进行筛选.赭曲霉原生质体的质量和浓度是转化成功的必备条件,本研究优化2%蜗牛酶和2%纤维素酶为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细胞壁酶解条件.本研究采用融合PCR和巢式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上下游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相融合的拟转化DNA片段,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将拟转化DNA片段转化入赭曲霉原生质体,经潮霉素抗性筛选、PCR测序验证鉴定是否为阳性转化子.赭曲霉遗传转化体系的成功构建为今后赭曲霉在OTA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和工业生产应用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赭曲霉广泛分布在粮食和饲料中,其次级代谢产物赭曲霉毒素A(OTA)具有强毒性和高稳定性。由于同一产毒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产毒能力不同,为筛选得到赭曲霉生长、产毒最优的培养基,选取多种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接种赭曲霉,对比其生长和产毒的差异性;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比5种常用提取方法的回收率。结果表明,赭曲霉在不同培养基上产毒差异较大,天然培养基中产毒最高的是玉米和小麦培养基,OTA产量均在250μg·g~(-1)以上;固体培养基中产毒最高的是DG18培养基,OTA达到107.93 ng·mm~(-2);赭曲霉在液体培养基中的产毒十分微弱且只有在YES液体培养基中产毒,OTA产量仅为15.39 ppb。HPLC检测发现,5种常用的OTA提取方法中,甲醇直接提取法的回收效果最好,回收率达到106.64%;氯仿萃取法次之,回收率为87.28%。本研究结果为OTA检测、赭曲霉生长和产毒机制的探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模拟表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纯化的4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单克隆抗体(1B5,5D1,2H11和I4-4-3)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对40个克隆(10个单克隆噬菌斑×4株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验证,获得32个阳性克隆,选20个阳性克隆(5个单克隆噬菌斑×4株单克隆抗体)进行DNA序列分析,确定了4个优势12肽为不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抗原表位.这4个12肽在一级结构上没有3个以上连续氨基酸与GenBank中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之处,与单抗的结合可被VP2蛋白有效地抑制,推测可能是构象依赖性表位.将4个模拟表位串联表达后获得目的蛋白,经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20%,分子量30 kD.用多克隆抗体对目的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具有特异性和反应原性.试验结果提示:筛选的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单抗的模拟表位.  相似文献   

6.
赭曲霉毒素A(OTA)对拟南芥植物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赭曲霉毒素A主要由某些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谷物、啤酒以及肉等动物性食品中,对动物和人体赭曲霉毒素A(OTA)具有肾脏毒性、肝脏毒性,以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Evans blue染色、trypan blue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双向电泳等研究OTA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物的毒性,结果表明:OTA对拟南芥植株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表现在根、叶等部位;DNA片段化,经Trypan blue和Evans blue染色证明发生细胞死亡,OTA导致拟南芥叶片细胞损伤或坏死,细胞膜完整性破坏,DNA降解;蛋白电泳结果表明OTA诱导拟南芥蛋白表达发生变化,一些蛋白表达量上调,一些蛋白表达量下调,甚至消失.研究提示OTA具有植物毒性.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通过串联两种免疫亲和柱的方式同时检测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水(90∶10)提取后,通过串联的两种免疫亲和柱净化,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线性范围分别为1~30μg/mL和10~300μg/mL,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 02和0.995 72,不同基质样品的回收率分别为75.25%~98.37%和83.41%~117.09%,精密度分别为1.28%~8.16%和1.23%~9.45%,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4μg/kg和3.9μg/kg。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和准确性高等特点,适用于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8.
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抗原表位的研究(Ramanujam et al.,2002),利用该技术既可以筛选出线性表位,又可以筛选出与原始序列不同但功能相似的构象表位(Scott and Smith,1990)。本实验室已研制了针对LaSota株新  相似文献   

9.
对西藏750份粮油作物样品进行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等9种毒素检测,结果表明,5种粮油作物中,青稞样品中毒素污染相对较为严重;9种毒素中,伏马毒素检出率最高,赭曲霉毒素超标率最为严重;不同种类毒素污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毒素污染也有明显的时间性,集中分布在某一特定年份。各真菌毒素含量与全年降雨量、年≥0℃积温均无显著相关,但与粮食收获至入库期间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磺胺甲嗯唑人工免疫原(BSA-SMZ)免疫BALB/C小鼠(Mus muscalus),细胞融合技术筛选抗磺胺甲嗯唑单克隆抗体(SMZ mAb)杂交瘤细胞,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SMZ mAb,并鉴定其免疫学特性;应用SMZ mAb研制SMZ残留快速检测金标试纸(SMZ-strip),并测定其性能。结果表明,筛选出3株杂交瘤细胞,其中最好的3G6株间接ELISA效价细胞培养上清为1:8.1×10^2,腹水为1:6.4×10^5,亲和常数(K=a)为3.07×10^9L/mol,对SMZ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4μg/L,与磺胺嘧啶的交叉反应率(CR%)为2.84%,与其它磺胺类药物无交叉反应;SMZ-strip目测检测限为6μg/L;其敏感性与竞争ELISA试剂盒相当,符合率为100%;SMZ-strip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于SMZ残留快速检测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弹尾目昆虫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许杰  柯欣  宋静  骆永明 《土壤学报》2007,44(3):544-549
土壤弹尾目昆虫作为无脊椎动物和中型土壤动物的典型代表,其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巨大的生物量,在重金属污染环境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优势。本文简要概述弹尾目昆虫在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中、生态毒理学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上的一些方法体系及检测主要指标参数(群落结构,种群特征,生存率,生长率,繁殖率,金属硫蛋白和酶活指标)。最后对弹尾目昆虫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应用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ABA对水稻花后剑叶光合产物输配作用的示踪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浩  龚荐  罗时石  葛才林  马飞 《核农学报》1996,10(4):244-250
运用示踪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 ABA 涂稻穗及剑叶后,剑叶中几种光合产物的变化,发现 ABA 涂稻穗后,能抑制剑叶中暂不输配物质的形成,对可输配物质的形成与光合产物的输出速率具促进作用。ABA 涂剑叶后,对暂不输配物质、结构物质与呼吸消耗具抑制作用,对可输配物质的形成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硼的吸附-解吸对土壤表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棕红壤、黄棕壤、灰潮土在特定条件下的电荷零点(PZC) :ck—PZC(无硼 )、ads—PZC(硼吸附 )和des—PZC(硼解吸 )的研究发现 ,棕红壤和黄棕壤的ads—PZC与其ck—PZC相比 ,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灰潮土 ,由于本身碳酸盐的缓冲作用 ,其ads—PZC与ck—PZC几乎相等。在硼吸附发生后 ,3种供试土壤的des—PZC较之它们的ads—PZC ,改变甚小 ,但这时灰潮土却保持强劲吸附电位离子的趋势 ,其吸附H 离子数量是棕红壤和黄棕壤的 2倍 ,表明在灰潮土上 ,原先被土壤胶体吸附的硼这时才显示利于电位离子的吸附。研究还表明 ,硼在酸性土壤中的吸附会引起 1 0倍量的质子的吸附  相似文献   

14.
水网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根外施硒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雪林  姚鼎汉 《土壤学报》2000,37(2):242-249
本文通过对嘉善县平原水稻土硒含量特征和该区水稻硒含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1)嘉善县平原水稻土,水溶态硒含量低于一般水稻土水溶态硒的临界值(0.010μg/g),这与该区的土壤母质、地形等因素相关;(2)低硒水稻土了水稻对硒的吸收积累,因此该县出产的稻米硒含量亦普遍较低,平均含硒量低于粮食硒的正常含量范围(0.040~0.070μg/g);(3)水稻地上各部分含硒量存在差异,糠、秸杆中的含硒量  相似文献   

15.
16.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8,他引:47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5%~ 30.0% ,交换态铁、碳酸盐结合态铁、有机态铁、无定形结合态铁分别提高了1.5%~12.7%、2.4%~8.9%、11.6%~19.5%、32.5%~72.5%。锰、锌的各形态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 ,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大了土壤铜的消耗 ,全铜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辐照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用高能X射线辐照处理34、5、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结果表明:辐照引起幼虫的生活期延长,发育迟缓;辐照抗性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强,5龄幼虫最耐辐照,阻止其化蛹的剂量为55~60 Gy。γ射线辐照杨树木段中光肩星天牛幼虫的结果也表明,60Gy能够100%阻止老熟幼虫化蛹。因此,可以推荐60 Gy作为光肩星天牛幼虫检疫辐照处理的有效剂量,用于原木和木质包装的检疫除害处理。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析了7个同核异质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中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在这两种同工酶的酶谱中,有些谱带是不育系与保持系共有的,不受雄配子的育性和胞质差异的影响。有些谱带则伴随雄配子的败育而出现(或缺失),其余谱带组分,则因胞质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据此认为,可以通过同工酶酶谱分析,对细胞质进行遗传鉴定。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广12的父本广12,花时在9~13时,盛花在10~12时,峰值出现在11时,单株花期长达13天。母本珍汕97A花时分散。制种花时相遇在每天9~13时,集中在11~12时。花时全遇时,结实率早造达45.88%,晚造达43.75%。花时相隔48小时授粉,结实率仍可达20%。这一特征,为制种夺高产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紫外线对杏鲍菇原生质体的诱变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株PL7的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线诱变的研究。结果发现,用20W紫外灯(245nm),在垂直距灯管30cm处照射90s,PL7菌株的原生质体致死率达74%。获得再生菌株234株,其中20株与亲本菌株PL7有明显的拮抗反应,6个菌株菌落生长速度提高11.0%~17.8%,液体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